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江湾村历史名人——梅山孝子李子和、新化历史上五翰林之一李郁华

吴胜长

<p>西江湾村位于湖南省娄底市新化县桑梓镇境内,有较好的自然风貌,西江湾石林、翰林院、青峰河流域三座滚水坝,特色产业有西江湾杨梅,县级示范家庭农场,莲花基地,人文历史底蕴深厚,有明朝以孝著称梅山的李子和,清代翰林李郁华,著名教育家邬干于,儿童文学家邬朝祝,著名核物理学家邬恩九,书法家邬惕予,邬江湾,邬小明等,有百年老校——坪底学校。西江湾山清水秀,古树参天,正在筹建邬惕予文化艺术馆,西江湾度假养生基地。</p><p> 西江湾村距新化县域车程15分钟以内,冷水江市车程20分钟以内,距S312省道2.5公里,环镇公路从村中通过,交通便利,西江湾村正在打造一个以观光、生态旅游的产业示范园。</p><p> 本文简介梅山名人李子和、李郁华。</p> <p><br></p><p><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font-size: 22px;"> 李子和</span></p><p> 明末清初孝子,梅山地区著名的孝子,生于明代万历45年(1617),新化桑梓西江湾人。他为人慷慨,并有胆略,散金结友,所交多为奇人魁士。</p><p>本名 李子和</p><p>所处时代 明末清初</p><p>出生地 新化桑梓西江湾村</p><p>出生时间 明代万历45年(1617)</p><p>生平经历</p><p>人物简介</p><p> 李子和是梅山地区著名的孝子,生于明代万历45年(1617),新化桑梓西江湾人。他为人慷慨,并有胆略,散金结友,所交多为奇人魁士。在明末清初社会混乱之时,他凭着自己的聪明勇气和对百姓的热爱,保证乡族不受劫掠,使新化少兵灾匪祸。更为称道的是,200多年来,梅山地区一直流传他为继母买药孝心感动老虎的故事。</p><p> 生平经历</p><p> 在“湘学复兴导师”邓显鹤编著的文献中记载:清代顺治7年(1650),民众不服清朝的统治,宝庆(邵阳)地区发生“叛乱”,朝廷派遣沈永忠率兵前往镇压防守。顺治9年(1652),南明将领李定国率兵从贵州赶到宝庆,宝庆沦陷。沈永忠兵败后,流浪至新化,所驾之船遭大风雨毁坏,沈永忠丧命。朝廷派张空弮总兵前往新化收拾残局,意欲屠杀新化境内资江两岸百姓进行报复。张总兵未发迹时,因穷困潦倒流浪武昌街头,那时李子和正好在武昌旅居,遇到身无半文的张总兵,欣然资助他,并鼓励他“云天展翼”。张后来从军,屡立战功。张到新化后,立即拜访李子和,叙旧图报。李子和声泪俱下,力陈资江两岸百姓无罪,不可牵连诛杀。张写了一封“查明沈永忠系惊风坠水,与百姓无关”的信,呈报朝廷,新化因此避免一场血腥的灾难。</p><p> 此后不久,李子和又用重金从强盗手中赎出一美女,并护送其回家。此时,清代将领章京侯,进兵新化平定匪首牛万才部队,章京侯久闻李子和大名,与风度儒雅、道德高尚的李子和结为莫逆之交。子和委婉地向章陈述了章的部下也有虏掠妇女的行为。于是,章严查此事,放回所掠妇女,并告诫部下:门上点火把者,都为李子和的亲戚,不可掠扰……这一消息一传出,从新化县城至吉庆镇,近70里路程,家家户户门上点火把,部下感叹说:“李子和的亲戚如此之多啊!”</p><p> 深明大义的李子和善于骑马,并有一匹良马。有一个将军想居为己有,但又不好意思说出口。李子和了解这一情况后,坦然一笑,慷慨地说,我新化县百姓几万人,生命都寄存在将军手下,相比之下,我一匹马又算得上什么呢?于是,将马献给了将军。</p><p><br></p> <p>  李子和以大义为重,不仅尽己之能,爱护百姓,而且在家中更是一位义薄云天的孝子。据郡志记载:他视继母如生母,有一天傍晚,他的继母患了重病。子和骑马前往县城买药,当他走到今梅苑资江村朱家垅时,突然马失前蹄,发出惊恐的嘶鸣,原来,一只吊睛白额大虫挡住了去路,两只灯笼般的眼睛死死盯着他们,张着嘴,吐着舌,一副凶狠的样子顿时叫李子和心生恐怖,但他还是沉着地对老虎说:“虎啊虎,子和若是你口中的肉,你就点头,若不是便请你让开,我好赶路。”不料,那虎连点头三次,李子和不禁一震,少顷,他对虎说:“我母现重病在身,我既是你口中肉,待我回家把药给母煎服了,再来让你吃,可否?”那虎又点头三次,让开了一条路。李子和急忙赶回家,把中药精心熬好,送到母亲病床边,服侍着把药服下了,嘱咐亲人们好好照料母亲,便匆匆赶回遇虎处,不曾想,那虎连踪影也没有了。回来与家人说起,大家异口同声说:“老虎被子和的孝心感动了!”  </p><p> </p> <p>为了纪念和弘扬李子和的道德情操,清代光绪年,李子和的第七代孙李长檀在参加朝考时,谒请曹仲铭题写“李孝子格虎处”六字。1915年,当地人和李子和后人在新化至安化驿道中,即梅苑资江村朱家垅里,捐资建一茶亭,亭外立2米多高的“李孝子格虎处”石柱,还有一块3米多高的石碑,铭记李子和格虎的经历。</p><p>青砖青瓦的格虎亭现在已倾圮一半,但那一方刻有“李孝子格虎处”的石柱,还完好如初,只是倒在萋萋荒草中,迎送残阳夕照。铭记李子和格虎故事的石碑,已下落不明,仅留下一块刻有四条盘龙的石座。</p><p>在提倡孝道文化、建设和谐社会的新时代里,李子和深明大义爱护百姓、以孝为先的精神,依然有着深远的历史意义和现代教育意义。有关人士在媒体上呼吁:希望保护修复倾倒的格虎亭,让格虎亭像那美丽的故事一样流传久远,让李子和的高尚精神世代薪火相传……</p> <p>坪底学校是由清朝民智、智新两所私塾合并而成,至今已逾百年历史矣。李郁华翰林曾在智新私塾求学。</p> <p><span style="font-size: 22px; color: rgb(1, 1, 1);"> 李郁华</span></p><p> [清]</p><p>   李郁华,字韦仲,一字果仙,晚号瓠叟,县虾溪村西家湾(今属桑梓镇西江湾村)人。清道光十七年(1837)生。咸丰九年(1859)恩科举人,拣选知县,候选主事。同治七年(1868)中进士,朝考后选翰林院庶吉士,实习期满授编修。历任实录馆、罗史馆等处纂修。光绪元年(1875)出任恩科顺天乡试同考官。五年,任云南乡试正考官。历充毅庙奉移、奉安典礼随员及钦命稽察南新仓事务,稽察吏部、提督衙门事务,都察院掌河南道监察御史。曾疏请修筑广东、大连、旅顺、塘沽等地海防炮台。李郁华擅长书法,并喜写诗。光绪二十八年去世。著有《听松楼诗集》、《瓠叟诗抄》、《苦素山房诗集》等,大多散佚。</p> <p>李郁华书法</p> <p>  《双鹤铭》为清代诗人、书法家李郁华所书。李郁华写这篇文章,还有一个感人的小故事。大体意思是,扬州大明寺有个星悟和尚,在寺中平山堂鹤池内放养了两只鹤,倍加珍重爱护。两只鹤每天嬉戏饮啄,自由自在。不料其中一只鹤因患足疾而亡,另一只鹤则巡绕其哀鸣,极为悲伤,最后也绝食以亡。星悟和尚深为感动,就将这对鹤葬于平山堂西侧第五泉景观之东的围墙边,称之为“鹤冢”,并立碑以纪。后来,他又请求李郁华为鹤冢作序撰铭。</p><p> 李郁华作为清代有名的诗人和书法家,写下了这篇脍炙人口的《双鹤铭》,并勒石嵌于扬州大明寺大雄宝殿的东廊内墙上。刻石内容为:双鹤铭并叙。两淮副转运使星槎徐君,既茸治平山堂,纵双鹤其中,主僧星悟珍护之,俯仰池亭,饮啄自适。未几,一鹤病足毙,一鹤巡绕哀鸣,绝粒以殉。鸣呼!义矣!星悟坎地而瘗之,并树碣其前,题曰:‘鹤冢’,而乞余为之铭,铭曰:有鸟有鸟鸣在阴,翩然比翼怀好音。胡为羽化趾相寻,义不独生明素襟。露高松兮滴沉沉,琴夜月兮响愔愔。生并栖中林,死同穴兮芳苓。相彼羽族兮而贞烈其心,世之不义愧斯禽’。光绪乙未冬十月,湘南李郁华果仙父撰并书。</p><p> 李郁华这篇《双鹤铭》,书法浑厚朴实、圆润婉转、点画精到,宗法颜真卿书法格调,近于颜鲁公的《颜家庙碑》、《东方朔画赞》、《鲜于氏离堆记刻石》等碑帖。</p> <p>光绪监察御史,书法家,诗人李郁华考卷!</p> <p> 李翰林卖码头</p><p> 在原宝庆府范围的几个县,流传着新化李翰林10万两银孑“卖码头”的故事。</p><p> 李郁华,新化虾溪村西家湾(今属桑梓镇西江湾村)人。咸丰九年中举,同治七年中进士,朝考后选翰林院庶吉士,实习期满授编修,人称李翰林。几年后,因政声卓著,朝廷派李郁华赴云南,任己卯科云南乡试正考官。李郁华此时是钦差大臣的身份,除了充当云南省考试举人的主考官之外,兼有考察沿途各地吏治民情专折奏事的任务,所经之地,上至总督巡抚,下至州县官,都要按钦差大臣之例接待迎送。</p><p> 汉口当地头面人物宴请李翰林,请他出面把处于白热化的宝庆码头主权纠纷平息。酒醉饭饱之后,李翰林说:“这个还不容易,我把宝庆码头卖给你们不就得了?”经过讨价还价,最后以十万两白银成交。收了银子,李翰林出具了一个“卖契”。随后,李翰林来到宝庆会馆,受到宝庆帮的热情款待。李翰林将银子交给宝庆商会,要他们将其作为打官司与疏通关节之用,便打马去云南赴任了。</p><p> 宝庆商会随后起诉当地商会,当地商会拿出李翰林的“卖契”为证。官府马上派人去云南取证,看“卖契”是否为李翰林所写。李翰林出证说卖契是真的,但我不能代表全体宝庆人,我只能代表我自己。因此我所卖的是我作为一个宝庆府籍人员的应占份额,我有一块石头卖一块石头,有一寸地卖一寸地。其他宝庆人的我管不着,管了也不算数。结果,官府判当地人败诉。理由有三:其一,当地人出钱买了宝庆人(李翰林)的地,只有该地原本就是别人的情况下才会去“买”,所以说明宝庆码头的所有权是宝庆人的。其二,李翰林只卖了属于他自己的地,宝庆码头上百分之九十九点九九九的土地所有权仍然没有异动。其三,买一个人所占面积是十万两银子,按照这个价格,50万宝庆府人丁的份额,你当地人买得起吗?李翰林略施小计就保护了码头,徽帮吃了哑巴亏还不敢宣扬。此后有一段很长时间再不谈打官司的事。宝庆帮难得有清静,正好一心一意做生意,谋发展。</p> <p>宝 庆 码 头</p><p>&nbsp;</p><p><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nbsp; &nbsp; &nbsp; &nbsp; &nbsp;一、宝庆码头溯源</span></p><p> 熟悉老武汉的人都知道,处在长江和汉江交汇处的汉正街板厂、永宁、宝庆三个社区,原来有一个响亮的名字——宝庆码头。之所以叫宝庆码头,是因为码头上住的全是新化人,而新化县在清代隶属于宝庆府。20世纪30年代,处于全盛时期的宝庆码头,有居民5万余人,煤炭、木材、纸张、茶叶的年贸易额达到300余万银元。因为当时宝庆码头的人口和面积都远远超出新化县城,故宝庆码头又有“新化第一县城”之称,而作为当时的湖南商帮在外省的主要阵地,宝庆码头堪称湘商的一片黄金飞地。</p><p> 宝庆码头的起源要追溯到湖南的木材贸易。远在明代中期,湖南商人就通过湘、资、沅、澧四条河流将木材运到武汉销售。巨大的排帮在漂过洞庭湖后,聚集于汉阳的鹦鹉洲,最多的时候,洲上的湖南木材商人和水手多至上万人,占洲上居民的三分之二。由于这些人主要来自长沙、宝庆、衡州、常德、辰州五个州府,慢慢形成了“五府十八帮”庞大的湖南商帮群落。平时独立经商,与外帮发生摩擦时联合对外。清嘉庆初年,经汉阳府衙公断,上至朝关,下至洗马河地段,永为湖南竹木码头。</p><p> 随着湖南水上贸易的发展,越来越多的船只把产自湖南中部的煤炭、纸张和茶叶等商品运到汉口,由于鹦鹉洲处于长江中流,风高浪大,不适合船只停泊。于是,汉江临近长江的一段,以其河湾多,能避江上风浪,又靠近汉正街,方便交易,而成为各地船只装卸货物的黄金码头。</p> <p><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  &nbsp;&nbsp;二、打码头与宝庆码头的发展</span></p><p> 在前法治时代,商业秩序的划分是靠各商帮的力量和政治背景来决定的,于是,“打码头”便不可避免地成了各商帮瓜分码头的重要手段。</p><p> 湖南商帮占据宝庆码头之后,由于此处风平浪静,又毗邻汉正街,是整个汉口当之无愧的黄金码头,因此创建之初,便遭受了其他省份商帮的觊觎,其中对宝庆码头形成威胁最大的是安徽商帮。由于徽商遍布全国的商业势力和商业意识,决定了这场码头争夺战的激烈和持久。在这场长达百年的“打码头”中,两派大规模的争斗共有三次。</p><p>宝庆码头建成后不久,当时的宝庆船只并不多,再加之往返湖湘水路遥远,因此码头并未留人看守,致使徽帮乘虚而入,占据了宝庆码头,并禁止宝庆帮船只靠岸。此举引发了徽帮与宝庆帮的大规模械斗,最终导致了政治力量的干涉。</p><p>咸丰六年,宝庆帮搬动了湖南籍军政要人曾国荃和刘长裕,以湘军要征收宝庆码头以保证军需为由,强行占领了码头,并驱散了码头上的安徽商帮。后又借湘军东下南京的机会,把码头让给了宝庆帮。而宝庆码头也借此机会扩大了地盘,把宝庆码头扩大为六街八巷。</p><p>对于政治力量介入商业纠纷,美国学者美国学者罗威廉有非常清醒的认识,他在他的著作中清楚地指出:“汉口的商业势力变化多端,湖南人利用他们本省官员作为保护伞,或者依靠从前在曾国藩用以反对太平军的地方军队湘军中的伙伴关系,宁波人借助自己在金融管理方面的优势,最后广东人利用与甲方人打交道的技巧及联系,拼命地挤进曾经由较有文化而保守的徽州人和山西人占据主导地位的商业精英阶层。”这其中有两个层次的含义:一是安徽商人与山西商人曾是汉口商场上的执牛耳者,其势力与地位为各客籍商帮中的翘楚;二是随着时势的发展变化,广东帮,宁波帮和湖南帮等其他商帮逐渐成为后来居上的强势商帮。历史的情况也正是如此。</p><p> 对于汉口路人皆知的“打码头”,还存在一个坊间版本:宝庆人和安徽人就码头经常械斗,闹得不可开交,甚至官府也没有办法了,当时的汉阳知府便出了一个狠招,要两帮各出一人,谁能穿上烧红的铁靴走上三步,码头便归谁所有。结果新化的一个理发匠当即穿上铁靴走了五步,满街焦臭,而这位理发匠却谈笑自若。新化人的狠劲震住了满街看热闹的百姓和汉阳官府,也吓退了安徽商人。官府当场将宝庆码头宣判给了宝庆人,从此武汉人人皆知宝庆码头是湖南人的,安徽商帮虽然心有不甘,却再也不敢公然染指。</p><p> 新化人占据宝庆码头后,在码头上成立了管理机构——宝庆会馆,使得码头的规模和贸易额都获得了迅猛的发展,到了20世纪40年代以前,湖南商帮在汉口的年贸易额约为2500万两白银,而通过宝庆码头转口的煤炭、茶叶、木材、大米、桐油等商品,约占百分之八十。由此可见,宝庆码头的存在,对于湖南商业的意义非同小可。</p><p> 在这场残酷和商业竞争中,湖南商帮以其霸蛮倔强的品质,并依靠湘军平息太平军而迅速崛起的军事力量,获得了最终的胜利,并成功地建立和保全了整个汉口最好的码头。</p><p>&nbsp;</p><p>&nbsp; &nbsp; &nbsp; &nbsp;</p><p><br></p> <p><br></p><p><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nbsp; &nbsp; &nbsp; &nbsp;三、宝庆码头的管理机构——宝庆会馆</span></p><p> 宝庆码头能长期存在于湖南商帮的手中,并在竞争激烈的汉口商场获得长足发展,当时的管理机构——宝庆会馆功不可没。</p><p> 随着宝庆人沿着资江,过洞庭湖,来汉口经商的人越来越多,出于抱团发展的需要,在宝庆码头帮主何元伦的倡议之下,于道光末年成立了宝庆会馆,并由何元伦出任首任会首。会馆由会首对帮中事务进行统一管理,对宝庆帮来汉口的船只、商品和劳动力进行统一调度,对对外事务和矛盾进行统一协调,这在当时最大程度地集中了宝庆码头的资源,高度一致地对待对外矛盾,因此显得宝庆帮格外地团结。</p><p> 当时宝庆会馆的功能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p><p>一是对于码头工人的管理。由于沿着资江来武汉讨生活的宝庆人越来越多,因此,码头的工作首先要保证满足宝庆人的这种需要,为了加强对码头工人的有序管理,宝庆会馆特地成立了“工会”,并把码头工人分为三等,并按等级收取会费。一种是甲班工会,这种人负责码头接洽回来的各个行栈的货物装卸,这部分工作量大,赚钱多,入会费高达100块;乙班工会负责装卸纸张一类货物,活路轻,赚钱较少,入会费相应低些,为50块大洋;丙班工会主要装卸煤炭,工作脏,在码头工人赚钱最少,故不但免收入会费,新手刚来时,还可以享受工会免费招待三天。除了明确的等级划分之外,不同等级之间还有相应的晋升机制。</p><p>第二,宝庆会馆还负责调度本帮货物在汉口的销路,会馆在汉口有专门的行栈代销宝庆籍商人的货物,对于一些有急事赶回家的商人,甚至可以先付清货款,这在很大程度上为商人提供了方便。</p><p>其三,协调和处理各种矛盾。对于宝庆商帮内部的矛盾,一般会首几句话便可以调停。而对于外部矛盾,尤其是打码头这样的大矛盾,则由会首出面,整合湖南商帮的各种力量,包括政治力量和黑社会,一起解决问题。由于有统一的组织和强大的经济后盾,因此使得宝庆会馆的活动总是显得特别有力量,特别团结,而效果也总是特别的好,为宝庆码头乃至整个湖南商帮争得了很大的声誉。</p> <p><br></p><p><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nbsp; &nbsp; &nbsp;&nbsp;四、毛板船与宝庆码头</span></p><p> 作为一片远在异省他乡的商业飞地,宝庆码头与它的母体新化县之间远隔千山万水,而毛板船是联接两地的最经济和高效的最主要的交通工具。</p><p>早在道光年间,新化名儒邓显鹤湘皋先生所编的《宝庆府志》中,便已有毛板船的相关记载,可见,资江两岸的人民在很早的时候就已经利用这一种交通工具了。</p><p> 毛板船由资江上游两岸习见的松树钉成,工序简单,制作粗糙,成本低廉,有时在水中要边舀潮边塞桐油竹毛来堵涌,故称毛板。选择这种简单的交通工具主要由两个方面决定,一是资江素称滩河,滩多水险,一不小心就会打船,只有用这种低成本的运输工具才能最大程度的摊薄投资风险;一是当时宝庆运往汉口的最主要的商品是煤炭,用这种船只已足以担当此任,而到了汉口后,毛板即行拆除,板子又可以作为商品卖出去,因此,毛板船既是卖煤炭,也是卖木材,可谓一举两得。一艘毛板的运力在70到100吨煤炭之间,这在当时已经很不容易了。</p><p> 放毛板受到水文条件的限制,必须在大水的时候才能把毛板从湍急的山河放到洞庭湖,因此,放毛板是一件非常危险的事情,往往在眨眼之间,便会船毁人沉,但利润丰厚。据载,从资江上游放出十只毛板,只要有三只到了汉口,煤庄老板便能保本。在厚利的驱使之下,资江两岸的商人不避危险,趋之若鹜。每年三月到了发桃花水的时候,资江上游麻溪、沙塘湾的两岸便会冒出很多的船厂,挑灯夜战,赶着做毛板,在合适的水到来时,去险滩和浪头之间,博取那一份厚利。</p><p> 毛板业的兴盛也给两岸人民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其中两种最主要的行当,一是船木匠,一是水手。而水手中的舵工,因为熟谙水性,经验丰富,更是收入丰厚。据资江沿岸的耆旧口传,一个红牌舵工的年收入相当于一个中等地主,而麻溪一个码头的人,在解放前只有三个半农民,其他人全部从事商业和运输业,市民逐利之心,由此可见一斑。</p><p> 这种价低廉的毛板,在那个交通运输相对落后的时代,在湖南商业史上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据不完全统计,资江上游百分之九十五的煤炭是通过毛板船运到汉口的。在资江母体和商业飞地之间,这些行进在滩头浪里的毛板船,就是封闭落后的资江上游地区永不沉没的商业信念,不畏艰险,不畏苦难,前赴后继,勇往直前。</p><p> 而这种敢于以身犯险的性格也铸就了湖南商人的不畏强暴的突出个性和勇于开拓的商业精神,在商业智慧和商业技巧越来越发达的现代湖南商人身上,这种血性和胆略必将转化为一种更大的商业智慧,有助于湘商在全球范围之内大展宏图。</p><p>&nbsp; &nbsp; &nbsp;</p> <p><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 五、发展现状</span></p><p> 如今的“宝庆码头”,木板房早已成了砖瓦房,争夺码头的“武打”场面也成了传说。不过,走在街巷中,人们还是不时能听到浓浓的湖南新化方言,宝庆三街的菜场里,湖南风味的白辣椒、腊肉和猪血丸子,还是卖得很俏。老武汉人都知道:汉口这座国际化商业城市,是从一条叫“汉正街”的街发展起来的,而汉正街,又是在宝庆码头的基础上形成的,所以在汉口你说新化方言,基本上当地人都能够听懂。今日汉正街上绝大多数老居民,三分之二以上是新化移民,其中我国著名女子网球运动员、世界冠军李娜就是新化移民后裔。</p> <p><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西江湾山水如画,果实飘香香!</span></p> <p>西江上古老风雨廊桥,由于洪水毁坏,现已修建成石拱桥。</p> <p>古老的驿道——石板路,几经沧桑,现已被平坦的水泥公路代替出行。</p> <p>(文章内容和部分图片均来自于网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