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二0二0年九月</p><p class="ql-block">从瑞金出发</p><p class="ql-block">沿着八十六年前工农红军行进的足迹</p><p class="ql-block">我们重走长征路</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湘江、乌江、大渡河、金沙江</p><p class="ql-block">雪山、草地、腊子口、六盘山</p><p class="ql-block">横跨十一省 长驱两万五</p><p class="ql-block">三百七十四个日日夜夜</p><p class="ql-block">历尽血与火的洗礼</p><p class="ql-block">饱经生与死的考验</p><p class="ql-block">红星照耀 </p><p class="ql-block">镰刀斧头的旗帜迎风飘扬</p><p class="ql-block">这支脚穿草鞋的队伍百折不挠一往无前</p><p class="ql-block">以它特有的魅力书写了一部惊天地泣鬼神的东方传奇</p><p class="ql-block">长征是宣言书</p><p class="ql-block">向全世界庄严宣告:红军才是钢铁汉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重走长征路,重读这部两万五千里的浩瀚史诗</p><p class="ql-block">我看到</p><p class="ql-block">一幅二十世纪气势恢宏的绝版画卷</p><p class="ql-block">一首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千古绝唱</p><p class="ql-block"> 一座红军将士血肉之躯铸就的永宏丰碑</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不忘初心,我们高举红军的旗帜</p><p class="ql-block">沿着红军长征的道路前进!</p> <p class="ql-block"> 一双草鞋的故事</p><p class="ql-block"> 1934年10月,中央红军撤离于都,谢志坚担任红一军团二师政委刘亚楼的警卫员。出发那天,于都河岸聚集了很多父老乡亲为红军送行。谢志坚的恋人春秀也在送行的队伍中,给他带了香喷喷的茶叶蛋、金黄金黄的米果,还有一双她连夜编制的黄麻草鞋。</p><p class="ql-block"> 在长征路上,谢志坚非常爱惜这双草鞋,只穿过两次:一次是部队过金沙江,当地老百姓用船送红军过江时,让他想起了家乡人送红军过于都河的情景,想起了春秀送草鞋的情景,他便穿上这双草鞋,渡过了金沙江;还有一次是强渡大渡河时,由于战斗激烈,随时都有牺牲的可能,他又一次穿上了这双心爱的草鞋。</p><p class="ql-block"> 新中国成立后,谢志坚带着草鞋回到于都寻找春秀,可那个说“我会等”的姑娘早已被敌人残忍杀害。</p><p class="ql-block"> 20世纪80年代,谢志坚给草鞋绑上一对红心绣球,万分不舍地将其捐赠给中央红军长征出发纪念馆。这双与众不同的草鞋,是谢志坚永远的惦念,也是无数红军将士爱情的缩影。</p> <p> 由于博古、李德的错误指挥,第五次反围剿失利,中央革命根据地日趋缩小。</p> <p><span style="color: rgb(51, 51, 51);"> 1934年10月9日红军总政治部发布长途行军作战的政治令</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51, 51, 51);"> 长途行军作战的宣传口号是: 迅速整理补充配合友军与全国革命力量准备反攻。</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51, 51, 51);"> 指示在部队中进行长途行军的宣传解释工作,“兴奋全体战士准备进入反攻的战斗精神与对胜利的信心,反对一切悲观失望的机会主义动摇”。</span></p> <p class="ql-block"> 三人团</p><p class="ql-block"> 1934年6月下旬,根据共产国际电报指示,成立由博古、李德、周恩来组成的三人团,负责秘密筹划和领导主力红军战略转移的一切事宜。</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 云山古寺</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 临时中央政府就驻在云石山上的寺庙之中,毛泽东和张闻天等在这里居住和办公。</p> <p class="ql-block"> 云石山—— 红军长征出发地</p><p class="ql-block"> 1934年10月<span style="color:rgb(51, 51, 51);">10日那天,风啸雨残,中央机关的领导齐聚在云石山的路旁,编入军委第一、第二野战纵队与当地群众洒泪告别,踏上漫漫的长征路。</span></p> <p class="ql-block"> 参加红军长征共30名,其中一部分是中央直属机关负责人和领导干部的夫人,如邓颖超、康克清、蔡畅、贺子珍、刘英、金维映、刘群先、肖月华等;一部分是卫生部门的女同志,如邓六金、刘彩香、李桂英、陈慧清等;还有一部分是工作组的成员和政治战士,如李伯钊、王泉媛、危秀英等。其中客家女红军12人。</p><p class="ql-block"> 中央红军参加长征的女红军是要经过严格挑选的。第一要政治思想好,是共产党员;第二要有独立工作能力,会做群众工作;第三要身体好,能扛东西走路,连体重差一点都不行。</p> <p> 中央红军八万六千人于1934年10月17~20日从八个渡口渡过于都河。</p> <p>长征出发前夕毛泽东旧居</p> <p>中央红军突破国民党军三道封锁线</p> <p> 10月5日,朱德、周恩来委派何长工、潘汉年前往寻乌县罗塘镇,与粤军总参谋长杨幼敏等秘密会谈。经过三天三夜的紧张谈判,双方最后达成了“就地停战,取消敌对局面;互通情报,用有线电通报;解除封锁;互相通商,必要时红军可在陈济棠的防区设后方,建立医院,<span style="background-color: rgb(237, 240, 245);">必要时可以互相借道,红军有行动事先告诉陈济棠,陈济棠部撤离40华里”等五项秘密协议。</span>这就是史学专家称为“互相停战,借道长征”的5项协议。但是,由于双方达成的秘密协议没有及时贯彻到粤军驻赣南部队,10月21日夜至22日清晨,红军突破粤军第一道封锁线时,战斗打得非常激烈,红军伤亡3000余人。</p><p> 之后,陈济棠命令其主力部队撤至大余、南雄及粤北一线。果然,11月5日至8日,突围西进的红军到达粤军管区的第二道封锁线时,未经交火,就从汝城、城口间顺利通过。</p><p><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