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变化中寻找不变的规律 -学习《底层逻辑》

于骄洋

<p><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11月24日,在书香吉林讲书堂的云讲堂上,薄凯文老师跟我们分享了一堂关于底层逻辑的课程。一个半小时的时间,薄老师讲得太精彩,听书人都觉得不解渴,没听够,作为主持人的我也有同感。</span></p> <p><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我觉得薄老师是一位腹有诗书气自华的人,我听得很投入,也很受启发,之前有些事情没想明白,今天豁然开朗了,原来一切事情都是有底层逻辑的,而这些底层的逻辑就像冰山底下那更深厚的冰层一样,在潜移默化的影响着我们,更是我们一个人安身立命的根本。而如果我们知道了这些根本仍选择乐观的去面对一切困难和生活,这就是罗曼罗兰说的那句:世界上只有一种真正的英雄主义,那就是在认识了生活的真相后依然热爱生活。</span></p> <p><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薄老师先从身边的强盗逻辑讲起,用简单易懂的语言告诉了我们什么是底层逻辑?那就是找到不同之处中的相同之处,找到变化之中不变的规律。比如他说到大家都在做,那我也得做,可是我们从来没有思考,我为什么要做?这就是从众心理。其实我们要明白做事的底层原理是什么?然后再去思考自己到底是否要参与,然后再根据自己的价值观做出选择,这也就是一个人最应该具备的思考能力。而今天的课让我边听边思考,收获良多,感想如下:</span></p> <p><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1、结果的底层逻辑:完成比完美重要</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在一件事情没做完的时候,结果比过程重要,当处在事情过程当中时,结果逻辑优于过程逻辑,当一件事做完之后,过程逻辑优于结果逻辑。这让我想到曾看到的一句话:完美主义是病,得治。我以前也是完美主义,做什么事差一点都不行,即使别人都说做得很好了,但还是能看到问题,觉得还可以更好,也会因此错过了一些时机,但其实这世界上根本就没有完美的事情,当我想清楚这件事之后,人就轻松多了,也更放松了,即使很多事情没有那么完美也没有那么焦虑了。薄老师讲一个优秀的人一件事要做三遍,事前策划头脑里想一遍,正式做一遍,事后再复盘,只有这样才能在不完美中不断精进。</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2、学习的底层逻辑:一定要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薄老师用自己的小故事讲了“书非借不能读也”。其实现在生活中很多东西都在破坏我们的注意力,导致很多人专注力都不足,很多事情想做,但都没做好,最好的办法就是在一个时间段专注做一件事,比如蕃茄工作法,可以提高专注力,这个方法我自己和孩子都用过,效果非常好,值得一用。而靠任务驱动时,我觉得就是按任务目标去倒排计划,这样可以让自己在紧急的时间完成一件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而针对学习不能持久的问题,薄老师也给出了答案,就是因为我们没有建立自我持续反馈,我们没有把激励自己学习变成自己的内驱力,所以很多事情就半途而废了。所以我们一定要经常给自己一个正向的反馈。</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3、团队的底层逻辑:一定用最好的人去完成任务,把一切最好的统合,这就是底层的能力。这点我深有感触,每个团队里的人都是有不同性格、能力、特长和缺点,而我们要做的就是如何把每个人的优势发挥到极致,现在有一种观点是长板理论,衡量一个团队最大能力的一定是最长的那块板,因为把木桶按长边放倒,短板只要自己知道就好。所以无论我们从事什么样的职业,我们要建立的是冠军的团队,而不是培养团队中的冠军。</span></p> <p><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针对哪种人会被提拔的问题:薄老师认为是第3种人,而我跟薄老师有不同的看法,我认为是第2种,薄老师认为把事情说清楚很重要,这样有助于去把事情做成功。而我看到的这3种人就是一个团队,第1种是普通员工,第2种是领导,第3种是骨干,当然了第3种人就是我们说的团队里的底层逻辑,就像基线一样。我认为被提拔的第2种人一定要先具备第3种人能力,然后充分调动第1种人的热情,发挥第3种人的优势,才能带领大家面对困难时,协调资源、给予鼓励,才能共同完成组织目标,这是领导力的体现。跟薄老师交流后才知道,他选择第3种人的逻辑,受益。</span></p> <p><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4、表达的底层逻辑:要有侧重点</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让我知道了有所讲,而有所不讲。讲就讲最重要的,能讲清楚的,自己独到之处,对自己和朋友有利的话才讲,这对今后的表达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span></p> <p><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5、健康的底层逻辑:人生的资本。健康是1,成功、财富、幸福等都是1后面的0,没有了健康,一切都是0。</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6、奖赏的底层逻辑:为了控制你。底层逻辑就是让你知道底层逻辑之后,你选择干什么,这是最重要的。</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7、快乐的底层逻辑:欣赏你自己。我一直都认为,真正能让自己快乐的人只有自己。</span></p> <p><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8、拖延的底层逻辑:不会选择,薄老师是个特别善于思考、时时反思自己的人,一直在与自己相处,一直在分析自己,总是在觉察自己,所以在真正的了解了自己之后才会想办法去改变、让自己变成更好的人。特德∙姜说:成熟意味着看到差异,但又意识到差异并不重要。针对这点,我特别深以为然,首先因为这世界不完美,然后我们的认知也不是真理,所以一定会存在差异,而当自己意识到这个差异时,要去接纳,去理解,而不是一定要纠正、表达、批判。这才是走向成熟的开始,这点也让我特别受益。</span></p> <p><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9、死亡的底层逻辑:过好此生</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薄老师说:苏格拉底是被大多数人投票决定其死亡的,而他本可以逃跑的,但他没有逃,并在临死前给世人留下深刻的底层逻辑:按照你所知最善的方式去生活。而社会学的死亡是人际关系的瓦解,当我听到这些之后,我才知道每个人与死亡都是相伴相生的,死亡一直都在伴随着自己,只有我们把每一天都当成最后一天来过,我们才会珍惜每一个当下,才会更深刻的知道自己要的是什么。</span></p> <p><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而薄老师分享的第二张图片,是吉大的校园。这是今天早上女儿发给我的,孩子说:“妈妈你看我们的校园变成这样了,我感觉这些树好疼啊”,这观点和感悟与薄老师真是不谋而合。</span></p> <p><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10、个人成长的底层逻辑:习惯养成</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薄老师说:生命没有惯性很多问题就没法解决,我们只有明确目标、培养习惯,突破圈层,才能找到一片新的天地。就像《扫除道》作者键山先生六十年如一日践行扫除一样,潜移默化地影响着自己和身边人的生活方式,也让很多人因此找到了生命不同的意义。</span></p> <p><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而我在想,破圈就是要有破局思维,爱因斯坦说过:“某一个层次的问题,很难靠这一个层次的思考来解决。”真正的高手,都有破局思维。而破圈可以结合着跃迁,就是用自己的知识点跟别人的知识点去交换,跨行学习,用答案换答案,遇到问题找高人交流,不断迭代,其实就相当于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去提升,在先进的观点和层次上再继续精进,才能获得更多、更快的成长。所以我们也一定要参与到不同的圈子去,去看看一件事其他圈子的人还会有别的什么观点,就像张铭理事长说,我们的讲书堂就是大家都畅所欲言,表达不同意的观点,交流,思考,才能共同进步和提高的地方。</span></p> <p><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最后,用孔子曰来结束今天的学习:“知而不行视为不知。”一件事不去做是不会成功的。因为理论是要靠实践去验证,在实践中发现理论中可以改善、迭代的部分,然后再去修正理论,这样才会越来越接近真理。今天我知道了这么多这么好的底层逻辑,今后不是在日常的工作和生活中主动思考,凡事都要有自己的观点,通过实践不断去修正自己。</span></p> <p><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讲课结束后,少君老师、丽艳老师、曼玲老师、英丽老师、还有薄老师的大学同班同学柳五老师等等,都怀着无比激动而热切的心情纷纷打开视频,分享了自己的收获和心得,各位老师的很多观点都再次启发着我。每次课后分享与我而言又是一次更好的学习和消化理解的过程,真的特别受益!</span></p> <p><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谢谢薄老师今天精彩的解读,同时也让我和大家都更期待本周日薄老师在吉越学习中心讲解《道德经》的课程。</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