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br></p><p><b style="color: rgb(168, 123, 69);"> 滴水之恩,涌泉相报;一饭之恩,千金酬之……在浩如烟海的典籍中,源远流长的文化里,不仅留下了众多的感恩诗词,如“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的慈母之恩,“人多知遇独难求,人负知音独爱酬。常恐此心无乐处,王成年少在并州”的知遇之恩等等,还记载和传说着许多以善相待、感恩图报的义举。</b></p> 桑下饿人 <p><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春秋时期,晋国大臣赵宣子在路上见到一个人躺在桑树下,询问之下,才知他是饿坏了。赵宣子就将食物送给他吃,可他却留下一半。赵宣子问他为什么,他说:“我离家已三年了,不知道家中老母是否还活着。现在离家很近,请让我把留下的食物送给她。”赵宣子让他把食物吃完,另外又为他准备了一篮饭和肉。一次,灵公想杀赵宣子,在饮酒之时埋伏了甲士杀他,搏杀中,灵公的一位武士倒戈帮助赵宣子,带他脱险。赵宣子很奇怪,武士回答说:“我就是桑下的那个饿汉。”赵宣子再问他的姓名和家居时,他不告而退。</b></p> 棠棣之花 <p><b style="color: rgb(62, 62, 62);"> 战国时期,聂政和母亲、姐姐一起生活,以屠宰谋生。韩国大夫严仲子与韩相侠累有仇,听说聂政的侠名,献巨金为其母庆寿,求他为自己报仇,聂政拒绝了,严仲子依然尽了宾主之礼才离去。聂政等到母亲去世,守孝三年后,为了报答严仲子的知遇之恩,独自一人仗剑入韩都阳翟,以白虹贯日之势,刺杀侠累于阶上。因怕连累与自己面貌相似的姊姊,遂以剑自毁其面自杀。聂政的姐姐为了不让弟弟的声名和事迹埋没,到聂政暴尸之处痛哭自尽,让聂政的事迹传遍天下。郭沫若曾根据这个故事,创作了话剧《棠棣之花》。</b></p> 摘缨之会 <p><b style="color: rgb(57, 181, 74);"> 楚庄王设宴招待大臣,酒酣之际,派美人出来为群臣斟酒。突然一阵风来,将座上蜡烛都吹息了,有人就趁黑拉了拉美人的衣裙。美人告诉庄王,刚才有人对我无礼,我已经把他的帽缨摘下来了,赶紧点灯,让这个人现形。楚庄王说,是我让大家饮酒的,喝醉了有点失态是正常的。于是让在座的人都把帽缨摘掉,才重新点灯。三年以后,晋国与楚国交战,有一位大臣舍生忘死,骁勇异常,杀败了晋军。楚庄王惊异于他的勇敢,他回答说,自己就是宴会上对美人无礼,被摘了帽缨的人,感念楚庄王的大度,因此愿意肝脑涂地,报答庄王。</b></p> 顾荣施炙 <p><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西晋名士顾荣,有一次应邀赴宴,见烤肉者垂涎,便将自己的那份让给他吃。同席者耻笑顾荣,他说:“一个人整天在烤肉,怎能让他连烤肉的滋味都尝不到呢?”后来,战乱四起,他逃难南迁。每到危难之际,总有一个人随身保护他,顾荣问起原因,才知道他就是当年的“受炙人”。</b></p> 漂母饭信 <p><b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 韩信少年时家中贫寒,父母双亡。他虽然用功读书、拼命习武,却仍然无以为生,迫不得已,只好到别人家吃“白食”,为此常遭别人冷眼。韩信咽不下这口气,就来到淮水边垂钓,用鱼换饭吃,经常饥一顿饱一顿。淮水边上有个为人家漂洗纱絮的老妇人,人称“漂母”,见韩信可怜,就把自己的饭菜分给他吃。天天如此,从未间断。韩信对她说,我将来一定会好好报答您。妇人生气地说:“大丈夫不能够养活自己,我可怜你才给你饭吃,难道是为了你的报答么?”韩信深受感动。后来,韩信被封为淮阴侯后始终没忘漂母的一饭之恩,派人四处寻找,最后以千金相赠。</b></p> <p><b style="color: rgb(255, 138, 0);"> 心怀感恩,所遇皆是温柔。感恩不仅是一种处世哲学,更是一种人生智慧。人生在世要懂爱、知爱、付出爱。值此感恩节之际,校团委祝大家岁月静好、阖家幸福、好人一生平安!</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