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水一方(泉州行记)

钱建民

<p class="ql-block">  最近一周去了泉州。因为30多年前公干到过泉州,见过她多彩的一面,品尝过她的"面线糊",那时的光景与味道总留在记忆中,难以忘怀。</p><p class="ql-block">泉州是历史大港,最早的开埠贸易之城;</p><p class="ql-block">泉州是宗教汇聚,世界文明互动之城;</p><p class="ql-block">泉州是闽派建筑、雕刻、南音的发源地;</p><p class="ql-block">泉州是著名侨乡又具浓郁闽南味的宜居城市。</p><p class="ql-block">照片是此次专访泉州用手机记录的些许所见,文字是沿途所记及查阅资料所得,今编辑成篇纪念此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器材: 华为mate30+华为mate10</p><p class="ql-block">后期:手机指划软件</p> <p class="ql-block">开元</p><p class="ql-block">开元寺是福建最大的佛寺,始建于唐朝,东西塔建于南宋,历经战火、地震、台风而屹立千年不倒。</p> <p class="ql-block">弘一法师纪念馆座落在开元寺内,此处是他曾居住的僧舍,惜近期整修未能入内探究。</p><p class="ql-block">"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是大师脍炙人口的诗句。</p><p class="ql-block">"悲欣交集"四字系法师圆寂前最后的文字。</p><p class="ql-block">弘一法师的世界谁人能懂?</p> <p class="ql-block">开元寺内不乏千年古榕,在夕照之下更显苍劲葱茏、枝繁叶茂,象征了开元寺与泉州的过往与今生。</p> <p>在晚霞的包围中,夕照红墙房檐,焚一炷香,轻闭双眼,祈求庚子瘟疫灾年的平安。</p> <p class="ql-block">西街</p><p class="ql-block">每个来到泉州的人,都不会错过这条历史长达1300年的老街——西街。</p><p class="ql-block">街道从西侧的开元寺到东头的古钟楼仅长500余米,却是店铺林立、车水马龙,侧身其间感觉有些杂乱,然而食肆的香味也扑面来。。。</p><p class="ql-block"><br></p> <p>见到面线糊的店招,我迫不及待入座,没问价钱急唤店小妹端糊糊!点的当然是面线糊+油条这套泉州人的标配。</p><p><br></p> <p class="ql-block">拍了个店内广告和我点的面线糊,合成在一起,面线糊就是长这个样子的,米线极细、汤清料多,看清了吗?</p><p class="ql-block">拍了照片,急吼吼一碗下肚,然而味道却不是记忆中的那个味,是面线糊变了味还是我变了味呢?</p> <p class="ql-block">但是,西街让我有感觉的却是两侧的那些小巷,并且撞对了时辰。</p><p class="ql-block">窄窄的巷子红红的灯笼,夜色掩去了杂乱,但仍很有市井生活气息。</p> <p>看看西街最窄的巷子吧,我走到底再折返,体验仅容一人通过的感觉,如果两人向相而行必须擦身挤过,这也就是当地人戏称的"摸奶巷“吧?哈哈哈泉州人真是情趣人!</p><p>等了几分钟,终于等到一个红衣女人走来,没敢与其擦身,只敢连续的拍拍拍。</p><p><br></p> <p class="ql-block">我喜欢这样的画面。看着完成的照片想起了歌手郁可唯演唱的《小巷》曲,择录了四行。</p><p class="ql-block">我想表达的是:天堂不知小巷黑啊。。。</p><p class="ql-block"><br></p> <p><span style="color: rgb(60, 60, 61);">钟楼</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60, 60, 61);">位于西街东头的泉州钟楼,始建于民国1934年,距今已有86年历史,钟楼本体以西洋风格建造,同时融合闽南风格,中西合璧,是泉州首屈一指的标志性建筑之一。</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60, 60, 61);">现在看,建筑并不起眼,但是沒被折腾拆除,保留了它就保存了城市的历史片断。</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60, 60, 61);">对比上海,那个大名鼎鼎的"大寺呜钟"就惨遭扼运了。我想钟楼真的要感谢当地父母官的仁慈!更须感恩出身在泉州这个佛国圣人之地。</span></p> <p class="ql-block">“此地古称佛国,满街都是圣人”。</p><p class="ql-block">这对楹联,是宋朝理学大家朱熹为泉州开元寺所题。</p><p class="ql-block">逛泉州,印象最深的就是遍布街头巷尾的寺庙宫堂,以及或远或近或浓或淡的香火味。</p><p class="ql-block">文庙附近方圆三公里范围内,即有佛教、道教、基督教、天主教、伊斯兰教,甚至印度教,各种宗教,各路神仙,应有尽有,和谐共处。</p><p class="ql-block">在我的印象里,除了耶鲁撒冷,在21世纪的中国只有泉州还能保留着如此浓厚和庞杂的宗教文化。</p><p class="ql-block">一千多年间,宗教潜移默化到古城的每一处。</p> <p class="ql-block">文庙</p><p class="ql-block">泉州文庙是中国东南地区最大的文庙建筑群。"古今冠通,地天伴德"。</p> <p class="ql-block">文庙主体建筑大成殿,为典型的宋代重檐庑殿式结构,整个大殿以48根白石柱承托,正面有浮雕盘龙檐柱8根,风格古朴,在全国现存文庙中实属罕见。</p> <p class="ql-block">清真寺</p><p class="ql-block">泉州最古老的具有阿拉伯建筑风格的伊斯兰教寺。</p><p class="ql-block">它经历了1604年和1607年两次大地震,然而,数千年的洗礼却无法冲淡这里留存的魅力。</p> <p>中亚风格的寺门上,双凹半穹顶的门廊让人敬畏伊斯兰教崇尚的圣洁。</p> <p class="ql-block">小礼拜堂</p><p class="ql-block">据说,因为疫情,大礼拜堂已经很久不礼拜了。此刻,我想知道真主在天之灵会怎么看待新冠病毒?</p> <p class="ql-block">刺桐花</p><p class="ql-block">此行泉州,才知晓刺桐花是泉州的市花。</p><p class="ql-block">早在中世纪,泉州<span style="color: rgb(51, 51, 51);">就以刺桐城而闻名欧洲、非洲、中东诸国。</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51, 51, 51);">因为泉州自古就生长着许多刺桐树。</span></p> <p class="ql-block">关帝庙</p><p class="ql-block">泉州香火最盛的寺庙之一,庙内供奉关公、岳飞双神。</p><p class="ql-block">关帝庙的屋脊是我见过最花逍的了,无论造型、色彩、密集度都是极夸张的,也许信众们把所有的想象力都扑到这屋脊上了吧。</p> <p class="ql-block">关帝庙侧楼</p><p class="ql-block">"厝边头尾"指街坊邻居,"厝”即为房屋。</p><p class="ql-block">全句意为:与街坊邻居聊天,敍述过往风情事。</p> <p>万古安澜洛阳桥</p><p>洛阳桥原名“万安桥”,与北京卢沟桥、河北赵州桥、潮州广济桥并称为中国古代四大石桥。建于北宋末年,长834米,有桥墩46座,位于泉州城外的洛阳江口。是我国现存最早的梁式跨海大桥。</p> <p class="ql-block">又见那抹红</p><p class="ql-block">行走在泉州的街巷,你会心甘情愿地迷路。</p><p class="ql-block">喜欢在街道的转角处听浓厚的闽南语,虽然一句也听不懂。</p><p class="ql-block">也喜欢随意闲逛,观赏随处可见、已褪色的橙红色老楼,揣摩和体会它的美学特征。</p> <p class="ql-block">闽南建筑是中国最有特色的地方建筑之一,</p><p class="ql-block">其特征是以高翘的燕尾脊、独特的红砖瓦、出砖入石的墙体、精美的石雕与彩绘画饰为特征。</p> <p>典型的"出砖入石”墙体。红砖裸露+石块嵌入,美观牢固、成本较低。</p> <p>新的街坊民居依旧传承了它的建筑特色。</p> <p class="ql-block">一条中山路,千年泉州史。</p><p class="ql-block">看那一抹红,看老街去中山路泉州古城吧,</p><p class="ql-block">它也被称作骑楼街、步行街。</p><p class="ql-block">中山路北起爱国路、模范巷口,南抵新桥(顺济桥)头,南北贯穿整个古城区,横向宽度为10米-12米,全长2495米,为我国保存最完整的连排式骑楼商业街之一。</p><p class="ql-block">海丝文化在这里交融,东西合璧在这里辉映。</p><p class="ql-block">2001年,中山路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发的“亚太地区遗产保护优秀奖”。</p><p class="ql-block">中山路与西街,位置相邻、职能相仿、历史相近,我理解,前者是"上只角"、后者是"下只角",各有客源货源,相得益彰。</p> <p class="ql-block">中山路的缘起,可以追溯到千年前的盛唐。</p><p class="ql-block">据记载,唐代久视元年(700年),泉州鲤城置武荣州,唐代景云二年(711年),武荣州改称泉州,自建城之初起,泉州城的中心地带逐渐形成了一条南大街。</p><p class="ql-block">几百年后的元代至正十二年(1352年),此时的泉州贸易繁盛,已成为东方第一大港,由于拓城的需要,“坊市空间”的南大街自崇阳门、镇南门延伸至德济门,当时的南大街已经“可容十四匹马齐驱”。</p><p class="ql-block">民国年间的1923年,南大街大改造,延伸至顺济桥。</p><p class="ql-block">这里自古就是泉州商业大街,在民国时期仍有大量的明清民居和牌坊,西侧和南侧有古城墙和城门。</p> <p>骑楼街在广州、北海、海口都有,上海的金陵东路也是,然而历史悠久又保护完整的当数泉州中山路。</p><p>关于骑街楼小知识科普一下:</p><p><span style="color: rgb(51, 51, 51);">作为一种典型的外廊式建筑,骑楼的渊源最早可上溯到约2500年前的希腊“帕特农神庙”建筑。</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51, 51, 51);">现代意义上的骑楼最早起源于印度的贝尼亚普库尔,是英国殖民者首先建造的,称之为“廊房”。</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51, 51, 51);">十八世纪后半期,英国殖民者进入了南亚国家,这些国家属于热带气候,英国人为了创造凉爽舒适的居住条件,他们在建造住宅时,采用居室前加走廊的方法,以挡避炎热。</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51, 51, 51);">随着殖民势力范围的不断扩大,经由南亚、东南亚、东北亚而至中国南方。</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51, 51, 51);">看看吧,原来骑街楼也是舶来品,泉州也曾领了开放风气之先。</span></p> <p>骑街楼上最高大的建筑一基督教堂</p> <p class="ql-block">仙公山</p><p class="ql-block">仙公山距泉州市区25公里,因南北朝时的齐朝(480-520)祀“何氏九仙”而名,距今已有1500多年。</p><p class="ql-block">景区包括双髻山宗教文化区、仰恩湖文化休闲区、马甲民俗文化景区、马甲亚热带动植物观赏园、乌潭湖游乐度假区等五个景点组成。</p><p class="ql-block">整体范围很大,是个体力活。我们只到了主景区朝天阁,已是折腾疲惫至极了。</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51, 51, 51);">仙公山是个很小众的风景区,是本地人认为最灵验的烧香拜佛寺庙。</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51, 51, 51);">网上介绍景区清净,且有缆车上下,于是例入行程,想不到事实上进出、上下交通难度甚大。</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51, 51, 51);">因疫情防控,公交只到山脚,打出租车上到缆车站后,缆车也在重建而关闭;即便搭了私家车上到山门还要爬几百级台阶。</span></p> <p class="ql-block">真是心诚也还灵,两个140岁的人居然最终爬到了上面,如愿以偿。。。</p><p class="ql-block">感谢佛国圣人多,搭香客便车送上山又送下了山。。。</p><p class="ql-block">下山时,帮助我们的那对车主夫妇闻听我俩是上海人,忙不迭的戴上口罩,哈哈哈</p><p class="ql-block">看来以后出游不能随口说是上海人了。</p> <p class="ql-block">爬山对我而言是100个不情不愿,爬山不是锻炼是自残!此次被逼上梁山后悔不迭。</p><p class="ql-block">照片和膝盖我当然选后者,几张照片不算什么,腿脚好才是硬道理。</p> <p class="ql-block">朱文公(朱熹)摩岩石刻:"齐朝谁住石岩阿,绝顶云霄手可摩。一掬白泉何处得,源流定自出天河。"</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51, 51, 51);">明清以来,由于何氏九仙的传奇,双髻山更成为闽南一带信徒和海外华侨华人敬仰的圣地,香火鼎盛。</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51, 51, 51);">据传民族英雄郑成功收复台湾之前,曾率众登山求神灵保佑,至今在民间还流传着"半天子游圣地"的故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51, 51, 51);">清康熙年间,文渊阁大学士李光地也到此朝拜和求梦,至今仍流传"功名无心想,富贵两不成"的传说和李光地亲手题写"真神仙也"的匾额。</span></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泉州小巷街景</p> <p class="ql-block">黄金海岸/洛伽寺</p><p class="ql-block">两处景点紧挨着,其位置在泉州石狮的永宁镇海边,距泉州2个多小时车程。</p><p class="ql-block">疫情期间游客稀少,周边新楼盘住戸也少见,清净却也少趣味,仅近处的洛伽寺还可看看。</p><p class="ql-block">值得推荐海边的海鲜大排档,新鲜便宜,是午餐的不二选择。</p> <p class="ql-block">寺内的屋脊争奇斗艳煞是有趣。</p> <p class="ql-block">回头是岸门殿,午餐后已是下午2点,附近的观音山景区没有车过去,只能回泉州。</p> <p>返程途经石狮市</p> <p class="ql-block">泉州近郊乡村的民厝</p> <p class="ql-block">南少林</p><p class="ql-block">南少林胜景位于泉州清源山东麓,相传为曾救唐王十三棍僧之一的智空入闽所建。历史上的泉州南少林寺是一个庞大建筑群。</p><p class="ql-block">该寺始建于唐、盛于两宋、几经兴废,特别是在明清时期,南少林与洪门天地会等组织渊源密切,屡遭官府压制。</p><p class="ql-block">但南少林武术也随着这些组织广播海内,同时期,明清朝代泉州港逐渐衰落,南少林武术也随着泉州移民潮远播海外。</p> <p class="ql-block">造访南少林当日,恰逢少林寺举办"庚子年消灾祁福"法会,参与的僧人、香客甚众,诵经唱诗拜祭菩萨蛮闹忙。</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34, 34, 34);">蟳埔村探访</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34, 34, 34);">蟳浦村位于泉州市东海社区,是一个小渔村,距泉州市中心约10公里。</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34, 34, 34);">村头一群老人正在"讲厝边头尾话",</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34, 34, 34);">而我们专门来探访的不是老头,是该渔村的"蟳浦女"和"蚵壳厝"。</span></p> <p class="ql-block"> 蟳浦村的历史背景是:这里居住的主体是古时阿拉伯人的后裔,虽经历代与当地汉族通婚,但中亚的遗风尚存,主要表现在蚵壳房和蟳埔女的头饰上。</p><p class="ql-block">蟳埔女盘头插花,戴着丁香耳坠,穿着大裾衫、宽脚裤,形成了一道独特的风情。</p><p class="ql-block"> 她们和惠安女、湄州女一起并称福建三大渔女。</p> <p class="ql-block">"蚵壳厝"是这里别具特色的民居。</p><p class="ql-block">"蚵"即为牡蛎。</p><p class="ql-block">蚵壳厝始建于宋末元初,主要特色在于用蚵壳、砖石砌成墙,用它建造的房屋被称为“蚵壳厝”或“蚝壳厝”。</p><p class="ql-block">沿海一带的海风带有盐分,红砖易受腐蚀,而蚵壳墙体不易腐蚀,也不渗水,闽南俗话称“千年砖,万年蚵”。</p><p class="ql-block">这也是渔民捕捞的副产品物尽其用。</p> <p>闽南美食姜母鸭</p> <p>泉州博物馆</p><p>建筑大气、色彩浓郁、颇有地方特色。</p><p>最后一天是晚上航班,白天计划行程便是博物馆和西湖公园了。</p> <p>博物馆主体建筑(多重曝光)</p><p>泉州博物馆现有三大展览</p><p>一 泉州历史展</p><p>二 世界闽南文化展</p><p>三 闽南传统建筑展</p><p>泉州博物馆藏品不少,但史料价值相对差了些,就是没有啥国宝器物。</p><p>但是对概括了解泉州仍有很多启发,值得看。</p><p>只是现场观展人只手可数,也许历史传承流淌在他们血液中,也许生存艰难都忙于讨生活去了。。。</p><p><br></p> <p>泉州历史展览位于博物馆二层。分为 早期开发、刺桐崛起、东方第一大港、泉南雄风等四个展厅。</p><p>它以泉州历史发展为主线,从远古时期的森林遗址说起,囊括了闽越先民在这块土地上生息繁衍的痕迹;海上丝绸之路繁盛;东方第一大港鼎盛以及明清时期泉州谱写蔚蓝色的历史篇章。</p> <p>坐姿随意的木雕菩萨。</p> <p>世界闽南文化展示中心</p><p>泉州是历史文化名城,闽南文化渊源流长跟随华侨移民、商贸交流远播东南亚,称谓世界不为过。</p> <p>泉州窑</p><p>泉州窑出土泉州,故名。窑址有两处,一在碗窑乡,一在磁灶。</p><p>烧造时代为南宋至元代,这是其兴旺时期。</p><p>泉州历来是我国重要的对外港口,泉州窑的兴旺是海外贸易发展的结果。</p> <p><span style="color: rgb(51, 51, 51);">泉州窑产品颇具地方特色,如青釉壶,胎薄形小,与江南青瓷壶造型不同。</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51, 51, 51);">在出土标本中,还有少量不带印纹装饰的瓶、罐、盒等器物的素烧坯,其正品要在上绿釉之后二次烧成。</span></p> <p>石雕与绘画艺术</p><p><br></p> <p>梨园戏(多重曝光)</p><p>发祥于泉州,流播于广大闽南语系地区的梨园戏,因保存有宋元明南戏的很多剧目、音乐及表演形态,也被称为“活化石”,是现存中国最古老的剧种之一。</p><p>南戏及泉州古代文化的滋养,使梨园戏具有和谐、细腻的艺术风格与对古代社会生活的丰富表现力。</p><p>其剧本文学、音乐唱腔、表演科范,在中国戏曲艺术长廊中,独具一格。</p> <p>南音传播区域示意图</p><p>南音也称“弦管”、“泉州南音”,一‘闽南地区的传统音乐,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p><p>南音有“中国音乐史上的活化石”之称,发源于福建泉州,用闽南语演唱,是中国历史悠久的古汉族音乐。</p><p>两汉、晋、唐、两宋等朝代的中原移民把音乐文化带入以泉州为中心的闽南地区,并与当地民间音乐融合,形成了具有中原古乐遗韵的文化表现形式。</p><p><br></p> <p>闽南传统建筑展是一个常设展馆</p> <p>展示的建筑桁樑架构,复杂精巧。</p> <p>石雕</p><p>泉州惠安境内是中国著名的石雕之乡。</p><p>这里的石雕分为圆雕、浮雕、沉雕、影雕等几大类。</p><p>主要用于建筑墙面的装饰及碑塔、牌坊、摩崖石刻、匾额、宅居楹联等,以线的造型为主要特色,要求线条劲挺有力,柔顺畅达。</p> <p>罗例部分建筑实物</p> <p>展示的民居样式</p><p>闽南传统古厝,是闽南传统建筑中最具生活性的院落式住宅。</p><p>是闽南人居住文化的主要物质载体,是闽南建筑装饰艺术最具代表性的体现。</p><p>.闽南传统古厝分布于历史上闽南地区文化最活跃的地区,门窗作为其装饰的主要位置也多反应出闽南文化独特的审美特性。</p><p><br></p><p><br></p> <p>西湖公园北门</p> <p><span style="color: rgb(63, 63, 63);">西湖公园位于泉州市区西北部,走出泉州博物馆大门就可进入公园大门。</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63, 63, 63);">公园总占地面积100公顷,水域面积82.28公顷,陆地面积17.72公顷。植被绿化茂盛,风景优美。</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63, 63, 63);">如果傍晚时分过来应该是拍照的好去处。</span></p> <p>行文至此,泉州之行也算结束了。</p><p>一周时间匆匆而过,看到的、听到的概括起来就是,泉州比闽南更具闽南味。</p><p>观察泉州会发现,她似乎比其它地方有更强的记录和讲述自身历史的能力。</p><p>历史在这里不仅仅是一种过去的存在,走进泉州,便如置身在历史溪流与生动的文化脉络中。</p><p>也因此,泉州的发展建设具有扎实的文化根基。</p><p>泉州30多年的发展令我始料不及,我蛮喜欢泉州。</p><p>我用一位学者话结束本文:</p><p>“如果每座城市都是一本书的话,那么大多数城市是词典,泉州则是一本辞海。。。它的古老并不流于形式和物件,而是一种至今犹存的气质。”</p> <p><br></p><p>最后感谢你的观赏!</p><p>谢谢!</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