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如何对待青春期的不听话(转载)

茹 ❄

<p><b style="font-size: 20px;">转载:</b></p><p><b style="font-size: 20px;"><span class="ql-cursor"></span>父母如何对待孩子青春期的不听话</b></p><p><i style="font-size: 20px;">原创 曾艳兰 </i></p><p>“不听话”是很多父母在孩子成长到青春期时的烦恼,感叹孩子不像小时候那么顺自己的心意了。比如叫孩子吃饭她/他说过一会儿,叫了几次都没见上饭桌;让孩子按时起床,孩子嘴上答应了,可还是继续睡觉;特别是疫情期间孩子抱着手机玩,怎么都控制不住……凡此种种的闹心事,高压不行,低压也不行,不知如何是好。今天我们来仔细分析分析孩子“不听话”这一现象背后的深层含意,探索解决难题的对策。</p><p><br></p><p>不听话对父母意味着什么呢?“伤脑筋,不好对付,孩子越来越难搞了,都不能好好爱孩子了,孩子不爱我了,付出那么多却养了个白眼狼……”本质来说就是父母的权威受到了挑战,对自我的感觉没有以前那么良好了,无所不能的全能感遭到了重创,整个人被无力感、挫败感和无望感所笼罩,同时对失控产生恐惧感,担心孩子没按自己的想法来会变成坏孩子,将来没有生存能力。为了对抗这些感受,许多父母本能地去控制、打压、施加各种影响,希望孩子回到以前的轨道上去。而事实上却渐行渐远,导致更加失控、更加对立的局面。</p><p><br></p><p>在找到解决方法之前,先不论对错,单就父母与孩子权力的行使来回顾孩子听话与不听话的成长史:</p><p><br></p><p>1岁甚至更早之前的婴幼儿期,孩子没有自我意识,亲子关系处在完全共生期,我=父母。在孩子刚出生时,在生存这件事上没有自主能力,也没有自我意识,意味着没有选择权,顶多不舒服了会哭闹表达,吃喝拉撒完全依靠父母。这一时期父母是孩子生存的绝对依靠,在跟孩子交往的时候,父母几乎拥有百分百的权力来决定如何对待孩子。在这一时期,父母感受不到来自孩子的任何阻力,享受着绝对的意志自由,完全以自己对爱的理解来行动,而且被孩子接受,父母的爱心完全的表达与实施。</p><p><br></p><p>到了2 岁以后的第一独立期,孩子开始说不,标志着第一个独立期的开始,逐渐认识自己与父母是两个不同个体,与分母分离,比如对自己的喜好开始有了选择,对喜欢吃什么玩什么有了偏好和评价标准。对父母爱的给予不是完全的接受,父母爱心的表达在一定程度上按照孩子偏好给予,父母根据孩子的自主意识的发展稍稍让渡权力。</p><p><br></p><p>儿童时期,随着孩子的成长,在父母指导下自我管理得到发展,父母的控制权逐渐减少。在这一时期,孩子的自我意识逐渐增强,对外界和自己本身的喜好善恶慢慢有了自己的标准,虽然这些标准是从家庭和社会中学习而来,但孩子正式把它作为自己内在的行为标准。有了更强的选择意愿,对父母的爱心行为要经过自我标准的衡量,不再全盘接受了。事实上在小学高年级阶段,大部分父母已经感到孩子不是那么好支配了,父母感受到自己的权威受到威胁,亲子冲突增多,毕竟每个人都是在意自己的权力,不管大人和孩子,只要有了自主意识的发展,为自己争取权力和自由是本能。</p><p><br></p><p> 到了青春期,孩子的自主性进一步得到发展,追求平等的社会地位,对什么是重要的有了不同于父母的一套观念。父母普遍感受到孩子的反抗,亲子冲突更加明显。孩子特别排斥父母强加的观念和控制,他们会采取各种方式来捍卫自己的意志和权利,有的不回应,有的拖延,有的在言语上与父母争论,有的跟父母打斗,还有的离家出走从而切断来自父母的所有信息,确保自己不再受到父母的诱惑、干扰、控制。在这一时期,父母与孩子的冲突对双方而言感受是相同的,对权力的需求也是相同的--争取话语权和行动权。</p><p><br></p><p> 综合以上所述,孩子的成长史就是一个不断寻求自我独立、努力成为自我的过程,比如想成为什么样的人,将来想从事什么职业,怎样交朋友,怎样花钱,怎样安排时间,等等……最初完全依赖、听从父母的话,以父母的决策和步调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接着自我意识被唤醒,开始关注自己的需要和感受,表达自己的观点,部分参与到家庭里与自己有关的事务中去;随着身体的发育、能力的增强、认知的深入,自我意识得到空前的强化,希望自己被外界尊重、“看见”,强烈地表达自我,坚决按照自己的意愿行动,一旦被干扰、忽略、否定或批判,就会激烈地捍卫、强烈地反抗。因此,从实质来说,父母眼里的不听话引起的亲子冲突实际是双方权力的争夺。父母从过去的完全自由实施想法和行为逐步被反抗,从可以忍受到感到失控,父母从满心欢喜到失望挫折,对于不断变化的亲子之间权力局面,父母没有清醒的意识,或者说并不想失去控制权,毕竟谁不想自由的行动呢,对父母和孩子同样如此。但所有权利都指向同一个目标:保障孩子健康快乐的成长。</p><p><br></p><p> 那么如何面对孩子越来越不听话?</p><p><br></p><p>1、父母要客观地认识到,孩子不听话是长大的普遍现象。随着孩子独立意识的发展,过去听父母的话变成听自己的话,建立内部权威。长大意味着孩子有自己的分析和判断能力,有行为的选择权,有不同于父母的对什么是重要的、什么是值得的、想成为什么样的人有一套内部评价标准,不再事事对父母请求指导。如果父母一味强调要听话,本身是对孩子能力和自己教育结果的否定。听话是父母代替孩子思考和选择的要求,是父母省心的需要,不是孩子成长的需要。对已经发展到具有一定自主意识的孩子要求听话来评价孩子是不现实的。共同制定行为规则,比一个要听话的命令更能得到孩子的认可和配合,也能主动承担责任。 </p><p><br></p><p>2、父母要认识亲子关系的非对抗性。没有按照父母的标准来行动,不意味着是对父母的对抗,只是显示孩子在行使自己的独立权,维护自己的个人界限。父母要认清孩子行为的现象和本质,更清楚地认识到亲子冲突的性质是非对抗性的,父母只是感受到对抗,但不是事实,避免父母因为不好的感受而产生更多强迫行为,使冲突升级。</p><p><br></p><p>3、父母要主动了解孩子每个成长阶段的心理特点和需求。不同的成长阶段,孩子的生理和心理营养需求不同,父母可以主动学习相关知识,掌握孩子不同阶段的内在变化和优势需要,合理地满足,智慧地引导,采用相适应的教育方式与孩子的发展同步。</p><p><br></p><p>4、父母要认识到自己的责任目标。所有个体都在自我和他人之间寻找平衡,只注重自我而完全忽略他人,毫无疑问无法适应社会,反之,把别人的意志放在优先位置,甚至言听计从,一味地委屈自己,不敢为自己的需要发声,也不可能很好地适应生活和工作。因而,对父母职能而言,不是培养听话的孩子,而是陪伴孩子体验与成长,使孩子成长为有自主意识和承担能力的人。逼迫孩子听话,不管是寻求自我满足还是缓解自身焦虑,都可能是以牺牲孩子的成长为代价的,表面一团和气,实则危机四伏。</p><p><br></p><p>5、父母对未知要有开放的态度。自己认可的快乐才是幸福的真正来源,即便父母是人生赢家,也难得说自己的生活就是唯一可参照的标准。从长远来看,听话不见得是好的,不听话也不见得是坏的。走进孩子的内心,欣赏孩子为了寻求自我独立而一次又一次打破旧有平衡的勇气,尊重孩子个体化的特征,帮助孩子去探索自己的潜力--发现梦想,追寻梦想,实现梦想,成为孩子成长的助力而不是阻力。开放的态度还意味着父母给予孩子在非原则的事情上“犯错”的机会,把“犯错”变成认识自己认识世界的机会。</p><p><br></p><p>6、父母要有包容的态度。我们对孩子的期待指向未来,这就意味着跟孩子相关的很多设想在很长一段时间都是没有确定答案的、是暂时的、发展的、可变的。这种状态对孩子对家长都是一种考验,如果父母能在孩子的这些关键时期陪伴他、支持他、分担他的压力,孩子自然乐意跟父母贴得更近,更加坦诚,敢于开放,也会变得温和与温暖。孩子的对抗、生气、暴怒是对家长所掌控的环境的回应,因而,允许孩子犯错,允许孩子走弯路,允许孩子在体验中建立真实的、恒定的、自己主动遵守的内在规则,比简单地听从父母经验而建立的外在规则更有价值。</p><p><br></p><p>7、父母要采用人格独立的评价系统来衡量孩子的发展和父母功能行使的状态。孩子听不听话不是孩子良好发展的保证,也不是父母功能发挥完善的体现。父母的教育功能是让孩子独立,培养目标和责任意识,学会对行为结果的分析和选择以及负责。因此不给孩子贴不听话的标签,当孩子知道自己该做什么,时间怎么安排,对自己有信任,这不是父母期待的孩子成龙成凤的理想吗?</p><p><br></p><p>8、父母要明确的给予行为指导。不听话本身是父母表达沮丧的一个否定式的评价,是没有力量的。如果父母认为孩子确需行动上的指导,要清楚告诉孩子要做什么而不是不做什么,这通常会朝向积极的行为。</p><p><br></p><p>9、父母要增加全息意识。父母要孩子听话的行为内容通常是父母自己小时候经历的未完成的情结,也对应到与自己父母关系需要解决的一部分反映在与自己孩子的关系上,通常解决了与父母的关系,也解决了亲子的关系,所以父母的成长是修复三代人关系的契机。</p><p><br></p><p>以上几点看起来简单,有意识地做到还需要更多的学习和行为的训练。做父母其实是教学相长,没有教育孩子的烦恼也不会意识到自己需要成长,父母也从教育孩子的过程中获得知识和乐趣,丰富了自己的生命。</p>

父母

孩子

自己

不听话

听话

成长

自我

行为

亲子

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