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2020年11月26日清晨,云南师范大学附属仁泽幼儿园的多媒体会议室里,工作人员有条不紊地忙碌着。上午九时直播信号将从这里传播出去,连接到云南省各地州幼儿园的电脑终端或者老师的手机上,期待已久的省内幼教同行关注教育实践,面对同一个问题,线上线下隔空连线,互动交流的主题教研活动即将开始。</h3> <h3> 主题教研活动还是由云南省教科院幼教教研员杨凡老师拉开序幕,杨凡老师首先对上一次主题教研活动后的问卷调查情况做了分析,问卷显示我们的主题教研活动得到了来自全省一线教师的普遍好评,对活动中分享的课程故事以及老师们对教育实践的探索和思考产生了共鸣。</h3> <h3> 杨老师就问卷反映出来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和反馈,主题教研活动无论内容还是形式都体现出互动交流之中的及时回应和调整,呈现出较高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在探索幼儿园课程游戏化有效策略和优化教研模式方面发挥了较好的辐射引领的作用。</h3> <h3> 围绕上次教研活动之后大家撰写的课程故事《身边的秋天》,杨老师集中反馈了共性的问题:首先教师应该改变以往注重知识经验的倾向,把课程视角放在孩子的生活和原有经验上,把孩子们的需求和兴趣点作为课程的缘起。其次在幼儿活动的观察中,教师可以放慢节奏,留给孩子们自主探究的机会和条件,让幼儿追随自己兴趣进行深入探究之后,再进行课程拓展。</h3> <h3> 个旧市机关幼儿园苗圆圆老师通过视频分享了课程故事《一叶知秋》,跟随视频,我们和孩子一起步步深入感受了秋天,也听到了苗老师在课程实施过程中的思考和感悟~孩子在心,课程随行。</h3> <h3> 杨老师阐释了这个课程故事的精髓在于教师要通过观察捕捉幼儿的兴趣点,及时调整预设的课程以回应孩子的需求,用丰富的活动跟随孩子们不断转换的探究愿望、拓展活动的深度和广度,提高课程的逻辑性。</h3> <h3> 今天现场的课程故事~“采莲河的秋天”由昆明市滇池国家旅游度假区第一幼儿园的罕倩老师分享。<br><br><br></h3> <h3> 课程缘起于幼儿园老师的美文诵读分享。教师试图从绘本中挖掘对幼儿的教育价值,却发现幼儿的兴趣点和教师的预设存在偏差,追随幼儿兴趣,调整课程思路,一个适合幼儿原有经验的主题课程就这样展开了……</h3> <h3> 采莲河是幼儿园附近的一条美丽的小河,幼儿园的孩子们几乎都是在这条河边长大,对采莲河有亲近和喜爱的情感。采莲河四季的魅力仿佛印在孩子们的脑海里,老师们从孩子的身边美好展开课程设计有利于唤醒幼儿的生活经验,激发孩子们的感受美、表现美的能力。</h3> <h3> 故事一:小魏老师的困惑<br>会弹吉它、古筝、钢琴的95后文艺范儿小魏教师为此创作了歌曲《采莲河的秋天》</h3> <h3> 第一周音乐集中教育活动欣赏歌曲时,当小魏老师用吉它弹唱起《采莲河的秋天》时,孩子们对吉它的兴趣高于对歌曲演唱,迫切希望对吉它进行探究,小魏老师对此非常困惑:是继续歌曲的欣赏学习还是回应孩子们对吉它的兴趣?活动该如何推进呢?如果你是小魏老师该怎么做?</h3> <h3> 问题向现场老师们抛出之后,官渡区曙光幼儿园的肖老师提出了她的见解:当孩子们的兴趣成为大家的共同兴趣,我们老师一定要及时回应,可以通过几个设问了解孩子们对吉他的原有经验和想要探究的方向,设计有关乐器的环节作为音乐活动的分支,以幼儿的兴趣点调整,整合课程。昆明市第一幼儿园杨老师提出:集体活动有自己的目标需要完成,是解决大多数孩子亟待解决的共性问题,老师可以通过用语言互动将幼儿的兴趣从乐器拉回到到歌曲所要表现的秋天美好的欣赏中。</h3> <h3> 杨老师就第一个课程故事问题互动做了点评:两个老师的观点各有不同,分别可以满足不同经验的教师需求。在实践中回应的方式很多,教师无论采取怎样的方式,应尽可能关注、追随和满足孩子们的兴趣和需要。同样的道理,我们的教研活动也应该充分尊重一线教师的意愿,给老师们充分的尝试和表达的机会和条件,群策群力,发出自己的声音,在相互启发中找到更优化的教学策略。</h3> <h3>故事二:会跳舞的树叶<br> 第一周课程结束,老师们讨论交流时,小赵老师原来在第二周预设的美工集中教育活动《粘贴画——落叶会跳舞》的目标是“1. 感受落叶拼贴画的趣味,激发表现和创作的欲望。2. 尝试用落叶拼贴出有趣的小人”,但是她发现经过一周的主题课程,班里有的孩子的经验已经达到第二周预设的目标了。问题:集中教育活动中如何兼顾到不同幼儿的发展需求?对于年轻教师来说, 这是个棘手的问题,大家认为应该如何解决呢?</h3> <h3> 昆明市第九幼儿园的李老师提出:要尊重和接纳不同发展水平的幼儿,在活动中通过发现儿童能力,发展速度和表现方式上的个体差异,针对不同的孩子进行相应的调整,诸如在活动后的区域游戏中丰富材料的层次性,预设多种操作方法,结合不同水平的儿童提出不同的要求,帮助幼儿完成自己能力所及的作品,满足幼儿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的可能性。</h3> <h3> 西山区一幼李老师提出:可以采用区域活动前置的思路,让幼儿在区域活动中尝试自主表现,教师们通过对区域活动中幼儿原有经验的观察评估来设计集体活动,制定适宜的活动目标,提供满足不同水平孩子的材料和应对孩子们不断变化的兴趣和方式的需要。</h3> <h3> 杨老师就大家提出的解决策略做出点评:两位老师灵活运用了集体活动和区域游戏互为生成的策略,无论是前置区域还是后置区域,两者的灵活结合,互为生成有效地关注孩子的已有经验,满足不同儿童在原有水平上最大限度的发展。幼儿园可通过专题的教研活动,让老师们广开言路,集思广益,相互启发,帮助更多的老师具备这样灵活运用教学策略,满足不同的孩子最大限度地获得发展的能力。我们的教育和我们的教研都应该注重给予孩子和我们的老师更多的弹性调整的空间。</h3> <h3> 课程在如期推进,活动也跟随孩子们的兴趣越来越丰富。教师们在实践中的调整和改变有效引导了孩子们在活动中的表现欲望。</h3> <h3> 问题三:歌唱活动《采莲河的秋天》<br>第二周学唱歌曲《采莲河的秋天》,原来集中教育活动的目标二:尝试用身体动作表达自己的心情。孩子们在达到目标二时遇到困难。歌唱活动组织过程中,小魏老师发现自己歌表演教学方式的稚嫩经验影响了孩子们的表达表现。活动后主动请求追加一次律动表演,请教学风格更加活泼的杨隽超老师加入表演引导,打开孩子们的想象空间,释放孩子们的表达热情。如果是你会怎么做?</h3> <h3> 茨坝幼儿园杨老师回应故事中的问题:从活动所呈现的片段发现孩子的感受美的能力和表现美的能力是不同步的。孩子无法完成教学目标的时候,老师们在活动前,可以利用周围环境有针对性地引导儿童的欣赏和感受,积累生活经验和图示化表现手法的练习。</h3> <h3> 个旧市幼教教研员邓老师提出:老师们在进行课程实施过程中不要操之过急,只有当幼儿的感受和欣赏积累到一定程度之后,表现才会得心应手。同时每个幼儿对美的的表现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活动应该允许幼儿用自己的方式来表现他所感受到的美。其次,我们老师反思活动的时候可以多角度进行,既要反思自己的教育的适宜性,更多要关注孩子的兴趣,态度,能力和学习品质,思考孩子想做什么,怎么做?</h3> <h3> 杨老师点评:在教育活动出现问题时,不妨思考:集体活动的目标是否适合幼儿的最近发展区?我们的支持策略是否满足幼儿的感受和表现方式,在活动中教师可以慢一些,给孩子一个自主成长的可能。在教研中同样要强调留白,给老师们更多的成长空间。</h3> <h3> 教师在活动实施中对儿童的观察和接纳,推动老师会追着孩子们的需要去不断地满足,让课程活起来,充满了爱的相互回应。在这个美好的秋天,老师孩子们都们收获多多,幸福满满。</h3> <h3> 课程故事分享之后,昆明市第十幼儿园李老师和大家交流了在之前国家级骨干教师培训中和全国其他地区幼教同行在同一平台学习交流的所感所悟。她深切地感受到我们三年的课程游戏化探索研究让云南幼教同行转变了教育观念。更加关注实践,关注儿童,从儿童的兴趣和原有经验上开始主题课程的设计和实施;重视对实践的反思和调整,开始在多方互动和思考中挖掘和提炼有趣更有价值的课程故事;努力尝试将课程扩展到社区,扩展到家庭,从更多的角度进行课程审议……围绕这一主题的一次次教研让我们紧跟全国幼教改革的步伐,不断前进。</h3> <h3> 活动的最后杨老师对两次网络直播主题教研活动做总结: 两次主题活动分享的活动体现出老师们初步具有了“以儿童为主”的意识,但在今后的实践过程中需要一以贯之,把教育节奏慢下来;在活动中有意识地邀请家长的参与,但家长的参与面,参与积极性、参与的角度和参与的深度和广度有待进一步挖掘;我们在教育实施和教研的过程中有了科研服务实践的意识,大家开始尝试用更加丰富、更加科学的方式支持我们教育和教研适宜性的提高,只要大家有了这样的科研意识,将来我们会有更多的方式让我们的每一个教育行为和研究成果都有科学的证据支撑,更具科学性;我们的探索不再是个人的孤军奋战,随时需要发挥和展现团队的力量,集体的智慧,在团队互动中发挥自己的所能,发出自己的声音,在平等的交流中获得个体的专业成长。</h3> <h3> 回顾三年的探索,从最初的观察、分析、支持,到后来的互为生成的系列活动,主题课程,课程故事的思考,一路走来我们不断学习,不断探索,还将沿着正确的方向一直前进,欢迎更多的幼教同行参与进来。</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