萧氏历史漫谈

萧毅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2px;">序</b></p> <p class="ql-block">萧氏家谱等于半部中国史。</p><p class="ql-block">这是最近在网上看到的一篇文章的主题。</p><p class="ql-block">以前我不知道萧氏的历史,以为萧氏只是个无足挂齿的小姓而已。近来看到一篇论文,说是根据最新考究,萧氏是最最古老的华夏姓氏,子姓,赢姓,都是萧姓转过来的,也就是说,秦始皇也姓萧,你还别不信,人家的研究有凭有据。更夸张的是(我也不太信)还说中国有120多个姓氏都是商朝时改自萧姓。如果都是真的,那么肯定萧氏就是世界第一大姓了。且慢,我跟大家一样,对这个研究是持怀疑态度的。所以,我在以下的谈论中,还是探讨没有疑问的萧氏为主。其实看的历史资料多了以后,不用攀附其它姓氏,萧氏历史本身就确实是够牛的了,有多牛呢?历史资料告诉我们,中国的万千族谱中记载最久远的是萧氏族谱,可以追溯到3700多年以前的殷商时代。历史资料说萧氏曾是中国古代四大望族之一,是中国历史文化长河中一颗璀璨的明星。在中华文化发展史上,萧氏创立了重要的“齐梁文化”,为后来的诗词文化打下了基础。没有萧氏的参与,中华文化就是不完整的。而且萧氏宗族参与政治历史悠久,所以说一部萧氏族谱,等于半部中国史。</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然而我以前除了知道姓萧外,什么都不知道。读大学时有同学说萧姓是北方野蛮游牧民族的姓氏,而我却完全不具备辩驳的能力。看来像我这样对宗族姓氏不甚了解的大有人在,随着祖国的改革开放,家族的政治历史影响已经从年轻一代的生活当中淡出了,人们的政治前途不再受到先辈的牵连,但是也让年轻人更加不注重传统家族的文化传承,以后姓氏的意义会越来越模糊。本来我也没感到这有什么不对,但在我对家族历史知道得越多,越想了解更多之后,仿佛感受到了祖先传承下来的荣耀,我认为这种荣耀能给后代子孙带来光明和力量,能提高族人的气节,能激励人生更高的定位要求,因而很希望和后生们分享这种不同一般的感受。现在已经不是信息闭塞时代,拜网络信息的方便,对求知者可以满足无限的探索,能找到很多不为人知的信息。这里为我们萧氏的后生们打开一扇窗户,跟大家谈谈我们祖辈的秘密和曾经的辉煌。</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2px;">从萧何说起</b></p> <p>在上世纪末见到了家乡石山坡的萧氏族谱后,开篇就是帝王将相的图片,当时的想法是改革开放了,农村人把历史名人拿来借光而已,并没有引起我太大的兴趣。只把族谱复印了拿回去,以后也没有细看。后来多次旅游竟然也没有想过要回家乡石山坡看看,原因就是对探索萧氏历史的兴趣不大。</p><p>现在上网查看历史资料,越看越感兴趣,有关萧氏的资料竟然内容十分丰富,有无数的萧氏宗亲网站,无限的萧氏资料源,不查则已,一查开来就停不下来了,萧氏历史居然被百度百科和维基百科收集到非常详细的资料,特别是在维基百科里,有个“中国士族世系图”,其中包含有“兰陵萧氏世系图”,另外还有“萧何家族世系图”,图中几乎每一个名字都有链接另文介绍,信息量巨大。其它涉及萧氏的文章资料更是不可胜计,例如“中国古代最昌盛的六大帝王望族”,“中国十大门阀”等等都记载着萧氏在中国历史上的辉煌,而且清清楚楚的记述了萧氏是正宗的华夏民族,是黄帝的子孙,是汉民族的奠基者。而萧氏一切的辉煌起点都在萧何身上,所以我就从萧何谈起,而且笔墨也在萧何的经历上用得比较多。</p><p><br></p><p>我们族谱的第一页便是萧何的画像,接着是两个皇帝萧道成和萧衍的画像,这三个人是我们萧氏的主角。族谱开头介绍,萧氏始祖名叫大心,大心是黄帝后裔商朝帝乙之后,生于公元前722年,即周平王四十九年。周朝初期有32个诸侯国,其中的一个是宋国,国中有个地方叫萧邑,大心后来作了萧邑的大夫,当时大夫是个官名。公元前682年,因大心协助宋恒公平定内乱被宋桓公晋升萧邑为附庸国,大心被封为萧国君主,名为“萧君”,其子孙即为萧姓。萧何是大心的第十六世孙,大家当然都听说过萧何,因他而起的成语典故太经典了,没看过书也听说过例如“成也萧何,败也萧何”,“萧何月下追韩信”,“萧规曹随”等等。但是要说起萧何的历史功绩,很多历史学家都说不透彻。看过小说的人会说,楚汉相争,汉军每仗必输,只有最后一仗打赢了,刘邦靠的是运气。萧何不会武功,又不参与打仗,只是因为跟了刘邦才能发达。</p><p>事实上是刘邦够运气,靠了萧何才能发达,否则为什么刘邦打下江山就给了萧何第一功呢? 下面就把萧何协助刘邦成功的重要历史节点联起来谈谈。</p> <p>秦朝时萧何在家乡附近的沛县为官,官职相当于现在的县秘书长,是县长倚重的官僚,因政绩斐然曾有机会入朝为官,但因秦始皇恶名在外,所以萧何坚决不干。当时刘邦的地位相当于地痞,最多相当于现在的街头帮派首领,因帮中人打架闹出人命,刘邦见凶手家中有老人要赡养,便讲义气出头顶罪坐牢。萧何有感于他的义气,收集证据为刘邦脱了罪,因此刘邦与萧何成为了朋友。后来萧何推荐刘邦作了亭长,相当于现在的街道办事处主任。萧何常袒护刘邦的过错,刘邦也很感激,就跟萧何成铁哥们了。</p> <p>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征用大量民工修长城修皇陵,搞得民间怨声载道。 秦始皇死后秦二世继位,继续广征民夫,激起陈胜吴广的农民起义,反抗秦朝,建立“张楚”政权,取“ 张大楚国”之意。各地纷纷出现响应者,天下大乱。起义军纪律很差,所到之处烧杀抢掠。当起义军快到沛县时,沛县军民非常紧张,萧何提出要在县城插义旗,假装起义才能躲过义军的攻击。县长开头同意,后来又反悔,怕以后朝廷问罪。当时刘邦押送几百民工去修长城,因半路民工偷跑了一半,忧虑回去后给治罪,看到农民起义,也宣布起义了,但他们这几百人连武器都没有,根本就没有能力去打仗。听说家乡将会遭到义军洗劫,就率队伍急忙赶回。</p> <p>刘邦押解民工去修长城也是萧何推荐的差事。此时萧何得知刘邦带队赶回,便派人迎接,合计好半夜里应外合拿下县政府。行动成功后,萧何刘邦宣布正式起义。本来因萧何地位较高,刘邦要推举萧何作领袖的,但萧何不受。众人占卜认为刘邦合适,就推刘邦作了领袖。当陈胜吴广的义军杀到时,刘邦的人马只有几百人,萧何出计让刘邦派几十人担抬猪羊食物去迎接陈胜吴广,要求加入义军。陈胜吴广见他们诚心,就没有攻城,答应他们的加入,并且让他们留守沛县。躲过了义军的洪水之后,刘邦他们也在附近打下了几个县城,队伍慢慢的扩大到近两千人。可见刘邦一开张靠的就是萧何。</p> <p>后来刘邦攻下了丰城,设为根据地,派属下雍齿据守,谁知雍齿投降了魏国,和刘邦作对。刘邦兵少屡攻不克,便想去投靠另一支较大的义军景驹,借兵再打回来。</p><p>谁知未找到景驹就听说他被秦军主帅章邯的军队杀了,懊恼之际遇见了也准备去找景驹的张良。原来张良在年轻时就参与谋杀秦始皇,博浪沙刺秦案曾惊动天下,刺秦失败后被通缉,在流亡时认识了隐士黄石公,受赠《太公兵法》,潜心苦读十年,听闻世人反秦起义,也纠合了百来人起义。得知景驹自立为楚王,打算前去投靠。在交谈之间,萧何发现张良的谋略不是一般人能比的,两人一聊相见恨晚。刘邦在起义初期对政治谋略懵懵懂懂,什么都听萧何的,看到萧何尊重张良,也十分礼贤恭敬。张良便趁势加入刘邦军。</p> <p>不久陈胜吴广的义军失败了,另一支义军项梁的部队壮大了起来。萧何和张良分析形势,认为加入项梁的义军才有前途,就让刘邦投靠了项梁。项梁欢迎刘邦,将五千军民拨给刘邦,让刘邦继续带领原来的队伍协调行动。</p> <p>因为仗打大以后,要打天下就要有号召力。项梁便按军师范增的计谋,推立原楚国的皇室后裔楚懷王之孫为楚王。项梁名义上是为楚王打天下,实际上当然是为自己打天下。张良原是韩国的贵族,想借项梁的势力帮韩国复国,因张良曾经救过项梁的兄弟项伯,所以项梁就帮了这个忙。韩国复国后,张良就辞别刘邦萧何,回韩国当谋士去了。</p><p>萧何看到楚王不甘作傀儡,就建议刘邦偷偷会见楚王,得到楚王信任,提升了刘邦在义军中的声誉。但是刘邦在项梁军中一直被项梁的侄儿项羽瞧不起,时常受项羽欺负。</p> <p>楚王为了激励军队的勇气,许诺哪一路义军先攻破秦皇宫,就封谁为王。当时项梁军受到秦军主将章邯抗击,无法进展。项梁便要组织西征军,避开秦军章邯主力,往西开拓战区,伺机绕道突击秦皇宫。萧何就劝刘邦主动担下这个危险的任务。这可不是一件美差,大家都知道一年多前陈胜几十万大军攻击咸阳,都被秦军给灭掉了。刘邦军只有几千人马,旁人看来这个任务无疑就是去送死。项羽也不争这个差事,就是想看刘邦的笑话。而萧何认为离开项羽不受人制约才有机会发展,而且能见机行事,也不一定要跟秦军硬碰。</p> <p>从彭城出发,他们绕过了秦军主力,并没有走最近的函谷关攻入关中,而是一路向西大迂回,打了不少胜仗,并沿途收集了各部义军的残兵败将,不仅壮大了队伍,而且还收拢不少谋士和良将。途经韩国时,韩国一个城正遭秦军围攻。萧何告诉刘邦,要打天下就要把张良搞到手。刘邦的优点就是听萧何的,所以刘邦就帮韩国打了个胜仗,然后趁机向韩王借张良,韩王欣然同意。当时张良在韩国官也不大,无法施展才华,也高兴跟随刘邦军西征。就是萧何这一次的“借”,才借出了后来的一片辉煌! </p><p>此时项梁军正在巨鹿与秦军大战,项梁战死,由他的侄儿项羽接继兵权。</p> <p>在萧何与张良的辅助下,刘邦军从不冒险进攻,能打的就打,不能打的就绕过去,采用迂回夹击,偷袭敌方等等战术,逐渐消灭秦军的有生力量,并不惜用金钱收买秦军的守城将士,所以秦军纷纷投降,由此刘邦很快就发展起了一支庞大的队伍。别人的队伍是越打越少,但刘邦的队伍却是越打越多。刘邦起兵西征时,队伍的人马不过数千,但到入关之时却是十万大军。当刘邦率军抵达秦皇宫咸阳的灞上之时,秦王子婴已经无力回天了,只能是放弃抵抗,捧着玉玺出城投降。刘邦军顺利攻进咸阳,至此秦朝灭亡。</p> <p>刘邦攻克咸阳后,开始义军将领放纵军队抢夺金银财物,萧何即劝导刘邦约束义军的抢掠行为,不要侵挠百姓。刘邦采纳萧何的意见,议定了几条临时法律:杀人者处死刑;伤人和抢掠按情节轻重治罪;秦国的苛法一律废除。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约法三章”, 为将来坐江山打下了民意基础。</p> <p>义军占领皇宫后,萧何传令封存宫中财物,派人看管宫廷美女。萧何自己却独入府库内寻找秦国各种内政资料,并派兵收集了秦丞相、御史府所藏的律令、图书,又把宫中全部有用的文书典籍都装车运走。 萧何这个行为充分体现了他的目光远大,有了这些资料,让军队对天下的关塞险要了如指掌,为取得楚汉战争胜利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更对日后了解民间风俗民情而制定政策和法律帮助很大。</p><p>因刘邦先攻下咸阳,平定秦国,按原来楚王的承诺,楚军应该尊刘邦为“关中王”。但此时楚王已被杀,项梁也阵亡,项羽自称楚军主帅,根本不买刘邦的账,一路攻打刘邦军城池,意图攻击刘邦夺取咸阳城。 此时刘邦军有十万人,而项羽的楚军却有四十多万。萧何与张良认为此时刘邦尚未是项羽的对手,不宜硬抗,便让刘邦假意向项羽谢罪,表明自己不应急于立功,抢在楚军主帅之先进入咸阳,同时命令军队撤出,把咸阳让给项羽。项羽本可和平接管咸阳,不料项羽纵军进入城中即展开屠城,任由军队烧杀抢掠,最后不但把金银财宝和美女抢走,还放火烧毁了咸阳城。火烧咸阳最糟糕的影响是对中国文化的严重破坏,秦始皇焚书只是将六国民间的文物大部份毁灭,而所有保存在咸阳城府库中的书籍并没有烧毁,如今这些典籍又被项羽粗野的一把火给烧光,于是秦以前华夏文明数千年的记录几乎全完了。从文化史的立场来看,项羽跟秦始皇一样,都是世纪的大罪人。而且项羽对汉中人民欠下了血债,失去了民心,便为日后的失败埋下了伏笔。</p> <p>而萧何把秦皇宫中部分有用的文书典籍搬走了,既为建立新政权准备了大量的参考资料,又为中华文化保留了大量的历史资料,不至于全毁于项羽之手。故光论萧何这一点,就为华夏民族立下了大功。</p><p>之后项羽在鸿门设宴想谋杀刘邦,如果不是张良的谋划周密,利用了项羽的叔父项伯,恐怕刘邦早没命了,那么中国的历史就得重写了。这也是萧何“借”张良立竿见影的功劳。</p><p>刘邦在张良的谋划下服软脱险后,便集结军队远离了楚军。</p> <p>灭秦大局已定,项羽以领袖自居分封群雄,自称西楚霸王。如按照楚怀王所定“先入定关中者王之”之约,原本应是封刘邦为“关中王”,把咸阳一带的关中地区作为封地的,关中包括西安、宝鸡、咸阳、渭南、铜川、杨凌,俗称八百里秦川,属帝王之地。</p><p>但项羽为了困死刘邦,假称汉中的巴蜀(四川一带因属汉水流域,故称汉中)亦属关中,要立刘邦为汉中王,领有巴、蜀、汉中三郡四十一县,定都南郑。实际上是想利用巴蜀的穷山恶水来困死刘邦。 刘邦对此次分封十分不满,想要进攻项羽,被萧何阻止,萧何认为在力量悬殊之时,能到偏远地区去休养生息更加符合长久之计。刘邦对“汉中王”的称号还是犹豫不决,这时候萧何就说了一句很有水平的话:语曰天汉,其称最美。刘邦听了这句话,感觉当如萧何所言,于是就下定了决心去做汉中王。那么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 因为汉在古语中是天河的意思,即天汉,曹操诗中有“星汉灿烂”,指的就是星河。所以萧何那句话的意思是,汉就是天,这是多么美的称号啊! 于是刘邦就接受了,并自我简称为“汉王”,军队称为汉军。后来萧氏后人把宗庙定名为“定汉堂”也是师出有名的,不就是萧何一句话定了“汉”吗!</p><p>历史上中国人自称汉民族,虽然源于刘邦日后建立的大汉文明,但刘邦以汉自称却是在项羽的压力下相当心不甘情不愿地接受下来的。既然接受了汉中王的称号,刘邦就准备远赴巴蜀,在汉中建立王国,并以萧何为丞相。</p> <p>分封已定,各路诸侯纷纷奔往分封之地。此时刘邦军已改称汉军,在汉军开拔之时,张良告别刘邦,返回韩国。临走之时,张良还建议刘邦焚烧经过的栈道,一方面可以防止项羽的追击,另一方面也可以向项羽表示无意再回中原争霸,用于松懈项羽的戒心。</p> <p>在到达汉中后,又发生了一件直接影响中国历史的大事,就是“萧何月下追韩信”。</p><p>萧何月下追韩信的故事能载入史册不是偶然的,如果不是萧何,韩信不单不会是刘邦的朋友,还会成为汉军的劲敌,那样的话以后的楚汉结局就难说了。古时候的人材不拘束政治理念,谁能让他发挥才能他就跟谁。开头韩信投靠项羽,只当了个小头目,不能展现他的胸怀,就改投了刘邦,刘邦被项羽贬到汉中不毛之地,韩信也愿意跟随。可是当发现刘邦没有重用他的意思的时候,他就打算另寻明主,逃跑了。看唱戏的剧本是韩信一跑,萧何借着月亮光骑马追上去,拜劝几下就把韩信追回来了。实际上真没那么简单!首先是前往巴、蜀的路多是傍山的栈道,而刘邦为了战略原因,听从张良的建议,早已让人把经过的栈道给烧了。就是说,韩信已经不可能骑马按原路逃回去。唱戏的以后把剧本改成骑自行车追韩信也是一个样,反正就是不符合历史。你想啊,如果没有栈道也可以骑马,那干嘛要修栈道呀?就是有山路可以牵马也没有理由修栈道嘛。</p> <p class="ql-block">所以韩信逃跑就只能走山路,而且肯定骑不了马。有人反驳道,韩信知道有小路到陈仓,所以后来就有“暗渡陈仓”不用走栈道。可是如果韩信不走原路返回,萧何就追不回来了,因为萧何不知道另有陈仓小路嘛!故萧何肯定是按原路追回去,最多出城骑马一段路,接近追上去时一定是爬山涉水,才把韩信找回来的。找了多久呢? 古书记载是一两天后才追回来,也就是说,古人也不确定是多久,反正起码当天回不来。所以史书便假设花了两天才把韩信追回来。一个宰相花两天功夫爬山涉水追一个逃兵,值得吗?又有几个人有这么大的耐心和信心呢? 但是萧何却知道,如果找不回来,后果不堪设想,中国的历史都要重写!</p><p class="ql-block">萧何本来也不认识韩信,故事情节是这样的,韩信自幼抱负极大,饱读兵书,但穷途潦倒,经常忍饥受辱。历史上最著名的就是他忍受胯下之辱,长期接受浣衣女的施舍。他在反秦形势下认为施展才能的机会已到,就投奔了楚军。项梁看他还可以就让他带了几十个兵,相当于现在的排长,直到打垮秦朝,韩信也没机会立什么功。看到在项羽军中也没有什么前途,他就在分封后投靠了刘邦,领军者看他体格还不错就给他带了十三个兵,监管行军仓库。在去巴、蜀的路上,因为沿途道路奇岖,环境恶劣,渐渐地出现逃兵,路走过一半,兵也逃掉了一半。开头刘邦着急,萧何说不用急,逃掉的都不是好兵,只有立场坚定的士兵才能跟我们同心同德。</p> <p>韩信加入汉军近两个月也没有机会见到刘邦的面,连个自我介绍的机会都没有。到了汉中南郑时,又看到原来目的地这么荒凉,就怀疑刘邦没有雄心壮志,怕只是山大王的角色。心情烦闷之下,当晚就违抗行军不能喝酒的军令,偷了仓库中的一醰酒和13个部下一起喝。给巡夜的夏侯婴发现了,就被全部抓起来按律斩首。</p><p>杀头先后顺序按身高排队,韩信是最高的,砍了十三个,才轮到他。他自觉命运捉弄人,不觉仰天大笑,夏侯婴问他笑什么,他想反正要死了,吹下牛也不算太冤枉,就夸张地说自己本来是想帮刘邦领兵打天下的,没想到刘邦的天下让一杯酒给耽误了。夏侯婴原是刘邦的铁哥们,一起起义的,军中职位不低,平时也留意提拔军中人材。听韩信这么一说,也生怕错杀了能人。就问如何能知道你有才能? 韩信说你让我跟刘邦说说话就知道了。因此夏侯婴就没杀韩信,向刘邦报告了这个事。刘邦和萧何到了南郑,看到汉中地方这么荒凉,心里够闷的,觉得这事有趣,就让夏侯婴把韩信带到,然后以礼相待,让他自由发挥谈天说地。刘邦和萧何都觉得韩信确实是个人才,就免了他的罪,封了他个治粟都尉的官职,这官也不小了,相当于后勤部长。韩信认识了萧何后,知道萧何有话语权,就不断地约萧何谈天。经过多次的谈论,萧何已感受到韩信是一个不可多得的军事人才,有意培养他作为汉军的统军人物,就问他最多能带多少兵,不料韩信说“多多益善”,于是就有了 “韩信带兵,多多益善”的历史典故。萧何很是欣慰,马上答应他向刘邦推荐他作领军统帅。当萧何向刘邦举荐韩信时,刘邦认为太仓促了,说这样的大事等到通通安顿下来再说吧。当韩信知道萧何已经向刘邦举荐自己后,心中期望值很高,但十多天都没有音信后,他就耐不住了,认为刘邦看不起自己,感到怀才不遇,心中非常失落,打算回到中原去另寻明主。</p><p>等萧何闻知韩信离去,大吃一惊,怕韩信离去为其它敌对力量所用,以后便更难争霸天下。认为韩信这样的将材不能轻易失去,于是来不及通知刘邦便带几个人急忙追去。</p><p>起初刘邦听说萧何跑了,十分惊恐,心想完了,连萧何都逃走了,我们汉军还有什么希望呢? 本来失去大批逃兵刘邦心里就不断打鼓,但有萧何在,有萧何的安慰,刘邦还有点信心,如果连萧何都走了,那剩下的就只有散伙的份了!失望之余,命令军队派兵沿来路追寻萧何。两天后终于见到萧何回来了,听说他是为了追韩信,就十分嗔怪地责问他,这么多人逃回去,你都不追,为何单单追韩信?</p><p>萧何说假如你只想作个汉中王,就用不上韩信;但若是要争夺天下,统领兵马的最佳人选就非韩信莫属,如果韩信为别人领兵,我们连汉中也可能保不住。而且你要马上拜他为大将军,统领我们所有的兵马才行。你如果不答应,他还是会走的!</p><p>刘邦当然想打天下,就说看在你的面子上,就让他过来,我拜他为大将军吧。萧何说你不要傲慢无礼,任命一位大将军,应该拣个好日子,还要你事先斋戒,搭起一座高坛,按照任命大将军的仪式办理才行的。刘邦对萧何是十分的信任,就答应了。 汉军军官们听说后都十分不满,没有寸功就拜大将军,谁知道他的水平如何啊?萧何就对众人说,大将军一职在不打仗时不但要招兵买马,还要懂得操练阵法,打仗时要懂得分兵布阵,你们有谁懂的请举手?这帮草莽英雄们你眼瞪我眼,没人吭声。萧何又道,再说了,以后如果他不行,再换你们上去。大家一听,都是没看过书的,也怕这种差事落在自己头上,为了乐得清闲也就都没意见了。</p> <p>就这样,萧何完成了一件奠定成功的大事。后来,韩信果然没有令刘邦失望,没有辜负萧何的良苦用心,在楚汉战争中屡战屡胜,为刘邦平定天下作出了巨大贡献。很显然,韩信军事才能的充分发挥和运用,乃至汉王刘邦能够最终夺取天下,从一定程度上说,同萧何的慧眼识英才,倾力荐贤良是密不可分的。</p> <p>到汉中后,萧何又作了另一件大事。他始终念念不忘返韩的张良,他对刘邦说,我们要进军中原,光有韩信还不行,最好是请张良来作军师,才有胜利的可能。刘邦又听从萧何的意见,派人专门去请张良。张良回韩国后,虽然尽力想辅助韩国政权,但是由于韩王软弱,一直没有改进,因此张良失望之余见到汉王使者,只好重返汉中,以展胸中抱负。如果萧何心胸狭窄,只会妒忌张良的才能,一句话就能堵死张良归汉。可见萧何的心胸是多么坦荡,一切都是以汉营的事业为重,难怪刘邦对他言听计从。</p> <p><br></p><p>萧何在汉中发展生产,鼓励生育,很快就使荒芜的原野出现良田,几年间汉军就略显规模了。后来在楚汉战争中刘邦的兄弟们开始不与韩信合作,韩信独自带领一支汉军暗渡陈仓,避开项羽打天下,屡战屡胜。打开局面后,刘邦率领另一支军队出汉中,但在与项羽对战中,几乎是每战必输,全靠萧何负责后方生产和提供军需,补充军力,才使刘邦的汉军能屡次败部复活,全无后顾之忧。后来终于确认韩信的能力,合兵一起,由韩信主导,才能破魏平赵,收燕伐齐,战荥阳,在垓下设十面埋伏,一举将项羽全军歼灭,导致一代枭雄项羽上演了一出凄美的霸王别姬故事,无奈之下以自刎乌江收场,使刘邦赢得了最后的胜利。</p><p><br></p> <p>最后我们来分析一下为什么项羽输,刘邦赢。 项羽号称西楚霸王,武功高强,冲锋陷阵如入无人之境,而且本人也有谋略,算是军事家兼半个军师。而他的军师范增本来谋略过人,只因项羽太过聪明,他的谋略只有一半机会给项羽采用,这么一来,范增就只能算半个军师了。所以霸王的战略能力是只有军事统帅加半个军师。再看刘邦这边的战略能力如何,刘邦本人武功不高,又没有谋略,谁说的有道理就听谁的,所以不算。刘邦身边有以张良为首的众多参谋,张良知识渊博,计谋甚多,是一个好军师。韩信虽然武功不高,但是一个优秀的军事家,打仗不靠自己,靠的是千军万马。有句成语叫“韩信点兵,多多益善”,所以韩信是一个真帅材。而萧何不参与打仗,但会经营后方,不管前线输了多少,他都能补充足够的粮草和兵员,故萧何是一个经济家,总理级的人物。可见汉军前有军事统帅和军师加参谋部,后有后勤经济总管。此外项羽每打赢一仗,就实行三光政策,最后把美女和金银珠宝往家里拉,打下的地盘不要,浩浩荡荡地凯旋而归。刘邦则相反,一开始就听从萧何的劝告,胜利不侵挠百姓,失败退出也给老百姓留下好名声。得民心者得天下,可见项羽的个人英雄主义赢是暂时的,刘邦赢才是众望所归。最后取得天下,所以建立了西汉王朝并不是靠运气就能行的。</p> <p>但为什么刘邦把萧何评为第一功臣呢?从三个方面来分析就知道萧何居功至伟是名符其实的。首先是萧何眼光独到,能识千里马,韩信是历史上得到最多名人评价的军事家,连曹操曾国藩都对他赞叹不已。其次是出于公心认定张良能助汉兴,如果是妒忌张良会取代自己的地位,只要在刘邦面前随便贬低张良一句,张良的三次助汉都不存在。</p><p>第二方面,目光远大,早在中原争取民心,为后来的胜利打下了基础。 把秦皇宫中的文书典籍搬去了汉中,既为军事行为准备了充足资料,又为新政权设立法令条文准备了大量的样板资料。</p><p>第三方面,萧何主导建立和壮大了汉中根据地,为汉军源源不断地提供粮食和兵员,这才是刘邦最后胜利的保证。</p><p><br></p><p>萧何不单是建国有功,对稳固大汉江山也居功至伟。汉朝建立后,张良见好就收,辞官回乡。千古谋士话张良, 张良向来被世人推崇,位居“汉三杰”的张良为何封地不受、辞汉归隐呢?</p><p>根本的原因是他清楚封建统治内部残酷的争斗,深知“伴君如伴虎”的危险,从而采取了明哲保身的策略,用以摆脱可能的悲剧命运。刘邦对张良的赞誉:“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子房功也。”。因而封他三万户齐侯,但张良不受,最终退隐山野。</p><p><br></p> <p>萧何也深知功高震主的厉害,但为了巩固汉室江山,造福万民,没有知难而退,继续小心从政。担任宰相后,萧何重新制定律令制度,协助平叛,抗击匈奴等。最著名的是协助汉高祖消灭韩信谋反势力,所以有“成也萧何,败也萧何”的典故,说的是韩信的成与败都是起因于萧何。</p><p>刘邦死后,萧何努力分化后宫势力,瓦解了可能的宫廷政变,稳固了汉惠帝的政权,并在逝世前出于公心推举了有能力的政敌曹真继任丞相。后来曹真感于萧何的真诚,在位期间没有改动过萧何的任何政纲,至有成语“萧规曹随”。萧何为大汉皇朝建立了新的规范时期,不但创造了千古盛世的文景之治,更为汉武帝时代顺利地迈向国际化打下了基础,建立了一个空前伟大的大汉帝国,也使“汉人”成为了中华民族数千年来最为通用的代号。</p><p>可以说,萧何不但居功至伟,没有萧何,连汉民族都不会存在。后来周恩来评价萧何道:“刘邦百战百败,却屡败屡起,靠的就是萧何为他当宰相,经营关中作他的根据地,要人有人,要钱有钱,要粮有粮。项羽百战百胜,却经不起一败,一败涂地,一败就亡,原因之一是没有萧何这样的宰相。”</p> <p>萧何生于公元前257年的山东徐州市丰县,公元前193年去世,被葬在山东兖州兰陵(今山东省临沂市苍山县兰陵镇)。萧何功勋显赫,自然是荫子封妻,萧何被封为酂侯,封地在酂县,即现今的河南永城市,在徐州附近。</p><p>萧何对萧氏还有一功,就是在世时深知伴君如伴虎的危险性,不但自己小心从政,在自身威望如日中天的时候,没有让家族中人鸡犬升天,为避免家族遭受政敌妒恨,引来杀身之祸,严令萧氏家族中人不得为官,袭爵者不宜强出头。据史书萧何世系图记载,只有萧何长子长孙承袭爵位九代(有的是嫡系无子旁系袭爵)。然而这嫡系长子长孙的侯门大族并没有为萧氏再展辉煌,而且逐渐式微,就是萧何训诫所致。后来反而是没有候爵名分的子孙旁支得以壮大了萧氏家族。</p><p>萧何的幼孙萧彪,没有世袭官位,不在世系图中,最后靠自己努力官至侍中,却因小错被免职回乡,最后迁居兰陵,即现今山东省临沂市兰陵县。由此始,又酝酿出萧氏的再次辉煌来。</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2px;">萧望之 - 兰陵萧氏的崛起</b></p><p><br></p> <p>关于萧彪是否是萧何后裔的问题关乎兰陵萧氏的起源,很多历史学家有质疑,是因为汉书中萧何世系图并没有列出来萧彪一支,他们认为《南齐书》和《新唐书》记载萧彪系萧何之孙,是萧彪后世攀龙附凤。但更权威的史学家认为汉书只记载嫡系及有爵位的旁支,萧彪平凡,是不配记入汉书的,但不等于没在汉书者不是萧何子孙。而且,萧彪后人雄起兰陵,整体声望已超过萧何,如果不是真祖宗,没理由要借萧何的光,所以结论就是萧彪为萧何幼孙记载可靠。萧彪本人并没有什么著名事迹,但兰陵萧氏则是从他而始。</p> <p>萧氏家族自先祖萧何始,便崇尚读书,对于没有爵位的旁支庶族来说,更加不甘堕落,把读书看作为提升地位的唯一途径。萧彪后人经过多年的世代努力,便出现了一个大文豪萧望之,他是萧彪的玄孙,也是萧何的七世孙。因着萧望之的声望鹊起,兰陵萧氏才逐渐为人所知。</p><p>萧望之的父亲和祖父依据祖训,回归田园,宁愿务农也不愿出仕,到了萧望之这一代,决定通过读书改变自己的命运。他博览群书,学识渊博,成了西汉宣帝、元帝倚重的大臣,历任汉元帝帝師,大鸿胪、太傅等西汉官职。</p> <p>但萧望之并不是平步青云的,历史上有记载,他刚出仕时,大将军霍光听说他是个人才,就找了个时间准备对他面试。这之前不久,霍光因为和上官家的吵架,被人行刺,自此之后,霍光就定下规矩:前来见他的人,都必须脱光了衣服进行搜身,不能带武器入见。萧望之来到门前觉得这种搞法太伤自尊,就从旁边的小门退出,不想打这份工了。霍光知道了说,好,不搜你了,过来谈谈吧。萧望之便苦口婆心地劝霍光:大将军你受先帝托孤之重,天下的读书人都想投靠你,但你这样搞太不尊重人,十分不好,会冷了读书人的心。</p> <p>霍光不高兴了,心想,你是谁呀?我堂堂大将军,需要你一个穷书生来教训我么?于是,萧望之就被打了退票。萧望之看清了霍光不是个好人,就在霍光得势时避免入朝为官。后来霍光果然因功高震主,招至全家被灭族。之后萧望之才入朝为官,青云直上。</p><p>萧望之既是儒家學者,又是著名的经学家。对发展《齐诗》有重要贡献。</p><p>萧望之也兼通诸经,是汉代《鲁论语》的知名传人,为当时京师诸儒所称道。</p><p>萧望之后来成为西汉宣帝元帝时期的一代名人,也是进入了麒麟阁十一功臣名单之一的,与霍光、张安世、丙吉、苏武等人齐名。</p><p>麒麟阁十一功臣是西汉时功臣名录,麒麟阁坐落在未央宫中,因汉武帝元狩年间打猎获得麒麟而命名。甘露三年(公元前51年),西汉中兴之主汉宣帝刘询因匈奴归降,回忆往昔辅佐有功之臣,乃令人画十一名功臣图像于麒麟阁以示纪念和表扬。后世往往将他们和云台二十八将,凌烟阁二十四功臣并提。</p> <p>萧望之八子中萧咸、萧由皆通晓五经,长子萧伋袭关内侯,萧咸、萧由、萧育则皆是朝堂高官,国之重臣,父子四人”一公三卿”,满门显著。此后兰陵萧氏声誉鹊起,继之以儒学传家,数代不辍。自此兰陵萧氏成为山东大族,历数百年而不衰。唐朝李白在《客中行》赞颂的“兰陵美酒”相传就是萧氏家酿造。我们这一支便是萧育的后裔。</p><p><br></p><p>但兰陵萧氏成为望族并不是在唐朝时期,而是早在东晋南朝时期,便已位列天下名门。西晋末年,五胡乱华。(三国归晋后,未能征服北方游牧民族,晋朝立国不久,这些游牧民族以匈奴,羯,鲜卑,羌及氐为主,史称五胡,从骚扰中原百姓始,继而侵占中原土地,而后并吞立国,竟然将晋朝江山肢解分裂成十六个国家,故历史称这一个时期为“五胡乱华”。)萧望之十三世孙淮阴县令萧整为避战祸,带领整个家族渡江南迁。南迁之时,因家族之大而被安置于江苏武进一带(即现今南京与苏州之间),当时寓居江南的北方人,在南方重置命名都用北方原籍地名,因而萧氏侨置兰陵郡,故后称南兰陵。(南北朝战乱频仍,遇有州郡沦陷敌手,民众集体迁往别地重建,仍用其旧名,称为“侨置”。)</p><p>于是萧氏一族便成了南兰陵的兰陵人,南兰陵亦称兰陵。随后兰陵出现了两个影响中国历史的帝王。</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2px;">齐高帝萧道成</b></p> <p>石山坡的族谱萧何图后出现的两个皇帝萧道成和萧衍的图像,就是他俩开创了中国历史上接连的两个王朝:齐朝与梁朝。这两个朝代的开创,使兰陵萧氏走出了二十一位皇帝,三十多位宰相,多个皇宫后妃,还有大批的文臣武将,文人雅客等等。</p><p>从萧整的五世孙萧道成开始,这个家族开始飞速发展。 在南朝萧氏共掌国一百一十二年,历齐、梁及西梁。其实这两朝皇帝没有继承关系,只是叔与侄孙关系而已。</p><p>齐系:萧整——萧俊——萧乐子——萧承之——齐高帝萧道成。</p><p><br></p><p>梁系:萧整——萧辖——萧副子——萧道赐——萧顺之——梁武帝萧衍</p><p><br></p><p><br></p> <p>正是由于兰陵萧氏的持续壮大,萧氏家族常有人在朝中为官,为了家族利益,亦鼓励子弟习武,萧道成就是一个弃文从武的例子。</p><p><br></p><p>萧道成(427年―482年),萧道成十三岁时,名士雷次宗在建康鸡笼山立学馆,他慕名前往就学,学习《礼》、《左氏春秋》等儒家经典。</p><p>萧道成爱好书法,常利用空闲时间练字,久之便练成一手漂亮的好字。一直到他29岁,才意识到应该有更长远的抱负和志向,于是投笔从戎,跟随父亲南征北战,以其机智勇敢屡立战功,成长为将帅之才。</p><p>说到萧道成能够从军,还与南朝宋国皇帝刘裕有关。</p> <p>刘裕原是东晋的武将,他篡权成了南朝刘宋的开国帝王,一生共击杀六位真伪皇帝:桓楚桓玄、西蜀谯纵、南燕慕容超、后秦姚泓、晋安帝司马德宗、晋恭帝司马德文,是个犀利的角色。刘裕在没有发迹之前,父亲丧偶续了兰陵萧氏家的一位姑娘萧文寿,便是刘裕的继母。</p><p>刘裕的母亲在生下刘裕后就死了,刘翘为了找人照顾自己刚出生的儿子刘裕,所以就娶了萧文寿进门。而萧文寿作为刘翘的继室,任务就是把刘裕抚养长大,萧文寿作为古代传统的女子,自然是以夫为天,所以对刘翘所说的话,自然遵从。从此萧文寿就把刘裕当做自己的亲生儿子来抚养,并且担任起教导他的责任。就算是后来萧文寿生下了她自己的亲生儿子,她都没有一丝一毫放松过对刘裕的教导。</p><p>而且很不走运的是,萧文寿在生下第二个儿子没有多久,刘翘就去世了。因为刘翘的去世,萧文寿不懂家政管理,所以导致家仆欺上瞒下,家财很快散去,家仆四散,只留下萧文寿带着三个孩子勉强度日。而且经常吃不上饭,天气寒冷的时候也没有很厚的御寒衣物。萧文寿为了把这三个孩子给抚养长大,所以她白天的时候,就带着年长一点的刘裕上山砍柴补充家用,以及跟人租佃了一些田地来耕种,同时晚上就织布赚钱养家,就这样一家四口人,勉强度日。所以刘裕懂事后,待萧文寿就像亲妈一样。刘裕长大后投入军中当兵,非常长进。晋义熙元年(405年),他率军平定了桓玄之乱,掌握了东晋实权,被任为相国,后又封为宋王。萧文寿被封为太妃。</p> <p>元熙二年(420年),刘裕篡夺了东晋政权,另立国号宋,自称宋武帝。历史上为了跟唐朝后的大宋区分,故称刘裕的宋朝为刘宋。刘裕称帝后,尊萧文寿为皇太后,并对萧太后十分恭敬。刘裕死后,他的儿子刘义符继位,又尊她为太皇太后。萧文寿寿终正寝,终年81岁,谥号“孝懿皇后”。</p><p><br></p><p>萧文寿成了皇太后,萧家自然也成了皇族。</p><p>借着皇家宗亲的关系,萧道成入伍之初,不用从士兵开始,就在雍州刺史萧思话的手下当了一员偏将。但萧道成本人功夫够硬,在与北方部族的征战中,屡建军功,自然一路飙升,直到当上皇帝的卫尉、右卫将军。</p><p>  公元466年,宋明帝刘彧即位,萧道成升为右军将军。此时国内外的情势危急,四方反叛,萧道成临危受命,承担平定叛乱的重责,一日破敌十二城,最终平息动乱,萧道成被任命为右卫将军兼卫尉。从血腥的战场走到了皇帝的身边,萧道成才有机会跟皇帝混个面熟。</p><p>元徽二年,桂阳王刘休范反叛朝廷,萧道成领命,率军进发继而取得胜利,因为战功被晋爵为公,并成为领军将军。从此萧道成掌握了国家的军事力量,督五州军事,并掌握了禁卫军,形成了他独掌朝政的局面,权势日隆。</p> <p class="ql-block">萧道成在明帝时期一直过着还算安稳的日子,和皇家相安无事。明帝逝去,刘昱即位成了昏君,草菅人命,滥杀无辜,萧道成差点为昏君所杀。故造反篡权,建立齐国,史称南齐。萧道成称帝后,革除暴政,清明政治;兴办学校,培养人才,重视礼教;减免租税,让百姓休养生息;反对奢侈,大兴节俭之风。借鉴了刘宋灭亡的教训,以宽厚为本,不要手足相残。他临死前,要求其子萧赜继续其方针。萧赜遵其遗嘱,继续统治国家,使南朝出现了一段相对稳定发展的阶段。</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萧道成的主要成就:</p><p class="ql-block">在政治方面,萧道成从小就关心百姓疾苦,即位之后,他革除了宋孝武帝以来的诸多暴政,下诏“修建儒学,精选儒官”,招揽人才。削除部曲私兵,限制将吏随身护卫人数,下令整顿户籍。禁止宗室封山占水,与民争利;减免一些赋役,安抚流民,朝政较严明,官民始得安业。萧道成还提倡节俭自奉,反对奢靡,并以身作则,将宫殿、御用仪仗等凡用金、铜制作的器具全部用铁器替代,衣服上的玉佩、挂饰等统统取消。禁止民间使用各种华丽饰物,不得将金银制成金箔银箔,马鞍等不能使用金银装饰,不能用金、铜铸像,甚至不准织绣花裙,不准穿着锦鞋等。这种要求和做法“历代所未有”。齐高帝临终前,嘱咐太子萧赜:要警惕晋朝及刘宋皇室手足相残的教训,在治理国家,爱护同室兄弟方面要做好,国家政治稳定,经济就会复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在军事方面,他一生建立军功无数,军职升迁频繁,他担任过的官职爵位有:左军中兵参军,随军节度使,五等男爵,江夏王大司马参军,太宰,员外郎,直阁中书舍人,西阳王抚军参军,建康令,北中郎中兵参军,后为母守丧期满后,武烈将军,后军将军,右军将军,辅国将军,黄门侍郎,冠军将军,刺史,中领军将军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萧道成即位后,为了加强建康城的防务,于建元二年(480年)着手改建建康城墙,用砖砌筑,这样,建康城才成为真正坚固的堡垒,城郭大为改观。所以说,建康都城砖砌城墙始于南齐一代。自从晋朝以来,建康宫室的外城只是用竹篱环绕,有六个大门。适逢有人揭开白虎樽的盖子,饮酒进言说:“建康白门三层关,竹篱穿破不完全。”齐高帝闻言有所触动,命令改建城墙,形成了以中轴线为基准、主要建筑物左右对称都城风格。建康城的这种布局,又成为了以后北魏重建洛阳城的范本。</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文化成就方面,萧道成博学有文才,擅长草隶书,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书法家,在文学上亦有一定造诣,其文体和风格与谢庄相近,而文学主张更推崇西晋的陆机、潘岳。他的爱好和提倡,对齐初的文风有一定影响。</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除了书法以外,萧道成还是一个围棋爱好者。据记载,“齐高帝常与直阁将军周覆、给事中褚思庄共棋,累局不倦”。萧道成还亲自撰写围棋著作,曾有《齐高棋图》二卷问世,是史载首位亲自著作围棋书的皇帝。</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北宋的司马光评论他:“高帝以功名之盛,不容于昏爆之朝,逆取而顺守之,亦一时之良主也”。</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2px;">梁武帝萧衍</b></p> <p>萧道成去世后其子继任,称齐武帝,继续了几年齐朝的繁荣,齐武帝之后,子孙荒淫懦弱,为萧道成的侄子萧鸾篡权,称齐明帝。萧鸾原在军队中积有很高的威望,在通过政变手段上台之后,为避免历史重演,他遂大肆诛杀齐高帝、齐武帝子孙以防后患。他性情阴险,几乎杀光了高、武诸子,还险些连高、武二帝的孙子们也杀尽。萧鸾子萧宝卷继位后变本加厉,连杀其父留下的六个辅政大臣,并派人毒杀平叛最力的尚书令萧懿。</p><p>萧懿是萧衍的兄弟,萧衍感到皇帝暴虐无道,发兵攻占首都健康,废掉了荒淫无道的齐帝萧宝卷,成为独掌南齐所有大权的相国及梁王,改立南康王萧宝融为帝,称为齐和帝。一年后萧衍受齐和帝禅让登基,改国号为梁,称为梁武帝。将国号改为梁,首先是根据自己在南齐时所获的封号为依据的,其次因为当时齐朝名声已坏,不堪继承,所以提出“德在梁而不在齐”的口号,作为改朝换代的依据,开创了南朝第三个王朝—萧梁。</p> <p>萧衍的父亲萧顺之是萧道成的族弟,当时的侄孙萧衍年轻多才多艺,文武双全,学识广博,早年以不俗的文学修养名列竟陵八友之一。他不仅在南北朝历史上甚为神奇,即便拿到整个中国历史上来看,都算是皇帝中的异类。他文采风流,擅长诗歌,深通文史,下笔如神,绘画、书法、音乐和棋艺无不精通!这种多才多艺的皇帝历史罕见。更神奇的是,他的军事才能也不错,要知道,一般文艺才子型的帝王,多数是不懂军事和政治的,而他曾于495年亲自带兵击退10万擅长骑射的北魏军队。萧衍因军功升任南齐的将军,后在和北魏的交手中屡立战功,逐步掌握了南齐的军权。</p><p><br></p><p>萧衍在位47年,是汉人皇帝中任期最长者之一,除了帝王的身份,也身为学者在经、史、诗词、佛学等领域留下大量著作而出名。</p><p>在经学上,他撰写《孝经经义》、《周易讲疏》、《孔子正言》、《春秋问答》等二百余卷;在史学上,他主持编纂了六百卷的《通史》,可惜的是,有些书我们如今已看不到了,只是在史记中有所记载。</p><p>在军事上,他攻心为上,空函定荆州,创造了战争的奇迹;在他登上皇位之后,一个重要的举措就是恢复和发展文化。</p><p>在文学方面,萧衍也非常喜欢诗赋创作,现存古诗、乐府诗等诗歌有80多首。萧衍和王融、谢朓、任昉、沈约、范云、萧琛、陆倕七人共称竟陵八友,在齐永明时代的文学界颇负盛名。</p><p><br></p><p>梁武帝萧衍是第一个发现王羲之的帝王,称道其书法“字势雄逸,如龙跳天门,虎卧凤阙,故历代宝之。”据《梁史》记载,萧衍为了教诸王书法,让殷铁石从王羲之的作品中拓出了一千个不同的字,每个字一张纸。于是授命散骑常侍周兴嗣,编纂成250句的四字韵语,这就是《千字文》。</p> <p>梁武帝在中国书法史同样占有一席之地,他不但自身造诣比较高,还在书法理论上有突出的贡献,他的《观钟繇书法十二意》、《草书状》、《答陶隐居论书》、《古今书人优劣评》四部书法理论著作,都是历代书法理论典籍中的精品。</p> <p>萧衍开创的皇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具文艺气息的皇朝,我们看看这个时代都有哪些著作吧:</p><p>《文心雕龙》、《昭明文选》、《玉台新咏》、《诗品》等。中国历史上称“齐梁文化”,便是指南朝齐、梁两个时代的文化瑰宝。齐梁两朝仅有七十八年历史,但在中国文化发展史上,却是继春秋战国之后的又一个辉煌时期。“齐梁文化”继承和发展了魏晋风骨,并在南北对峙中以江南特有的文化特色,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p> <p>其中的《昭明文选》,是中国第一部古诗文总集,是由梁武帝萧衍长子、南朝著名文学家萧统主编,这部《文选》选录上起周朝、下至梁朝八百年间的一百三十名作者的著作,共计五百一十四篇,这些文章情义与辞采并茂,为后代所推崇,至隋唐,凡应试举人、进士者,必熟读《昭明文选》。</p> <p>萧衍是继曹丕之后,又一个推动了七言诗发展的皇帝,后世唐朝李白、杜甫等的七言诗离不开萧衍等人的开拓和完善。萧衍的代表作《东飞伯劳歌》便是典型:“东飞伯劳西飞燕,黄姑织女时相见。谁家女儿对门居,开颜法艳照里闾。南窗北牗挂明光,幄帷绮帐脂粉香。女儿年几十五六,窈窕无双颜如玉。三春已暮花从风,空留可怜与谁同。”</p><p><br></p><p>历史上在政治和文学方面均可以媲美“三曹”父子的,可能只有南北朝时期的“四萧”了</p><p>“三曹”是汉魏时期的曹操与其子曹丕、曹植的合称。</p><p>“齐梁文化”中萧衍及其子萧统、萧纲、萧绎,并称“四萧”,萧衍被称为“诗人皇帝”。长子萧统(即昭明太子)编《昭明文选》,萧纲能诗善文,是宫体诗的杰出代表,萧绎则以写《金楼子》闻名于世。 </p><p><br></p><p>还有萧衍撰成的百卷佛学著作,都是“齐梁文化”的代表作品。</p><p>萧衍写的《江南弄》已成为唐代词的雏形,萧统的《昭明文选》开了选学之门,刘勰的《文心雕龙》树起文学评论的旗帜,而江南才子名士,从此便喜好聚会,开始了吟诗作文的传统。兰陵萧氏这个时期出了一百多名人,大多好文弃武,也与此时江南的风情习俗有关。</p><p>他们不仅仅是南齐与南梁的皇族,更是一群杰出的文学家,如开创竟陵八友的萧子良,以及编修前朝国史的萧子云、萧子显,昭明太子萧统更是将兰陵萧氏在中国文学界的地位推向了颠峰。而南梁接连几位皇帝,本身也都是著名诗人,可谓满门文武相兼,人才济济。以上这些都是导致“齐梁文化”产生与发展的重要因素。</p><p>我们这一支便是昭明太子萧统的后裔。</p> <p>在中国历史上,萧衍不仅是位雄才大略的开国帝王,还是位极其罕见的长寿皇帝,在位四十七年,终年86岁。若不是候景叛乱被饿死,梁武帝可能会超越中国历史上最长寿的帝王乾隆(89岁)。</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2px;">光罩隋唐</b></p> <p><br></p><p>在南朝辉煌之后,兰陵萧氏并没有光芒消退。 </p><p>北朝向来仰慕南朝文化风采,故南朝覆灭前后,北朝大体上也奉行了南朝的文化风范。作为文化高门又曾经是皇族的兰陵萧氏,民间声誉自然倍受青睐,关陇门阀也愿意与其联姻以自抬身份。因其厚负盛名,成为皇族选妃,高官寻偶的首选,便连民间女子也要希图嫁与萧郎。在现代,“萧郎”是指情郎,原因就是在唐代未嫁女子都想嫁入兰陵萧家,结果“萧郎”就成了情郎的代名词。隋炀帝的萧皇后,唐高宗的萧淑妃都是出身于兰陵萧氏,这足以说明兰陵萧氏一族的家世之盛。</p><p>正是因为皇族官家甚至平民与萧氏联姻者众,致使战乱频频的时代,兰陵萧氏都受到各方势力保护,不至因宗国覆灭而衰败,让诗书传家的萧氏,成为江南硕果仅存的望族。</p> <p>提到名门望族,人们第一印象总是会想到刘禹锡的《乌衣巷》:“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这个王谢,就是琅琊王氏、陈郡谢氏,他们两家对于东晋王朝堪称中流砥柱。王谢家族当年就是靠文化修养起家的,但是他们掌权之后,却在声色犬马中逐渐堕落。</p><p>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到南北朝时期,王谢两家的风头逐渐被兰陵萧氏所取代,萧氏在中国历史延续的时间,也远远超过了王谢两家。</p><p>李慈铭在《越缦堂读书记》中写道:“唐之世家,自以荥阳郑氏、河东裴氏、京兆韦氏、赵郡李氏、兰陵萧氏、博陵崔氏六族为最。” 这六个姓氏中,崔氏李氏郑氏位居四姓之首; 韦氏、裴氏亦为关中四姓,地位毋庸置疑,唯独兰陵萧氏是北方士族心目中地位稍次的南朝侨姓。南朝四大侨姓中的王、谢、袁入唐后均不显,兰陵萧氏可谓硕果仅存,但它竟能与四姓并列,这便是一个颇值得注意的问题。</p><p>就在齐梁后几代的很多年時间里,萧氏进行了绮丽转型发展,他们从赳赳武夫靠军功起家变为学富五车的文化艺术名门,这一转型的发展实际上才是兰陵萧氏得以长久的缘故。</p><p><br></p><p>梁朝灭亡后,仍有萧衍后代僻居于江陵称王,地盘主要在今天湖北襄阳、荆州地区一带,自称西梁国,仍然把文化当成他们的传家宝。</p><p>西梁传了三代皇帝,代代都是出口成章,落笔成文的高手。</p><p>史上有一个很有趣的调侃,说西梁首任皇帝萧察痛恨宗主国北周的欺凌,写了一篇赋咒骂北周鲜卑人,里面又是妖又是胡,骂得痛快淋漓。</p><p>有人问你难道不怕他们治你罪,萧察说我就不信他们能看得懂。的确,萧察的赋一句一典故、两句一隐喻,一般人确实整不明白,但萧氏的文化功力并没有只用在抖机灵骂人上。</p><p>西梁的第二个皇帝萧岿把他的一个女儿嫁给了隋文帝杨坚的儿子杨广, 就是野史中有六帝桃花之称的杨广爱妃萧美娘。杨坚建立隋朝,统一中国 ,萧美娘被册封为晋王杨广的正室王妃。后杨广篡夺太子位,最终登上皇位,成了隋炀帝。萧美娘自然就成了隋皇后。值得一提的是无论后世如何刷黑杨广,说杨广如何昏庸淫暴,但杨广对萧后一直都是爱护有加,一生不曾对萧皇后有过不好的举动。</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2px;">大唐凌烟阁功臣萧瑀</b></p> <p>杨广提拔皇后的亲弟弟萧瑀为尚衣奉御,兼检校左翊卫鹰扬郎将,委任以机要职务。后来官至银青光禄大夫、内史侍郎。</p><p>萧瑀并不是光靠裙带关系作的大官,史记称他“爱经术,善属文,鄙远浮华”。“经”指四书五经,“术”即武术。意思是说他文武双全,善于写文章,而且为人朴实,可见萧瑀是有真才实学的。</p><p><br></p><p>萧瑀作为皇后的弟弟,开头并不热衷于仕途,属于贪玩一族。想想也是,自己家就是皇亲国戚,怎么会把做官当回事呢?后来被皇后姐姐责骂,说你浪费自己这块好料,还有负辱祖先,并警告他皇族身份靠不住,易招来不测之祸,这才促使他有了上进之志,从此努力事政,渐得君心。后来隋炀帝要出兵征服高句丽,萧瑀力谏不要用兵,隋炀帝不高兴,就把将萧瑀外贬为河池郡守。</p><p><br></p><p>皇后姐姐居安思危的话语果然灵验,唐国公李渊起事,推翻了隋朝,皇后姐姐逃跑至突厥避难。而萧瑀因有好名声在外,被李世民招降,并深得李渊信任,待他如心腹一般,让他执掌政务,直至内外考绩,都由他负责。萧瑀也竭尽心力,获李渊如此评价:“得公之言,社稷所赖。” 故授光禄大夫,封宋国公。兼任秦王(李世民)府司马。</p> <p>武德九年(626年),诸皇子间明争暗斗。李渊偏向于长子李建成,对次子李世民心存疑忌,想除去他。萧瑀不顾个人得失,力劝立贤,坚决支持李世民继位,李世民登基后作诗《赐萧瑀》赞萧瑀:</p><p>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p><p>勇夫安知义,智者必怀仁。</p> <p>意思是,在狂风中才能看出草的坚韧,在乱世里方能显出忠臣的赤诚之心,足见李世民对萧瑀的赏识。玄武门之变后,李渊退位当太上皇,李世民即皇帝位,年号“贞观”。委萧瑀任礼部尚书,又改任民部尚书,后来萧瑀名列唐朝凌烟阁二十四功臣。</p> <p>虽然前朝宰相,只有萧瑀一人直到贞观二十年还始终在权力中心活动,但他的人生也不总是一帆风顺的,曾经五起五落,即五次拜相,五次被罢相,甚至削去爵位,被贬出京。</p><p><br></p><p>初次罢免</p><p>萧瑀处事严厉刻板,刚直不阿,上朝言事言词简括直率,屡次逆忤圣意。第一次罢相是因朝上论事时,萧瑀与陈叔达意见不合,在朝堂上愤怒地争论,太宗几次都制止不住,满朝文武乱作一团。唐太宗初登帝位,有树威震慑大臣的心理。二人如此放肆,顿时怒不可遏,推倒御案,拂袖而去,随即传出一道圣旨:“萧瑀、陈叔达身居相位,然言语失态,皆有对皇上不恭之罪,一并罢免所有官职,回家闭门思过。”萧瑀心高气傲,为唐朝筹划多年,殊多建树,罢官回家,越想越气,悲伤不已,竟然大病不起。太宗闻知,也觉得自己有些过激,想到他们也是为了自己的社稷江山,当即传下圣旨,任命萧瑀为太子少师。萧瑀病情好转,入宫谢恩,唐太宗也好言宽慰,又把女儿许配萧瑀之子萧锐。此时萧瑀已经不是宰相了,只是太子的老师而已。</p><p><br></p><p>再次拜相</p><p>贞观元年(627年)六月,右相封伦病故,萧瑀被罢左相之后,此位也一直空着。至此两相之位皆虚,百官无首。太宗诏任萧瑀恢复左相之位,这是萧瑀在贞观年间第二次出任当朝首相。</p><p><br></p><p>再次被罢与第三次拜相</p><p>贞观元年十一月末,复出来刚过了五个月就被再度罢了相位。原因是唐俭出使突厥,萧瑀请他藏封家书给避难突厥的姐姐萧皇后。唐俭走后,嫉恨萧瑀的人告发萧瑀私通书信于亡隋皇后。唐太宗先是振怒,立刻罢官,后来查明情况,认为情有可原就又恢复宰相之位。</p><p><br></p><p>第三次被罢免</p><p>兵部尚书李靖带兵征讨突厥,杀了突厥颉利可汗的妻子,即原隋室的义成公主,她是之前隋朝和亲嫁给突厥的。萧后落难全靠义成公主照应,公主遇难萧皇后自然悲伤。萧瑀知道后认为李靖残杀妇女不当,上奏弹劾李靖。有人乘机进言,说萧瑀通敌,弹劾李靖不当。贞观四年七月,太宗又罢免了萧瑀的相位,只让他继续为太子少傅,这是萧瑀第三次被罢相。</p><p><br></p><p>第四次拜相与罢免</p><p>贞观八年,太上皇李渊去世,丧事办完后,李世民颁诏,起用萧瑀“特进”,参与政事,这是萧瑀第四次拜相。一年以后,因与唐太宗论事时过于急躁,言语偏狭,激怒太宗,第四次被罢相,并且被贬出京城,有点不想再见到他的意味,但也考虑到了不能浪费人才,让他出任歧州刺史。</p><p><br></p><p>第五次拜相与罢免</p><p>贞观十七年四月, 太子李承乾谋反。李世民命长孙无忌、萧瑀、李世绩等审理此案。李承乾被废为庶人,册立晋王李治为新太子,以萧瑀、李世绩为相,这是萧瑀第五次拜相。贞观二十年,萧瑀过于耿直的老毛病又犯,与同僚多不合,关系紧张,并且屡屡逆忤圣意,李世民极为怨愤,因念他忠诚耿直,不忍再度废黜他,希望他能自动辞职,以保全面子。但萧瑀不承认错误,不愿意自己辞职。最后还是惹怒了李世民,李世民亲写诏书罢免了他的相位和全部封爵、封邑并且贬出京城,这是萧瑀第五次罢相。</p><p><br></p><p>人生五起五落,从不悦媚取容。他骨鲠正直,令人敬佩的同时也容易得罪身边不少人。萧瑀之失,终究是性格弱点,而非人品污点。值得一提的是,他从不贪财好利,李渊曾将他为隋臣时被没收的田宅归还给他,他却将其全部分给宗族,自己只留下宗庙一座,以作祭祀。</p><p><br></p><p>贞观十七年(643)二月戊申(二十八日),唐太宗李世民下令在凌烟阁给二十四名功臣画像,这就是著名的“凌烟阁二十四功臣”。这是在萧瑀第五次拜相之前,李世民不记前嫌,把萧瑀列入凌烟阁第九名。而且,在萧瑀第五次被罢相贬出京城后,李世民也没有把萧瑀从凌烟阁名录中删除。</p> <p>历史评价:昭明太子的曾孙萧瑀,唐初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是继萧统之后又一次让萧氏在政坛上重新崛起的人物。他上承南朝皇族萧氏,下启隋唐宰相萧氏,扮演着极为重要而又特殊的角色。</p> <p>同样在隋唐两朝都担任高官的还有萧璟,萧璟是萧瑀弟弟,在隋朝历任朝请大夫、尚衣奉御、宕渠郡太守。到唐朝时,萧璟又历任秘书监、太府卿、国子祭酒、礼部尚书,封兰陵县开国公。</p><p>萧瑀还有个侄子萧钧,在唐朝任谏议大夫,博学多才,贞观年间担任中书舍人时,甚为房玄龄、魏徵所器重。</p><p>萧瑀还有个侄孙萧华,于唐三朝为官,封徐国公,唐肃宗年间任宰相。</p><p><br></p><p>萧璟、萧钧、萧华等人都以才学、品德、操守兼优而著称。更为难能可贵的是,中唐以后,萧氏子弟坚持与宦官势力作斗争,表现出非常高的政治气节。</p><p><br></p><p>隋唐建立科举制后,萧氏百余年没有中断的文化底蕴和士族门风终于发挥出来。</p><p>从唐初萧瑀开始,萧氏族人就连连在朝中升任高官。后来在大唐24帝的300多年间,兰陵萧氏一族共有11人出任宰相,单数梁房萧瑀一支前后便有九人成为大唐宰相,即所谓的“一叶九相”。唐太宗说的名句“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指的就是萧瑀。基本来说,每隔30年就有一位萧氏子孙登堂拜相,“兰陵萧氏”简直就有把大唐庙堂当自家后院的趋势。《新唐书》赞曰:梁萧氏兴江左,实有功在民,厥终无大恶,以浸微而亡,故余祉及其后裔。自瑀逮遘,凡八叶宰相,名德相望,与唐盛衰。世家之盛,古未有也。苏东坡也曾赞道:”摇毫欲作衣冠表,成事终当继八萧”。的确,家门的名望德业相继不绝,自古以来,没有见过如此兴盛的世家。在中国二千多年的封建社会里“一门八相”的世家可说是独一无二,故而史学上有"李唐天下萧一半”的说法。 萧姓宰相世家同整个唐朝相伴始终,可见萧氏一族之于中国历史中的显赫地位,可以说,萧氏在推动唐朝经济文化发展的过程中做出了巨大贡献。</p><p><br></p><p>中唐以后,兰陵萧氏全部向文学转型,几乎所有子弟都通过考进士走上政治舞台。</p><p>萧氏的名气越来越大,以至于当时外国人都慕名拜访。有一位新罗来的使者说,他们国家的士人,都想请唐朝学问家萧颖士当老师。</p><p>萧颖士是靠科举入仕的兰陵萧氏子弟,史称他四岁能文,十岁补太学生。考取进士时,对策第一。 后以教书为业,以推引后进为己任,教诲弟子坚持道德与文章,人称萧夫子。萧颖士与唐朝才子李华齐名,世称“萧李”。</p><p>李华和萧颖士是唐朝最早的古文运动启蒙者,但当时尚不成气候。直到韩愈、柳宗元、韦中道、皇甫禔等人和其学生李藩等人开始初成气候。唐朝的古文直到唐末,至北宋初,又因骈文和西昆体盛行没落,直到欧阳脩、曾巩、三苏、王安石等人再度将古文发扬光大。</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2px;">兰陵萧氏长盛不衰的奥秘</b></p><p><br></p> <p class="ql-block">兰陵萧氏,建立了两个朝代,出了十几个皇帝,数个皇后,还有无数宰相,诗人和文学家层出不穷,并且有人名列麒麟阁十一功臣和凌烟阁二十四功臣。萧氏子孙不是与皇室联姻,就是达官贵人,在这样的家族环境下,子孙们有一种强烈的荣耀感和自豪感是可以理解的。</p><p class="ql-block">而在自豪和荣耀面前,不同的为人处世观会给整个家族带来不同的命运,所以萧氏一族能够长盛不衰,也是有着家族成员的为人处世原因的,亦即是跟“家风”有关。</p><p class="ql-block">不管是《新唐书》、《旧唐书》还是《兰陵萧氏族谱》中对萧氏的记载,令人诧异的是在萧氏强盛的几百年里,竟然没有一例对他们的负面评价。虽然萧氏家族子弟多少也会出现过一些过激的行为,比如轻视士族或庶族出生的同僚,但这些算不上是家族的丑恶。</p><p class="ql-block">萧氏宗族久盛不衰,原因有如下治世传家的四大法宝:</p><p class="ql-block">(一)、文化传家。萧氏宗族是个十分注重礼仪文化的世家。不论是历朝称帝者,还是封侯拜相者;不论是骑射从军者,还是弃仕习文者,无一不勤勉礼学、尊儒敬道。文化素质是做人行事的最原始、最基本的素质,有了“文化”这个底蕴,才能感悟到社会的一切,文化越高,感悟越深。</p><p class="ql-block">(二)、忠孝传家:萧氏宗族世代权幸而忠君,侍老而尽孝,扶幼而尽责,富贵而致仁;不失德性,不行残暴。</p><p class="ql-block">(三)、清廉传家,萧氏历代为名门显宦,公卿将相者不乏其人,从不见史载有贪赃枉法之辈、骄奢淫逸之徒。均能清廉自守、尽忠职守。</p><p class="ql-block">(四)、正直传家:萧氏大宗族,上下几千年,除称帝拜相封将者外,虽无一人堪称大贤大才、功高盖世。但也无一人大奸大佞、祸害朝野。为官者尽忠职守,不恋权势,不结私党,不附佞奸;为民者安居乐业,不负族望,勤俭生计,繁衍生息。家不坏礼仪,民不危情正,世不鄙文学,国不害忠良。</p><p class="ql-block">萧氏宗族世世代代遵循着自己的家训,立足于社会,传承着世系。这个久盛不衰的望族是萧氏的光荣,更是中华民族的骄傲。</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以下便是萧氏千年家训:</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忠孝节义 纲纪人伦</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孝敬父母 赡养终身</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夫妇和顺 振兴家庭</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弟兄友爱 妯娌相亲</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敬老慈幼 和睦乡邻</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德智并重 教育儿孙</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遵纪守法 办事认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勤劳俭朴 生活安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莫犯罪恶 奸盗邪淫</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匡邪扶正 平等待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清正廉洁 务本修身</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好学立志 为国为民</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古往今来许多世家,无非积德;天地间第一人品,还是读书。</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就是萧氏一族中的祖训,他们一直恪守儒家提倡的为官为政的准备,坚守一个正直士族成员的原则。在历史上的一些表现就可以看得出来,不管是与皇帝、权臣或宦官的斗争中,他们都一直表现得不卑不亢、恪守道义。这也是萧氏每个家族成员的道德底线,更是一种道义。</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2px;">共和国开国将军</b></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正是由于萧氏注重道德传世,萧氏子孙历史上少有大奸大恶之人,历代忠良却是不少,便是最近的中国革命,也涌现了一大批英雄人物。共和国的建立, 萧姓便有27位开国将军,其中一位大将,两位上将,三位中将和21位少将。最高阶的在湖南,湖南有大将萧劲光,上将萧克,中将萧新槐,少将萧远久,萧友明;江西最多,有12人,分别是:萧华上将,中将萧望东,少将萧元礼、萧学林、萧文玖、萧思明,萧前,萧新春,萧大荃,萧森,萧锋,萧荣昌。湖北有萧永正少将;河南有萧永银,萧德明,萧志贤3位少将;安徽有萧全夫、萧选2位少将。河北有萧平少将;陕西有萧应棠少将;江苏有萧剑飞少将;广东萧向荣中将。 </p><p class="ql-block">每一位开国将军都有他自己独特的惊天动地的传奇故事,限于篇幅,就不在这里述说了。下面只把为首三位将军的履历简单介绍一下。</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2px;">军中“三萧”</b></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在群星璀璨的开国将军中,提起“三萧”(萧劲光、萧克、萧华),应该说具有相当高的知名度。其中,萧劲光、萧克更是在大革命时期就投身革命。在战火纷飞的峥嵘岁月里,“三萧”有着十分突出的表现。他们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在血与火的战争考验中,屡建战功。在解放战争中他们都曾在四野担任要职, 新中国成立后,他们三人长期担任解放军总部和军种负责人,为人民军队的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萧劲光,1903年1月生,湖南长沙人。1920年夏萧劲光加入了毛泽东等人在湖南创办的俄罗斯研究会。1920年冬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1921年春,萧劲光和任弼时等一同赴苏学习。1922年底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萧劲光除了朱德,比其他九位元帅入党时间都要早。1924年秋完成了莫斯科东方大学的学业,回国投身大革命的洪流。1925年被派赴广东,任国民革命军第2军6师中将党代表,年仅22岁。后参加北伐战争。大革命失败后,萧劲光再次被派到苏联,入列宁格勒军政学院学习。1930年秋回国后,任闽粤赣军区参谋长、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校长等职。1931年任红5军团政治委员。长征到达陕北后,任中共陕甘省委军事部部长兼红29军军长。1937年2月,任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参谋长。 </p><p class="ql-block">抗日战争时期,为保卫党中央,萧劲光担任留守兵团司令员,完成了陕甘宁边区的剿匪任务,稳定了边区秩序;打退了日寇数十次进攻,固守了黄河千里河防。并在党中央的直接领导下,负责处理了陕甘宁边区反摩擦斗争中的许多尖锐复杂的问题。他多次做国民党高级将领的工作,有效地争取了中间势力。为解决“晋西事变”,他与阎锡山谈判,促使了和平协定的缔结。为了粉碎国民党对边区的封锁,他率领王震359旅开进杂草丛生的南泥湾,王维舟385旅开进虎豹出没的大小凤川,烧荒造地屯垦,一年就达到自给有余,为边区大生产运动树立了榜样。 </p><p class="ql-block">1945年萧劲光到东北后,任东北民主联军副总司令兼参谋长,奉命同陈云一同指挥南满部队实施四保临江作战,在北满部队“三下江南”配合下,打败国民党军四次大规模进攻,彻底扭转了南满局势。 </p><p class="ql-block">1948年5月,萧劲光任东北野战军第1兵团司令员,政治委员萧华。第1兵团是东北我军最早出现的兵团,因军政首长姓氏均为“萧”,遂有“二萧兵团”之称。率部攻打长春,后改为围困战,采取军事包围、经济封锁、政治瓦解等手段,使10万守军被迫于10月相继投诚,开创了人民解放军和平解放大城市的先例。辽沈战役结束后,12月部队改称第12兵团,萧劲光率东北野战军5个纵队入关,圆满完成了隔断平津和协同友邻部队包围北平的任务。 </p><p class="ql-block">1949年3月,第12兵团南下参加渡江战役。此后,参与了争取和推动程潜、陈明仁在湖南起义的工作。长沙和平解放后,萧劲光兼任湖南军区司令员、湖南军政委员会代主任。随后,指挥中路军围歼国民党军4个师,解放湖南大部地区,为进军广西、解放华南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萧克,1907年7月生,湖南嘉禾人。1926年初,考入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宪兵教练所,后归并黄埔军校。毕业后参加北伐战争。1927年初,到国民革命军第11军叶挺部任连政治指导员、连长。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后随叶挺部参加了南昌起义。 </p><p class="ql-block">1928年1月,萧克参加湘南起义。4月,随朱德所部到井冈山,编入中国工农红军第4军,历任连长、营长、营党代表、第1纵队参谋长,参加了保卫井冈山和进军赣南、闽西等作战。1930年6月后,任红4军第3纵队司令员、第12师师长、江西独立第5师师长等职。1932年10月,被派往湘赣苏区任红8军军长、红6军团军团长,在参与领导湘赣苏区反“围剿”和配合中央苏区反“围剿”斗争中受过重伤。1934年率部长征,后与贺龙的红3军会合,创建了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1935年11月再从湖南桑植出发长征,北上陕甘宁地区。1936年任红二方面军副总指挥,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委员,红31军军长。 </p><p class="ql-block">抗日战争中,1937年萧克任八路军第120师副师长。这是萧克军事生涯中值得浓墨重彩的一笔,他担任副师长。与贺龙、关向应一起挥师东渡黄河,出兵山西,创建晋西北抗日根据地,率部参加了忻口战役。1939年2月,任八路军冀热察挺进军司令员、政治委员兼军政治委员会书记。1940年1月,指挥部队反击敌人的“十路围攻”。在粉碎日伪军的“扫荡”战斗中,作战数百次,巩固了平西根据地,开辟平北根据地,发展了冀东根据地,形成冀热察辽边革命根据地,为以后东北的解放创造了条件。 </p><p class="ql-block">1942年2月,萧克任晋察冀军区副司令员,协助聂荣臻领导晋察冀军民开展反“扫荡”斗争,巩固和发展了晋察冀抗日根据地。1943年8月起任晋察冀军区代司令员,全面主持晋察冀军区的军事工作。 </p><p class="ql-block">解放战争时期,萧克历任晋察冀第二野战军司令员、冀热辽军区司令员、晋察冀野战军司令员、华北军区副司令员等职。他组织指挥了保卫承德等战役战斗,指挥部队控制联结华北与东北的交通枢纽,为我党大批干部和部队挺进东北创造了重要条件。之后,又参与组织指挥了正太、怀来、赤城、解放石家庄等战役。 </p><p class="ql-block">1949年5月,萧克调任第四野战军兼华中军区第一参谋长,参与指挥部队南下。他积极组织策划河南张轸起义和湖南程潜、陈明仁起义,为武汉的顺利解放和湖南的和平解放作出了贡献。他参与指挥第四野战军,先后歼灭了中南地区国民党白崇禧集团和余汉谋诸部共43万余人,解放了湘、鄂、赣、粤、桂等省和海南岛,消灭了国民党军在大陆上的残存主力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萧华,1916年1月生,江西兴国人。萧华是个少年英雄,1928年12月加入共青团,并参加了同年底的兴国暴动。1930年7月还不到15岁便转为中共党员。参加红军后任红4军军委青年委员、连政治委员、营政治委员、团政治委员、红1军团政治部青年部部长、红军总政治部青年部部长等职。1933年夏,年仅17岁的萧华被任命为少共国际师政治委员。红军时期,各级指挥员都很年轻。萧华不仅是红军队伍中最年轻的师政治委员,也是人民军队历史上最年轻的师政治委员。他任师职干部比著名的“军中三杨”(杨得志、杨勇、杨成武)时间还早,年龄更小。而“三杨”都是红军长征到达陕北后才走上师级领导岗位的。 </p><p class="ql-block">1935年1月,萧华任红1军团政治部组织部长,不久调任红2师政治委员。他率部参与指挥四渡赤水、抢渡乌江、强渡大渡河、突破腊子口,在长征中屡建战功。到达陕北后率部参加了直罗镇、东征、西征和山城堡等重大战役。 </p><p class="ql-block">抗日战争中,红军主力改编为八路军后,萧华任第115师343旅政治委员。时年21岁的萧华是八路军主力部队中最年轻的旅政治委员。 </p><p class="ql-block">1939年11月,萧华出任鲁西军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率部在鲁西地区建立抗日根据地。1940年6月后历任第115师政治部主任、第115师政治部主任兼山东军区政治部主任、山东分局委员等职,协助罗荣桓指挥山东军民粉碎了日寇的多次“扫荡”,为巩固和发展山东抗日根据地作出了重大贡献。 </p><p class="ql-block">抗日战争胜利后,党中央作出了“向北发展,向南防御”的重大战略决策,决定从山东抽调四个师部队横渡渤海,进军东北,并由萧华统一指挥。在萧华的精心组织下,数万部队克服重重困难到达东北,为建立巩固的东北根据地创造了重要条件。萧华先后任辽东军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辽东省委书记,南满分局副书记、南满军区副司令员兼副政治委员、东北野战军第1兵团政治委员,萧华是解放军19个兵团政治委员中最年轻的一位。参加了四保临江、围困长春、辽沈、平津等许多重大战役。 </p><p class="ql-block">1948年9月,东北野战军第1兵团改称第12兵团,司令员萧劲光,萧华任政治委员,组成“二萧兵团”。辽沈战役结束后,与萧劲光率东北野战军5个纵队入关,圆满完成了隔断平津和协同友邻部队包围北平的任务。之后率领解放军第12兵团南下参加渡江战役。推动程潜、陈明仁在湖南起义。推动了进军广西,为解放华南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新中国成立后,1950年1月萧劲光被任命为海军首任司令员。在他主持下,海军青岛基地、中南军区海军相继建立,加上1949年4月成立的华东军区海军,基本确立了北、东、南三大海区的战略格局。与此同时,他重视培养海军技术力量,强调建军先建校,在短短几年内即创办了10所正规海军院校和6所预备军校,为人民海军的建设和发展作出了卓著的贡献。1955年9月,被授予解放军大将军衔。文革时期毛泽东对四人帮明示:“萧劲光是终身海军司令。他在,海军司令不易人!” </p><p class="ql-block">萧劲光整整担任了30年的海军司令员。1979年6月,萧劲光当选为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1982年当选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常务委员。1989年3月29日,在北京病逝。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萧克1950年4月任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军训部部长。1954年11月任训练总监部副部长兼战斗训练部部长,促进了军队正规化建设。此外,担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部副部长。1955年,兼任解放军训练总监部副部长,负责全军的教育与训练。同年9月27日,被授予中华人民共和国上将军衔(排名第一位),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57担任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军训部部长,国防部副部长等。在这期间,萧克将军翻阅了大量国际军事资料,按照我国士兵的体态和身材因地制宜进行选择性借鉴,为解放军制定了合适的队列规范。现在的国庆阅兵以及天安门升旗解放军的正步,就是萧克将军的智慧结晶。 </p><p class="ql-block">萧克将军不只是一个勇武军人,他还是一个出色的作家,他的作品《浴血罗霄》,曾经获得过八十年代的茅盾文学奖。这部作品不是在建国之后的和平年代写的,而是创作于戎马倥偬的抗战时期。他出版的作品还有《萧克回忆录》、《萧克诗稿》。 </p><p class="ql-block">萧克将军晚年致力还于军事学、党史、军史、战史的研究。主编并发表了《南昌起义》,《秋收起义》,《朱毛红军侧记》,等多篇文章,并主编过百卷巨著《中华文化通志》。 </p><p class="ql-block">斯诺夫人在《中国老一辈革命家自传》中,对萧克将军不吝赞美之词,称他为”军人学者”,足见他的文采之佳。 </p><p class="ql-block">1972年5月,老年的萧克被任命为解放军军政大学校长。1977年起,任解放军军事学院院长兼第一政治委员,国防部副部长兼军事学院院长、第一政治委员。1980年8月至1983年6月,任全国政协副主席。1982年、1987年当选为中央顾问委员会常务委员。2008年10月24日,在北京逝世,享年102岁。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1949年10月,萧华担任解放军空军政治委员。尽管担任空军政治委员时间不长,他同司令员刘亚楼一起为人民空军的发展壮大做了大量开创性工作。1950年4月,调任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总政治部副主任。由于总政治部主任罗荣桓的身体状况一直不好,总政治部的日常工作由萧华主持。 </p><p class="ql-block">1955年9月,解放军首次授衔时,39岁的萧华成为解放军历史上最年轻的上将。在1956年中共八大上当选为最年轻的中央委员。1956年12月接任总干部部部长。40岁的萧华成为解放军当时八总部中最年轻的“一把手”。1963年12月,萧华主持总政治部的全面工作。1964年9月,担任解放军总政治部主任。这也是新中国成立后解放军总参谋部、总政治部这两个重要部门的“一把手”首次由开国上将担任。萧华的这一任职,也体现出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央领导层对他的充分赏识和重用。文革时期萧华将军受到冲击,1975年7月恢复工作后,历任军事科学院第二政治委员、兰州军区第一政治委员等职。1983年6月,当选为六届全国政协副主席。1985年8月12日,在北京逝世。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萧劲光、萧克、萧华三位将军屡任要职,充分展现出他们在人民军队中的不凡地位。他们都是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久经考验的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2px;">兰陵萧氏的衰落及迁徙</b></p><p><br></p> <p class="ql-block">说完萧氏的辉煌历史,我们再来探讨一下萧氏的衰落。一个家族的兴旺发达不只是取决于每个人的努力,还要受到历史发展的左右。一旦社会环境恶化,整个社会的共同价值观崩溃,单靠家族的自我修养是不能保证兴旺长久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萧遘是唐朝萧氏的最后一位宰相,而这位宰相沿袭了萧氏的祖训,在为官期间表现出了萧氏的才干和气节。但天启三年在与宦官和军阀斗争中,被宰相孔纬害死,而此刻离唐朝灭亡的时间仅有17年。 对于萧氏一族没落,并非是家族成员造孽造成的,而是随着萧氏世代维护的大唐帝国的陨落而走向尽头。之后便是华夏又一个战乱时代,五代十国,这个时代是玉石俱焚,不利于大家族的继续繁荣,从此兰陵萧氏便逐渐凋零,很多萧氏子孙移迁外地,到处散枝落叶,最远迁至台湾,甚至南洋,多以较平凡的生活方式来繁衍生息。</p><p class="ql-block">宋元是中国史发展的又一个重要时期,这一时期出现了中国历史上的三次移民高潮。北宋末年,金兵南侵,北方民众大量南逃;而南宋徙都临安,引发又一次北方仕民扶老携幼、率家随宗持续南迁,仅是随高宗南迁的臣民即达百万之众。</p><p class="ql-block">南宋末年,蒙古人继金人之后又一次入侵中原。处于黄河流域的民众为躲避战乱再度南逃。随后蒙古军南逼,在四川地区、沿长江湖北地区和赣闽粤交界处残酷屠戮,萧氏族人在这一历史背景下也大批南移。蒙古军渡过长江后,持续南侵,早先迁入长江附近地区的萧氏先民只得继续南迁,进入湘闽粤等地,这个时期迁入的外地人被当地人称为客家人。此次南迁总人数估计应在千万以上,规模较前两次还要大,对近代经济文化的影响也最为深远。</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其中有迁往福建的萧茂贞(又名萧定基,各地萧氏族谱有异,可能定基是字,古人名和字是分开用的),萧何的36世孙,人称服公,定居宁化石壁乡,曾在宋朝为官。他的十世孙名叫百七郎(元时南迁人群称为客家人,客家人族谱上多有以数字为名的,原因是战乱持久,后代安居后先祖名字模糊,故以数字代名),人称基公,迁居至广东平远大柘打鼓墩,成当地富豪。其子萧宗一(亦传为萧家一,萧何的46世孙)字邦贤号见山,生于公元1367年,于父亡后迁至平远肥田八尺镇,开创了又一萧氏家族。</p><p class="ql-block"><br></p> <p>肥田的萧氏一支属于河南堂,萧氏宗祠至今香火鼎盛。</p> <p>肥田现有276户,人口1059人。村里的砖瓦房是祖先建的,倚山或公路两旁而建,都是成片的。近年也有不少新建的钢筋混凝土楼房。该村大榕树下有一座“山阴书院”,是萧氏八世祖南庄公创建于明朝嘉靖6年,距今已有400年之久,书院正门上方原书有柳体“山阴书院”四字。这是八尺镇内和邻近乡镇绝无仅有的1间书院,是萧氏祖先南庄公崇文重教的历史见证。</p> <p>石山坡的开基始祖萧远坡叔侄便是于清乾隆年间由肥田移迁至广西兴业蒲塘石山坡的。</p> <p>石山坡坐落在广西玉林兴业县蒲塘镇西南3公里,是蒲塘镇管辖下的自然村,名叫石山坡,全村同宗都姓萧,因而人们称我们的族人为石山萧。石山坡在当地历史上比较富有,但是人口不算太多,到现在连同外出谋生的人也不过两千来人。所以流传着一句顺口溜“石山萧,冇够罗播吃餐朝”,罗播也是兴业县治下的一个乡村,比较穷,以人多出名,所以人们用来调侃我们石山萧。其实石山萧人少是因为在当地发展历史很短的缘故,最先是在清朝乾隆年间才从广东迁来。开拓者主要为萧远坡,原籍广东平远县肥田村。当时萧远坡和哥哥萧慕田的两个儿子萧绍隆和萧劲峰一同来到这里,后人为了纪念先祖萧慕田和萧远坡,建的祠堂就名叫“萧慕远祠”。</p> <p>萧远坡(1729——1798),根据萧氏族谱,是萧何的第六十一世孙。而经我的考究,我们的族谱明显有两世的谬误,所以我后面的族谱世系将使用我的结论,那么我们石山坡先祖萧远坡应该是萧何的第五十九世孙。</p><p><br></p><p>萧远坡曾科举考试入榜,无奈未及录用,退而经营生意,开铁厂以生财源,以此发家。后经营柳州铁厂、陆川锡山、贵县银山。他非常热心教育,积极慈善民众,及躬膺简命,出任清朝浙江桐庐县知县,任上兢兢业业,勤政廉政,体民报国,不觉积劳成疾,于嘉庆戌午年(1798年)卒于任上。</p><p><br></p><p>据说,当时萧远坡会同侄子萧绍隆、萧劲峰三人深入蒲塘一带探矿,发现石山坡“坐三台向三台”,有山有水。古人说,这样的风水宝地,就是没耕作,富贵也会自然来。叔侄三人即于清乾隆二十年(1755)至此落脚定居,开田置地,开创萧氏于石山坡的新基业。村落座南向北,地势平坦,背靠“三台山”石山岭,石山坡也因此而得名。至2020年,萧氏村史已有265年。</p> <p>我们家即源自萧绍隆这一支。后人尊称萧绍隆为演忠公,演忠公的长曾孙萧采先,他的三个儿子名字最后都是诗字,为了后代认辈份方便,即挥毫泼墨写出一对子:“诗书奕世,益寿延年”,要后代子孙按照这个对子取中间名字排辈。 我父亲是奕字辈,因此我就是世字辈,算起来就是演忠公的八世孙了。</p><p>石山坡萧氏古民居目前仍保留完好的有萧远坡祠、萧慕远祠、萧绍隆祠、萧劲峰祠、儒林第、萧书绸宅等十余座大宅,其中萧绍隆祠比较破败。</p> <p>民间流传的石山坡俚语:</p><p>石山萧,罗播李,善民铲屎锹。</p><p>石山萧,冇够罗播吃餐朝。</p><p>石山萧,马平姚,罗播李。</p><p>这几句俚语都是在清代道光年间形成的,原来是当时鬱林州北部富甲一方而有善举的,出名的石山坡富绅萧承煊,与桂平罗播大地主李念九曾比过富,一个是财多(意思是说罗播李比不上石山萧最富),一个是人丁多(意思是说石山萧比不上罗播李人多),后来被桂平罗播李姓家族讹传成一句俚语“石山萧,冇够罗播吃餐朝”,在旧时鬱林州(今玉林)和浔州(今桂平)等地区民间流传至今。石山坡萧承煊的富是光明正大的,曾向清朝廷报过富,石山萧财多而被列居当时鬱林州北部富绅榜之首。</p><p>清代的石山坡萧氏家族经济实力很强,财富产业很多。清代广西柳州铁厂就是石山坡先祖萧远坡创建经营的,还扩大经营有贵县三岔北山的银矿,陆川云开的锡矿,在桥圩、沙塘、贵县湛江一带置有数千亩肥沃的田地作田租产业,并在当地建有粮仓。又在柳州、贵县、鬱林州等开有多间商馆和商铺。其中清代鬱林州“石山萧商馆”一直沿用到民国后期。(旧址就在今玉林市玉州区政府对面的椅楼商业街,即天主教堂旁边,多间商铺旧址也在骑楼街附近,商馆和商铺的房屋原来是有房契证明的,解放后被当作地主遗产收没充公,但按照政策这些产业应该属于城市工商业资产,被纳入国营后应对原业主分发利润或利息)</p> <p>萧承煊家族累积如此多的财富产业,成为当时鬱林州北部乡富甲一方的名门望族,在民间流传有萧春园、萧承煊父子众多积德行善义举,如萧春园捐资修建了蒲西下寨石路、党州登高桥、党州茶亭、锦江白马桥、黎江长嘴桥,而且还流传有“石山萧注完”(意思是如果捐的建桥造茶亭钱不够的话,就由他萧春园一人全包出够)。萧承煊捐资修建了40多公里的蒲塘石路,楼山茶亭、白马茶亭、大洋圩乐洋桥、寮阳书院、抚康宾兴馆等,还流传有以他带头捐出80万两白银的“石山萧大注”善款,用作铺路修桥建书院等。为鬱林州北区及浔州一带老百姓做了不少贡献,使“石山萧”在鬱林州、浔州地区民间流传,盛名远扬经久不衰至今。</p><p>“善民铲屎锹”意思就是说北市钦善的善民村甘善堂家族早有名势强盛的威望,上至鬱林州府下至民间,凡遇大事、难事、待商榷之事,如果没有善民甘氏家族出面的话,乡邻之间大小纠结的事情就连官府也难以解决,只要善民甘氏家族一出面无论是什么难事都能逐一地解决。</p><p><br></p><p>最后一句“石山萧,马平姚,罗播李”意思是说石山坡萧承煊和罗秀姚大鸾、罗播李勉贤等人齐名并肩,在倡建桂平大洋圩的乐洋桥时候,这三大姓氏家族曾为兴建乐洋桥都出过力,而且建乐洋桥捐款三大家族也出得最多。</p><p><br></p><p>这个大宅的主人肖书绸是石山坡萧氏第六代人,曾到过海外,了解欧式建筑风格,于是设计建造了此中西合璧的城堡。</p> <p>石山坡近代富户建的新风格村落图</p> <p>石山坡的萧氏古宅大多风格相近,只在细节上略有变化。古村落古宅不可再生,文化需要传承,但不能养在深山人未识,而人气冷落渐渐凋敝。只有依靠政府保护性的开发和利用,依靠整合项目盘活乡村优势资源,补齐短板打造特色乡村旅游景观,才能让古老文明真正“延缓衰老”,焕发新的生机。</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2px;">追溯历史足迹</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随着族人的迁徙及世道平和,散居各地的萧氏族人并没有忘记自己的祖先,他们每每在新居地站稳脚跟,就会建立祠堂,拜祭祖先,并将自己家族的繁衍用族谱的形式记载清楚。较大的族群所建立的祠堂大多命名堂号,于是"兰陵"遂渐被大多数萧氏族人视为萧氏"总堂号",它代表着萧氏家族的源起,使后人不忘本源。萧氏"总堂号"之下又产生了众多的"分堂号",如河南堂、定汉堂、制律堂、师俭堂、友爱堂、八叶堂、同文堂、塾本堂等等。"分堂号"则是族人迁徙至新地,成为当地有名望的家族后,以该地的郡号作为堂号或以本支祖先、名人的公德事迹和教诲作为堂号。如定汉堂和制律堂则是为了纪念萧何的功绩而命名的。"总堂号"和"分堂号"统称为"郡望"。兰陵既是萧氏的总堂号,又是萧氏后人公认的郡望。有了郡望和堂号的族谱,各地的萧氏子孙后代寻宗就容易多了,比如我们根据族谱就知道来自石山坡,石山坡祖先来自肥田八尺镇,肥田祖先来自福建宁化石壁乡,而福建祖先来自南兰陵等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由于战乱,文化传承断断续续,所以族谱中的枝节常有谬误,这是不足为奇的。所以我们要正确看待族谱,无须钻牛角尖。如若有根有据,修改族谱也是常有的事。</p><p><br></p><p>隋朝统一全国后,因着萧皇后,兰陵萧氏便贵为后族。因本族先祖分别属于齐梁两个不同皇族,为族群区别起见,便分别称为齐房和梁房。还有在齐取代刘宋之前,萧氏在南朝刘宋时代开始发迹,刘宋的开国皇帝刘裕的继母,即皇太后萧氏也是兰陵萧氏,她的娘家人沾了光逐步走上政治舞台,史称这一枝萧氏为“皇舅房”。</p><p><br></p><p>我们石山萧属于梁房一脉。在我们的族谱中,清楚地记载了我们的来龙去脉,为清楚起见,下面简单图解我们的族谱:</p> <p>图谱中略去广东平远肥田八尺镇的萧氏13世,纯为简化,因肥田萧氏有自己的族谱,也没必要列在于此,特此说明。</p><p>石山坡的萧氏族谱可以在网上查到:</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现代红色传奇</b></p> <p class="ql-block">根据玉林新闻网玉林晚报记者周立华和王耀前于2021年8月的一篇报道:“兴业县蒲塘镇石山村:古村落里典藏的红色传奇”,石山萧也为萧氏续写了传奇,为新时代的萧氏子孙增添了光彩。下面是上述报道的大部分摘录:</p> <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蒲塘镇党委副书记唐敏告诉记者,除了悠久的历史,石山村最令人骄傲的是,这里还是一片红色土地。在石山村每个古民居里,都深深刻画着红色印记,特别是在抗日战争时期和新中国成立初期剿匪时期,这里的民居都发挥了重要作用。</p><p class="ql-block">在抗日战争时期,兴业抗日武装起义组织组建后,桂东南抗日武装起义主要领导人李云蒿派党员卢在民、罗崇尼联系石山村的群众组织武装队伍准备参加起义,并在石山村镜灯楼设立桂东南起义鬱林县北区地下交通站。</p><p class="ql-block">除了掩护革命活动,石山村人也积极投身革命,其中爱国人士萧苾英,共产党员萧奕平就是杰出代表。</p><p class="ql-block">萧苾英生于1900年,1928年8月赴日本东京明治大学读书,1932年毕业后回国,先后任教授,报社编辑,梧州禁烟局局长,中南五省抗日联盟主任委员,桂南运输局秘书长,因著作有《丁艰集》宣传革命思想,于1948年11月在广州遭国民党反动派暗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萧奕平,生于1918年,广西大学毕业,中共玉林五属地下党员,中共玉林县特支委员,中共玉林县北区地下党武装组织早期领导人之一,中共广西地下党共青团第一任书记。</p><p class="ql-block">萧奕平在读大学时期经中共鬱林县特支书记罗崇尼介绍认识李云蒿、吴家宜,并参加过广西学生军,后经中共玉林五属地下党负责人吴家宜、黄辛波等人介绍其同大姐萧佩芳和卢在民等一批进步青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并出任中共广西地下党共青团书记,追随李云蒿参加革命斗争,并投身抗日救亡革命宣传和武装组织活动。</p><p class="ql-block">1944年冬,中共广西桂东南地下党组织决定成立兴业合浦边区抗日游击纵队武装,兴业县抗日自卫军司令员李云蒿曾派萧奕平和卢在民在蒲塘圩组织抗日武装队伍准备参加桂东南抗日武装起义,当时参加起义带头的党员有罗崇尼、周霖、晏娟秋、卢光辉、陈隆桂、何彦增、吴奔等人,其中罗崇尼、周霖、晏娟秋等人为一组在石山坡镜灯楼萧奕平家,卢在民、何彦增、吴奔、陈隆桂等人为一组在卢光辉家。桂东南抗日武装起义失败后,李云蒿和吴家宜被捕牺牲,萧奕平随黄辛波组织队伍撤退辗转到广东南路继续参加武装斗争。</p><p class="ql-block">玉林解放后,萧奕平回到玉林,曾任中共鬱林专区公署专员秘书、玉林(容县)地区专署秘书、工业科科长等职务。</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石山村成为剿匪大本营</p><p class="ql-block">新中国成立后,留在广西的国民党残兵败将转化成为土匪,横行乡里制造破坏。为了稳固西南边疆,解放军决定进驻广西开展剿匪运动,确定以广西大瑶山、六万大山、十万大山为重点,集中优势兵力进行清剿。</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石山村再次走上历史舞台。</p><p class="ql-block">1950年解放军四〇三团进驻兴业县蒲塘镇一带剿匪,部队驻扎在石山村,团部设在石山坡的慰文楼,祠堂作为解放军部队的宿舍。因萧劲峰祠门口左边有一口古井,可以确保饮水安全,故将萧劲峰祠作为部队大食堂。又因附近有西林地坪,可以方便集合部队,解放军把作战指挥部也设在此处。</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原来的老宅都进驻过剿匪的解放军</p> <p class="ql-block">上级派来一支卫生医疗队组成的野战医院也设在石山村儒林第。解放军四〇三团驻扎石山坡后,迅速帮助附近十几个村的穷苦农民建立农会,并由刚上任的农会主席段秀楹,农会干部满水贵、萧书志等当地人担任解放军部队的地方向导。剿匪取得全面胜利,石山村功不可没。</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50年5月11日,在剿匪战役中有6名解放军战士不幸中弹负重伤,抬回到石山坡儒林第野战医院,因抢救无效而光荣牺牲。</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为了纪念为国捐躯的战士,政府部门在石山村建起烈士陵园,共安葬了11名解放军战士,其中纪德胜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四十五军一三五师四〇三团副团长,在剿匪战斗中光荣牺牲,年仅29岁。这11名解放军战士从此长眠石山村,成为石山村人永远缅怀的英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以上内容原标题:兴业县蒲塘镇石山村:古村落里典藏的红色传奇</p> <p class="ql-block">萧奕平在容县专区专员公署的照片</p> <p>悠悠千古事,往昔犹昨朝。</p><p>虽然曾经的辉煌已经消失了,但萧氏先祖的历史表现无愧为黄帝子孙,让我们引以为豪。先辈们的故事给我们树立了努力奋斗的典范,告诉我们在人生的道路上,为人处事,取得成功必然有许多标准,但对于绝大部分人,实力和机遇才是最关键的。</p><p>成功的前提条件就是你经过努力奋斗,在机遇降临时已拥有了足够的实力。</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2px;">关于辽代萧氏的渊源</b></p><p><br></p> <p>以前常听人误传萧姓是辽姓,那是因为宋朝晚期中原常受辽国攻击,而当时辽国权倾朝野的是萧太后萧绰,带兵元帅也姓萧,至使中原人闻萧色变,后来就以为萧姓是从辽国传入的了。那么辽国的萧氏是从何而来的呢?这个确实是跟萧何有关,如果萧何知道肯定会说,不对! 是跟刘邦有关!确切地说,是跟大汉有关,且听我慢慢说来。</p><p>辽国号称大辽,契丹文又称大契丹国,是中国历史上由契丹人建立的一个朝代,它与唐后的五代及北宋并存,疆域有近500万平方公里,共传九帝,享国二百一十年。辽人自称契丹,在世界上的声名非常显赫,以至俄国人曾误将契丹当成中国,现在俄语的“中国”发音非常近似于“契丹”。</p><p>杨家将故事里宋辽两国为了幽云十六州,兵戈不断。辽国的元帅是萧天佐和萧天佑,而坐镇幕后指挥的则是萧太后萧绰。其实,稍微了解一下辽史的人会发现,辽代的很多皇后都姓萧,萧姓是高贵的后族,平民百姓是不能姓萧的。为什么呢? 这跟辽太祖耶律阿保机有关,他是契丹国第一个皇帝,他对中原的汉文化非常推崇,是个超级“汉粉”。他本人的汉文化水平也很高,自幼饱读中原诗书,称帝后,就命人借用300多个汉字作参照,创造出了契丹国自己的文字——契丹文字。</p> <p>在国事管理上,他积极任用有才学的汉人为谋士,并模仿汉制度来管理本国。由于契丹人不事农耕,汉人不会牧马,所以,他又独创性地在全国实行“南北分制”:北面契丹人放牧,南面汉人搞农耕。是中国历史上“一国两制”的首创与实践者。</p><p>契丹部族原本是没有姓氏的,直到耶律阿保机时期才发生了改变,原来的阿保机要学汉人设姓氏,就以当地的地名“耶律”为姓。“耶律”就是汉名 “世里”的读音,世里坐落在上京以东两百里,即现在的内蒙古巴林左旗。而后“耶律”也就成为了契丹皇族的姓氏。</p> <p>由于耶律阿保机对汉朝的创建者汉高祖刘邦极为崇拜,所以又为自己预选了一个高贵的汉姓——刘氏,并追尊商代刘姓豕韦氏为其祖先。</p><p>熟知汉史的耶律阿保机明白,刘邦之所以能有天下,与汉丞相萧何的默默付出分不开的。他既然自比汉之刘邦,当然得有忠诚辅佐“刘氏天下”的萧何!正是基于这一点,便将契丹部落中的乙室和拨里氏这两个有功于国的大族赐姓为“萧”,设定其为皇族,规定后妃要从萧氏中选,皇族只能与皇族通婚。所以辽代的皇后,都是出自乙室和拨里氏这两个群落,故而辽国皇后才都是姓萧的。</p><p>契丹的萧氏中出了个萧绰(953—1009),小名叫燕燕,即后来的萧太后,就是她将辽国的“萧”姓威震华夏,因此我这里也不得不花笔墨写她一写。</p> <p>萧绰为后族重臣萧思温之女,辽景宗耶律贤继位后,选他为贵妃,五个月后册立为皇后,随即萧绰便被允许参与军国大事。乾亨四年(982年),耶律贤去世,耶律隆绪继位,尊萧绰为皇太后。因耶律隆绪懦弱,萧绰便开始了27年的临朝摄政生涯。统和元年(983年),耶律隆绪率群臣给萧绰上尊号“承天皇太后”。</p><p>辽国早与宋交恶,先胜后败,至萧太后专政,重用耶律斜轸、耶律休哥及韩德让,在统和四年(986年)方击退宋军对辽南京析津府(今北京)的进攻。</p><p>统和二十二年(1004年),萧绰以索要关南地为名与耶律隆绪共同亲征伐宋,同宋朝达成了澶渊之盟。从而使辽宋两国间停止了战争,进入了和平时期,所以历史上对萧太后的评价还是比较正面的。史书尊萧太后为辽国政治家、军事家和改革家。在她摄政期间,辽朝进入了最为鼎盛的时期。</p><p>现在刚刚上影的电视连续剧“燕云台”,描写的就是萧太后的故事,值得一看。</p><p><br></p><p>萧太后逝世后跟耶律贤合葬。金灭辽之后,坟墓给金兵挖掘,陪葬物品被洗劫一空。至近代萧太后的寿衣在文物市场出现,这寿衣名叫“黄金花丝镶嵌四凤纹寿衣”,由无数根金丝缝制而成,全衣共重3.24千克。是萧太后下葬之时穿在最贴身处的一件衣服,其背襟、前襟、短袖是用金丝缝制而成,全衣共用了一万根长约一米,直径为0.1毫米的金丝织成。衣的前襟用缂丝工艺,绣出了两只浮雕式金凤。经过考古人员的评估,萧太后的这件寿衣为无价之宝,其价值可能在30多亿左右,可谓是价值连城。黄金寿衣不仅历史价值高,而且其文化和艺术价值更是不可估量,其工艺与汉顶级水平无异,可见当时辽国尊崇汉文化已经到达非常高的程度。</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2px;">旅游寻宗景点</b></p><p><br></p> <p>现在萧氏族人已经散居世界各地, 很多地方的族人都不忘根本,不但把宗祠用于祭祀祖宗,还把宗祠用于文化传承,因此很多地方都有漂亮的古老萧氏宗祠,和一批有意义的萧氏古老民居,也有的地方由政府出资兴建纪念萧氏伟人的文化园,供人参观怀念。下面就随机列出几个地方供旅游者参考:</p><p><br></p> <p>山东兰陵萧氏文化园</p> <p>南兰陵的萧氏宗祠</p> <p>常州的齐梁故里</p> <p>湖南的萧氏宗祠与同时兴建的文昌塔</p> <p>梁武帝萧衍四次出家的南京鸡鸣寺</p> <p>西安凌烟阁</p> <p>江泽民老家纪念萧氏祖宗新建的宗祠</p> <p>江西曲江山的萧文昌公祠</p> <p>广东深圳的萧氏吉坑世居</p> <p>广州南雄的古老萧氏宗祠</p> <p>台湾屏东的萧氏宗祠</p> <p>萧氏族人兴建的台湾彰化书山祠</p> <p>如果有兴趣,到各地旅游前,可以在网上先了解当地有没有萧氏旧居或宗祠。</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2px;">参考资料</b></p><p><br></p> <p>1, 刘邦大传 – 陈文德著。 </p><p>2, 萧何,韩信,张良……及典故 - 维基百科,百度百科。 </p><p>3, 兰陵萧氏 – 维基百科。 </p><p>4, 兰陵萧氏世系图 – 维基百科。 </p><p>5, 二十四史 – 维基百科。 </p><p>6, 齐梁文化研究丛书 - 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 </p><p>7, 萧道成_百度百科。 </p><p>8, 萧姓源流 - 作者 萧立青,环球萧氏周刊 2017-9-29。 </p><p>9, 中华萧氏网 - http://xiao.zupu.cn/</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2px;">转载:纠肖为萧呼吁</b></p><p><br></p> <p>“萧”与“肖”是截然不同的两个字 </p><p>“萧”作为古老姓氏,是氏族的代称,血亲的符号。“肖”做为姓是一个错别字。“萧”与“肖”在中国旧版《辞源》、《辞海》及《汉语规范词典》中均有不同注解。注“萧”时有姓的 义项,注“肖”时则无姓的义项,足见“萧”与“肖”是音、形、义都不相同的两个字。 </p><p>以“肖”代“萧”的错误形成 </p><p>中国第一次汉字简化,只把“萧”简化为“肖”,但未注明“姓氏不在简化之列”。因而在第二次简化时产生了误导,把“萧”简化为“肖”。并在权威出版物《新华字典》,《现在汉语字典》等工具书中,特对“萧“姓作了独家注释:“萧俗作肖”。并将错就错,一错到底,从根本上改变了姓氏文化的内涵,把“萧”和“肖”同等使用,转眼几十年过去,萧、肖混乱现象,更加一发不可收,甚至根深蒂固,积重难返。 </p><p> </p><p>纠”肖”复”萧”工作 </p><p>2006年10月,中华萧氏宗亲联谊会首届代表大会,在北京胜利召开,到会代表来自全国各地20个省市,计300余人。大会选举产生了会长、理事长、秘书长,以及组织机构的建立,通过了大会章程和筹备工作报告。大会明确“纠肖复萧”工作,是宗亲联谊会今后的主要工作目标之一。 </p><p>在中华萧氏总会统一部署下,已全面启动,开局良好,进展顺利,初见成效。为跟上步伐,加速进程,经研究决定,拟将复萧与通谱列为重点,专职专抓。这是我萧氏族人大家庭中的一件大本,务必做到家喻户晓,人人皆知,取得共识,形成合力,决心以两件大事的圆满完成为本族后人竖一块精神上的历史丰碑。10多年来,在各省、市宗亲联谊会和广大萧氏族人的努力之下,全国范围内掀起了一个纠肖复萧的群众运动,珍视姓氏,“行不更名,坐不改姓”,是护卫祖先与家族尊严的一个表现。在中华萧氏宗亲的倡导下,各地纷纷为纠肖复萧而努力。值得庆贺的是,全国各地都有相当多宗亲成功回复本姓,那就是值得骄傲的萧! </p><p>纠肖复萧的具体可行方法 </p><p>(1) 申请:首先拿上你的证据:(如家谱、前辈的画像、房契、地契等等,只要其中一件能证明就行)。然后到当地公证书去公证一下;公证完后在到当地派出所拿一张《户口项目变更更正申请审批表》,按上面的要求填写即可。有工作单位的,拿回单位盖章;在校的学生或子女,没工作单位的由街道办事处盖章。快的话当天就可以填好表、盖好章交回派出所;(公证办好了和该盖的公章也都盖好了到派出所当天就能更改户口,一个星期后到派出所办理二代身份证) </p><p>(2) 理由:提交《教育部语言文字管理司关于“萧”字的规范化问题的回复意见》、《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第 99 条之规定、各地纠肖复萧的新闻报道。 </p><p>(3) 换户口本:当场变更户口信息,在“曾用名”栏内显示“肖XX”,仅此而已,其它信息不变。 </p><p> </p><p>(4)领新身份证:公安分局会给你一张《居民身份证领取凭证》,现在新身份证办理只要一个半月时间就可以拿到,就这么简单。</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