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对鼓浪屿心仪已久,终得一见,还是在新冠病毒稍歇的2020年秋季。</p><p>心目中的鼓浪屿是一首浪漫的抒情诗,又是一幅绚丽的风情画,还是一支优美的钢琴曲。总之,心中对鼓浪屿充满了无限美好的遐想。</p><p>原来以为鼓浪屿是被厦门抱在怀里的一个小岛,直到这次来到了鼓浪屿,空间感才清晰起来。原来厦门和鼓浪屿都是两座孤立的岛屿,只不过是厦门本岛是一座大岛,鼓浪屿是一个小岛。鼓浪屿在厦门岛面前,像是大人领着的孩子,还像是摆在一块大石头脚前的一个小石头。</p><p>鼓浪屿很小,面积不足两平方公里。离厦门岛也很近,从厦门到鼓浪屿,乘船只需5、6分钟就到了。</p><p>站在厦门岛看鼓浪屿,鼓浪屿像是一艘停泊在海中的大船,只是这艘船上长满了绿葱葱的椰子树。</p> <p>从鼓浪屿这边看厦门,高楼林立,车水马龙,历历在目,就在眼前。</p><p>当然,能看到的只是厦门本岛的一角,比起鼓浪屿,厦门实在是太大了。</p> <p>登陆鼓浪屿有三座码头。</p><p>这座码头叫“内厝澳”码头。</p><p>此外还有三丘田码头和钢琴码头。</p><p>钢琴码属于市民专用码头,一般游客不从这个码头登岛。</p> <p>钢琴码头建筑造型远看像一架三角钢琴,极具象征意义,这是因为鼓浪屿有“琴岛”之称。</p><p>据说,1913年鼓浪屿就出现了第一架钢琴。后来经过教堂音乐传播,钢琴教育普及到学校、社会和家庭,岛上钢琴数量越来越多。在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统计,鼓浪屿拥有600多台钢琴,钢琴密度在全国最高。</p><p>普及的音乐教育,培养出大批音乐人才,鼓浪屿孕育出许多著名的钢琴、提琴演奏家,指挥家和音乐教育家。“中国第一个声乐女指挥”周淑安、钢琴家殷承宗、指挥家陈佐湟等都是从鼓浪屿走出去的。</p> <p>坐落在菽庄花园的“钢琴博物馆”,是中国首家、也是世界著名的钢琴博物馆,陈列了100多架钢琴,主要来自澳大利亚的爱国华侨胡友义的收藏。其中有稀世名贵的馏金钢琴、世界最早的四角钢琴、最早最大的立式钢琴、古老的手摇钢琴,以及百年前的脚踏自动演奏钢琴、八个脚踏的古钢琴等,各个堪为稀世珍宝。</p> <p>这里是鼓浪屿最早出现的音乐厅和音乐学校。鼓浪屿音乐教育普及程度很高,岛民也有很好的音乐教养和素质。“琴岛”美誉蜚声世界。</p><p>没来鼓浪屿之前,对琴岛抱有太多的想象。本以为行走在岛上,到处绿茵覆盖,鲜花盛开。一边远眺着大海,一边欣赏着风格各异的建筑,不时会有悠扬的钢琴声从绿茵掩映下窗户中飞出,整个岛屿弥漫着优美音乐的旋律。</p><p>可事实并不那么浪漫,在岛上度过的一天一夜的时间里,我还真的没有听到一声钢琴的琴声,不免令人有些遗憾。</p><p><br></p> <p>路边这位歌手,自拉自唱,陶醉在自己的音乐之中。虽然周围没有听众,但他的演唱依旧有板有眼,一丝不苟。这个职业街头艺术家演唱,像一支画笔,给琴岛增添了一丝亮色。</p> <p>鼓浪屿除有“琴岛”称谓外,另一美誉即是“万国建筑博览馆”。“建筑是凝固的音乐”,鼓浪屿的建筑就是另一种形式的音乐。</p><p>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由于不平等条约,西方列强开始进入鼓浪屿。</p><p>继英国之后,从1844年开始,先后有美国、德国、西班牙、日本等13个国家在岛上建立领事馆。1903年以后,鼓浪屿沦为公共租界,成为西方列强共管天下,大举兴建教堂,开办学校、医院以及洋行,建造了许多欧式风格的建筑。</p><p>20世纪上半叶,大量富商、华侨也纷纷来到鼓浪屿建宅置业,兴建了大量西式或中西合璧的私家宅院。</p><p>目前,鼓浪屿存有19世纪末至20世纪上半叶各式建筑1000多座。</p><p>不同国家建筑带来不同的建筑风格,形成了岛上建筑风格的多样性、丰富性和包容性,鼓浪屿有“万国建筑博览”之誉当之无愧</p><p>这是英国在鼓浪屿设立的第一个领事馆 ,现在是“鼓浪屿历史文化陈列馆”。</p> <p>这是德国领事馆。</p> <p>日本领事馆。</p> <p>西班牙领事馆,现为“畲族民俗馆”。</p> <p>岛上十大代表性建筑之一的三一教堂就在狭窄的胡同里。</p> <p>协和礼拜堂也是代表性建筑。</p> <p>天主堂。虽然不够高大雄伟,但在厦门,是唯一一座哥特式单钟楼天主教堂。</p> <p>除了这些西式风格的建筑外,岛上见到更多的是这些中西合璧式的建筑。</p> <p>“海天堂构”是中西合璧建筑的典范,由菲律宾华侨黄秀烺和黄念忆在1920年至1930年间建造的。</p><p>“海天堂构”共有5座建筑,是鼓浪屿最有代表性的中西合璧建筑群。“海天堂构”,极言建筑规模宏大。</p><p>第三张照片是“中楼”,最能集中体现这组建筑的中西合璧的特点。</p><p>我在拍照时,怎么也躲不开那个戴口罩的工作人员,只好收进来吧。</p><p>“中楼”的照片是从网上借来的。</p><p>“海天堂构”不仅建筑特点令人赞叹,更有很多故事受人关注,近年来来参观的游客越来越多。</p> <p>海天堂构的对门就是另一座著名建筑“黄荣远堂”。“黄荣远堂”早先是菲律宾华侨施光从的别墅,1931年越南华侨黄仲训与之打赌,赢下这栋建筑,并将其房地产公司“黄荣远堂”办事处总部迁至此地。</p><p>“黄荣远堂”是20世纪上半叶鼓浪屿华侨洋楼的重要代表,反映了中外多元文化交融的建筑风格。</p><p>现在这栋建筑是一家书店。</p><p>黄仲训还在日光岩下建立两栋非常有名气的别墅,分别是“瞰青别墅”和“西林别墅”。两栋别墅建筑风格也是中西合璧,建造精良,保护完好,成为重要旅游景点。</p> <p>有“中国第一墅”之称的“黄家花园”是鼓浪屿十大建筑之一。</p><p>好像鼓浪屿的发展特别得益于黄姓家族,鼓浪屿好多有特点的建筑都和黄姓家族有关。</p><p>“黄家花园”是另一个黄姓富商、一个叫黄奕住的印尼华侨建造的。黄奕住是印尼首富、糖王,著名企业家和社会活动家。</p><p>1919年,黄奕住携带全部积蓄定居鼓浪屿,开始投资建设家乡。先后在厦门及鼓浪屿建造和购置了160多处房产。其中建于鼓浪屿的“黄家花园”被誉为“中国第一别墅”。</p><p>黄姓富商为鼓浪屿的发展都做出重要贡献,但没听说几个黄姓富商之间有什么亲属关系。</p> <p>有不少名人到过“黄家花园”,民国时期,蒋介石、汪精卫、蔡廷锴都曾到这里做客。</p><p>新中国成立后,厦门市政府将“黄家花园”辟为干休所、招待所、宾馆,先后接待过邓小平、王震及十大元帅等国家领导人。外国政要尼克松、李光耀等也曾前来参观或小住。</p> <p>黄家花园餐厅背靠黄家花园,装修华丽,菜肴讲究,建筑与黄家花园保持着一致的风格。</p><p>当天晚餐选在这里。</p> <p>岛上另一必到景点是“菽庄花园”,“菽庄花园”位于鼓浪屿岛的南端,面向大海,背倚日光岩,是鼓浪屿最具民族风格的园林建筑。</p><p>“菽庄花园”原本是台湾富商林尔嘉的私人花园。</p><p>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战败后,随父回到鼓浪屿定居的林尔嘉怀念台湾故园,于1913年仿造台北板桥故居,打造了“菽庄花园”。</p><p>林尔嘉在台湾去世后,1956年,林尔嘉后人将花园献给国家,辟为公园。</p><p>菽庄花园依海建园,海藏园中,以海拓园,以洞藏天。是鼓浪屿最受欢迎的海上公园。</p><p>著名的“钢琴博物馆”就设在园中。</p><p>“菽庄花园”正门。</p> <p>从海上远眺“菽庄花园”。</p> <p>位于漳州路38—40号的“李家庄”,由东西两栋楼组成。是著名华侨、木材大王李清泉的宅邸。</p><p>原本这里是建于1903年的外国人俱乐部 ,李清泉买下后经过改建,改名“李家庄”,供其父安养。</p><p>现在东楼开办了一家岛上最豪华的旅游饭店,对外接待游客。</p> <p>“李家庄”另一栋建筑现在是新四海京菓鱼货发行的营业场所。新四海是一家有名经营厦门特产的公司,它制作的果品很有特点,也很好吃。</p><p>进入楼内,一边品尝着特色食品,一边欣赏奢华的内部结构。经过重新修修缮的楼宇十分大气华丽。特别是地板和楼梯,都是高档木料制作的,非常讲究,这与李清泉的木材大王身份是相称的。</p> <p>登上新四海大楼顶部,可以俯瞰大半个鼓浪屿的景色。视野所及,大都是鼓浪屿精华部位。绿树红瓦,碧海蓝天,十分悦目。</p> <p>日光岩就在眼前。</p><p>日光岩是鼓浪屿制高点,海拔92.7米。日光岩是鼓浪屿最著名的景点,许多历史名人到过这里,山上留有许多名人题刻。</p><p>日光岩的名字据说就是郑成功给起的。</p> <p>远处红色圆顶建筑就是著名的“八卦楼”。</p><p>现在是鼓浪屿风琴博物馆,也是国内第一家风琴博览馆。</p> <p>绿树掩映下的足球场。那是有着150多年历史的中国第一块足球场。现在已经命名为马约翰体育场,纪念诞生在鼓浪屿的爱国著名体育教育家马约翰先生。</p> <p>著名作家、学者、翻译家、语言学家林语堂的故居与李家庄比邻而居。我们来到鼓浪屿时,故居正在修缮,被严严实实遮挡起来,无法看到。但从已经发表出来的一些照片来看,故居已经破烂不堪。</p> <p>与鼓浪屿有关的文化名人很多,但大多数故居都没有对外开放。包括林巧稚、马约翰、殷承忠、许斐平等人的故居。</p><p>岛上建有纪念林巧稚的纪念园“毓园”,路过时正门没有开放,从远处拍了一林巧稚先生塑像背影照片。</p><p>顺便说一句,抗疫英雄钟南山母亲的故居也在岛上。钟南山母亲家是鼓浪屿的名门望族廖家。廖家祖居在彰州路44、48号,与林语堂故居也不远。林语堂的夫人也是廖家姑娘,林语堂故居其实是廖家陪送的。</p><p>林语堂夫人的辈份要比钟南山母亲高,林语堂的夫人是钟南山母亲的姑姑。</p><p><br></p> <p>鼓浪屿值得一看的建筑很多,像金瓜楼,番婆楼,容谷,汇丰公馆等,由于位置分散,也没有合适的人引领,所以好多都没有去看,有的就在眼前路过,没人指点而失之交臂。</p><p>这座楼叫金瓜楼。楼上两个屋脊像两个金瓜。</p> <p>番婆楼。是菲律宾华侨许经权为其母建造的。因其母俨然南洋富婆模样,故有了“番婆楼”之名。</p> <p>船屋楼。</p> <p>猫头鹰楼。</p> <p>鼓浪屿虽说有1000多座有保留价值的历史建筑,数量不少,可是除外国领事馆区建筑相对比较集中,其它大都比较分散,淹没在普通老旧民居中。有许多建筑严重破损 ,处于关闭状态 。一些看起来挺有特色的建筑又辟为商用 ,商业广告牌匾制作随意,也破坏了建筑整体美。</p><p>在鼓浪屿看到更多是当地居民建造的摹仿性建筑。有的摹仿外来的欧式风格建筑,有的是摹仿华侨建造的中西合璧式建筑。这些仿造建筑应该没有专业设计,建造也不十分讲究,感觉更像是普通民居住所。</p><p>鼓浪屿的路狭窄,曲曲弯弯,绕来绕去,很不好找。别说普通外来游客,就是带队的导游也会走错了路。常常是循着一条路向东走,走了半天又从西边转了回来。</p><p>当初岛上的路是没有规划的,一定是先建的房,后铺的路。盖房子时是见缝插针,修路时是随弯就弯。</p><p><br></p> <p>小巷路太窄,这家门口的台阶只能占据那么一点点位置。进出家门有些困难。</p> <p>鼓浪屿没有交通工具,出行全靠两条腿,上坡下岭的,走起来也是很累的。</p><p>岛上不准行走电动自行车,摩托车和所有机动车。自行车也没见过。曾问当地人,如果生病了怎么办?他们回答我,你看这么窄的路能走救护车吗?只有抬,靠人来抬。他们告诉我,在岛上叫外卖也有得耐心,外卖小哥也是攒够了份儿,是挑着担子送外卖的。在路经一个隧道时,还真见到一个挑着担送外卖的小哥。</p> <p>这次来鼓浪屿还有一个意外收获:赶上九月初二的天文大潮。那天,海水漫上部分海堤,也算是难见的一景。</p> <p>来到了鼓浪屿,看完了鼓浪屿,虽说不再继续曾经的兴奋,但也没有失望。鼓浪屿不像想像得那么美好,但鼓浪屿绝对是一个值得去体验的地方。</p><p>也许鼓浪屿的美并不是表面的,而是含蓄的,深沉的,不是匆匆一瞥就能真正认识她,了解她,需要慢慢认识,细细地品味 ,才能真正体味到鼓浪屿的魅力。或许,这是激发我再次重游鼓浪屿的愿望和动力。</p><p>如果让我给鼓浪屿挑毛病,我觉得,与世界上一些著名小镇比较,鼓浪屿的商业气息有些过重。很多稍有特色的建筑几乎都辟为商用,而且这些小店内部摆放杂乱,广告和牌匾随意悬挂,严重影响视觉美。应该在进一步规范商业行为同时,强化文化元素在岛上旅游建设中的地位和份量,特别是提高文化名人的地位和作用。此外,鼓浪屿破旧建筑多,几乎到处都有。一个建设成熟的旅游小城,应该处处是景,无处不精,方方面面体现管理者的良苦用心。鼓浪屿建筑修缮的工程巨大,不仅有资金问题,还有产权关系界定等繁杂的历史问题,真是任重而道远啊。</p><p><br></p> <p>再次来到“内厝澳”码头,即将结束鼓浪屿之旅。渡轮已经启动,缓缓驶离岸边。再次回头看看那刚刚熟悉的地方,努力把她的模样留在记忆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