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歌老街

程建周

<p>  </p><p> </p><p> 一个风和日丽的日子,蓝天白云的,这是装着一肚子浪漫的诗人们最喜爱的天气。</p><p> 用过早餐,看看窗外,忽然想:近期以来鹤壁的天呀!总是阴多晴少,憋得叫人透不过气来。今儿,何不趁暖阳和风去趟淇河,登上鹿台阁,释放一下憋闷了许久的胸怀,也来一回, “啊!——蓝天,啊!——白云。” 学着诗人浪漫一把,叫人看看啥叫文化!</p><p> 这一下,可把孩子吓坏了,跑到妈妈跟前瑟瑟抖抖地说:“妈妈,这人有病!”</p><p> “嗯,病的还不轻!”</p><p> 边上,穿保洁外衣的老汉撇撇嘴,鼻子一哼:“都是吃饱了——撑的!”</p><p><br></p> <p>  </p><p> </p><p> 来到淇河桥上远望:嚯!好一派画一样的景致,叫人心里直觉有一种情不自禁的涌动!</p><p> 嘿!多少年了,对“心旷神怡”这一成语只是泛泛的理解,今天才算有了真正的领悟,那是对心灵放飞的描述。</p><p> 这会儿时间尚早,于是冒出一个心血来潮:何不趁着这档子功夫去趟淇县?十公里,骑车也就半小时。</p><p> 淇县,早在商朝武丁大帝时就已经是一朝帝都了,到今天该有三千多年的历史了吧? 三千多年啊!—— 就是点豆数数,也要费老半天功夫的!掰着指头再算算,像这样老得不成了样子的古都老城在中国有几个?</p><p><br></p> <p>  </p><p> 淇县县城不大,早在三十多年前我曾来过。</p><p> 记忆里,淇县是灰色的,青砖瓦房的民宅低矮老旧,老街上只有几处五六十年代经改造,略带俄风的公用建筑。</p><p> 恰逢集市,凸凹不平的狭窄石街上人流如织,乡下纷至沓来赶集的男人抗着布袋,挑着箩筐一路吆喝:“借光,借光,借光喽!——” 女人则拉着哭哭啼啼的孩子呵斥:“别哭!再闹就把你卖了!”</p><p> 乡下人汇同城里人,你拥着我,我抗着你,挤成了一团。穿过密匝匝的人群走过这条不长的老街,嗨!后脊梁都能挤出汗来。</p><p> 真的,挤到啥程度?套用一句现代网络俗语来说:“放个屁都能熏倒旁边一票人!”</p><p><br></p> <p>  </p><p> 现在淇县已经是现代化的一座城了,凭着记忆找不到了过去的老城,恰好路边有位环卫大姐。</p><p> 停下车问:“大姐:淇县老县城在哪儿?”</p><p> 她傻傻地笑,就是不作声。</p><p> “ 老、县、城?”我一字一顿又大声重复一遍。</p><p> 她依然是笑,还是不作声。</p><p> “ 莫非聋哑?”</p><p> 这时过来一个约摸三十来岁的女人说:“你问啥咧?”</p><p> “老县城。”</p><p> 女人转头: “婶子,人家问你老街咋走?”</p><p> “噢!噢!老街呀!往前,见路口往南,再见路口往西,再见路口再往南就到了。</p><p> 老天爷的!一串见路口往南再往西,明白人也要糊涂了!</p><p> 我笑了:“刚才你咋不吭声?”</p><p> “你问淇县老先生在哪儿?我咋能知道咧!”</p><p> 好吧!老县城——老先生,这都哪儿跟哪儿呀?我无奈地摇了摇头。</p><p> 说真的,我的普通话够不错的了,然而在淇县这地儿却不中用,看来到哪儿,只有当地话才是最好的语言!</p><p><br></p> <p>  </p><p> 一路寻走。</p><p> 地摊儿的叫卖声吸引了我,“来吧!茄子便宜了,十块钱十斤,便宜的很呀!——”</p><p> 我是学商做商的,对商摊叫卖颇感兴趣,这段淇县口音的叫卖堪称精典!简析一下吧:</p><p> 从逻辑关系上来看,</p><p> 第一句,“来吧——” 是唤起路人的注意,来了干什么?人们会这样想。</p><p> 第二句,“茄子便宜了”,把叫卖的标的点了出来。噢!茄子便宜了?多便宜?人们不禁要问。</p><p> 第三句,十块钱十斤,这是数字诱惑。在家,我不担任采买,不知道这个价格在这个时节是贵还是便宜?但可以断定贵不了。</p><p> 第四句,便宜的很哪!—— 这是商贩发出的召唤。</p><p> 我真有一种冲动:买几斤,然而路太远。</p><p><br></p> <p>  </p><p> 到了,淇县老街现在叫朝歌老街。狭窄的老街两旁,很少传统的木梁斗拱,屋脊挑檐的古式民建,倒是五六十年代的水泥老房占据了绝大部分。</p><p> 走进老街不远,有两棵老树,一棵榕树,一棵槐树,树身仄斜横跨在老街上,透过仄斜的树干可以看到老街尽头的文昌阁,老街、老房、老树、文昌阁构成了一道意境特别的老街风景。</p><p> “漂亮!”我举起单反咔嚓一声,拍下了这张老街照片。</p><p> “看来是专业的,不然不会一来就选择这个场景。”</p><p> 一个男人的声音传来,我闻声扭头看去,是有着文化气质的两位中年男子,其中一位对我说:这两棵老槐树长得有意思吧?</p><p> 我不客气的直接回到:“大的是榕树,另一棵才是国槐。”</p><p> “惭愧!我就是淇县人,这么多年竟没有弄清,不好意思了! ”</p><p><br></p> <p>  </p><p> 七十年代前的淇县邮政局,门口搁置的邮政信箱现在成了古董。 </p><p> 不要小看了它!三十多年前,两地通讯靠的是书信,那可离不了它呀!</p><p> 七六年我入伍在云南,那时候收到一封家书就别说有多欣慰了。如果是家书可以当众打开;如果是那个她的,就赶紧往怀里一揣,找个没人的地儿一口气看完,否则,动作慢了这封信就不是你的了。</p><p> 啥?你说这不道德,触犯隐私?</p><p> 这你就不懂了,当兵人说:“咱是生死兄弟,除了媳妇儿是你的,咱不能动,其它哪一样不都是咱兄弟大伙的?”</p><p> 这话听着糙点儿,但理儿不糙哇,人家底线还是有的嘛!</p><p> 所以呀!这个信筒对于从那个年代过来的人来说就是情人,倍感的亲切!因为它承载着你的期盼、思念和快乐!</p><p><br></p> <p>  </p><p> 淇县人民剧院。</p><p> 可以试想,当年,在淇县这儿可是最热火的地儿,每当一部新电影播映,剧院门口就会黑压压一片人头攒动。</p><p> 那会儿没有电视,没有网络,没有什么多媒体,看电影、瞧戏就成了不可二选的娱乐活动。</p><p> 那时候,一张票才一毛钱,现在?一毛钱的硬币掉在地上,都没人好意思去捡。我记得上小学的时候,学生集体票五分钱一张,放到今天,五分钱已经找不到了踪影,可在一分钱都要掰成两半花的那个年代,五分钱?爹娘也未必能回回给你如愿。</p><p> 没办法,那个时候实在是太穷了!</p><p><br></p> <p>  </p><p> 瞧瞧这俩,一准儿的相恋情人。</p><p> 男子朝着售票窗口:“同志:两张,十点二十的电影,男子递进去一张五毛纸币又补充道,要一毛五的座。”</p><p> 哈!男子为了爱,为了获得一颗芳心的倾慕,咬着牙要了甲座,送上了一份该有的殷勤。</p><p> 女子站在一旁低垂眼帘,透出些许羞涩,可内心却一定是藏着浓浓的甜蜜。</p><p> 要知道那个时候请爱着的人看场电影,可是一种浪漫的时尚呦!</p><p> 这组一比一大小的生动塑像,我想一定是有着那个时代经历的人精心设计和勾勒的,不然,怎么会有如此真实入心的历史再现?</p><p><br></p> <p>  </p><p> 这是淇县第二百货公司的门面,看上去有点俄式建筑风格,其实这座老房大有来头。</p><p> 老房是一层五间硬山式砖木结构建筑,原为詹家大院临街房,解放后,经翻修改造就成了目前这个样子。</p><p> 老房的原主人——詹岳,江西贵溪人,明嘉庆八年至十年任淇县县令。詹家大院始建于明朝,坐东朝西,五门相照。</p><p> 我想:“大院既然是解放后的第二百货商业用房,现在又经改造外租,今天如果能把六七十年代,中国的商业售货模式复制过来放进去,那该多有历史韵味啊!</p><p> 你想:营业员、三尺柜台,顾客进门,营业员就劈头一句:“要斗私批修!”然后笑问:“您想要点什么?”</p><p> 顾客定是满脸愕然:“啥情况?”</p><p> 复旧的售货方式,放到今天就是最新颖的,这种传统的售货方式一经出现,定会使人们耳目一新,定会让租赁者的门店经营迅速走红。</p><p><br></p> <p>  </p><p> 这座不起眼的木门砖房,却有一个响亮的名字——“国营理发店”。</p><p> 来到淇县老街,最让我感到稀罕的事情莫过于,在老街上竟然还有红漆赫然书写的“国营”二个字的店铺招牌。现代的理发业,早在商业体制改革后被个体经营所取代,进而出现了“王二妮美容店、大衣哥理发店、草帽姐美甲店”等等门面。</p><p> 时代变了,大部分店铺已不在是国营麾下的商业分子了!哦!—— 大概“中石油”加油站,“中石化”加油站的背景还是国字号的吧?!</p><p> 正因如此,淇县的“国营理发店”叫我感到惊奇,惊奇的是时至今日竟然还有人固守国营情节!国营什么?是意味着童叟无欺的信誉。早就听说过,淇县人会做生意,今天我看到了。</p><p> 正是这般惊奇驱使我走进“国营理发店”,喝!叫我看到了曾经熟悉的,现在久违了的一幕,于是就拍下了一段现在都市里已经很少见到场景视频。</p><p><br></p> <p>  </p><p> 每一个时代都会留下属于自己的胎记,站在朝歌老街举目,你们会看到上个世纪中叶及后期留刻的痕迹:“淇县县政府,淇县武装部,淇县公安局,淇县文化站,淇县供销社,第二百货公司,等等。”</p><p> 它们的脸面已不再是古老的青砖小瓦,取而代之的是适度的整修,水泥摸面,可它也是过去不远的一段历史记忆。</p><p> 在其他地方不遗余力钻掘明清典故、唐宋墨迹、秦砖汉瓦、商周文史的今天,朝歌老街这些时过不远的历史痕迹似乎更贴近你我,似乎让我们感觉更为亲切!因为它曾是我们目睹亲历,曾是我们触手可及,曾是我们走过的一段经历。</p><p> 啊!—— 这都是昨天过去不远的事情了!就在昨天的夜里还梦到了,“为人民服务”的大院里,儿时的我们在追逐嬉戏。</p><p><br></p> <p>  </p><p> 自央视播映晋商巨头《乔家大院》后,在中国凡是富家宅邸作为文化旅游开发从西至东,从北到南一窝蜂地都叫起什么大院什么大院来了。我对这类大院的规模啊!气势啊!恢宏不恢宏啊!都没有给过足够的注意,而是把更多的关注放到了大院里头的故事上,这才是大院的灵魂所在呀!</p><p> 清初,大院主人——李永年随祖父从开州,哦!也就是现在的濮阳,来到淇县,初时,李租赁薄家土地营生。犁地时犁出一坛白银,李系数把白银交还薄家。薄家感动!执意不肯接收,李、薄两家你推我让,最后只得均分白银才算了结,自此李家渐盛。</p><p> 五世李青林先后任嘉祥、馆陶知县;李华林拜宾州知州,诰授正四品中宪大夫。道光十五年开科,洪秀全举试,李华林主考,洪拜李为师。至清末,李家成朝歌望族。日军进朝歌,七世孙李堉籓率家逃难,客居他乡。</p><p> 当我了解了李家兴衰的家史后感慨道:“忠厚为本!有国才有家呀!”</p><p><br></p> <p>  </p><p> 透过老街边房往深处窥探,那便是老街原本的古老模样。正当我站在老街凝望尽头的气势崔巍的文昌阁时,一个老街人过来对我说:“跟我走,我让你看个宝!”</p><p> “宝?”</p><p> 跟着老街人走进一条胡同,迎面一座两层高房,高房正中一口大门,门上端镶着一块石匾,石匾上镌刻着“天赐纯嘏”四个大字。</p><p> 老街人说:“原来这是一家大户,房子不知道啥时候盖的,俺也看不懂那些字是啥意思,看你是个文化人,给俺瞧瞧?”</p><p> 我仔细打量门匾:“呦!这座房子是大清乾隆十七年间盖起的,距今有二百六十多年了,准确的说是二百六十八年的历史了。”</p><p> “噢!这下俺知道了,那门匾上的字又是啥意思咧?”老街人又问。</p><p> 我一字一顿读到:“tian、ci、chun、gu。‘纯嘏’——大福,意思是说,天送洪福!”</p><p><br></p> <p>  </p><p> 哎呀!—— 今天算是见识了,弄清了!</p><p> “对了,还有一样东西再给俺看看。” 说罢,老街人不由分说拉着我就走,左转右拐又钻进一条胡同,进了胡同一眼就看到了老墙上挂着一块已经生了锈的铁皮铭牌,蓝底儿黄字《零隐居》。</p><p> 老街人看着铭牌说:“俺祖祖辈辈住在老街,小时候也没有注意有没有这块牌子,这块铁牌肯定不是老牌子,不过它不可能没有来由哇?”</p><p> 我盯了很久,在肚子里翻腾着所有的知识储蓄,我知道“隐居”可以作为处所讲,然而,这个“零”颇让我费了一番周折!</p><p> “零”有四种基本释义:</p><p> 一、零星;</p><p> 二、姓氏;</p><p> 三、数字;</p><p> 四、易经卦爻里的卦位。</p><p><br></p><p><br></p> <p>  </p><p> 我们来排除一下吧!如果不用排除法,就不可能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就不会尽可能的靠近古人的原意。</p><p> 人们不是常说:“聪明人会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而蠢人则往往把简单的问题复杂化。”那么,今天咱就学着做回聪明人吧!</p><p> 零星,是稀稀拉拉的表述,数字零则是没有或空的含义,一般不会用于宅居题字,排除!</p><p> 剩下的问题之一,就是零的姓氏了。零是远古火神祝融氏的曾祖,其后裔有以先祖的名字为姓的,既为零氏。现在零氏家族主要集中于广西横县的江南村和蒙村一带,人口不过万余。这家是否有过零姓人氏呢?还待于进一步考证。</p><p> 剩下第二个问题,在易经卦爻里九和零属阴为水,水是财富。</p><p> 这样一来,问题清晰了,“零隐居”只能有两种解释: </p><p> 一、古上零姓人氏的住宅;</p><p> 二、愿望中的聚财之地。</p><p> “哎呀!—— 人都说,有文化真可怕!今天我真算是领教了。”</p><p> 老街人把头摇成了拨浪鼓。</p><p><br></p> <p>  </p><p> 淇县朝歌老的不成样子!我才疏学浅不知道该怎么去描述它,还是看看专业作家——王剑冰老师是怎么说的吧。</p><p> “朝歌老街,老得苍颜皓首,气宇轩昂,它上接殷商的那个春天,下至今天的这个早上,而后直至地老天荒……</p><p> 朝歌老街,老到岁月的骨子里……纣王的车辇在这里碾过,妲己的香艳在这里飘过,《封神榜》的故事在这里演绎,《诗经》斑斓在这里闪烁。“朝歌夜炫五十里,八百诸侯朝灵儿。”哪里有当年比干,箕子的宅院?”</p><p><br></p> <p>  </p><p> “庄姜和许穆夫人的身影, 曾在在哪个巷口闪现?荆轲壮士的故居, 从何处迈进门槛?王维,岑参,高适来时,留宿于那家客栈?天翻地覆,风云变换,没人有能说得清楚。这时你会想,你是看不清老街的,你看到的是老街的虚幻。今天仍有动听的方言,广布着朝歌的风土人情、故事传闻、戏剧唱段,或都与老街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p><p> </p> <p>  </p><p> “老街不可复制,老街的气质里有着朝歌的灵魂,藏着沉厚的文化积淀与人格体系。世事变化改变不了老街的意识,它仍承商卫之余绪,带明清之温情,节近代之记忆……</p><p> 朝歌老街,老得无与伦比,到处是深深浅浅的时代烙印,一口老井,半街筒子的人都来打水,一座食堂,留住一条街的口味和排场。老浴池回荡着痛快淋漓,老书店翻动着诗书雅章,两百年的店铺依然吐纳着人间烟火,数十年的剧院仍在传出粗喉亮腔……”</p><p><br></p> <p>  </p><p> 走在老街上,蓦然一顶红帽进入我的视线。 </p><p> 老人九十一岁了,是一位老英雄,打过淮海,攻过徐州,去过西藏,跨过鸭绿江。</p><p> 老人腿脚有点问题但精神还好,耳朵背了但思维依然敏捷,话语迟缓但仍还清晰,他那深深的皱纹里刻录着老街跨时代的变迁。</p><p> 老街,老屋,老树,老人,一切自然相衬。</p><p> ……</p><p> 我该走了,</p><p> 老街呀!我还会再来。</p><p> 老英雄,我还想听您的故事。</p><p> 我想携回一片青瓦,</p><p> 记住老街的以往和现在。</p><p> </p><p><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