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时间:2020.11.26下午<br>地点:西南大学<br><br> 走向智能的世界和无处不在的智能。——题记<br><br> 午后的重庆,走出酒店,看到了久违的阳光。下午的研修课程,西南大学的莫鸿教授带来了理论与实操相结合的精彩讲座:《技术支持下的教研活动的实践与探索》。<br><br> 以下是我的课堂笔记——</h3> <h3>主讲:莫鸿<br><br>课程:技术支持下的教研活动的支持与探索</h3> <h3>背景:疫情期间,停课不停学。</h3> <h3>未来的智能生活。</h3> <h3>“网络教研”列入国家文件中。</h3> <h3>如何适应这样的情景——<br><br>*教师应具备互联网+教育的思维</h3> <h3>用户思维:活动设计是否符合每个成员的需求</h3> <h3>大数据思维:对工作室成员建立大数据分析</h3> <h3>迭代思维:在不断的试错中更新完善</h3> <h3>跨界思维:借助不同学科的教学研究</h3> <h3>平台思维:借助多平台开展教研</h3> <h3>不懂没关系,在互联网的时代,到处都可以找到答案。</h3> <h3>技术支持下的教研</h3> <h3>教研主体变化:去中心化,突破层级和部门。</h3> <h3>教研工作思维的变化:互联网思维融入教研工作,实现有效链接与共享。</h3> <h3>教研内容的多元融合:面向真实的场景解决真问题。</h3> <h3> 教研手段创新:泛在教研跨时空、跨部门,提升交流与协作。</h3> <h3>教研评价大数据化:从主观向客观,从模糊向精准转变。</h3> <h3>许多生活中的软件都可以运用到教学中。</h3> <h3>我们希望达到这样的方式:根据我们的期待去看所想要看到的教学内容。</h3> <h3>通过信息技术的大数据分析来呈现课堂上学生的表现情况。</h3> <h3>工作室主持人一定要有自己开发的课程,这一课程将达成线上与线下的融合,而不仅仅是线下的交流。</h3> <h3>信息技术应用的范围</h3> <h3>常用的教研技术工具</h3> <h3>传统课堂教学行为分析的挑战<br>1.时间和地点的限制<br>2.缺少可以共同面对的课堂活动的完整记录<br>3.缺少统一的评价标准和数据记录</h3> <h3>人工智能助推教师队伍建设</h3> <h3>以世界杯为例,视频技术将裁判的准确率提升到99.3%。</h3> <h3>主要记录常态课,少一点记录表演性质或经过打磨的课程,这样的记录与数据分析将更加真实。</h3> <h3>技术小工具(微信小程序)</h3> <h3>技术网页:码上研训</h3> <h3> 结语:无论我们是否愿意,信息技术终将改变我们的所有方式,包括生活与各行各业。唯有学习是永恒的脚步。</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