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文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它沉淀于历史的长河,而又升华于现代的社会,既是延续传统的纽带,又是开创未来的阶梯。11月19日下午,我有幸参加了,小学语文“古诗词和文言文”专题教学观摩研讨会活动。这期间观摩了2节精彩的古诗词教学课,这仿佛是一顿丰盛的古诗文教学盛宴,使我收获多多,也感悟多多。两位老师不同的教学设计,不同的教学方法,不同的教学风格,却成就了一样的精彩,让我耳目一新,受益匪浅。这次听课我认为最精彩的有以下几点:<br> 一、以读为主,读中明意,读中悟情<br> 这次的课例与我自己古诗教学不同的是,教师们不再生硬地进行诗意的讲解,而是特别重视学生个性化的朗读,根据教学的需要采用不同的诵读方式:齐读、范读、唱读、吟诵、师生合作读、生生合作读、情境朗读等多种朗读方式,大声读出节奏,小声读出韵味,不知不觉的学生已在不同形式的朗读中,读懂了诗意、品出了诗情,极大调动了学生的热忱,点燃了学生学习古诗的热情,引导学生直接与古诗词文本进行深入对话。声断而气连的古诗词朗读让人回味无穷;声情并茂的情境朗读更是把学生带回了作者的时代;生动有趣的吟诵更是平添了学诗词的乐趣。在读中感悟,在读中升华,读出了诗词的隽永的意境,更读出了作者的感情。<br> 二、启发想象,感受古诗的画面美<br> 我认为中国的古诗词大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所以教学时,启发学生想象诗歌所描绘的画面,不仅能帮助学生准确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情感,还能使学生感受到古诗词的画面美。当想象的大门被打开,学生就有了飞翔的翅膀,既能飞入文本体会作者的想象,又能飞出文本,说出自己的独特理解和感受。就像师范附属小学的王娟老师所执教的《清平乐·村居》,在让学生体会诗中描绘的一家五口在乡村的生活情态时,教师分别从写景和写人的句子中,让学生想象: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闻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通过联想体会对田园安宁、平静生活的羡慕与向往。王老师还很注意创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引导还很到位。另外很注意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进一步理解诗意,体会作者的情感。在讲解"相媚好"时,王老师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体会这是一对什么样的夫妻?他们看到这么勤劳的孩子会聊些什么?课堂气氛一下子被调动起来,同学们自然而然的理解了"相媚好"的含义。这样就使得古诗所描绘的画面呈现在学生眼前,让学生能够充分与古诗对话,与作者对话,从而与作者产生情感上的共鸣。<br> 三、创设情境,感受古诗的意境美<br> 在教学中教师们十分注重创设情境,他们充分利用多媒体,通过图片、音乐、诗句、教师声情并茂的讲述等,将学生带入特定的情景中,让学生感受古诗的意境美。如:孙伯镇中心小学的张倩老师在执教《芙蓉楼送辛渐》时,在引读“一片冰心在玉壶”一句诗时,师引导:什么是玉壶?你从中体会到什么?接着出示冰清玉洁的玉壶,学生们发出了惊叹声,这么美得玉壶加上美美的诵读,感受美的意境岂不快哉!<br> 四、知识深化,培养学生拓展能力。<br> 知识拓展也是其中的一大亮点,古诗教学,要在学生茫然处进行拓展,给学生提供解疑的材料。张倩老师在讲玉壶代表冰清玉洁的高贵品质时,引导学生学习了有关其他诗人用玉壶表达自己高贵品格的诗句,让学生对以物喻人的方法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在文尾教师结合本首古诗相应拓展了《芙蓉楼送辛渐》其二,学生抓住了“明月心”体会出作者纯洁、积极、乐观的精神。<br> <h3><font color="#010101"> 总之,看到两位老师的风采,使我有一种醍醐灌顶的感觉,我的心中对小学语文古诗教学有了一种新的感受与认识,多了一层深刻的理解。再反思自己的工作,还缺乏更多的思考与钻研,以及厚重的文化积淀,因此要想在教学中不断推陈出新,就必须要注重充分挖掘文本,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脚踏实地,不断总结,不断反思,也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点燃和引发教学的火花,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font></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