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恩时节君须记,恰逢研修路上时----记2020年浏阳市中小学语文骨干教师省内高端研修班第三日培训

蜗之队

<p>  特殊的日子,感恩相遇,特殊的节日,感恩有你。站在窗前眺望着冬天里的风景,侧耳倾听着冬天里风的吟唱。那景色,那声韵是在积蓄力量。看,湘江之畔,一群热情似火的浏阳小语人,行走在追梦的路上,开启了第三天的研修活动。</p><p> 受疫情防控影响,周子房教授的讲座《写作学习支架的设计》只能线上进行,学员们一大早进入腾讯会议室等候周教授的云端授课。</p><p><br></p> <p>  </p> <p> 周教授的讲座首先将学生的考场作文和考试后在老师的“神奇的六个问题”帮助与点拨下,再次写的作文,进行对比。让我们不难发观,这六个问题就是支架问题。</p><p> 然后从“为谁写、写什么、怎么写”三个维度进行进行分析。</p><p> 接着结合具体课例讲述作文教学中“支架问题”的设计与运用策略。</p> <p>  周教授的讲座让学员老师们茅塞顿开,今后的作文教学中,设计任务驱动、设计支架问题,让孩子们写作习得方法,获得章法,是我们不懈努力的方向。</p> <p>  下午的研修活动由陈姣老师主持,首先是廖丰庚和曾玉启两位老师对上午讲座进行心得分享。</p><p>&nbsp;&nbsp;&nbsp; 学然后知不足,通过两天半的学习,我们对习作教学有了更深的认识,知道了自己在教学方面的短板,学会了察学研判,提升了自己观课、设计课程的能力。</p> <p>  </p> <p>  为我们授课、讲座的专家是查晓红老师,江苏省特级教师,师从于永正老师,徐州市鼓楼区教师发展中心教研室主任,小学语文教研员,江苏师范大学特聘研究生导师。先后主持江苏省第六期,第八期,第十期、第12期课题。出版个人专著《日记伴我成长》。作为核心成员,荣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一、二等奖,现主持江苏省前瞻性教学改革推广项目——《于永正语文教学探索与实践》</p><p>&nbsp; 查老师今天授课的内容是四年级的应用文写作板块——《写信》。</p> <p> 查老师的课堂上,践行了于永正老师的“言语交际”写作模式,先是带着孩子们读自己写给小外孙的信,理清“信”要干什么;在“头脑风暴”中确定自己想写信的对象,在交流中分享自己想写的内容,帮助学生搭建写作的支架;再读书上的例文,确定写信的格式;在“我是书信小达人”的情境中完成写信,在分享中玩味语言、体会情感,实现“动笔育人”;最后在老师的范文和推荐阅读中激发继续写作的兴趣。整个过程,老师对孩子们关爱的眼神,亲切的话语,让人如沐春风,如饮甘泉。</p> <p>  紧接着,查老师为我们带来“交际型写作教学范式与实践”的讲座。</p><p> 查老师的讲座,亲切生动,她从传统习作教学中存在的现实问题入手,谈了儿童视角下交际型写作探寻、创生、反思的历程。她的讲座,有实践、有思考、有体验、有范例、有经验,教给了我们交际型写作教学的方法,让我们更深刻地认识到交际型写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今后我们的习作教学也要注重应用文的写作指导,要让孩子为需要而说,为需要而写,读写共生,让孩子学以致用,让写作为生活服务、成为生活的需要。这也是对于永正老师“五重”教学精髓的传承、创新、发扬。</p> <p>  曾有人说:“幸福的生活,需要一颗感恩的心来创造,一颗感恩的心,需要阳光的生活来滋养”。一下午的学习,如暖暖的阳光,带给我们智慧的滋养。让我们一同感恩,感谢专家老师们的辛勤付出。勤学、喜教、善评价、以学促研,以学促教,且行且思,努力向前迈进,到达我们的远方。</p><p><br></p><p><br></p><p>附部分学员心得</p><p> 为人为本,走向生活 </p><p> ---听查老师《写信》反思 </p><p> 人民路二小 曾玉启</p><p> 应用文写作始终贯穿于人们的日常生活,学习和工作中 。和把握时代社会发展的脉搏,落实应用文写作教学要求,提升学生应用文习作的能力 。查老师给我们上了一堂很好的示范课 。</p><p> 在查老师的课堂中,他充分创设了情境支架,让学生明白写信的现实意义;巧妙的利用自己的范文支架,以思维导图的形式提炼出写信的框架构思 ,解决了写信写什么的问题 ;运用教材中的范文支架规范学生写信的特别格式 。这样有经验有范例,有实际价值的写作指导,非常有效 。</p><p> 反思我平日的课堂,在教写应用文时,我只是为教而教,缺乏真正的实际运用,离开了课堂,没有运用到生活中,学生自然忘得快 。</p><p> “生活即语文,语文即生活 。”愿每一个语文老师,在以后的教学中都能以人为本,走向生活,切实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p><p><br></p><p> 呵护童心 学习习作</p><p> 长郡浏阳实验学校 颜利花</p><p> 室外寒风凛冽,室内暖意融融。长沙行的第三天,我们有幸见到了于永正老师的弟子查晓红老师。优雅、知性的查老师出人意料的年轻、慧质,轻扫一路风尘,给我们带来一堂《写信》,一堂讲座。</p><p> 跟着查老师,我们仿佛跟着那位亲切随和的于老师,先是抚摸孩子的头发,再轻扶着孩子的肩头,春风化雨般的话语,带着孩子感受生命的温暖,体会文字的温度。査老师在自己的课堂上践行了于先生的“言语交际”写作模式,先是带着孩子们读自己写给小外孙的信,理清“信”要干什么;在“头脑风暴”中确定自己想写信的对象,在交流中分享自己想写的内容,帮助学生搭建写作的支架;再读书上的例文,确定写信的格式;在“我是书信小达人”的情境中完成写信,在分享中玩味语言、体会情感,实现“动笔育人”;最后在老师的范文和推荐阅读中激发继续写作的兴趣。</p><p> 于永正老师说:“没有感情的教学,教学技巧再高明,也是苍白的。”而在査老师的这堂课中我们看到了最好的注解。在确定写信的对象时,有一个女生选择写给同班一个男生,分享信的内容时女孩表示想最后一个分享,理由是“有点不好意思”,査老师保护了这份不好意思,同意让她最后。在这整堂课中,老师的眼里是孩子,创设适合孩子的任务情境,基于孩子的生活经验搭建写作支架,唤醒孩子理解的信的知识,当堂练习点评尊重孩子。老师始终将儿童放在第一位,确认儿童立场,顺应儿童生命的自然规律,这是从‘心’开始的教育,让教育充满了爱心。</p><p> 正如于永正老师所说:当我们用饱含爱心的笔去书写“教育”两个字的时候,教育的确很简单。从心开始,懂得儿童;搭建支架,练习写作;尊重儿童,赢得语言表达。</p><p><br></p><p> 想要写出个性化的作文,从僵化训练开始</p><p> 浏阳市人民路小学 陈松林</p><p> 曾经有一个刚学写作文的家长跟我说:“老师,我的孩子在学校里写作文就会写,回到家里换个题目就不会写了。”曾经也有老师在听教研课后这么评:“这样只教一种方法不是固化了孩子的思维吗?”今天听了周教授的讲座,豁然开朗,他跟我们阐述了:“僵化——强化——优化——变化——个性化”之间的关系,知识要一点一点地教,能力也要一点一点地培养,一口是不能吃成胖子的,只要做到每课一得,多课就能多得,久而久之,孩子胸中有丘壑,就能游刃有余地灵活运用,自然就能写出有变化的,甚至是有个性的文章了。</p><p> 就拿三年级的童话教学来说吧。当时,我在教的过程当中就是怕固化学生的思维,只是在大胆想象方面进行了指导,写法上没有过多的要求,内容上也没有限制,所以学生想写什么就写什么,学生想怎样写就怎样写,结果显示:这对于成绩好的同学来说,是不会影响他的写作水平的,但是对于作文水平低的同学来说,就问题大了。我们来学习学习彭慧琴老师执教《奇妙的想象》的方法,在指导孩子们怎么写故事的时候,她就用了一种构思的方法——“反复结构”构思法,如《滚来滚去的小土豆》,在出示开头后,老师提问:土豆滚到哪里去了?遇到了谁?发生了什么事?这一个示范支架搭成以后,老师又问:它还会滚到哪儿去呢?又有什么好玩的故事?经过引导,得出一个思维导图:滚到了超市,滚到了游乐场,滚到了池塘,滚到了鸡窝……这样一引导,孩子们就能用反复这种方法来写出条理清楚的文章了。</p><p> 周子房教授在讲童话的构思时,他也从《狐假虎威》这样一个经典童话中总结了一种构思方法——“障碍解决式”构思法,并举了《西游记》《母鸡的愿望》等例子来证明。还有“纵深式结构法”“先抑后扬式构思法”“尺有所长、寸有所短构思法”,如果我们在教学的过程中将这些方法都进行了训练,那孩子们是不是在写作时就能顺手拈来呢?写作能力的培养犹如一个剑客的成长,任何一个剑客,哪怕是剑神,都是从蹲马步、练出剑开始的,只有将一招一式出神入化,内化入骨,才能以不变应万变,达到手中无剑,心中有剑的境界。让我们扎稳脚步,一步一个脚印地往前走,终能走到春暖花开的远方。</p><p><br></p><p> 创设习作支架 架起真情实感</p><p> 古港完小 陈伟</p><p> 今天上午有幸聆听了周子房教授的讲座,虽然是隔屏交流《写作学习支架设计》,周教授讲到写作教学设计的基本思路:1、如何写:任务情景的创设;2、学什么:学习元素的选择;3、写什么:内容支架的设计;4、怎么写:表达支架的设计;5、怎么评:评价支架的设计。尤其是周教授讲的例文《监考老师》,同一个人写的两篇得分可以相差10分以上的作文,仅仅是在老师提的6个问题之后就产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对我的触动非常的深。想到我平时在教习作时苦口婆心的和孩子们讲“这个要真么写?那个要怎么写?人物要怎么写?动物要怎么写?”等等一些写作手法时,最后收上来的习作优秀的却寥寥无几。让学习者经历那些更有写作经验的学生或教师所经历的思维过程,有助于他们对写作中隐性知识的体悟与理解。通过学习支架,学生可以“模仿”"体验”“实践”和“内化”支架所蕴含的写作思维策略与问题解决方法,获得写作能力的增长。对学生日后的独立写作学习起到潜移默化的引导作用,引导他们在必要时,通过四各种途径寻找或构建支架来支持自己的写作。</p><p> 下午查晓红老师为我们带来了四年级的应用文写作板块——写信,应用文写作始终贯穿于人们的日常生活,学习和工作中 。查老师充分创设了情境支架,让学生明白写信的现实意义;巧妙的利用自己的范文支架,以思维导图的形式提炼出写信的框架构思 ,解决了写信写什么的问题 ;运用教材中的范文支架规范学生写信的特别格式 。这样有经验有范例,有实际价值的写作指导,非常有效 。此外,她从传统习作教学中存在的现实问题入手,谈了儿童视角下交际型写作探寻、创生、反思的历程。这也是对于永正老师“五重”教学精髓的传承、创新、发扬。反观平时我在教学生写信、写倡议书等应用文时,都是以书上的例文为主或者作文书上的范文为例,从来没想过要自己和学生一起写。今天听了査老师的讲座才知道,只有自己亲身体验了写的过程才能知道孩子们在写作时遇到的问题。我要努力做到和孩子们共进退,使他们真正体会到习作的乐趣。 </p><p> 最后借用组长的一句话:让我们从现在开始,一小步一小步,努力向前迈进,总能到达我们想要去的地方。 </p><p>离星空更近 </p><p>——听《交际型写作教学范式与实践》讲座感悟 </p><p> 浏阳市浏阳河小学 雷年 </p><p> 听完查晓红教授的讲座出来,虽然膝盖以下都是冰凉的,但是被查老师如涓涓细流般的教学智慧滋润了一番的我,内心是欣喜而火热的。我当时脱口而出对同行刘老师的一句话就是:“我想重新教回一年级!”后边还藏下了的一句话是:“只有这样,我才可能像查老师一样,能十几年二十年的坚持做自己想做的事”。</p><p> 但是想归想,现实的工作中,其实我们有不少的无奈,能力不够缺引领,杂事太多缺精力都是无奈。尤其是自己愿意去做一件真的有利于学生的事,却不能按自己喜欢的去工作时更是无奈至极。以前我是这么想的,我在无奈时选择坦然,选择调适,选择安于现状,选择在不太为难的情况下尽力去做好能力所及的事情。今天,查教授的引领点燃了我早被消磨的热情和冲动。不过在我写下这些的时候,热情与冲动已经远去,我已经开始从长计议:查教授二十年如一日的写日记,勤于动笔,乐于表达,终有成果。这是她个人的坚韧、勤奋品质使然,这是外部环境如何变化也改变不了她的。这份坚韧与勤奋,是我可以学习的。查教授进行的交际型写作教学实践,这是她对于永正老师“用儿童的方式教语文”思想体系深入研究后的传承与创新。这是她热爱钻研,勇于探索的品质使然,也是外部环境如何变化也改变不了她的。这份钻劲和勇气,是我们可以学习的。查教授用那么多详实的儿童原生态作品、案例,印证了他们尊重儿童,从儿童出发的教育理念,引得我们深深共鸣。这是她们为师的育人本分和热爱教育的初心不曾改变决定的。这本分和初心,是我可以学习的。</p><p> 查老师于我们只是一个转身,已经擦肩远去,只留下一片星光熠熠。但是她描绘的奋斗之路却可以同样延伸在我们脚下。坦然接受现实的工作是不错的,但如果可以像她一样多些勤奋、多些坚持、多些热爱、多些无怨无悔,也许我们会离璀璨自由的星空更近,也许也能成为如她一般的一颗星,一颗指路的“明星”。</p><p> 智慧引领 以手写心</p><p> 荷花中学 李明乐</p><p> 徜徉在查老师的课堂里,如沐春风。温柔细语,娓娓道来,师生互动,课堂精彩纷呈。</p><p> 巧妙的导入,精准的支架设计,例文引领,说写结合,让学生在课堂中学会了如何用书信的沟通方式写真事、抒真情。同时,也让我们受益匪浅: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好的课堂导入有利用激发学生听课的热情,能够影响学生的认知结构,能够为整个课堂奠定一个良好的情感基础。查老师的课堂首先就以她写给小外孙的信作为例文,让学生感受到写信其实很简单,说真话,诉真情便可,有效的缓解了学生写作的畏难情绪。再创设任务情境,如“见字如面公众号发布征集令”、“评选书信小达人”,学生便跃跃欲试,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写作兴趣。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育成功的艺术首先就在于使学生对你所教的东西感到兴趣。”</p><p> 所以,一堂好课,必然有一个好的导入。导入的精心设计,会让课堂事半功倍。巧设支架,突破重点。在作文教学中,支架相当于梯子,教师如果能在恰当的时候给予学生“梯子”,让学生顺着“梯子”往上爬,往往就能到达理想的高度,实现最终的目标。查老师的课堂中首先通过例文的引领下,学生知道了书信需要明确写作对象、具体的事件,并能抒发真实情感。此时,查老师适时的给学生提供了一个思维导图作为支架,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填写好思维导图,让学生头脑中形成一个框架,能有效的为后面的写作提供一个支撑。其实,在我们的日常教学中,也要学会给学生搭建支架,能够基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学习基础,有针对性的提供帮助,让学生真正能够做到“跳一跳便可摘个桃”。</p><p> 智慧的老师能创造智慧的课堂,智慧的课堂能培养智慧的学生。在查老师的课堂中,处处彰显着巧妙和智慧。在这样的课堂中,我们能听到生命拔节的声音,能看到生命成长的画面,是真正灵动的课堂。</p><p><br></p><p><br></p><p>制作:董霞</p><p>美图:廖丰庚</p><p>审核:陈姣 雷年</p>

老师

写作

支架

学生

教学

写信

课堂

讲座

孩子

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