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路上(习近平主席关于锡伯族万里戍边)

老顾

<p><b style="color: rgb(237, 35, 8);">习近平总书记两次提到锡伯族西迁戍边...</b></p> <p><b>习近平主席曾两次提到锡伯族西迁戍边。第一次,是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上,(2017年3月10日)习近平参加新疆代表团审议时,习主席指出:刚才我听到了锡伯族代表谈到的当年戍边到那里,长时间地在那里聚居繁衍生息。第二次是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2019年9月27)习主席以“锡伯族万里戍边”传为历史佳话,高度评价和赞颂了为祖国领土完整、巩固边疆的安宁,锡伯族一代又一代,坚守卡伦,献出了毕生的心血;与各民族同胞共同书写了中华民族艰苦卓绝、气壮山河的伟大史诗,为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贡献。充分肯定了锡伯族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万里戍边”地位。</b></p> <p><b style="color: rgb(237, 35, 8);">250多年前,锡伯族奉朝廷之命,万里戍边。</b></p> <p><b>256年前,我们锡伯族先辈奉朝廷之命,西迁到伊犁戍边。乾隆二十九(1764)年的农历四月十八,锡伯族戍边官兵及家眷共4000余人从沈阳出发,远离故土和族人,远赴新疆戍守边关,一次国家意志的民族西迁,彻底改变了一个民族的命运。忠于祖国的锡伯族一代又一代,为祖国领土完整和西部边疆的稳定,付出了极大的牺牲,作出了突出的贡献。在西迁戍边的200多年中,锡伯族经历了战争、生存和繁衍,锡伯族仍然保持着使用本民族的语言、文字;由于锡伯语文与满语文有很深的渊源关系,因而也就将已成为化石的满语、满文奇迹般地保存了下来;锡伯族仍然保持着本民族的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把这个传统文化保留至今。1947年,根据锡伯族的语言特征,对传统使用的满文稍加改革,成为现在的锡伯文。如今,他们依然在这片土地上,生生不息地延续着这份传统,并将它发杨光大。他们的业绩,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谱写了光辉的篇章,他们的爱国戍边精神已永远载入中华民族的光辉史册。习近平总书记曾两次提到锡伯族西迁戍边。总书记以“锡伯族万里戍边”传为历史佳话,高度评价和赞颂了为祖国领土完整、巩固边疆的安宁,锡伯族一代又一代人,坚守卡伦,献出了毕生的心血;与各民族同胞共同书写了中华民族艰苦卓绝、气壮山河的伟大史诗,为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贡献。这是党和国家领导人充分肯定了锡伯族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万里戍边”地位。高度评价了锡伯族万里西迁戍边的爱国精神和伟大功勋。两个多世纪风雨过去了,他们也永远成为了新疆的一个民族。一个伟大和英勇的民族,一个充满传奇和真实的故事,锡伯人没有忘记,历史也将不会忘记。历史的风风雨雨,洗礼着一个民族的光辉历史,远去的是那西迁路途中的往事,现实的温暖阳光,必将照亮着锡伯族同胞走向更加美好的未来。</b></p><p><b> 2020年5月10日锡伯族西迁256周年纪念日</b></p> <p><b style="color: rgb(237, 35, 8);">沈阳锡伯家庙,锡伯族万里戍边,骨肉分离的起点。</b></p> <p><b>锡伯族奉命从沈阳西迁到新疆伊犁,总的来说,做了三件事:</b></p><p><b> 一:戍边.现遗存的卡伦遗址,是锡伯族先辈精忠报国的历史见证。作为清政府的边防军,驻守伊犁地区的18座卡伦外,还巡查边防,派兵到塔尔巴哈台、南疆的喀什噶儿驻守,履行台站等固边安民的职责。抗击侵略、平定叛乱,使国家领土完整和边疆的稳定。卡伦在锡伯语中,为瞭望、守卫、哨所之意。今天的卡伦,早已完成了它们的军事使命,成为锡伯族民族精神的纪念碑。</b></p><p><b> 二:开挖察布查尔大渠。锡伯族西迁38年后,即1802年,在锡伯营总管图伯特的主持下,历时6年,开挖100多公里长的察布查尔大渠。这条大渠龙口,是在县城东南40多公里的伊犁河边,1954年设县时,以渠名为县名的,可灌溉8万亩农田,当时称作锡伯渠,锡伯语叫察布查尔布哈。对锡伯营人口的发展,经济的稳定及社会的安定发挥了很大作用。正是这条大渠的修成,最终改变了西迁锡伯族人的命运,使锡伯族人能够扎根下来,得以生存,得以发展。</b></p><p><b> 三:文化传承,西迁到伊犁的锡伯族,经历了战争、生存和繁衍,他们不仅完成了戍边屯垦的任务,还奇迹般地将已成为化石的满文、满语保存至今。据史料记载,清代以前,由于锡伯族使用一种“非清非蒙”或“言语接近满洲”的语言。加上聚居地域相对封闭,因而在戍边屯垦的200多年中,锡伯族仍然保持着使用本民族的语言、文字,并把它较为完整地保存和发展下来;保持着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把这个传统文化,完整地保留至今。1947年,根据锡伯族的语言特征,对传统使用的满文稍加改革,成为现在的锡伯文。与当地各民族的交往中,取长补短,和谐相处,丰富和发展了自己的语言词汇等。</b></p> <p><b style="color: rgb(237, 35, 8);">锡伯族从沈阳西迁至新疆伊犁后,驻守的卡伦遗址。</b></p> <p><b style="color: rgb(237, 35, 8);">锡伯族曾经驻守的卡伦遗址。</b></p> <p><b style="color: rgb(237, 35, 8);">图伯特带领大家挖的察布查尔大渠的龙口</b></p> <p><b>锡伯族奉命西迁戍边,非同一般,是一种国家行为。锡伯族万里戍边,一代又一代,为了祖国领土完整和边疆稳定,艰苦奋斗两个半世纪。锡伯族的爱国情怀和坚韧不拔的优良传统,已深深植根于锡伯族人民的灵魂和血脉之中,世代传承。所以,西迁精神是锡伯族的文化血脉和思想精华,也成为民族凝聚力和认同感的源泉。</b></p> <p><b>习近平主席“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的讲话”2019年9月27日中指出:我们辽阔的疆域是各民族共同开拓的,我们悠久的历史是各民族共同书写的,我们灿烂的文化是各民族共同创造的,我们伟大的精神是各民族共同培育的。我们要牢固树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继续努力。</b></p> <p><b>语言是保存和发展人类有形和无形遗产的最有力的工具。语言是社会生活、经济生活和文化生活的核心。与各民族的和谐相处中,彼此互相影响,语言中借鉴和夹杂了不同民族的民族语言词汇,如是发展和丰富了语言。</b></p> <p><b>西迁节是锡伯族亲人相聚、寻根、回家的重要日子,也是全体锡伯族同胞共同的日子。每年农历四月十八,各地的锡伯族同胞,通过庆祝西迁节的方式,缅怀先辈爱国奉献功绩,继承和弘扬锡伯族西迁的爱国主义精神和优秀的传统文化。</b></p> <p><b>曾经生离死别的家国情怀的西迁文化,总是如此博大精深,如今已经成为一段铭心刻骨的回忆和牵挂。西迁是锡伯族历史上,是史诗般的事件,就像一个民族的颂歌,被每一代人所传颂。</b></p> <p class="ql-block"><b>焦建成曾主持过《望长城》、《中华民族》栏目、编导并主持大型纪录片《中华之门》、20集纪录片《三国路上的故事》、40集系列片《中国小城镇》等节目的出色表现,被观众熟知和喜爱,因而,获得中央电视台最佳节目主持人称号,也进入了事业发展的黄金阶段。十几年的电视生涯使他远离故土,但同时,他也用一个电视人的目光一次又一次地回望这片充满着童年记忆的土地。对自己的故乡,自己的民族,焦建成总是难以掩饰心中的那份自豪和眷恋。忘不了自己是锡伯族。焦建成还不断在寻根,而他拍摄的反映锡伯族西迁历史的大型文献纪录片《大西迁》6集、《消失的足印》1、2集。无疑是他不断向前走、不断寻根的最好见证,也将在他人生旅途中留下最鲜明的足印。焦建成以独到的见解,厚积薄发的文化底蕴,对锡伯族风情进行了生动阐述。 原央视主持人焦建成,三十多年来,从一名话剧演员到一位资深电视人,他用辛勤的汗水和坚韧不拔的不懈努力,一次次实现着自己的人生价值和梦想。前两年(约2018年),在谈到锡伯族万里西迁戍边时,高度概括并深刻透彻的阐述了250多年前,锡伯族奉朝廷之命,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万里戍边,焦建成讲的非常到位,恰如其分,受益匪浅。 </b></p><p class="ql-block"><b> 锡伯族万里戍边,远赴新疆戍守边关,一次国家意志的民族西迁,彻底改变了一个民族的命运,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谱写了光辉的篇章,他们的爱国戍边精神,已永远载入中华民族的光辉史册。顾富寿 </b></p><p class="ql-block"><b> 焦建成讲到:西迁不是形式上的告别,是心灵与精神上的不容易,西迁是一次充满无助和必须的一次深刻离别,是东西两地族人骨髓里厚重而久远的痛苦。所以,东北锡伯人家谱中,都有这样的一种特别记录,就是xxx拨往伊犁,看上去像是临时离开,其实就是永别的记录。今天我们可以很轻松的找到西迁的路,甚至可以用很多种方式再现历史。但是,西迁不止是他们怎么艰难走来,西迁是国家利益与军人执行力之间的关系的自觉,这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这是核心价值观的正面体现,所以,西迁是国家利益休戚与共的毅然决然。要不然,那些军人点到名立刻就出发。为什么一个孩子走,却有两个孩子一起走,为什么家里有一个人到新疆,一家人都跟着到新疆。最后形成了浩浩荡荡四千多人的西迁队伍。所以,多少锡伯族后人,始终在寻找,他们不止是在寻找故乡,他们要找回祖先的尊严,找到自信。因为祖先的军人职责,是以放弃家族亲人的幸福、骨肉永远离别为代价完成。在两会期间,习主席专门谈到了新疆锡伯族西迁的历史,他说,当初锡伯族戍边到了新疆,长年在那里聚居,繁衍生息,这是民族团结政策落实的结果,今天党和政府再次肯定了锡伯族戍边历史。你现在看一看锡伯族那种状态是不一样的,他们充满了豪情,对生活充满了热爱,精神状态是向上的,正面的。孩子们没有一个不自觉的学习,没有谁不好好劳动工作的。因为,在每一个人心里,都有一个了不起的祖先,这就是锡伯军人后代想找的,他们就是要找到自信,他们以此为骄傲、自豪。如果有人问我,西迁对今天有什么意义,我会说,每一个民族的历史汇聚起来,就是中华民族值得骄傲的伟大历史。</b></p> <p class="ql-block"><b>2017年3月10日,习近平参加新疆代表团审议时,习主席指出:刚才我听到了锡伯族代表谈到的当年戍边到那里,长时间地在那里聚居繁衍生息。这个确实要看到我们正确的民族政策,我们要继续秉持它。第二次是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2019年9月27日)习主席以“锡伯族万里戍边”传为历史佳话。高度评价和赞颂了锡伯族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万里戍边的西迁精神。</b></p><p class="ql-block"><b> 习近平总书记2019年9月27日,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的讲话中说:“我们伟大的精神是各民族共同培育的,在历史的长河中,农耕文明的勤劳质朴,崇尚亲仁,草原文明的热烈奔放,勇猛刚健,海洋文明的海纳百川,敢拼会赢,源源不断注入中华民族的特质和禀赋,共同熔铸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昭君出塞、文成公主进藏、凉州会盟、瓦氏夫人抗倭、土尔扈特万里东归、锡伯族万里戍边等就是这样的历史佳话。”</b></p> <p class="ql-block"><b>'乾隆(1771年),土尔扈特部首领渥 巴锡为摆脱沙俄压迫,率领部众冲破沙俄重重截击,历经千辛万苦,胜利返回祖国。土尔扈特人浴血奋战,义无反顾。历时近半年,行程上万里。战胜了难以想象的艰难困苦,承受了极大的民族牺牲。终于实现了东归壮举。</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