骑行豫东之三:这里是孔子的故乡 这里有一座以孔子命名的山曰夫子山

在湖之滨

<p>2020年10月18日,我们三骑友按计划骑行,向位于河南省商丘市夏邑县城北王公楼村的孔子还乡祠进发</p> <p>在中华文明灿烂的星河中,孔子无疑是一颗耀眼夺目的明星</p><p><br></p><p>在中国,纪念祭祀孔子的孔庙文庙棂星门以及孔子的塑像,几乎遍布各地,但真正和孔子实际相关连的遗迹遗物,却是为数寥寥,山东曲阜的孔府孔庙孔林,早就声名远扬,为人们所熟知</p><p><br></p><p>鲜为人知的是,就在豫东地区,还有两处和孔子相关的遗迹,一个是孔子还乡祠,一个是以孔子名命名的山叫夫子山</p><p><br></p><p>⬇️图为夫子山上的孔子塑像</p> <p>孔子生长于春秋战国时期,那是一个“礼崩乐坏”的动荡的时代,孔子的思想和学说似乎并不溶于那个年代,儒家也不过是诸子百家中的一个流派而已,甚至于孔子周游列国传儒布学时,屡遭冷遇,到处碰壁</p><p><br></p><p>然而,孔子的“仁义礼智信”等思想和学说逐渐被统治阶级认识接受和推崇,儒学成为正统的主流文化思想,甚至发展到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程度,孔子也被尊为圣贤,被奉若神明</p> <p>春秋时期,豫东地区为宋国地域,孔子的祖先就是宋国人,孔子祖先为春秋时期宋国贵族,其祖居地为今商丘市夏邑县城北七公里处的王公楼村</p><p><br></p><p>⬇️下图为孔子还乡祠大成殿前的石碑,上刻着:孔子祖籍夏邑</p> <p>虽然有导航指引,还有一路打听问路,还是走了些冤枉路,来到夏邑县王公楼村时,已是正午11时50分</p><p><br></p><p>朱红色的三扇大门和四个门梁立柱,黄色的琉璃瓦以及黑色门匾上金黄色“孔子还乡祠”大字,让我们感受到了这里有着非同寻常的地位</p><p><br></p><p>这里毕竟不是旅游的热门路线,也没有那个旅行团把这里作为景点来推介,也许是正值午饭时刻,孔子还乡祠大门紧闭,游人稀少,工作人员还是售给我们了门票,打开了祠内的音响解说系统,使得我们享受了一次专场游览</p> <p>公元前680年,宋国宫廷发生内乱,为避乱,孔子曾祖孔防叔离开了宋国到了鲁国,即今山东曲阜,孔子因之成了鲁人</p><p><br></p><p>孔子成人以后,得知自己的祖籍在夏邑王公楼村,就时常回祖籍祭祖省亲,孔子把这个地方叫做“还乡里”</p><p><br></p><p>后人思而立祠以祀之,因而取名“还乡祠”</p> <p>孔子还乡祠是后人为纪念孔子祀先省墓而建,始建年代不详,宋金时期就已存在,其形制仿文庙,坐北朝南,有一壁、一坛、两殿、四门及碑林等</p><p><br></p><p>宋真宗时,孔子四十五代孙孔良辅、孔彦辅由曲阜到此定居,对孔子还乡祠进行了修复扩建,金代,又立杏坛碑于大成殿之前,清道光元年,增建了崇圣祠</p><p><br></p> <p>这里不仅是孔子祖居地,在还乡祠院子的东边,孔子祖先的祖坟也在这里,孔子先祖多人均葬于此</p> <p>与中国各地兴建的孔庙不同,“孔子还乡祠”是独一无二的与孔子渊源深厚的历史遗迹</p><p><br></p><p>2008年6月16日,孔子还乡祠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五批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1985年,当地政府对孔子还乡祠进行了修复修缮</p><p><br></p><p>香港孔教学院院长汤恩佳先生捐资设立一座“孔子行教像”立于通往大成殿的路中央</p> <p>孔子还乡祠内的大成殿</p> <p>大成殿内供奉着孔子的十一位祖先的塑像</p> <p>这段视频带你了解一下孔子有哪些祖先</p> <p>这段视频录制了孔子还乡祠的主要景象</p> <p>离开夏邑县孔子还乡祠,我们继续向东南方向骑行,大约三小时后,到达了位于永城市的夫子山</p><p><br></p><p>夫子山其实是芒砀山西部的余脉,以孔夫子名字来命名,定有其渊源,也足见其独特</p><p><br></p><p>图为夫子山景区前,孔子与弟子周游列国传播儒学乘坐的车辇</p> <p>目前,夫子山已经被开发为旅游景区,游山嬉水玩乐项目如悬崖栈道、玻璃栈道、玻璃吊桥、玻璃水滑道、高空滑索等项目深受游客喜爱,我们无暇顾及,只是匆匆游览一下与孔子有关的景点</p> <p>春秋末年,孔子携众弟子周游列国,来到了芒砀山,忽然,一场大雨不期而至,他们就在此山的一处石崖下避雨,并在此晒书、演礼讲学,由此而得名“夫子山”</p> <p>景区门前的这一幅展开的书卷十分惹人注目,我驻足于此,仔细看去,原来是曾在清朝为官的永城本地人吕永辉,专为夫子山中的孔子避雨处题写的一首诗,诗云:</p><p><br></p><p>石崖滴翠</p><p><br></p><p>石岩深邃几星霜,</p><p>偶此停骖仰素王。 </p><p>四海尽尊夫子学,</p><p>空山犹辟圣人堂。</p><p>晒书台古石阶老,</p><p>习礼庭空草色荒。 </p><p>屡沐春风拜遗像,</p><p>书帷诗社两想望。</p><p><br></p><p>其中:晒书台古石阶老,习礼庭空草色荒两句用红色加深了背景</p> <p>夫子山上这两组石像群雕,再现了孔子在夫子山演礼讲学的情景</p> <p>夫子苑建在挺拔的山势之上</p><p><br></p><p><br></p><p><br></p> <p>图为夫子苑内的孔子塑像和塑像后面的文圣殿</p> <p>夫子山上亭台楼阁散布,曲径通幽,林木花草争相斗艳,溪流潺潺,水光潋滟,园区内的文化碑林、曲水流觞、郭塔、状元桥、芒山书院等文化小品展现了儒家文化精粹</p> <p>⬇️这个石雕壁画把石雕和山上的大树结合起来,讲述了宋人伐木,微服过宋的故事:</p><p><br></p><p>公元前493年,孔子离开曹国到宋国,在大树下演习礼仪,宋国的司马桓魋因压榨百姓修建石棺被孔子批评,故而怀恨在心,砍伐了大树,还要杀孔子,弟子们劝孔子快走,孔子说:老天给我有这样的品德,桓魋能把我怎么样?但宋国不能呆了,孔子就带着弟子穿百姓的服装离开宋国</p> <p>⬇️这就是夫子山上最核心的景点,孔子避雨处,也就是以前面提到的吕永辉题写的诗的题目命名的石崖滴翠景观,是永城古八景之一</p><p><br></p><p>石崖滴翠前面,一树一碑,树碑合抱,形成树与石碑合体奇观“柏抱碑”</p> <p>孔子避雨处位于夫子山南麓,是一个天然崖洞,因当年孔子周游列国时曾在此避雨而得名</p><p><br></p><p>石崖洞内有一组坐北朝南的孔子和弟子雕像</p><p><br></p> <p>据清朝康熙和光绪年间的永城县志记载:公元前495年,孔子带领弟子一行去曹适宋,途径芒砀山,遇到了大雨,芒砀山处于宋国的边陲地带,人烟稀少,一筹莫展之际,弟子们发现了这个石崖,就带着孔子来此避雨,但石崖空间太小,容不下那么多人,孔子看到许多弟子还在淋雨,就喃喃自语地说:石崖往外再长出来一点点就好了,话音刚落,石崖果然就往外长了一截,孔子看到后大惊,率众弟子忙行叩拜之礼,说:我和弟子周游列国,推行仁政,曾经此地,天降大雨,在石崖下避雨,求石崖再长一些。石崖果然就又往外长了一截,于是,所有人都能得以避雨</p> <p>这段视频是夫子山导游对孔子避雨处的实地解说</p> <p>后人在孔子避雨处的石崖前面,建成了一座文庙,供世代祭拜</p> <p>山不在高,有仙则灵,夫子山很小,却以孔子避雨处的灵光闪现,吸引了众多络绎不绝的探古访贤之人,留下了许多著名诗篇和传奇故事</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