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style="text-align: center;">【作者】邵滨军</p><p><br></p><p> 在家乡南通的历史上,张謇无疑是位成就卓著、最富盛名的人物。他是中国科举制度的最后一名状元,也是一位少见的集政治韬略、文化底蕴、经济头脑于一身的人。</p><p> 今夜难眠,在书架的最上层翻出久已未读、前些年曾长久放在枕边的《张謇全集》(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共六卷)日记篇,仔细阅读,思绪万千。书中的第362页我看过不下百遍。那是1894年的农历四月二十四日,张謇知道自己考中状元当天写下的日记:“五更,乾清门外听宣,以一甲一名引见。……栖门海鸟,本无钟鼓之心。伏枥辕驹,久倦风尘之想。”</p><p> 这真是令人震撼的心灵体验:一方面,一甲一名,高居榜首,几十年的寒窗苦读,终于有朝一日名闻天下,该是何等荣耀;另一方面,久试方售,多年的追求本已十分淡薄,突然到来之际,反而使抱有远大理想的张謇感到现实的残酷和对未来的惶恐。也许,饱读诗书、满腹经纶的张謇,其丰富、复杂、大气和抱负都蕴含在这两句话里了。</p><p> 因为张謇先生是我地地道道的老乡,所以我从少年时代起就陆陆续续读过张謇的大量著述,甚至还收藏有他的一幅真迹扇面,我始终对这位家乡先贤充满了敬意。</p><p> 2000年的元旦,也就是新千年的第一天,我正好在家乡南通。当时的南通市副市长马汉坤邀我相聚,并征求我意见,问我喜欢到哪里一游。我几乎未加思索地说,我想参观张謇纪念馆。马市长是位才华横溢的学者型领导,也是我的忘年之交。他心领神会,立即答应了,并在早上八点就约我于纪念馆前。我面对纪念馆的一段段文字和一件件实物,我竭力把平素对张謇的解读与眼前这些具体而生动的展品联系在一起,因为张謇出自我的家乡,崇敬之余更增添了亲近。纪念馆的领导对我这位也算高考状元的家乡学子厚爱有加,专门拿出崭新的留言册让我留言。我沉吟片刻,挥笔写下了“言行思的统一,文商政的凝聚”这两句话,认为张謇是一个语言、行动、思考都极为统一的人,他在文化、经济、政治方面都有非凡的创造,只有他才当得了这样的评价。据说,我对张謇一生精华的概括,很快传到了张謇的孙子、全国政协常委张绪武先生的耳中,他深为感动,既感慨于家乡后学对张謇的认识与理解,又认为这句话是对张謇最深刻、全面、公允的评价。</p><p> 在我的母校中山大学大礼堂前,塑有十八尊铜像。这十八人是深刻影响中国近代史、为中华民族独立和进步作出巨大贡献的近代先贤,其中包括了伟大的爱国者林则徐、第一个提出向西方学习口号的魏源、为中西文化交流作出杰出贡献的容闳、抗法名将冯子材、抗日名将邓世昌、著名的外交家和诗人黄遵宪、戊戍变法领袖康有为、杰出维新思想家梁启超、启蒙思想家严复、维新志士谭嗣同、伟大的爱国者和民主革命先驱孙中山、民主革命家黄兴、著名学者和革命家章炳麟、杰出女革命家秋谨、著名教育家蔡元培、爱国科学家詹天佑,也包括了南通籍的爱国实业家张謇。我每次回母校,都会在张謇铜像前长久地流连。</p><p> 张謇是一位经济奇才和运筹大师。他是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一代开拓者,毛泽东在评价张謇时说,“讲到重工业不能忘记张之洞,讲到轻工业不能忘记张謇”。可见张謇在洋务运动中举足轻重,对中国近现代民族工业影响既深且钜。</p><p> 张謇是一位大儒。他称自己是“言商仍向儒”,在他身上,凝聚着儒家传统文化和商品意识相溶合的儒商精神。翻看他的日记,我不能不为他的才华、功底、智慧所倾倒。</p><p> 张謇是一位名副其实的政治家。他长袖善舞,李鸿章、袁世凯在政治主张上都会征询他的意见。虽然仅仅担任实业总长,但因为老师翁同龢的提携以及张謇本人的才情胆略,张謇在清末政坛呼风唤雨,举足轻重。</p><p> 家乡的先贤最能激发后辈学子。我是在家乡人议论、追忆、崇敬张謇声中长大的,我的人生选择有着太多张謇影响的痕迹。只有我的同窗好友知道,我当年报考博士,正是为了纪念家乡这位最了不起的人物。而我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取哲学专业博士研究生的1994年,正是张謇先生光绪甲午高中状元后的整整一百周年!</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