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style="text-align: left"> 2020年11月26日,在北京市崇文小学举行了“数形结合,让数学‘活’起来”为主题的同课异构的六年级数学研修活动。此次研修活动采用线下和线上融合的研修方式,到现场参加活动的是教龄在10年或10年以下的青年教师,其余教师利用东城线上教研平台同步观看直播活动。活动围绕“数与形”这个教学内容,分别由北京市崇文小学杨姝老师和北京景山学校的于淼老师进行同课异构。“同课异构”教学研讨为教师们提供了一个面对面交流互动的平台。在这个平台中,老师们共同探讨教学中的热点,难点问题,探讨教学的艺术,交流彼此的经验,共享成功的喜悦。</h3> 教研员王彦伟老师首先提出了课前思考:人教版教材中的两道例题代表性强、关联性大,教学时可放在同一节课内,前后联系、相互对比,使数学基本思想方法的渗透自然流畅、一气呵成。数形结合,重在突出规律的探索和应用,意在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积累活动经验,渗透数形结合思想。 <div> 数形结合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数学思想,把数与形结合起来解决问题,可以使复杂的问题变得更简单,使抽象的问题变得直观。杨姝老师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发现数与形之间的联系,运用“数”与“式”细致入微地刻画“形”的特征,借助“形”的直观来理解抽象的“数”,从而培养学生数形结合、极限思想,发展学生推理能力。<br></div> 于淼老师引导学生发现数与形之间的规律,把创造一切的可能交给学生,从而激活学生思维的发散性与独创性,让学生自己去探索、去实践。在“数”中看到了对应的“形”,在 “形”中找到了对应的“数”,运用了数形结合的方法解决问题,从而体验数与形所带来的知识、思想、情感上的体验。 课后,杨姝和于淼两位老师结合自己的教学设计与动态课堂中的生成进行了反思。现场的老师们围绕两节课多维的角度,迥异的风格,不同策略等真实问题进行研讨,促进教师与教师之间的互相交流,产生有益的互促共进作用。 来自和平里第四小学的赵翰老师对于两节课的整体结构进行了分析,充分肯定了两节课中活动设计对于学生感受数形结合思想的帮助,并对课中的关键设问与师生互动环节,表达了自己的想法,得到了在场老师们的一致认同。 来自和平里第九小学的魏星老师在课后分享道:“两节课都给了我很多的启发。第一节杨老师的课,我概括为:找联系,帮扶放,六年学习回头望。第二节于老师的课,我概括为:节奏稳,生成抓,整体把握潜力挖。正如教研员王彦伟老师所言,数学课承载的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还承载着育人的目标。王老师的点评突出关注课堂评价与学生生成,这也是我今后的努力方向,感谢本次教研,收获颇丰。” <div> 来自景泰小学的孙雪梅老师表达了,作为青年教师很荣幸能够到现场学习两位老师的精彩展示。两节课都紧紧围绕“数形结合”思想展开教学,让我感触很深的是在课堂中两位老师不仅注重引导学生对知识点的探索,还注重向学生渗透数学思想方法、体会数学文化。</div><div> </div> 崇文小学白淑兰校长全程参加了此次六年级数学研修活动。在互动环节,白校长对研修活动高度肯定,并从学科融合的角度提出了建议:指出渗透数学文化的同时,也要注重学科融合。例如本节课中引用了庄子对于极限思想的文言阐述,希望孩子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能够把庄子的文言表述译成白话文讲给其他人听。这不仅是数学思想的自我提升,也是学科融合的一种体现,从而为学生的综合发展奠定了基础。 最后,教研员王彦伟老师对此次活动进行了总结,提出感悟思想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强调数学课带给孩子们知识的同时,更要带给孩子们学科的见识。作为东城教育未来的青年教师们,一定要登高望远,脚踏实地,为孩子们长足的发展不断学习研究。 附教师和学生们学习后的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