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西晋灭亡以后,黄河流域成为各族统治阶级争权夺势的角逐之地。特别是南北朝时期,国家一度处于四分五裂,体制极度混乱,官僚机构重叠,郡县倍多于古。在方圆不到百里的地区,数县并存。</p><p><br></p><p>据《隋书*地理志》记载:公元511年,梁有州23个,郡350个,县1022个。北齐天保之末,有州97个,郡160个,县365个。到了公元580年,共有州211个,郡508个,县1124个。仅20余年,北周比北齐增加114个州,348个郡和759个县。</p><p><br></p><p>那时候,州、郡、县无论大小,官吏配备齐全,地方长官又自选本地士人为佐官,使越来越多的官宦子弟步入统治阶级的上层。形成了庞大的官僚群,“民少官多,十羊九牧”,冗官现象的日益严重,国家深深地陷入了冗费的困境中。然而,官僚们却“居官无官官之事,处事无事事之心”。</p><p><br></p><p>面对这种腐败的局面,对于刚刚建立起来的隋王朝是极为不利。隋文帝采纳了杨尚希的建议,按照“存要去闲,并小为大”的原则,将州、郡、县三级制,改为州县两级制,废除了郡的名称。隋炀帝时,又将州县两级制改为郡县两级制。隋朝通过这一措施,裁减、合并了许多地方机构和冗官。</p><p><br></p><p>隋朝共裁减、合并了529个州、郡。换句话说,原来的州郡,被隋朝裁减、合并了近四分之三。这个数字虽然不够准确,但它足以说明隋朝通过裁减地方机构和冗官,简化了地方行政机构,统一了体制,革除了地方机构臃肿庞大和“民少官多,十学九牧”的积弊,为封建国家节省了大量的开支。</p><p><br></p><p>另外,隋政府整顿了吏治,选拔重用了一批贤良之才,使人浮于事的风气大有改变,办事率大为提高。</p><p><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