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地点:河南省洛阳市</p><p class="ql-block">摄影:嘉陵独钓</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i>敬 请 横 屏 ——</i></b></p> <p>龙门石窟位于洛阳市南郊伊河两岸的龙门山与香山上。它是中国石刻艺术宝库之一,与敦煌莫高窟、云冈石窟并称中国三大石窟。</p> <p>龙门石窟是洛阳南面的天然门户,这里两岸香山、龙门山对立,伊水中流,远望就象天然的门阙一样。因此自春秋战国以来,这里就获得了一个形象化的称谓“伊阙”。</p> <p>龙门石窟是世界上造像最多、规模最大的石刻艺术宝库,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评为“中国石刻艺术的最高峰”,位居中国各大石窟之首,为世界文化遗产。</p> <p>龙门石窟开凿于北魏孝文帝年间。公元493年,魏孝文帝将国都从山西大同迁到了洛阳,开始了孝文改制的汉化运动。与此同时,皇宫贵族开展了一场声势浩大的造像运动。</p> <p>北魏之后,龙门石窟历经东魏、西魏、北齐、隋、唐、五代、宋等朝代连续达400余年之久的大规模营造。形成了南北长达1公里,今存有窟龛2345个,造像10万余尊,碑刻题记2800余品的石窟。从此成为洛阳城数千年的象征。</p> <p>根据《魏书》记载,龙门石窟开凿于云冈石窟之后。自古以来,龙门山色被列入洛阳八大景之冠,唐代大诗人白居易曾说:“洛都四郊,山水之胜,龙门首焉。”</p> <p>龙门石窟中,奉先寺大像龛是唐代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凡是到过龙门的人,都会被卢舍那大佛的博大壮美所震撼。</p> <p>相传,李世民去世以后,唐高宗李治继位,武则天被立为皇后。有一天李治夸武媚娘相貌华贵,有菩萨之相。武则天就动了心思,为了自己的相貌能流传千年,说服了皇帝李治按照她的画像在龙门山开凿出一个菩萨雕像,这个佛像就是河南洛阳龙门石窟里面的卢舍那大佛。</p> <p>这尊卢舍那大佛由武则天助脂粉钱两万贯塑造,其高度超过十七米,非常的壮观,她是龙门石窟里面最大的一尊佛像。看这佛像宝相庄严,颇有威仪,并且长相也符合唐朝时期以胖为美的审美观,附近的老百姓都叫这尊大佛叫“武则天像”。</p><p>站在近处,举目凝望大佛,眉如弯月,目光慈祥,嘴边微露笑意,静静地俯视着脚下的芸芸众生。现在,我们仍可以想象的到当初大佛受人顶礼膜拜的壮观情景和大唐盛世的伟大繁荣。</p> <p>卢舍那大佛是依山就势雕刻在露天崖壁上的佛像。武则天自起名“曌”,曌有光照乾坤的意思,而卢舍那的译意正好为“光明遍照”。</p> <p>卢舍那大佛所在的佛龛叫奉先寺,里面还有弟子、菩萨、天王、力士等一共九尊雕像。</p> <p>北魏时期人们崇尚以瘦为美,所以,佛雕造像也追求秀骨清像式的艺术风格。而唐代人们以胖为美,所以,唐代的佛像的脸部浑圆,双肩宽厚,胸部隆起,衣纹的雕刻使用圆刀法,自然流畅。</p> <p>北魏造像在这里失去了云冈石窟造像粗犷、威严、雄健的特征,而生活气息逐渐变浓,趋向活泼、清秀、温和。</p> <p>佛也给你打V!</p> <p>牡丹石是一种天然形成的奇石,其产地是中国河南省洛阳市寇店镇五龙村。牡丹石是一种不可再生的稀有资源,或白或粉绿的花朵随意分散在黑色的大理石中,状如牡丹,浑然天成,妙趣横生。国际石材界公认其为世界奇石,储量稀少,富有观赏性和收藏价值,被列为世界珍稀品种。对应洛阳牡丹的悠久文化历史,被视为洛阳特产。</p> <p>梅花玉又称汝阳玉,玉石本身有五颜六色的梅花图案,独产于河南洛阳汝阳县上店镇。</p> <p>舒缓的衣褶、姿态的优美、面目的安详……这些伟大的工匠没有把雕刻当做工作任务,他们怀着无比虔诚的心,把毕生的岁月都倾注在这些堪称完美的佛像上,为这些佛像注入了旺盛的生命力和鲜活的艺术气息。</p> <p>药方洞因在窟门两侧镌刻有唐代药方共153种而得名,是全国范围内刊刻时间最早、内容最丰富、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石刻药方,大多数沿用至今。</p> <p>在卢舍那大佛前遥望香山寺。</p><p>在香山寺可以拍到对岸的卢舍那大佛。</p><p>香山寺始建于北魏,已历经1400多年的沧桑。一直以来法音绵延,香火旺盛。著名诗人白居易捐资六七十万贯,重修香山寺,并撰《修香山寺记》,自号“香山居士”。</p><p>白居易晚年常居于香山寺中。</p><p>后白居易去世,遗命葬于香山寺如满大师塔侧。</p> <p>你在看佛,佛在看你。眼前的佛像看过了人世间太多的悲欢离合,历经沧桑,大彻大悟,那座佛像的眼睛已变得古朴淡然。</p> <p>佛曰:前世的五百次回眸,换得今生的一次擦肩而过。有信者言:来到古都洛阳的龙门石窟,与众佛相遇的那一瞬间,就注定了你与佛的前世因缘。</p> <p>白马寺(White Horse Temple),中国第一古刹,世界著名伽蓝。位于河南省洛阳市,始建于东汉永平十一年(公元68年),是佛教传入中国后兴建的第一座官办寺院,乃中国、越南、朝鲜、日本及欧美国家的“释源”(释教发源地)和“祖庭”(祖师之庭)。</p> <p>佛教虽起源于印度,但发展却在中国。汉魏之后,中国佛法日隆。由河洛至江汉,由繁华京师至偏乡僻壤,九州起庙,五岳树塔,“金刹与灵台比高,广殿共阿房等壮”,此皆始于汉明帝之创建白马寺。</p> <p>据传东汉永平七年(64),明帝闻西方有异神,遣郎中蔡愔、博士弟子秦景等赴天竺求法。据《冥祥记》《高僧传》等记载,永平十年,他们与中天竺僧人摄摩腾、竺法兰赍佛经、佛像回洛阳。初居鸿胪寺,后以鸿胪非久居之馆,次年诏令于雍门外别建住所。因为僧人是为天竺来的客人,仍然以宾礼对待,因此,住所名延续用“寺”。</p> <p>永平八年(公元65年),蔡、秦等人告别帝都,踏上“西天取经”的万里征途。在大月氏国(今阿富汗境至中亚一带),遇到印度高僧摄摩腾、竺法兰,见到了佛经和释迦牟尼佛白毡像,恳请二位高僧东赴中国弘法布教。永平十年(公元67年),二位印度高僧应邀和东汉使者一道,用白马驮载佛经、佛像同返国都洛阳。汉明帝见到佛经、佛像,十分高兴,对二位高僧极为礼重,亲自予以接待,并安排他们在当时负责外交事务的官署“鸿胪寺”暂住。</p> <p>永平十一年(公元68年),汉明帝敕令在洛阳西雍门外三里御道北兴建僧院。为纪念白马驮经,取名“白马寺”。“寺”字即源于“鸿胪寺”之“寺”字,后来“寺”字便成了中国寺院的一种泛称。</p> <p>白马寺把佛教传到了朝鲜、日本和东南亚,使佛教在亚洲得到普及,后来又进入欧美,成为世界各地佛教信徒参拜的圣地。因此19世纪末以来,日本捐资重修白马寺钟楼并立空海雕像;泰国、印度、缅甸政府相继出资于白马寺建造佛殿,使之成为全世界唯一拥有中、印、缅、泰四国风格佛殿的国际化寺院。</p> <p>中日友好二十五周年纪念一一海空法师像</p> <p>空海大师15岁学习儒学,18岁进大学,19岁苦修佛法。804年入唐学法,遍访名寺,曾到洛阳白马寺参访学习,又在西安青龙寺拜中国密宗大德慧果大师为师,尽得汉传佛教密宗真传。两年后,空海大师返回日本,在日本奈良东大寺弘传密宗,世称东密,其在国际佛教传播中有大贡献。</p> <p>今天,白马寺是全世界唯一拥有中、印、缅、泰四国风格佛殿的国际化寺院。</p> <p>《宿白马寺》唐代·张继</p><p>白马驮经事已空,断碑残刹见遗踪。</p><p>萧萧茅屋秋风起,一夜雨声羁思浓。</p> <p> 梦游洛中 宋•蔡襄</p><p>白马寺前冠盖盛,送行宾友尽英豪。</p><p>耿丞血染边场草,留得声名日月高。</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