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教研室“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名师走赣鄱”活动进行时

小颖

<p>朔朔北风吹,寒冬送暖来。11月26日,省教研室为了促进教师队伍的发展,提高教师队伍的教学素养,组织了名师走赣鄱送课下乡活动。其中婺源县教研室中学语文教研员钟宝生老师带领名师婺源县朱子中学洪文明老师在永修县外国语学校开展送课下乡活动。永修全部初中学校的语文老师都参加了此次送课下乡活动。我校校长熊俊民老师,副校长江桂香老师也全程参与了听课、研讨等一系列活动。此次活动由易慧琴老师主持。</p> <p>课前,洪老师带着孩子们做课前热身活动,让孩子们能够尽快地熟悉课文,为接下来的教学做准备。</p> <p>在此次送课活动中,洪文明老师给我们带来的是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的说明文《中国石拱桥》。洪老师以图片“美景美物知多少”引入课文,从“抓住特点”“语言准确”“注意顺序”三个角度开展教学。教学中,洪老师教学环节环环相扣,循循善诱,善于调动孩子的学习积极性,注重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培养,为我们带来了一堂精彩绝伦的课。</p> <p>课后,洪老师以他个人的教学魅力,吸引了同学们,纷纷上前请洪老师签名。</p> <p>在课后交流品评环节中,外国语学校徐保江老师和俞小兵老师先后就对此次的听课的收获进行了发言。</p> <p>永修县外国语学校徐保江老师发表听课感悟。《中国石拱桥》这篇课文是一篇说明文,照我们传统的教学思维我们会依照说明对象、说明方法、说明顺序来解读课文。但洪老师却结合说明文的特点,从抓住特点、需要准确、注意顺序三个角度出发,深入浅出,切合实际,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一个全新的角度来讲解课文,并把握说明文的特点。</p> <p>俞小兵老师也发表了听课感言。洪老师的课具有务实精神,从孩子身边的白莲湖的七孔石桥引入课文,体现了教育教学与生活实际相结合,从而很好的调动孩子的学习积极性。此外,另辟蹊径,从说明文的特征入手,将枯燥的说明文上的生动起来,使得学生能够一课一得。</p> <p>洪文明老师就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思路进行了分享。</p> <p>在课后研讨环节中,江西省教材教育室主任杜桢,永修县教育体育局副局长胡新、教研室主任邓万龙也列席了研讨会。杜主任对此次送课下乡活动给予了高度的评价。他说,此项活动是对“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践行,对上课老师精彩的表现进行了高度赞扬。其中,杜主任为了表示对此次送课下乡活动的老师的欢迎,亲自设计了荣誉证书并分享了荣誉证书的设计理念。并且寄语我们永修县也能够打造出属于我们的名师!</p> <p>杜主任为洪文明老师发放荣誉证书!</p> <p>我校熊俊民校长针对此次送课下乡活动做了发言,对省教研室名师走赣鄱队伍的老师们的到来表示了热烈的欢迎。</p> <p>我校江桂香副校长也进行了发言,我们应该多向名师学习,提升教学质量,相信此次活动必然点燃燎原之火,点燃教师对教学的热爱。</p> <p>最后,婺源县教研室主任钟宝生老师开展了“坚守学科本色 提升教学温度”专题讲座。钟老师他提出,人生有三大哲学拷问: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将走去何方?语文教学也应该有三思考:第一,语文课必须体现你是一名语言文字老师;第二,你来自学生,应该站在学生角度思考;第三,要通过语言文字这个桥梁达到“立德树人”的目的。首先,他讲到当下语文学科教学中经常出现几种问题,把语文的散文教学上成思政课、班会课,说明文教学上成科学课,这是与语文学科的本色相违背的。语文学科的教学应该重点在于“语言文字”能力的培养,而不是一味地去分析文章中的思想感情、知识点。其次,现在语文教学中往往忽略了“语文味”,使得教学太过枯燥无味,不能很好的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他说到,语文教学应该是有温度的。在教学中,我们要做到“从语言中来,又回到语言中去”,提升教学温度,让学生感受到语文的独特魅力。</p> <p>“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此次送教下乡活动,通过示范课、互动点评研讨的环节,为教师搭建了学术交流的平台,加强了教师之间教学经验的交流与互助,促进了教师队伍的发展,帮助了教师队伍的业务能力提升。</p>

老师

教学

语文

说明文

送课

活动

课文

名师

教研室

下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