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加新疆马兰基地21——47核试验见闻

红柳恋

<p class="ql-block">  1978年上半年,大概是6、7月份,我们2连终止了124团机关食堂的建设任务,又接受了新的任务,到试验场区参加21--47核试验工程保障。</p><p class="ql-block"> 一日早上起床后,我们就开始整理行装,并装上36团的解放牌高箱板汽车。连人带行装一个班一辆车,加上连部、勤杂班、炊事班和其他器材等车辆,约20余辆的车队,早饭后,浩浩荡荡地出发了。</p><p class="ql-block"> 途径马兰后,车队朝着东南方向行驶。马兰附近,绿树成荫,满眼绿色;穿天杨,一排排一行行,耸立在柏油路两旁;部队菜地的蔬菜,像绿地毯样铺在成方的、肥沃的土地上。美景让人心旷神怡,勾起无限遐想,年轻的战士憧憬着美好的未来。可渐渐离开马兰后,美景不在,不毛之地的戈壁沙滩,让人感觉不爽,预感到艰苦的环境就要来到。</p><p class="ql-block"> 我坐在车上,前后回望着映入眼帘的和闪逝的植物、树木等,汽车行驶在蜿蜒的柏油路上,俯视车队,好似一条长龙,飘逸在戈壁的坦途,摆头摇尾,摇曳身躯,穿行于沟豁山岭,消失于戈壁深处。</p><p class="ql-block"> 中午,我们在张郭庄(1958年勘察大队到此,其中,首长中有张志善大队长等2位张姓、1位郭姓,在谈论地名中有人建议叫张郭庄。)、也叫甘草泉兵站吃饭,稍作休息后,继续前行,连绵的山岭,时隐时现;空旷的戈壁,寂静如夜。想象着20世纪50年代末基地初建时的情形,老前辈们在那样艰苦的年代,创下的震惊世界的辉煌。</p><p class="ql-block"> 途径东大山哨所、四分站、黄羊沟、720(指控工号代号)等地,约在下午2点多时段,我们到达了目的地——108(一个空爆试验工号的代号)地区。这个营区,是试验驻军的最前沿,也就说:最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的人员均住在这个地区,这些人每天都面临着严峻、恶劣环境的考验。在720试验指挥部东部,距离爆心最近,约5公里左右,我们连就在这个里程碑的北边安营扎寨。</p><p class="ql-block"> 倒U字形排列的帐篷坑,轮廓依然能见,显然这里曾多次驻营。风沙已几乎掩埋了帐篷坑,我们随即清理了沙坑,支起了钢架、毡帐篷,架好铺板,整理内务,十几个战士就住在了一半在地下一半在地上的帐篷里,这便成了我们的营房。</p><p class="ql-block"> 工地在4区,就是我国1964年10月16日第一次在钢架上试爆的区域,21——47任务在塔爆爆心西边,还有很长一段距离,108地区属于7区,在4区的西边,距4区较远,上下班都要汽车接送,来回都要经过7区空爆爆心。试验区没有柏油路,“路是人走出来的”,跑的车多了自然便有了路,时间久了,就形成搓板路了,尘土飞扬,虚土深厚。这样,就需要刮路机刮,搓板路——刮路机刮,循环往复便形成了似渠道的路。</p><p class="ql-block"> 我们的营地是坐北朝南,最北边是大便厕所,挖很深的坑,搭成木架,扎上芦苇把、席;次北边是灶火,也是同样的材料、油毡等搭建而成。遇到风沙天,只能熬粥喝了,且沙尘呲牙;生活、给养车一个星期来一次,经常缺蔬菜,只好以红烧肉、米粉肉、煮黄豆和海带配饭。为弥补维生素的不足,部队发鱼肝油、多种维生素片等给战士。北边中部、倒U形顶部是连部,左右是勤杂班、炊事班;西边是1、2排,东边是3、4排。</p><p class="ql-block"> 帐篷内,分两侧摆放铺板,用砖砌成方垛,棚两根方木,再放上铺板,就成了我们的床铺。冬天,还要在靠近门口的地方,垒火墙烧火取暖。燃料除了煤炭外,还要到黄羊沟去打柴。红柳在地表面看上去不高大、不起眼!可它根系发达,弯曲粗细不等的红柳根,比较松脆,容易砸成块,便于烧火。有的似拳头👊粗,有的似碗口粗,将炸药埋在红柳根下,把根炸出来作为烧火燃柴。</p><p class="ql-block"> 帐篷后面是简易的小便池,挖个小坑,平个小埂,木桩加U形苇席围挡,全是男生,能挡风即可。</p><p class="ql-block"> 记得有一次晚上,狂风呼啸,沙砾拍打着帐篷⛺️,帐篷回来摆动,帐篷内灰土弥漫,铺板上、被子上都是沙土,战友们的脸像似化了妆似的,口鼻里都有灰尘。帐篷是半地坑式的,门前是坑道,风沙把门堵死了!推不开,无奈!战友选择帐篷的后面,把帐篷掀起一个间隙钻了出去,把门前的沙土清理后方可打开门。</p><p class="ql-block"> 连队有两个储存的容器,驻地西南边放一个大钢板水箱,储水用于洗漱;一个储水罐放在灶火东侧,储存饮食用水。</p><p class="ql-block"> 整个帐篷区用戈壁沙土堆成埂坝围起来,东西两边堆成小埂,南边出入口两边,堆成一米高的似坝一样的围墙,再在坝坡上用泥巴堆成方块,然后,刻成凸凹的立体的宋体或黑体字(本人刻过此字),涂成白底红字或白色标语,其中,有周恩来总理为核试验提出的16字指示,“严肃认真,周到细致,稳妥可靠,万无一失”,十分醒目!收工回营的时候,首先映入眼帘,算是看见的一道美丽的风景线,也🈶️回家的感觉……</p><p class="ql-block"> 一切用品均靠车辆运输。尤其是用水,消耗量大,拉一车水需跑几十公里的路程,数天供一车水,还要分饮用水、洗漱水。所用之水几乎都是咸水,就这也是需要汽车🚙运送的。一水多用,早上的洗脸水,还要留着洗衣服、洗脚。不经历这样的环境不知道水的可贵。</p><p class="ql-block"> 初次到核试验场区,满眼的新鲜物。7区,到处是核试验效应物,铁路、桥梁、火车、飞机、坦克、军舰等,经历了核弹的洗礼,面目皆非,扭曲变形,锈蚀斑斑。由于好奇、无知,不知核辐射的危害,我们在休息时,四处走到处看,还上到效应物上玩,跳进核爆坑里看。现在想想很可怕,回忆当时很无知。</p> <p>1978年12月,我在与战友夏田所出的板报旁留影。后边帐篷⛺️是我所在的12班(木工班)。</p> <p class="ql-block">  炎热的夏天,骄阳似火。戈壁没有树木、阴凉,只有戴着白布太阳帽遮阳,任凭太阳戏弄,有时躲在汽车箱板的阴凉地乘凉;阳光穿过帐篷,将床铺晒得发烫,无奈,只好把毡垫铺在铺板下的地上睡觉;寒冷的冬天,在帐篷里烧火墙,也难抵戈壁冬天的寒冷。  </p><p class="ql-block"> 21——47核试验任务,有新的试验项目,2连承担了47爆心的工房、在爆心西侧的钢筋混凝土地下工号、北边的探测管道、附近的电缆沟等施工任务。九院、21所等参试单位,将自己的仪器安装在各工号(钢筋混凝土、木板建成的地下掩体)里,门是钢结构的,还要用铅砖垒、沙袋(白布小袋)堵。还有各效应大队将效应物按不同的距离安放在地面,导弹(东风2号)、通讯设备、兵器、模拟人体服装、庄稼等等。取样的无人驾驶飞机,远处的自动摄影机等工号、场地,都是在我们的辛苦建设的情况下有了保障,有的是新建工号,有的是老工号再利用。 </p><p class="ql-block"> 也就是在这一年,因工作的需要,我去了罗布泊楼兰古城遗址、孔雀河等地,目睹了那里的自然风貌,开了眼界。孔雀河已干涸,用铁锨把上边很薄的沙土铲过,就看到结晶的盐巴。我们几个战友装了半车,拉到21——47核试爆心最近的工号边上,作为接地盐坑之用。</p><p class="ql-block"> 在47爆心的东北侧,是之前地面核爆爆心,有个很大的坑,周围隆起,在附近挖电缆沟的战友,还有人到大坑底去解“大手”(哈哈)不知道这里是核沾染区,无知伤害了自己!</p><p class="ql-block"> 由于这里是戈壁盐碱地质,土石沙砾结成的土质,非常坚硬,需要打炮眼,用炸药爆破。然后,才可清理土石。</p><p class="ql-block"> 总之,除爆心的钢筋混凝土、砌砖、挖沟等施工外,还有其它多地点、不同距离、不同作用的施工点。</p><p class="ql-block"> </p> <p>1978年12月,我在2连帐篷⛺️营地出入口留影,正面的帐篷⛺️是连部、炊事班,远处是搭建的伙房。</p> <p class="ql-block">  施工结束后,在〇时(起爆时)前,除了防护部的防化兵外,部分战士也要穿上防化服进行训练,在戈壁滩上拉练,以适应〇后进入爆心的需要。  </p><p class="ql-block"> 1978年12月14日中午,天气晴朗,没有一丝风,我们在距爆心50多公里外,站在高高的沙包上,戴着高倍数观核爆时的眼镜,一睹核聚变蘑菇云形成、消失的全过程。</p><p class="ql-block">(本文是追忆40多年前的经历、见闻,难免有错误之处!请见谅!并根据段兴平、夏天让等战友的提议,又补充了一些细节内容。)</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