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b style="font-size: 20px;"> 奔走文化遗产日 疯狂走近老房子 </b></p><p> 2008-06-16 15:37:31|</p><p> 6月14日,我国第三个“文化遗产日”。今年文化遗产日主题是“文化遗产人人保护,保护成果人人共享”。</p><p> 2005年12月22日,国务院下发《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明确规定从2006年起,将每年六月的第二个星期六设立为我国的“文化遗产日”。中国的“文化遗产日”终于诞生。文化遗产日是动员社会组织,全体公民积极参与到文化遗产新保护体制中来的动员日,也是学习我国丰厚优秀文化遗产的学习日。</p><p> 文化遗产日,让我们一同走近老房子,一同赏析蕴涵在这些老房子中的建筑艺术特色,解读发生在这些老房子背后的故事,深入了解这些老房子的价值所在。今年文化遗产日全市免费开放90处文化遗产供市民参观。尤其是徐汇区,“走近老房子”主题活动已开展了两年,今年在去年20处基础上开放了30处历史建筑,并开展历史建筑系列讲座。</p><p> 由于仅仅开放14日,15日两天,老百姓只有紧张地奔走在各文化遗产点,疯狂地抓紧时间享受这两天开放日。辛苦吗?当然。但不辛苦一年之内好多地方想看也无法进去了。这两天我参观中全程步行奔走了30多处,可谓创纪录。当然主要集中在徐汇区。</p><p> 徐汇区的工作做得很周到。他们印刷发放了介绍30处老建筑的小册子,里面有历史,建筑风格,地图,交通等。每个开放点有志愿者讲解。还刻制了印章,让参观者每参观一处留下一个印记,増添了乐趣。这才是真正的以人为本。</p><p> 15日下午2点,参加了在岳阳路320号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在君楼2楼报告厅举行的历史建筑系列讲座,由著名作家陈丹燕主讲老房子文化。后请陈丹燕在讲座劵上签名留念。</p><p> 报上公布的90处文化遗产有一处地址有误。第7号孙中山行馆公布地址为淮海中路870号,这是国泰电影院所在,孙中山行馆实际在淮海中路650弄3号。好多人找不到地方。</p><p> 2006年6月10日,第一个 文化遗产日主题是:保护文化遗产,守护精神家园。</p><p> 2007年6月9日,第二个 文化遗产日主题是:保护文化遗产,构建和谐社会。</p><p> 阅读(44)| 评论(1) |</p><p> 2008-06-18 16:25</p><p> 网易博友18</p><p> 收获多多,走到双脚发软也值了.精神可嘉.</p><p><br></p><p><b style="font-size: 20px;"> 中国文化遗产日 </b></p><p> 2009-06-15 16:56:27|</p><p> 6月13、14日,是中国文化遗产日,可是由于自己两耳不闻天下事,根本不知不觉。13日在家中无聊度过。14日到图书馆听讲座,上下午都有。中午到徐汇艺术馆才知道,今年徐汇区仍免费开放30处文博单位。可是下午的纪念谢晋活动不能错过,于是仅有中午点滴时间可以利用了,可怜!白白放弃了一年一次的好机会。</p><p> 中午赶到枫林路300号中国科学院昆虫博物馆,抓紧时间看了一下。博物馆收藏昆虫标本100余万件,保藏有大批濒危珍稀及检 性昆虫标本,是中国科学院生物标本收藏的重要组成部分。可惜,只能匆匆走马看花,了解个大概。留待明年继续探索了。</p><p> 阅读(52)|</p> <p><b style="font-size: 20px;"> 中国文化遗产日 </b></p><p> 2012-06-12 15:39:58| </p><p> 6月9日,中国文化遗产日。 在“中国文化遗产日”活动期间,上海80处文物建筑将集中于6月9日至10日两天免费开放,只有挑选平时不开放自己没有去过的地方抓紧时间去了。</p><p> 一栋老建筑,一处文化遗址都镌刻着城市的某种回忆,代表着一个时代的文化特征。</p><p> 1、杨氏宅(愚园路858号)(限于园内开放)</p><p> 建于1923年,为欧式独立花园别墅,局部带有巴洛克风格。近代著名药物学专家杨树勋曾在此居住,并开设杨氏化学治疗研究所。现为上海医药工业研究院,只是目前却早已搬得空空如也。不过更方便人们参观。楼上楼下都可以看。据说,目前待租,年租金800万,比较困难。</p><p> 2、史良旧居(武定西路1357-1359号)</p><p> 20世纪20年代建造,砖木结构花园住宅,中国民主革命时期的著名人士史良1946至1952年曾在此居住。现为长宁房地产经营有限公司。(限于部分开放)。长宁区专门印了《2012年长宁区“文博宣传月”暨“中国文化遗产日”宣传活动》小册子,里面介绍各个景点。还刻制了印章,参观后可以加盖,增加了人们的兴趣。</p><p> 3、周作民旧居(愚园路1015号)</p><p> 约建于1930年,法国风格建筑。1940年前,知名金融家周作民在此居住。1947年夏天,民革中央主席李济深也曾在此居住。整个楼关着门,只是让人们看看外面模样。</p><p> 4、王伯群住宅(愚园路1136弄31号 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p><p> 现为长宁区少年宫,建于1934年,哥特式官邸建筑风格,南立面中央由桥式阶梯通二层,内为圆拱柱廊。水泥粉饰门窗套。这里有文化遗产地图和名人旧居地图发放。</p><p> 5、宋庆龄陵园(宋园路21号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p> 1981年5月29日,国家名誉主席宋庆龄在北京逝世,根据生前遗嘱,骨灰安葬在原上海万国公墓,现为宋庆龄陵园。</p><p> 6、宋庆龄纪念馆(宋园路21号宋庆龄陵园内)</p><p> 宋庆龄纪念馆外观造型如浩瀚书海中一本翻开的历史书卷,庄重典雅。展览展示内容丰富,形式设计新颖,是目前国内拥有史料最多、信息量最大的宋庆龄陈展。</p><p> 7、土山湾孤儿院旧址(蒲汇塘路55-1号徐汇区文物保护单位)</p><p> 原土山湾孤儿院仅存的建筑,被誉为中国最早的职业学校。现为土山湾博物馆,展示了土山湾自1864至1960年历史发展的筚路蓝缕,彰显了中西文化交融的源远流长。展品不仅有世界雕塑大师张充仁、海派黄杨木雕创始人徐宝庆等弥足珍贵的艺术菁华,更有参加过世博会历尽沧桑、荣归故里的土山湾牌楼、木塔、水彩画等文化瑰宝。</p><p> 这儿也有地图发放,而且设计了一圆一方两枚戳,供大家加盖。</p><p> 8、上海益民食品一厂历史展示馆(香烟桥路13号)</p><p> 展示馆占地面积2904平方米,建筑面积2320平方米,由厂史展览馆、复原西班牙式小洋楼、复原木质冷却水塔等景观组成,是上海工业展示馆中不可多得的奇葩。(找得好辛苦,不在香烟桥路上,而是在物华路上!)</p><p> 9、江湾体育场(国和路346号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p><p> “大上海计划”中的主要建筑之一,由董大酉及助理建筑师王华彬设计。1935年8月落成,占地约300亩,包括运动场、体育馆、游泳池三部分。本身就是体育场,还仅仅9日开放,不知道算什么意思。国歌纪念馆在这里发放宣传介绍,奉送圆珠笔。</p><p> 10、旧上海特别市政府(长海路399号上海体育学院内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p><p> “大上海计划”核心建筑,1933年落成,由著名建筑师董大酉设计。该大楼美仑美奂、金碧辉煌,是一幢具有浓郁中国古典风格的建筑。(仅6月9日开放)国歌纪念馆也在校门口发放宣传介绍,奉送圆珠笔。</p><p> 由于无人引导,不得其门而入,只能在外面看看外观。晚上看新闻才知道,原来有边门可以进去参观的。遗憾! </p><p> 11、武术博物馆(长海路399号上海体育学院内)</p><p> 中国武术博物馆是迄今世界上第一家全方位展示武术历史与文化的博物馆。馆内主要分为拳械厅、历史厅、临展厅、立体影院和“科学看武术”互动展厅。其中,“科学看武术”展厅更是博物馆亮点中的焦点。由于已经临近闭馆,只能草草走马看花,留待以后再“回锅”了。(每周二、周三、周六 9:00-16:00)。</p><p> 阅读(152)|</p><p><b style="font-size: 20px;"> 中国文化遗产日(2) </b></p><p> 2012-06-12 15:57:11| </p><p> 6月10日下午,继续“中国文化遗产日”参观。</p><p> 1、上海律师公会旧址(复兴中路301号工商银行3楼卢湾区登记不可移动文物)</p><p> 作为中国近代史上人数最多、影响最大的律师同业组织,上海律师公会成立于1912年12月8日。1929年10月入驻位于上海市贝勒路572号(今复兴中路301号)的办公大楼办公,目前是中国首家律师史料陈列馆。</p><p> 2、登辉堂(华山路1626号长宁区文物保护单位)</p><p> 建于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前身为李鸿章祠堂,1912年起成为复旦公学校址。现为复旦中学校史馆。</p><p> 3、泰安路115弄花园里弄住宅及周谷城旧居(弄内6号)(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p><p> 建于1948年,系英国式和西班牙式假三层住宅。园内绿树成荫,绿草青青,环境雅静,我国著名历史学家周谷城曾较长时间居住证这里。</p><p> 4、亦村、贺绿汀旧居(泰安路76弄)</p><p> 建于1934年,因弄内有六幢花园住宅,“六”和“亦”字头相同,故又名“亦村”。人民音乐家、上海音乐学院老院长贺绿汀1956年至1999年去世前曾居住在4号。(限于花园及底楼开放)</p><p> 5、鸿德堂(多伦路59号)</p><p> 为纪念美国基督教北长老会传教士费启鸿,故名。1928年落成,为上海唯一一座具有中国殿宇特色的基督教堂。</p><p> 6、鲁迅旧居(山阴路132弄9号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p><p> 1933年4月,鲁迅从拉摩斯公寓迁此。1936年10月19日,鲁迅在此逝世。赶到时,已经临近闭馆,不过说仍旧可以进去,不过只有9日一天是免费开放日,需要买票,与报上登的不一致。如此匆匆买票参观,实在不值得!乘兴而来,败兴而去。</p><p> 阅读(80)|</p> <p><b style="font-size: 20px;"> 文化遗产日参观记 </b></p><p> 2013-06-12 16:15:52|</p><p> 6月8日是全国第八个“文化遗产日”。作为首届上海市民文化节2013年“文化遗产日”系列活动之一,全市百余处文物建筑继续向公众免费开放。</p><p> 早上9:00前,来到上海纺织服饰博物馆(东华大学内)等待开门。由于前一天的大雨,工作人员需要打扫观察,所以晚开了十分钟。</p><p> 上海纺织服饰博物馆是在原东华大学纺织史博物馆和东华大学服饰博物馆基础上新建而成,是目前国内唯一一个全面综合反映中国纺织服饰历史文化和科技知识的博物馆。博物馆以中国纺织服饰发展史和纺织服饰科普教育为主线,兼具科学普及、学术交流、学科教育、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的功能,它体现了学术性和科普性的结合、纺织与服饰的融合、少数民族与汉族纺织服饰的综合等特点。展馆现有建筑面积6700多平方米,一期展出面积3000多平方米,共分为科普馆、古代馆、近代馆和少数民族馆四个分馆。 </p><p> 中华民族曾经创造了享誉世界的纺织技术和服饰文化,这些辉煌的记忆被封存进了上海纺织服饰博物馆内。</p><p> 二楼为古代馆,陈列了我国古代各个时期纺织服饰的图片和实物,展示了古代织物及纺织器具的发展过程。从先秦时期的踞织机、综版织机、两汉时期的多综多蹑机、两宋时期的壮族竹笼机,到明清时期代表手工织造最高水平的漳缎机和环形花本的大提花机;同时展示了色彩丰富、工艺精湛的我国四大名锦,汉唐时期的蜀锦、宋元时期的宋锦、壮锦以及明清时期的云锦。</p><p> 三楼为近代馆和少数民族馆,近代馆主要展示了近代中国纺织服饰的实物以及一些图像资料,展品以中国传统服装为主,亦包括相关饰品,内容分为女装、男装和童装三部分,衣服之面料则基本涵盖了当时的织物种类,以反映近代纺织服饰由晚清至民国时期的演变过程。仅女士旗袍就能看花眼。有民国时期的旗女之袍、上世纪30年代的暗红花叶蕾丝单旗袍、40年代的藏青女学生镂花单旗袍……仿佛穿越到了张爱玲的小说中。童装区的服饰也十分有特色,得仔细品才知里面的深意:比如在未成年男子的服饰上绣文曲星,那是望子成龙;在女童帽上缀以小剪子和小尺为饰,便是鼓励女孩子要精于女红。</p><p> 少数民族馆则通过实物场景、图片以及多媒体展示等方式,展现了少数民族的纺织工艺和服饰风貌。 </p><p> 一楼为科普馆,该馆以动静结合的展示形式,辅以高科技展示手段和互动展项,展示纺织服饰领域的产业链及其特色环节,普及纺织和服饰科技文化知识。互动展区为科普馆重要特色,这里集中了纺、织、染及服装设计等多种互动项目,有电脑刺绣、针织和机织、喷墨印花,以及手绘T恤、盘扣结的制作、首饰DIY、装扮顾问和服装款式数字化拼接等,参观者可以亲身体验这些制作和设计过程,走进纺织和服饰。</p><p> 原来计划参观的上海艺术礼品博物馆,因为当天不对外开放,只好放弃。</p><p> 接下来的懿麟珍宝收藏馆,书上介绍的珍宝很多很好,实际没有展览,不看也罢!</p><p> 杨培明宣传画收藏艺术馆,位于华山路868号(总统公寓)4号楼地下1层,值得好好参观。</p><p> 杨培明宣传画收藏始于1995年,至今共收藏有宣传画约6000多种约11000多幅,属国内外第一。其中有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的“老上海月份牌”;装饰味十足的《时代漫画》期刊;抗战时期的木刻版画以及毛泽东时代的宣传画等。</p><p> 上海音乐厅虽然曾经在里面听过音乐会,因为人多,但没有仔细参观过。正好借此第一次免费对外开放的机会,还没有人排队,好好看一看。</p><p> 上海音乐厅原名南京大戏院,建于1930年,当年3月26日开业。 1950年更名为北京电影院。1959年再更名为上海音乐厅至今。上海音乐厅作为全国第一座音乐厅,1959年后的数十年中,一直是上海音乐活动的中心之一,历届上海之春音乐节、国际广播音乐节都以此为中心场所;众多的中外著名音乐家、乐团先后登临音乐厅舞台展现艺术风采,著名的小提琴家艾萨可·斯特恩、萨尔瓦多·阿卡多、伊戈尔·奥伊斯特拉赫、祖克曼、郑京和,大提琴家马友友,钢琴家拉罗查、傅聪、殷承宗,巴伐利亚广播交响乐团、意大利国际乐团、费城交响乐团室内乐团、香港管弦乐团、中国交响乐团等都在此表演过。</p><p> 12点半左右,赶到位于中山东一路33号的英国领事馆旧址,这是上海外滩建筑群中最古老的也是唯一的一座19世纪建筑物,建成时间为1873年。,平时不对公众开放。因为“文化遗产日”,这座有着欧洲文艺复兴时期风格的建筑免费敞开大门。排队用了一个小时。</p><p> 建筑样式为文艺复兴府邸风格。建筑屋顶采用传统中式蝴蝶瓦,屋前则为典型的英式花园。而领事官邸则位于领事馆的北侧,与领事馆通过长廊相连。立面采用清水砖,底层外圈采用劵柱廊。</p><p> 下午,参观了番禺路129号邬达克旧居和一系列邬达克建筑。</p><p> 位于番禺路129号的邬达克旧居,拐弯抹角走进去,一座英国都铎式别墅凸显出来。据了解,这座英国都铎式别墅是邬达克根据妻子的喜好而建,门前原有一个花园,现在是国旅业余培训学校的操场。</p><p> 接着参观了在长宁区的邬达克部分建筑:番禺路外国弄堂(55弄1-4号、75弄1-5号、95弄1-5号),三层联体别墅;新华路179号(现为上海外滩花园酒店)砖木结构假三层;新华路236号,假三层英国乡村别墅式建筑; 新华路248号,砖混合结构三层;新华路320弄32号乙住宅(瑞典驻华公使馆旧址),英国民居建筑风格,局部呈罗马城堡式,1936年至1947年间为瑞典驻华公使馆。</p><p> 阅读(62)|</p> <p><b style="font-size: 20px;"> 开往城市记忆的地铁 </b></p><p> 2013-06-14 16:48:48|</p><p> 6月9日下午,继续文化遗产日的参观,集中在地铁周围的景点。</p><p> 第一站到位于山阴路132弄9号鲁迅故居。人不算太多,由于场地小,15分钟放20人进去,所以也排了半个多小时才轮到。讲解的工作人员曾经给鲁迅儿子周海婴当过翻译,关系很密切,所以很有感情的解说,让大家了解了不少轶事。 </p><p> 上海鲁迅故居在虹口区山阴路132弄9号(原施高塔路130号),即大陆新村9号,是鲁迅在上海最后的寓所。1933年4月 ~ 1936年10月19日鲁迅先生居住于此。1936年10月19日凌晨,鲁迅在这里与世长辞。鲁迅故居是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也是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个人物纪念馆,馆名由周恩来总理亲题。大陆新村是一群红砖红瓦砖木结构的三层新式里弄房屋,由大陆银行上海信托部投资,于民国20年(1931年)落成。鲁迅故居是大陆新村132弄的最后第二幢,占地78平方米,建筑面积222.72平方米。鲁迅在民国22年4月11日以内山书店职员的名义迁入,民国25年10月19日在这里逝世。鲁迅逝世后,许广平搬出,故居主人几经变化。1950年1月恢复开放。</p><p> 走进黑铁皮大门,是一个小花园。走上台阶,就是会客室。中间摆着西式餐桌。西墙放着书橱、手摇留声机和瞿秋白去江西瑞金时赠给鲁迅的工作台。过玻璃屏风门,便是餐室。正中放着广漆八仙桌,四周是四只烤花圆坐椅。西墙角是一只双层碗橱和四只圆凳,东墙放着衣帽架。这些简朴用具,反映了当时鲁迅全家的生活状况。二楼的前间是鲁迅的卧室兼工作室,朝南窗下放着书桌和陈旧的藤椅,鲁迅当年身伏书桌,写出了许多叫敌人胆颤心惊的文章。他在藤椅上沉思,许多杂文就在这里诞生。靠东墙是一张黑铁床,床上的薄棉被、印花枕头,均按原样布置。1936年,鲁迅重病缠身,仍坚持写作。宋庆龄知道后,语重心长地给他写了一封信。后来鲁迅就在这张铁床上不幸逝世。梳妆台上挂着一个旧时的日历牌,日历撕到1936年10月19日那一天。台上的闹钟,指针对着5点25分,这些珍贵的物件,成为人们永久的纪念。三楼前间有阳台,在海婴与保姆的卧室,除一张大床外,室内陈设简单。后间是客房,放着简单的卧具、桌椅和书橱,在这里鲁迅掩护过瞿秋白、冯雪峰等共产党人。</p><p> 鲁迅故居内的家具绝大部分是原物。鲁迅逝世后,鲁迅夫人许广平带儿子海婴迁出,家具暂存于淮海路淮海坊。1950年复原鲁迅故居时由许广平捐赠,并亲自按当年原状布置。 </p><p> 接着到临近的四川北路2050号内山书店旧址。现为中国工商银行山阴路支行,二楼是内山书店的陈列室。陈列展厅第一部分:创立与发展;第二部分:文化交流;第三部分:度尽劫波兄弟在。另外,陈列展厅还有内山完造生平年表、内山书店大事记介绍。书店于1917年创建,1929年迁此。书店出售进步书籍,鲁迅及进步文化人常来书店购书、漫谈、会客,成为中日文化交流的桥梁。30年代,左翼进步书籍大多被国民党政府查禁,内山书店因有治外法权庇护,而成为出售这类书籍的主要场所。书店还悉心保护鲁迅、郭沫若、陶行知、许广平等中国文化人。1945年10月,内山书店被国民党中央图书馆接收。 </p><p> 黄渡路107弄15号李白烈士故居也在附近,顺便一起看了。</p><p> 李白烈士故居位于上海市虹口区黄渡路107弄(原亚细亚里)15号。1945年至1948年李白和夫人裘慧英携子住在此屋三楼,中共的秘密电台就设在此。李白1937年从延安来到上海,长期从事中共地下电台工作。1948年12月被国民党当局逮捕。次年5月7日在浦东戚家庙就义。李白烈士故居现为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陈列共分两部分,第一部分为投身革命洪流,讲述李白青少年时代和参加红军后的经历;第二部 分讲述李白夫妇设立秘密电台,与敌人斗争的光辉业绩;第三部分为永不消逝的电波。实地的参观让人们体会到了“永不消逝的电波”是多么的艰难!</p><p> 然后坐地铁8号线到大世界站。参观大境路269号的上海古城墙和大境道观。</p><p> 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上海县为抗御倭寇建造了城墙。万历年间,城西北的箭台上建关帝庙,清嘉庆二十年(1815年),改建为三层楼阁。登阁远眺,有"胜境烟霞"之美,为明人所列"沪城八景"之一。道光十六年(1836年),建石牌坊,总督陈銮题额,书"大千胜境"。 此处遂称"大境"。清咸丰二年(1852年)起约十年时间,清代数学家、天文学家李善兰在大境阁从事翻译和著述,有《续几何原本》、《代数学》等。此关帝庙由道士主持,称大境关帝殿,殿内曾设"月下老人祠"。1912年,拆除城垣时因大境阁尚新,便留下这段城墙和大境阁。1992年起维修,1995年10月竣工开放。一层有老上海历史展览,可以看到许多老上海老建筑和风土人情的历史照片。</p><p> 接着坐地铁10号线到交通大学站。本来想参观武康路393号的黄兴旧居。想不到就是到过很多次的徐汇区老房子艺术中心。</p><p> 建于1912年,建筑平面由一个面南的矩形和一个临街的直角三角形相接而成。南面矩形为英国乡村式,半露木构架,陡坡顶。三角形部分为典型的装饰艺术派风格。黄兴曾任革命军总司令、陆军总长等职,1914-1916年在此居住。 孙文也亲自来此向他请益两次, 宅以人出名,故现称黄兴故居。 南面那栋, 因属办公机构, 故不得进入。 北面这栋, 正面平整, 干净利落, 为现代风, 但夹杂着局部马赛克贴面, 长型条窗, 横条浮雕的装置艺术, 使简洁中带着奢华,,也不失豪宅中的另ㄧ典范造型。现已公共开放,作为徐汇区老房子艺术中心。</p><p> 这时已经4点多了,只能就近到华山路1800号钱学森图书馆,参观《艺术与科学的天籁之音——蒋英与钱学森事迹展览》了。</p><p> 为了纪念和缅怀钱学森同志夫人——我国著名的声乐教育家和女高音歌唱家蒋英教授,让世人了解钱学森与蒋英夫妇数十载相濡以沫、与子偕老的感人事迹。历时一年的精心筹备,由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主办的“艺术与科学的天籁之音——蒋英与钱学森事迹展览”于2013年5月18日至10月18日在钱学森图书馆专题展厅举行。</p><p> 蒋英和钱学森的结婚照</p><p> 展览以蒋英教授为主线,通过展示蒋英教授的生平、成就和品德风范,以及她和钱学森相濡以沫的一生,让更多观众感受艺术与科学的交融之美,更好地认识和了解蒋英教授。展览展出200余件实物、照片和影视资料,其中多件展品属首次公开展出,具有重要的文物价值、馆藏价值和研究价值,其中包括蒋英与钱学森个人成长与家庭生活的珍贵照片、钱学森当年作为结婚纪念物赠与蒋英的斯坦威牌三角钢琴、钱学森与蒋英在美国生活期间使用过的乐器、父亲蒋方震写给蒋英的信件等珍贵实物。展览共分两部分。第一部分名为"驰骋乐坛 艺苑芬芳",主要讲述蒋英教授的成长历程及其艺术生涯。第二部分"琴瑟和鸣 比翼齐飞",讲诉了蒋英与钱学森那一段旷世姻缘。</p><p> 钱学森赠与蒋英的斯坦威牌三角钢琴</p><p> 首次展出的钱学森赠与蒋英的大三角钢琴,是1947年钱学森赠与蒋英的结婚礼物,这架钢琴是蒋英与钱学森艺术与科学结合的象征,是他们完美婚姻的直观见证。钢琴跨越千山万水、远涉重洋,历经60多年,与蒋英和钱学森相伴一生,见证了他们在美国期间的风风雨雨,承载着他们生活中的恩恩爱爱,弹奏出艺术与科学美丽的二重唱。蒋英与钱学森在美国期间用过的竹箫和吉他。在争取回国的漫长岁月里,钱学森与蒋英通过音乐找到了心灵的慰藉和情感的寄托。在身心疲惫之际,钱学森常常吹竹箫,夫人蒋英弹吉他,两人在家一起演奏欧洲古典室内乐,以排解心中的无限郁闷。</p><p> 阅读(70)|</p> <p><b style="font-size: 20px;"> 探寻深巷中的文化遗产 </b></p><p> 2014-06-16 15:42:35|</p><p> 6月14日是我国第九个文化遗产日,上海有20处不为人所熟知的上海文化遗产点在14日免费开放,参观者还可赢取上海国际电影节门票。一年一度的机会自然不能放过!</p><p> 位于铜仁路333号(北京西路转角处)的吴同文住宅是邬达克巅峰时期作品,曾被冠以“远东第一豪宅”的美名。这座宅邸还是上海首个安装小型电梯的私人住宅,建于1938年,因建筑外墙贴绿色釉面砖,老上海人习惯称其为“绿房子”。这是邬达克将其所倾心的现代新风格建筑表现于小住宅设计的经典之作,原为颜料商人吴同文的私人寓所。整幢建筑立面造型简洁,水平的阳台,圆弧形的大片玻璃和流线型的室外大楼梯,优美的弧线与直线组合成轮船的样式,充满动感,具有强烈的现代气息。它是邬达克在上海生活20年后创作设计的最后一个作品。几十年的沧桑,“绿房子”有了破损,上海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历时1年多完成修缮,今天揭开神秘面纱。它是邬达克在上海生活20年后创作设计的最后一个作品。“绿房子”现由上海城市规划设计院使用,今年经过精心修缮,首次对外开放。海派作家程乃珊曾以它为原型,创作了小说《蓝屋》。</p><p> 绿房子是邬达克设计的现代主义风格建筑代表之一,设施齐全,功能布局合理。据说绿房子建成后,邬达克向颜料大亨吴同文表示,这个建筑即使在100年后也不会落伍。</p><p> 建筑内的古老电梯曾名噪一时,因为它是上海私宅中第一次设置使用电梯。前来维修的电梯厂商曾提出免费安装一台新电梯与这台老电梯交换,但被婉拒。如今,这台电梯经过鉴定后,获取了《特种设备安全使用合格证》,一举成为全国最老并具备良好原始性能的可用电梯,“目前来说这台电梯可谓硕果仅存。”</p><p> 作为参观的第一站,14日一早,我就赶到了绿房子,不到8:20,可是已经有上百人早已排好队。随着时间推移,人越来越多,可是还不到开放时间。队伍开始有点乱,因为头和尾竟然接到了一起。好在9点不到,就开始放人,开始20人一波,很慢。轮到我进去,已经9:30了。里面有些已经作为办公处所,不对外开放。实际上只能走马观花,一个过场,又没有人介绍。组织的一点不好,乱糟糟,从外面排队可见一斑。</p><p> 出口处有抽奖,不过连新增加文化遗产地图、“探寻深巷中的文化遗产”图和“上海电影百年寻踪”手绘地图都作为奖品发放,而往年是免费发放的。</p><p> 10:00,小校经阁旧址 新闸路1321号</p><p> 小校经阁,屋主刘晦之(1879-1962),名体智,安徽庐江人,出身于一个晚清重臣之家。为著名银行家、藏书家和收藏家,藏品有青铜器、甲骨龟片、古籍善本、古墨、字画和唐朝乐器等。尤其是龟甲骨片和青铜器的收藏,世间罕有其比。刘晦之宅的主楼系钢筋混凝土结构的西式建筑,藏书楼(小校经阁)为砖木结构的中国式楼阁。原花园里有树木、草坪、假山、鱼池,院墙中部的月洞门仍保持完好。现仍由居民居住,仅外部开放参观。</p><p> 10:20,嘉道理爵士住宅 延安西路64号 (少年宫)</p><p> 延安西路64号,上海人都晓得是上海市少年宫所在,但它曾为嘉道理住宅的历史就鲜为人知了。它的原主人艾里·嘉道理,英籍犹太人,想想就是天生做生意的料儿。以500港币起家,日后成为沪港两地都鼎鼎有名的实业大老板。</p><p> 嘉道理住宅,源于一个悲伤的故事。1919年,嘉道理原来的住宅失火,他的妻子急着让保姆逃走,自己却不幸丧生。悲痛不已的嘉道理带着孩子回伦敦散心,委托他的好友布朗在上海另起新居。而布朗酗酒成性,浪荡颓废,干脆又把此事扔给了洋行承包。承包商当然刻意豪华,足足花了四年时间才造好。当嘉道理接到100万两银子的造价时,他大吃一惊,不过,新居的确美仑美奂,成为嘉道理的最爱。</p><p> 嘉道理住宅气势恢宏,占地14000米,在寸土寸金的上海,更显示出它的卓然不群。宽广的草地让人顿觉视野的开阔;中间就是对称、端庄的住宅,光建筑面积就有3300平方米,1929年甚至还加盖了一层。你一见到它,会感受到宛如皇家宫殿的华贵惊艳,你很难看到如美钻一样的建筑,但它的确就是。匀称整齐的柱石,撑起了宫殿的巍巍骨架;端正狭长的阳台,尤其是二楼的阳台,正好充当了天然走廊,上面应该弥散着仕女裙裾翩翩的幽幽气息。</p><p> 嘉道理爵士住宅因其外部以纯白色的大理石砌筑,形象宏伟,故又有大理石大厦之称。建筑始建于1919年,为两层的混合结构古典主义风格建筑。嘉道理爵士一家在这栋大楼内一直居住到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日军进入租界后将房屋占据并作为一个军事指挥机构。1953年,宋庆龄创办的少儿图书馆和少儿文化馆合并,迁入其中,这里便成为中国福利会上海市少年宫的所在地。</p><p> 10:50,枕流公寓 华山路699-731号</p><p> 枕流公寓是西班牙式的公寓大楼,有“海上名楼”之称,被列为上海市优秀近代建筑。这是一幢静静矗立在上海华山路一隅的八字形楼房,土黄外墙和稀疏攀缘其上的植物一同刻出记忆的痕迹。稍不留意,你就会忽略隐没在枝叶间的金色招牌——“枕流公寓”。“枕流”二字出自于《世说新语》,取“枕石漱流”的含义。也许是希望人生活于此能暂避喧嚣,过上枕石漱流般的生活。</p><p> 枕流公寓系由官居清朝大学士李鸿章的儿子、曾历任驻欧多国公使的李经迈,在拆去原泰兴洋行大班旧居后于原址上投资建造的,由哈沙得洋行设计,馥记营造厂施工。当时移用了美国著名的Brook Side Apts(直译为溪边公寓)的命名,意译为“枕流公寓”,以显示高雅。枕流公寓在当时曾有“海上名楼”之称。</p><p> 枕流公寓1949年以前主要为外侨租住,1949年以后分配给文化界著名人士居住。其中最为著名的电影明星“天涯歌后”周璇从1932年便入住枕流公寓。上楼须经过正中的门厅,一侧有信箱,电梯看来是翻新过的——当年初建时,这栋楼已配了电梯,上海滩的顶级公寓,实在不是浪得虚名。</p><p> 周璇住的是六楼的一套150平方米的居室,装修考究而华丽,钢窗、檀木地板均为西班牙式的。不用过多的点缀,傍晚时分,仅仅是放一张周璇的老唱片,歌声悠悠扬扬的传出来,带着老上海的腔调与韵味,尽管半个世纪过去了,却依旧仿佛看到故人立于窗前,轻启朱唇一展歌喉的鲜活情态。遗憾的是,所有美好的事物都是短暂的,这位天涯歌后1957年夏感染了流行性脑膜炎,离世时还未满四十岁。周璇就在枕流公寓里居住,直到她离世,住了25年。在她人生最好的年华里,枕流公寓是她内心深处唯一的家。</p><p> 现在仍有居民居住,活动当天,仅开放参观外部及花园。而且原来计划上午只放两批,由于排队的人坚持,居民妥协,才得以最后进去参观。 </p><p> 11:20,熊佛西楼 华山路630号(上海戏剧学院)</p><p> 始建于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系由德侨龙特、冯都林等人创立的寓沪德侨社交和娱乐场所,四十年代曾为“中央电影企业股份有限公司”。1956年起为上海戏剧学院所使用。另有附楼一栋,原为旅沪德人乡村俱乐部的舞厅和小电影放映间,后由法国人所收购,改为台尔蒙俱乐部。抗战胜利后,中央电影制片厂二厂迁来此地后改称电影录音厅,20世纪四十年代上海一些重要电影的后期录音、乐队配乐、插曲演唱都在这里完成。</p><p> 由于到的时候已经过了11点,楼内已经关门,不让人进去参观了,只能在外面看看。外面抽奖处有如同整版邮票的静安区文化遗产建筑小照片发放,倒是别出心裁。 </p><p> 11:45,爱庐 东平路9号</p><p> 蒋介石与宋美龄结婚前,在上海的住所大多是临时的,到了1927年蒋介石与宋美龄结婚,才在上海真正安置了一个家。不过这所住宅也不是蒋介石掏钱买的,而是他大舅子——宋美龄的哥哥宋子文买来作为宋美龄的陪嫁。这幢法式花园洋房位于法租界贾尔业爱路9号(现东平路),由一座主楼与两座副楼组成。副楼位于主楼两侧,分别是侍从人员、警卫人员的住所及工作室。主楼坐北朝南,由造型不一的东、西、中三个单元组成。现在这幢建筑及花园已经成为上海音乐学院附属学校的一部分。东侧副楼是学校的行政办公楼,主楼东侧二楼原是蒋介石、宋美龄的卧室及卫生间,且有一秘密暗道,发生紧急情况时可从暗道直达楼外。现在卧室与卫生间已打通,成了学生们练琴的教室,只有暗道仍然保留着。主楼中间单元底层,现由学校出租给高华纺织品有限公司作办公室。</p><p> 主楼南面原有一占地30多庙的大花园,现已大大缩小,只有三四亩大。顺着花园往前走几十步有一汪池水,池水旁有一前一后、一大一小两座假山,在一块突兀的假山石上,镌刻着蒋介石亲笔题写的“爱庐”两个大字,今天依然清晰。蒋介石把庐山牯岭别墅称为“美庐”,把杭州西湖的别墅称做“澄庐”,把上海这所住宅称做“爱庐”,可见他对这幢洋房的喜爱。</p><p> 只能外面参观。 </p><p> 12:00,孔祥熙旧居 永嘉路383号</p><p> 建于1926年,占地面积1480平方米。孔祥熙曾在此居住。孔祥熙(1880-1967)山西太谷人,历任南京国民党政府实业部部长、财政部长、行政院长、中央银行总裁和中国银行总裁等职。1948年赴美国定居。混合式花园住宅,中国近代著名设计师范文照设计。建筑为假三层砖木结构,北立面竖三段划分,门廊以四根塔司干式柱支撑。该旧居原为上海电影译制片厂使用,现为上海市文化市场行政执法总队使用。 </p><p> 一楼可以进去,二楼不开放。</p><p> 1:00,上海特别市政府旧址 平江路48号</p><p> 建于1919年,占地295平方米。原为辛亥革命后设立的沪海道尹公署。1927年7月7日,上海特别市政府成立后,将其作为市政府办公楼。1933年10月,市政府江湾新楼落成后迁走。砖木结构,主楼正立面竖三段式划分,中段底层为门厅,顶层为三角形山墙,开老虎窗,两侧二层,通长柱廊以方形砖柱支撑,红砖清水外墙,双坡平瓦顶。现为电信科学技术第一研究所。</p><p> 1:30,江南弹药厂旧址 龙华路2577号</p><p> 江南弹药厂旧址,建于清光绪二年(1876),现存厂房是中国最早制造近代火药和枪弹使用的翻砂车间,屋架全部铁制,占地面积933平方米,外墙为砖砌,屋架全部铁制,内有二十四根铁柱支撑。清同治元年(1862),李鸿章在上海创办江南制造局,同治九年(1870)李鸿章责成丁日昌、冯骏光等在龙华寺北购地1200平方米,创建龙华黑药厂。现为2577创意大院。</p><p> 本人运道一直不好,抽奖一直抽到“谢谢你”或者地图奖,不过也知道了凡是彩色的市民文化节奖卷是电影票或者书。在这里,抽奖箱内的奖卷没有折叠。于是我投机,抓了一张彩色的,总算是电影票一张。不过电影是晚上20:45的,看完电影根本无法回家。工作人员很热心,帮我在所有电影票内寻找,终于如愿以偿地找到了18:30的,17日在上海影城的《费城故事》。谢谢啦!</p> <p> 3:10,《上海泰晤士报》社旧址 虹桥路2419号(龙柏饭店2号楼)</p><p> 美丰银行别墅旧址 虹桥路2419号(龙柏饭店3号楼)</p><p> 作为上世纪30年代沪上最著名的建筑师,邬达克将其一生最重要的作品都留在了上海滩。美丰银行别墅就是其前期风格的一种写照。1920年,邬达克设计了美丰银行别墅,别墅建筑面积260平方米。位于西郊龙柏饭店附近的二层砖木结构美丰别墅属于西班牙式别墅建筑。别墅一方面继承了西班牙传统建筑风格,保留了传统西班牙建筑中的一些符号和细部,在建筑造型中处处渗透着西班牙城堡建筑风格。淡黄色的鱼鳞纹水泥砂浆的外墙、缓坡红色圆桶瓦屋面、实木板门、出屋面的烟囱用连续尖拱、钢窗及花式钢栏杆等等设计手法在西班牙的古城堡建筑中可以得到印证。美丰别墅在继承西班牙传统的基础上将传统建筑中的可发展的细部和符号进一步强化,形成鲜明的建筑特色,如阳台是花式钢栏杆,有螺旋牛腿支托,主入口做白色荷叶形门套等设计手法,都使得建筑具有非常独特的可识别性。</p><p> 只能外面参观,不能入内。而2号楼连外面都不能靠近,只能隔着围墙看。</p><p> 3:50,息焉堂(安息堂) 可乐路1号</p><p> 1925年何理中、马相伯等筹建,为“息焉公墓”的主建筑。邬达克设计,拜占庭风格,建筑面积239平方米,平面呈方形,正厅浅穹顶,下有帆拱,穹窿下面有一圈天窗,立面开哥特式尖劵长窗,有水泥鱼鳞纹装饰。西北角有一方形钟楼,边长约2米,高约12米,往上略收缩,墙体上每面有3个狭小的窗孔,错层排列,近10处有相连的横排三孔尖拱窗洞,四面相对,水泥印花外墙,四面坡红瓦屋顶,上接八角形塔尖。</p><p> 可以自由参观,4点有教友活动,本来想听听再走,但回家需要一个多小时,只能算了。</p><p> 阅读(34)|</p> <p><b style="font-size: 20px;"> 2015年中国文化遗产日 </b></p><p> 2015-06-15 16:57:03| </p><p> 6月13日中国文化遗产日。免费开放一些场所,凑热闹去了几个点。</p><p> 真如寺久闻其名,一直没有进去过。上午首先到真如寺参观。烧香许愿的人很多,尤其是家人为孩子中考而来;参观的人寥寥无几。真如寺格局与一般寺庙差别不大。真如寺内的真如塔特别出众,原来是新建筑。可惜来晚了,从今年3月1日起,由于被盗和损坏,停止登塔,否则登高望远也是乐趣一桩。</p><p> 真如寺位于上海普陀区真如镇北首,占地近15亩,建筑面积1370平方米,上海著名的佛寺,原名“万寿寺”,俗称“大庙”,全国文物保护单位。上海普陀区境内,历史上曾有不少寺庙,但绝大多数都已废毁,留存下来的寺庙,以真如寺为建寺最早、影响最深。 </p><p> 南宋嘉定年间(1208-1224年),和尚永安建真如院于官场(今大场附近)。元延祐七年(1320年),妙心和尚将其移至桃浦、梨园浜交汇处东北侧今址,改名为真如寺。寺名乃取自佛经《成唯识论》里的解释:“真,谓真实,显非虚妄;如,谓如常,表无变易。谓此真如,于一切位,常如其性,故曰真如。”寺内横梁对联有“佛日光辉崇盛世群咸悟真如”之句,点出了寺名的来历。</p><p> 真如寺迁建以后,因香火旺盛,寺前出现市集,缘寺得名,称真如市。随着集镇的发展,位于镇北的真如寺也不断扩大。正殿(大雄宝殿)四周扩建了许多偏殿佛阁,清末时,东庑有送子观音殿、伽蓝殿,西庑有十王殿、痘司殿,寺前有韦驮殿、鄂王殿、鲁班殿、财神殿、北方殿,寺后有大悲殿、文昌殿、西方境等,形成了规模较大的寺庙建筑群。清咸丰十年(1860年)太平军东进时,除正殿外大部分建筑被毁。 </p><p> 建于元代的真如寺正殿,面宽、进深皆三间,内部构造极复杂,历代屡经修葺。明洪武年间(1368年-1398年)僧人道馨及弘志年间(1488-1505年)僧人法雷曾两次重修,清光绪二十年(1894年)又由杨耀文、甘士霖等发起,同上海寿圣庵僧人念岸、念伦联合发起募捐修寺活动,对原大殿进行大修。现存梁、柱、枋斗拱等主体结构以及大部分构件皆为元代原物,是我国佛教寺院中为数很少保存下来的元代建筑。“文革”期间停止宗教活动,寺内佛像均被毁损。 </p><p> 改革开放后1979年,上海市文物保管委员会对该寺大修,发现殿内额底部写有“时大元岁次庚申延祐七年癸未季夏月乙巳二十一日巽时鼎建”字样,因此确定真如寺殿为元代建筑而列为保护建筑。1991年后,恢复为宗教场所,再次进行大规模修缮,面积也扩大到2000多平方米,并于世纪之交建起了这座真如塔。真如塔为仿宋制式,九级方塔,高十五丈,古朴典雅,蔚为壮观。进入内部拾级而上,登高远望,整个真如古镇尽入眼底。</p><p> 出真如寺,沿着兰溪路一直北走大约十多分钟,应该到公布的活动安排的968号普陀区文化宫,可是这里只有社区文化活动中心,而10点开始的文化遗产日活动也静悄悄,根本没有一点迹象。问门卫,也不知所以然。同时“吃药”的有十几个人,也是按图索骥而来,为了领取普陀区文化遗产手绘地图。幸好有一位过来要参观真如寺历史的爱好者介绍,他刚从普陀区文化馆过来,那里才是真正发放手绘地图的地方。有关工作人员的粗心大意,在报纸和网上发布错误信息,使众多老百姓吃药,从大老远的地方好不容易找寻到这里,却一场空!这段路好像也没有交通车,只好劳动两条腿,再往南走到兰溪路138号的普陀区文化馆。</p><p> 普陀区文化馆果然发放手绘地图,在五楼。而剧场中正在进行文化遗产日的普陀区群众文化团体汇演。由于还想到其他地方,只能欣赏了一会儿,就离开了。</p><p> 感觉今年的文化遗产日好像没有往年那么热闹,自己的热情也骤减。</p><p> 到了陌生的地方,都不知道怎么换车,只好瞎走。</p><p> 下午到鲁迅公园。据介绍,鲁迅纪念馆正在举行故宫展览,一直想参观。</p><p> 故宫作为明、清两代的皇宫,历经600多年的风雨沧桑,占据78万平方米空间、拥有8000多座大大小小的历史建筑及180多万件(套)藏品。“徜徉紫禁城——故宫文化展”分为风雨沧桑经百年、巍峨壮观蕴辉煌、宫苑深深荟奇珍三部分,通过故宫博物院提供的历史场景、建筑风貌、院藏文物等专业图片资料,组合120余件或体现故宫皇家风范、或传递故宫建筑特点、或叙述故宫文物之美的博物馆文创产品,向观众展现曾故宫的历史文化及不息的活力。一批带有故宫元素创意独特、形式新颖、时尚实用的文化产品,如“宫门旅行箱”、“明清帝后书签”、“俏皮格格圆珠笔”也配合展览同步提供。展览实际上是故宫产品的推销会,根本没有增加一点对故宫的了解。</p><p> 顺便重新参观了鲁迅纪念馆,新意不浓。</p><p> 鲁迅公园的“梅园”一直需要买票进入,当天免费开放。门口发放《抗战史迹导览图》,意外的收获。</p><p> 1932年4月29日上午,日军在虹口公园露天音乐台举行淞沪战役祝捷阅兵大会,韩国人因尹奉吉乔装入场用自制水壶炸弹炸死、炸伤侵沪日军司令白川义则大将等日本军政要员7人,并且身受重伤当场被捕,同年12月19日在日本金泽英勇就义,年仅25岁。</p><p> 尹奉吉(1908年6月21日——1932年12月19日),韩国人,本名禹仪,号梅轩,别号奉吉,坡平尹氏人。朝鲜独立运动家,被称为反日义士。1932年4月29日,尹奉吉刺杀在上海举行纪念仪式的日本军官,结果日本驻沪居民团行政委员长河端贞次当场被炸死;陆军大将,“一·二八”事变日本上海派遣军司令白川义则身中多枚弹片重伤,送院后死亡;陆军中将,第九师团长,后任关东军总司令植田谦吉被炸断一腿;日本驻华公使,后任日本外相重光葵被炸断一腿(在日本无条件投降后,在密苏里号上受降时,重光葵一瘸一拐走上甲板,他的腿就是在这天被炸断的);海军中将,第三舰队司令野村吉三郎被炸瞎一眼。尹奉吉被当场逮捕,后被判处死刑。同年十二月押送日本,在石川县金泽日本陆军基地内被枪决。梅园内的梅亭是1994年为纪念尹奉吉而建,即现在的尹奉吉纪念馆。1995年在“梅亭”周围又辟出近0.67公顷,种植梅树200棵,建成“梅园”。1998年,爆炸案遗址树起纪念石碑,以中韩两国文字简要记述尹奉吉生平及其义举。2013年起,随着鲁迅公园的改建,梅轩也重新修缮。如今,包括梅轩在内的整个梅园占地面积扩大了近2000平方米,形成了一个苏州园林与高丽风格相结合的纪念园区,为中韩友好搭建起一个交流的平台。</p><p> 阅读(20)|</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2016中国文化遗产日走读 </b></p><p class="ql-block"> 2016-06-16 16:27:18| </p><p class="ql-block"> 每年6月的第二个星期六,是中国文化遗产日,今年是第11个。2016中国文化遗产日主题是“让文化遗产融入现代生活”。6月11日当天,上海有104处文化建筑集中向公众免费开放,自然不能放过这个好机会参观了。</p><p class="ql-block"> 首先来到徐汇区南丹路40号天主教大修院旧址(现徐汇区汇展示厅)。时间尚早,有十来个人一起等在外面。到9点整,才开始允许进入参观,有袋装资料发给每个参观者。</p><p class="ql-block"> 天主教大修院原是天主教培养神职人员的教育机构,于1928年11月20日奠基,次年10月30日落成。1955年停办后,由徐汇区人民检察院办公使用。</p><p class="ql-block"> 整幢修道院建筑,具有欧洲古典主义的风格,四层砖混结构,立面对称分段,两侧古典式山花衬托着中央精美高大的巴洛克式山花。建筑还带有哥特式的装饰元素,显得朴实稳重且不失丰富。北侧汇厅的正面墙面镶彩玻璃和两边拱券窗,其造型优美、气势不凡。该建筑现作为徐家汇天主教历史建筑群被列为“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p><p class="ql-block"> 目前整幢大楼只开放一楼部分,并以“徐汇区汇展示厅”对外展出徐家汇的变迁图片。二楼以上仍为政府机关办公场所。 </p><p class="ql-block"> 出来马路对面不远,就是徐光启墓和徐光启纪念馆,顺便一起看了。</p><p class="ql-block"> 徐光启墓</p><p class="ql-block"> 徐光启葬焉之地。明崇祯七年(1634年)谕祭赐葬,1641年营葬。</p><p class="ql-block"> 全墓共有10个墓穴,分葬徐光启和夫人吴氏,以及四对孙子孙媳。原墓为明制,前有神道,设石碑、石人、石马、石虎、石羊、华表、牌坊等。1903年,天主教上海教区在墓道前竖大理石十字架一座,正面刻拉丁碑文,余三面刻马相伯撰“徐文定公墓前十字记”。东侧是碑廊,有徐光启的画像、手迹和传记石刻12块。1988年,国务院公布其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p class="ql-block"> 徐光启纪念馆</p><p class="ql-block"> 馆舍为明弘治年间建筑“南春华堂”,2003年从原址梅陇东乡迁移至此,原徐光启墓前的雕像亦移至馆内。主馆分二进,有照壁、碑廊、厢房、厅堂、后院等,整体布置为明式风格。纪念馆展览有徐光启生平、《农政全书》与《几何原本》、《崇祯历书》与《徐氏庖言》、徐光启与上海四项陈列,收藏有土山湾画馆1913年所作的徐光启、利玛窦、汤若望、南怀仁等人物水彩画,还有利玛窦所作《坤舆万国全图》,此为国内仅见的南京博物馆原版珍藏复制品,是最早传入中国的世界地图。 </p><p class="ql-block"> 接着赶到黄浦区复兴中路425号的基督教诸圣堂。</p><p class="ql-block"> 由美国圣公会建造于1925年。当时这里位于上海法租界。诸圣堂建筑采用圣公会高派教堂格式,红砖,三角形屋顶,门柱为混凝土雕刻艺术,门廊上设有圆形玫瑰窗,西北角附方形塔楼。教堂占地1326平方米,大堂可容500人,加上小堂和附屋共可容1000人。1958年,诸圣堂幸运地被保留下来,作为卢湾区的联合礼拜教堂。1966年8月被关闭。1980年代恢复聚会。1985年起,该堂特设有盲人礼拜。</p><p class="ql-block"> 沿着黄陂路,到大光明电影院。有人介绍。并发给上海城市原点历史风貌资料,里面是10处老建筑的照片和介绍。</p><p class="ql-block"> 接着到国际饭店。有志愿者正在介绍,已经快结束了。询问什么时候下一场解说。上午已经加了一场,下午要1:30开始。不过她非常热心,需要听的话,等一会再说。过了不到半小时,虽然没有几个人,她还是非常耐心地为大家讲解。谢谢了! </p><p class="ql-block"> 上海城市平面坐标系统原点是全市的中心点,它位于国际饭店楼顶中心旗杆的位置。1950年,上海市地政局以国际饭店楼顶旗杆为原点,确立了上海城市平面坐标系。2004年,城市原点区域被确定为上海市历史风貌区。区域内有文物保护单位和上海市优秀历史建筑16处,以及南京东路、南京西路等景观道路。2016年中国文化遗产日,就从上海城市原点出发,走进老建筑背后的历史,寻觅百年前的申城风貌。 </p><p class="ql-block"> 10处老建筑开放名单:大光明大戏院、国际饭店、西侨青年会、华安人寿保险公司、慕尔堂、大新公司、新新公司、先施公司、老、新永安公司、扬子饭店。 </p><p class="ql-block"> 隔壁的西侨青年会(现为体育俱乐部)可就没有那么荣幸了,参观必须等到1:30以后。只好放弃。</p><p class="ql-block"> 金门大酒店(华安人寿保险公司)可以参观,但没有人讲解,到此一游。</p><p class="ql-block"> 然后到西藏中路316号沐恩堂(原慕尔堂)。由于是礼拜六,所以人特别多。走走看看。</p><p class="ql-block"> 接着到汉口路74号扬子饭店(现为扬子精品酒店)。有工作人员接待讲解,每样老物件都有故事,使参观更加有声有色。</p><p class="ql-block"> 已经到了中午时间,解决了肚子问题。</p><p class="ql-block"> 大境路239号海上白云观一直没有去过,正好就近参观了。原来就挨着269号大境阁。顺便重新访问了大境阁的上海古城墙和大境道观。不知为什么,底层没有开放。</p><p class="ql-block"> 接着转到江宁路66号美琪大戏院。正好资料已经发完了。这里有外国人镜头下的上海抗战照片展览,是马勒公寓主人之一拍摄的。</p><p class="ql-block"> 陕西北路454号朱镇虞折扇艺术馆特别值得推荐。虽然只是个人展馆,但馆长的热心,却是哪儿也比不上的!由于一直忙于接待一拨又一拨的参观者,介绍藏品,主人嗓子都哑了,喝口水,仍然继续。我到时,正好一拨人出来,只有我一个人进去,他仍然毫不偷工减料的一件一件藏品介绍。连镇馆之宝也不秘藏,照样一一亮相。</p><p class="ql-block"> 朱镇虞折扇艺术馆馆长朱镇虞,高级制扇修扇工匠。馆内展示各种名贵竹木扇材,几百套成扇和扇骨。其中,馆藏更有三套孤品(折扇组合扇架套装)分别为:朱镇光黄花梨木猴头扇、林风眠红豆杉仕女扇、单霁翔老红木狗头扇,皆为扇中极品,镇馆之宝。 </p><p class="ql-block"> 陕西北路461号的崇德女中旧址进去参观了一下。倒是校门外,有两位手工艺人在进行“非遗”彩塑和剪纸表演。有两三个人排队,我也好好兴,等了一会儿,让剪了生肖龙。</p><p class="ql-block"> 陕西北路457号何东公馆(现在是辞书出版社),只能在建筑外面看看。</p><p class="ql-block"> 一天的走马观花虽然挺辛苦,但也很高兴,能见识很多地方。收获还是挺大的。 </p><p class="ql-block"> 阅读(13)| </p><p class="ql-block"><b><i> 文章均来自原上艸博客,可惜图片都已无法看到,只能抱憾。</i></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