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中的寻呼机与小灵通

梁斌

<p><br></p><p>现在通讯进入信息时代,智能手机成了生活一部分。衣食住行,生活消费,一切皆是手机支付,小到煤气、水费,大到购车买房,一机在手,天下之物皆有。手机改变了人们的生活习惯,但是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期,人们的通讯工具除了固定电话之外,最牛的是拥有一台“大哥大”,作为普通人大部分选择使用寻呼机了,俗称BP机。</p><p>那时候香港警匪片非常流行,VCD家庭影院进入了平常百姓家。大家在观看影视的时候,香港警察腰间别着的火柴盒大小的东西,发出BB-BB-BB的声响,警察就会知道坏人在哪里,很神奇。所以人们管这个东西为BB机,只不过香港话与普通话的区别,内地人听起来就是BP机,在当时拥有一台BP机很时髦。</p><p><br></p> <p><br></p><p>我是在1997年拥有了自己的寻呼机,摩托罗拉寻呼机,有汉字显示的那种。通过一个朋友的朋友买到的优惠价,原价1200元,我花了1000元,是我上班三个多月的工资。相当于一台八个按钮的彩电价格,在当时也属于奢侈品。年轻人正是搞对象的年龄,另外自己家开了个小饭店,生意上也需要联系方便。</p><p>当时的寻呼机联系比较麻烦,得拔打电话126寻呼台联系,一般是回电话多少多少,或者谁谁谁找之类。公用电话比较少,一分钟三毛多钱,打与接都得花钱,现在看来挺不方便的,但在当时确实很方便的了。一个月寻呼服务费是二十多元,所以更多的是象征意义,当手表用的时候多一些。</p><p><br></p> <p><br></p><p>虽然在2000年拥有了自己的第一部手机,但因为是双向收费,且每分钟话费六毛钱,使用起来不是很方便。2003年,非典过后,城市出现了一种新的网络电话,收费和固定电话差不多,功能和移动电话相似,那就是“小灵通”,接电话不收费,经济实惠。</p><p>随着朋友们的购买,我也跟风购买了一台“小灵通”手机。电话是方便了,但一出市区就没有信号,经常接电话需要到窗户下面,不然电话断断续续听不清。朋友们笑称:移动电话得移动着接,除了信号差点,小灵通确实很划算。</p><p><br></p> <p><br></p><p>小灵通的名字来源于著名作家叶永烈的科幻小说《小灵通漫游未来》。是70后,80后一代人喜欢的儿童读物。据说发行量超过500万册,影响巨大。许多书中的科学预言成为了现实。小灵通公司获得了叶永烈的免费使用授权。记得当时的广告非常火:</p><p><b>电话魅力,无线延伸——中国电信小灵通</b></p><p>小灵通是无线市话,是固网运营商中国电信和中国网通为了曲线进入移动市场,力抗手机业务分流而推出的一种业务。由于它采用的是固定电话的资费标准,但又是没有线的固定电话,突出了“电话的魅力”,包括资费便宜、号码短、通话清晰等等,淋漓尽致地传达了小灵通的竞争优势。小灵通在用户的心中,一直以来形成了“便宜”的概念,提醒用户:小灵通也是时尚的、有魅力的。</p><p><br></p> <p><br></p><p>时过境迁,寻呼机和小灵通已经退出了历史舞台。先后在2007年与2011退出了市场。但对于当年1G,2G用户来说,小灵通起到了传承过渡的作用。是那一代人心中的记忆,不管时代如何变化,寻呼机与小灵通留下了它们的足迹。也让那个时代走过来的人们多了一份回忆,一份念想。</p><p><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