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雨过天青云开处,者般颜色做将来。”宋徽宗与汝窑的故事,浪漫又传奇。小语人梦里的“天青色”,又是怎般?伴着冬日烟雨,让我们携手同行,向语文的更深处漫溯。</p> 学习指南 传承 创新 务实 提升 <p> 开班典礼上, 我们按捺住与教研室导师及同学们见面的激动与喜悦,聆听万主任解读培训指南,深感任重而道远。余江区第二十四期小学青年骨干教师培训班之旅,我们出发啦!</p><p> 前八天是紧张而忙碌的。清晨,我们通过视频走进全国名师的课堂;上午,依次观摩24位余江区本土名师的各种示范课例;下午,全体学员与教研室导师一起评课、交流。最后两天更是让学员“心儿怦怦跳”。学员们走上讲台,依次汇报学习成果。从一年级的童真童趣,到六年级的思辨思取;从观课时的啧啧称赞,到汇报课时的从容应对,各展风采,培训班留下了我们歪歪扭扭的成长足迹。</p> 放眼全国 <p> 口语交际、习作、阅读等课型如何处理?我们打开视野,借助录像课,向全国的优秀教师学习。</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喻静蕾《长大以后做什么》</b></p><p><br></p> <p> 多么幸福啊!在孩子们的一张张笑脸中,在老师们的智慧引领下,我们走进喻静蕾老师的口语交际课《长大以后做什么》。口语交际课,难题还挺多。说者说不清,听者不愿听,情境不真实,兴趣难跟进。但喻老师这堂课,精心构思,层层推进。孩子有话说,有进步,有兴趣。她是怎么做到的呢?视频、图片、音乐等教学资源的采用使教学材料更加丰富;“专题分享会”和“现场采访”的情境创设让对话真实发生;“你做我猜”、小组合作等形式建构了多种互动交往的平台。在一次次交流中,逐步提升了学生的表达能力。真让人陶醉其中。</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陈姬《学写留言条》</b></p><p><br></p> <p> 学写留言条,难度可不小。话说难在哪?内容说清楚,格式也重要。看似简单,平时却教不好。听了陈姬老师的《学写留言条》,才发现,学一学,写一写,读一读,改一改,清晰呈现,现场批改。创设故事情境,用上留言条,世界变得更美好。明明是写的课,却能从配音表演开始;明明挺枯燥的应用文,却能上得有情有味。由故事,明确留言条的作用;接着分析留言条的组成;然后学写留言条,老师一边巡视,一边讲评典型问题;通过小歌谣巩固要点;视频播放,将课内与课外相联系;加上最后故事中的留言,指向留言条的运用。一气呵成。</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张岩《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b></p> <p> 金秋时节,赏秋色之美。在张岩老师的带领下,我们驻足“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这堂课,张老师紧扣“美”,着力落实“运用多种方法理解难懂的词语”这一阅读训练要素。尤其是,他将词语的理解与美感的体会融入有感情地朗读中,真是妙啊!例如“明朗”一词,在句子中出示。孩子们交流“借助近义词”“联系生活实际”等理解词语的方法后,回忆二年级学的“寻找”,巩固“借助熟字猜词义”的方法,拓展这类词语后,请孩子们读出明朗的天气带来的好心情。再比如,孩子们交流自己喜欢的句子时,“熨帖”和“凌乱”一词的理解就运用了联系上下文的方法,不仅如此,还让孩子们通过在黑板上把枫叶贴出凌乱美,体会这种自然之美,再把体会融入朗读。一堂精彩的语文课,可见一斑。</p><p><br></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吴雨来《竹节人》</b></p><p><br></p> <p> 杨绛先生说:“读书好比串门儿——隐身的串门儿。”阅读策略单元,语文要素分别是“根据阅读目的,选用恰当的阅读方法”和“写生活体验,试着表达自己的看法。”</p><p> 吴雨来老师为我们呈现的《竹节人》一课分为三大板块。第一板块,在交流分享中了解课文主要内容,梳理脉络。第二板块,关注、理解阅读提示,明确学习任务,借助课后习题交流平台学习阅读方法。第三板块,孩子们小组合作,通过完成任务单,交流、评价、完善任务单,重点学习“写玩具制作指南,并教别人玩这种玩具”和“讲老师的故事”,检查孩子们的学习情况,分享收获。</p><p> 整堂课都在围绕根据学习目的选择合适的阅读策略开展学习的。没有生字词教学,没有课文的有感情朗读,虽重点突出,但是否缺少语文味?在学生交流时,注重孩子的倾听和表达,可没有指向本课的目标——有目的地开展阅读,是否合适?在此与各位老师讨论。</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18px;">江海花《围绕中心意思写》</b></p><p><br></p> <p> 习作单元怎样整合精读课文,用好习作例文?我想,江海花老师这堂习作课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范式。</p><p> 课前猜字游戏,根据一组词语展开联想,猜一个字,引出“围绕中心意思写”。回顾《夏天里的成长》和《盼》,交流写作方法。举例《那些温暖的时光》,提供从不同方面、不同事例写的范例,提示融合材料。锁定教学难点和重点——“重要的事情具体写”,分析习作例文《爸爸的计划》,学习重要事情可写出神态、语言和心理活动;其他部分可采用“罗列”和“一句话”的方法。学生课堂习作,围绕一个字写,明确重要部分和其他部分。教师点评,指向本课的教学目标。</p><p> 整堂课也是围绕一个中心,开展教学,重点突出。</p> 回归本土 自小刺头深草里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低段教学</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 低年级的语文课,<b>重中之重是识字写字。</b>示范课上,老师们采用的方法很多。先说写字教学,大多经历“一看二写三对照”的过程,尤其注意写字习惯、笔顺规则。一年级可能更多地关注笔画、占位,二年级就关注部件的占位与相互之间的关系了。再看识字教学,教亦多术,概要如下:</p><p> <b>字不离词,词不离句</b>;往往一带多,成串出现。《项链》一课中,吴银娥老师由“娃”组词男娃、女娃、布娃娃,又对比学习“挂”。《青蛙写诗》中,艾芳菲老师由游戏——诗接龙引出“诗歌”,拓展古诗、现代诗、儿童诗、诗人等词;“写”字带出写字、写作业和写诗。一个“风”字,李翠莲老师引出暖风、凉风、寒风、狂风、台风、暴风,以及课题“风娃娃”。既高效,又利于词语理解。</p><p> <b>在读书中识字,在识字中读书。</b>就像夏永华老师的《雾在哪里》一课,就有将生字放在句子中,一边指导朗读,一边巩固生字词。《项链》一课中,品读“雪白雪白”在句中,拓展一类词语后,再回到文中,有感情地朗读。低段阅读教学,功夫不在分析,在朗读。老师还得经常范读,培养孩子的语感。</p><p> 图文对照、结合语境、形声字偏旁表意、汉字字理、联系生活经验、形象感知字词之义等,都可以帮助学生理解、积累和运用语言。当然,二年级,孩子们学习的本领就更多了,老师采用的策略也相应改变。比如,《风娃娃》一课中,要求孩子借助关键语句复述故事,要做到这点,思路清晰很重要,李翠莲老师借助四幅图帮孩子梳理脉络。</p><p> 如果说识字、写字、理解和读书是低年级课堂的左膀,“趣味”是它的右臂。儿童化的语言、课堂小游戏与利用音频、视频等资源都是增趣法宝。</p><p> “添上玉就是国,告诉我们要像爱护宝物一样爱国。”“远看像个开,帽子斜着戴,”国和升两个字在陈淑琴老师的口中变得多有意思。“摸摸我的脸!拍拍我的肚子!剁剁我的脚!”万建丽老师带着孩子们边读边做,“月”部的字大都与身体有关,孩子们一下子就领会了。“我来当个小蝌蚪,游啊游。我来当个水泡泡,吐啊吐。我来当串小水珠,滚啊滚。”听着、读着,是不是也想来到艾老师的课堂?</p><p> “我们都有一个家,名字叫中国……”看着祖国的大好风光图,听着这充满自豪与喜悦的歌曲,陈老师领着一年级的同学们,走进《升国旗》。《影子》一课,万建丽老师从各种手影动物视频导入课题,孩子们个个眼睛发光。</p><p> 低年级的老师真是游戏大师。看,“小雨、大雨、暴雨”和“诗接龙”两个游戏,艾老师集中了孩子的注意力。夏永华老师借助“闯关挑战”,高效识字……</p><p> 低年级课堂,还有一点很重要:良好的学习习惯,要时刻关注哦!</p><p> </p><p><br></p><p> </p> 而今渐觉出蓬蒿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美文美教</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 余映潮老师说:“美文必须美教,这是不容置疑的。不论是从知识的积累、语言训练,还是从心智培养、情感熏陶等方面看,美文的教学价值都非同一般。”美文,如何美教?几位老师的课例值得好好研究。</p><p> 《读不完的大书》《父亲、树林和鸟》是三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两篇美文。何水英和周柳娅两位老师都是从题目导入;初读课文后,学习归类整理的生词;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后,梳理脉络;最后重点感受、品味、建构、运用语言。</p><p> 在品味语言这块儿,具体如何做?以《父亲、树林和鸟》一课为例。周老师先找出三组短语——“幽深的雾蒙蒙的树林”“凝神静气的像树一般兀立的父亲”“浓浓的苦苦的草木气息”;接着发现共同点,都有两个“的”,这是用两个不同的词来形容一个事物;然后划分节奏,指导朗读;随后分别出示一个短语,边读边想象画面,再出示图片,丰满想象;交流理解词语的方法;最后巩固练习,拓展延伸。“喃喃”一词随文学习,借助与“嚷嚷”“喊叫”“自言自语”等词语的比较,后又在朗读中亲身体会“喃喃”的妙处。</p><p> 五年级的第七单元的《四季之美》《鸟的天堂》和六年级的《月光曲》是第三学段的美文。宋萍、王萌和蔡睿媛三位老师对美文的语言品味也下足了功夫,同时,也体现高年段的特点。像《四季之美》和《鸟的天堂》中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月光曲》中,想象描绘的画面,感受乐曲的美妙。语文要素从对词的理解与体会上升到另一层面,教学重点也随之而动。</p><p> 美文当然需要美读。值得注意的是,这里的美读不是声音的矫揉造作,而是真正能够脑海中先出现画面,再通过美读传达出你用大脑创造的世界。</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古诗文教学</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b></p><p> 关于古诗教学,景象、语言、情感和言志是罗才军老师为高段古诗教学探索的一个路径。那么,从王雅琴老师的《夏日绝句》和张跃进老师的《浪淘沙》两堂课中,他们都是怎样开展古诗文教学的呢?</p><p> 首先,解题;接着,了解作者;初读,读准字音,读出节奏;借助注释,读懂诗意,想象画面;体验角色,对话诗人。</p><p> 当然,如果是低年级,要抓住一个“趣”字,让学生爱上古诗文,熟读成诵,日积月累,无需过多解释。</p><p><br></p><p> 要说小古文,其实就是篇幅较小的文言文,教学时,怎么处理?《书戴嵩画牛》《少年中国说》和《自相矛盾》三篇小古文,吴振华、张园香和倪冬祥三位老师各有妙招,也有“英雄所见略同”之处。都是先读,读准字音,读对节奏(停顿);再解,借助注释、插图、猜测等多种方法理解意思;后品,穿越时光,品味古人智慧,语言结构之妙处。</p><p> </p><p> 仍需注意,古诗文教学,趣字为先,激励为主。</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关于习作</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先说习作单元。统编教材中新增习作单元是为了使习作教学更加系列化,形成体系;更加重视习作方法的指导。这一单元的构成及其功能分别是单元导语,点明要素;精读课文,落实要素,贯穿方法指导,注意两篇精读课文,各有侧重。;交流平台和初试身手梳理方法,巧妙示例;习作例文和习作提示教你学写,去进行实践运用。揣摩写法、总结梳理到尝试运用,这是一个从学到用的过程。 </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夏天里的成长》(两节课)《鲸》《松鼠》和《我的心儿怦怦跳》就分别为我们示范了不同类型课如何从不同处服务于习作的。</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习作单元的精读课文,苏娟萍、徐明燕和童军华三位老师分别围绕单元的语文要素,按照整体感知,理清文章结构;深入品读,感悟写法精妙;回归整体,总结写作方法;学法迁移,初试身手的基本学习流程展开课堂。</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需要注意的是,初试身手可以根据需要灵活运用。像苏娟萍老师在解读单元导语后,借助初试身手“戏迷爷爷”热身,孩子们对“围绕中心意思写”有了直观的认识。</span></p><p> 习作例文不是用来教的。它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什么呢?它是为我们的作文服务的。常用于作前指导和课后讲评。像吴丽萍老师就借助习作例文帮助孩子习得习作方法。</p><p> 当习作单元遇上说明性文体,就需要先清楚文体特征。比如说明文要把一个事物的特点精准地形象化地描绘出来。说明文的语言有精炼朴实的,也有活泼生动的语言,但宗旨就是“说清楚”。童军华老师就紧扣《松鼠》的语言特点,借助课后习题中《中华大百科全书》的语言进行对比学习,孩子们很快发现了《松鼠》的语言密码。</p><p> 《我的心儿怦怦跳》是阅读单元的习作,习作课有作前指导和作后讲评。潘非凡老师为我们带来的是作后讲评,其实这也是大部分老师会忽视的,作后讲评,潘老师有妙招。通过出示大量孩子们的习作片段,重点指导“题好一半文”“心里有想法”“身体有变化”,指出典型的文体,像“我想”病,“de”病。大家都有很大收获呢!</p><p> 习作话题多,我们下次接着说!</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特殊的存在</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 当《少年闰土》《红楼春趣》《陀螺》遇上“走进鲁迅”“初步学习阅读古典名著的方法”“学习用批注的方法阅读”,方柳凤、殷霞和官永红三位老师会怎么办?一句话,该怎么办就怎么办。先明确教学目标,再选定教学内容,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去实现教学目标。</p><p> 如《红楼春趣》中,课前游戏——“猜猜他是谁”,出示一段段文字,学生猜诸葛亮、武松、孙悟空和贾宝玉等四大名著中的主人公;接着从作者、故事、人物和价值等方面介绍《红楼梦》;聚焦《红楼春趣》后,从复习学过的阅读名著的方法入手,借助多种方法理解词语(阅读古典名著的一大难点);紧接着学习一个阅读古典名著的重要方法——人物关系图,提示人太多记不住没关系,只抓主要人物,其他人用“等”;后浏览课文,借助小标题的形式梳理文章脉络,了解课文的大致内容;最后品味描写宝玉的语言,交流宝玉这一人物的多重形象特点,此处还借助图片、视频等资料,多角度地揣摩人物。随着全文的回顾本课结束。</p><p> 虽然这篇课文的教学任务重,难点多,但只要紧扣教学目标,就会有达成目标的可能。</p> 交流探讨 评课议课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有些话,说在前面</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 “于千万人之中遇见你所遇见的人,于千万年之中,时间的无涯的荒野里,没有早一步,也没有晚一步,刚巧赶上了,那也没有别的话可说,惟有轻轻的问一声:‘哦,你也在这里吗?’”在《爱》中,开启了我们的评课议课之旅… …</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关于评课</b></p><p><br></p><p> 评课伊始,徐海燕老师就“如何评课?”给大家提供了三个层面的思路:</p><p> 教师层面:教了什么?教学内容是否正确?目标是否准确?怎么教的?设计了哪些教学活动?</p><p> 学生层面:学生的参与度怎么样?思维度怎么样?学习经历是否可见?</p><p> 自己层面:你会如何改进?改进的依据是什么?基于什么去改进的呢?</p><p> 有了思路,我们的评课正式开启。</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低段教学</b></p><p><br></p><p> 针对本期培训班安排的六节低段语文课,我们展开了讨论。</p><p> 六节低段课例都紧扣一二年级“识字写字”的教学重点展开教学,不仅扎实且生动有趣。学员们纷纷给予好评。</p><p> 好评之余,给我们更多的是思考。大家就万主任提出的“低年级好课的标准究竟是什么?低年级的课如何上得扎实?一年级上册的关注点究竟是什么?”三个问题各抒己见。</p><p> 或曰:“生动有趣乃低段之魂。”或曰:“将识字写字教学做到掷地有声此乃扎实。”或曰:“一年级上册重在培养学生学习习惯以及学习兴趣,为后续学习打下坚实基础。”</p><p> 最后,万主任就低段教学带来的可操作性的指导,犹如拨云见月,让大家不再迷茫。</p><p> 1. 师生关系:俯下身去亲近学生。</p><p> 2.低段教学目标:精准化。</p><p> 3.指导书写:基本功要扎实。</p><p> 4.读准字音,辨析字形,熏陶感染。</p><p> 5.激励性手段的运用。</p><p> 6.示范性的运用。</p><p> 7.教师的追问及提问的方式。</p><p> 8.低段教学要善于从课后习题中发掘语文要素。</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美文美教</b></p><p><br></p><p> 《读不完的大书》《父亲、树林和鸟》《四季之美》《鸟的天堂》《月光曲》五节课例从中段走向高段,不断为我们带来美的享受。</p><p> “我们是一个不断改革的评课过程。”“既然都是美文,在评课前,就先从我们这所有语文老师中选取一名代表为大家诵读吧。”在万主任的提议下,我们的评课现场不只有思维的碰撞,思考的火花,更多了那阵阵读书声。</p><p> 既是“美文”,如何“美教”?五节课例自是给了我们极大的启发,但带给我们更多的思考是:如何在我们自己的常态课中将“美文美教”做到扎实到位?</p><p> “感受课文生动的语言。”“初步体会课文中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借助语言文字展开想象,体会艺术之美。”结合语言要素看,从中到高,对“美”的要求层层递进,越来越高。</p><p> 何为“感受课文生动的语言”?能够给人带来画面感的叫生动,给人独特感受的叫生动。中段如何做到带领孩子们感受这生动的语言?在做好基础性朗读的基础上,梳理文章内容,理清脉络,并且扎实词句教学,对理解词语的方法渗透依然重要。以此为依靠,才能做到让学生在语文实践中获取语文表达的规律,当然,我们也要做到为孩子提供前往“生动”的路径。</p><p> 针对中段“生动”教学,徐海燕老师给了我们许多建议。对于高段,又该如何做呢?</p><p> 万主任留给了我们一个终身课题:解读文本。</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古诗词教学</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 class="ql-block"> 部编版教材相较老教材新增了126篇古诗词,这大大提高了学生的课外积累量,也给我们带来了一个新的难题。</p><p class="ql-block"> 《夏日绝句》《浪淘沙》《书戴嵩画牛》《少年中国说》《自相矛盾》这五节课例同样给了我们许多借鉴的空间,当然,这当中也出现了许多的共性问题:</p><p class="ql-block"> 如,古诗词教学问题如何设计?如何将基础性朗读做扎实?如何将小古文上出趣味性?如何改变生硬的翻译环节?就这些共性问题在徐老师的带领下,大家开始了讨论。</p><p class="ql-block"> 对于古诗词教学,一般流程为:景象(意象)-语言-情感-志向。将这四大框架在课堂上搭建起来了,我们的教学方向也就不会错。</p><p class="ql-block"> 针对不同年段的古诗词教学,我们也要有一个清晰的定位:低段突出一个“趣”。我们要做的就是让孩子们对古诗词感兴趣且爱上古诗词,针对理解不做过多要求,大致明白即可。</p><p class="ql-block"> 高段讲求“读出诗情,读出文化味”来。既是要读出诗情,那么对理解要求就高了,对此我们也可以运用补充资料的方式来帮助学生理解。</p><p class="ql-block"> 最后,编者之所以会在新教材中纳入如此之多的古诗词,就是为了增强学生的积累。那么,课堂上的我们也应将“积累”二字当堂解决。</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关于习作</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 新教材不仅将古诗词的比重加大,习作也开始和课文平分秋色。又或者说,习作从未退出过历史舞台,这是语文永恒的话题。</p><p> 本期示范课选取习作单元的《夏天里的成长》《松鼠》两篇课文以及习作例文《鲸》和习作讲评课《我的心儿怦怦跳》这四种课型给我们以引导和启发。</p><p> 张红萍老师就六年级习作单元为我们做了具体而详细的教材分析。</p><p> 我们也清晰地看到自三年级习作伊始一直到六年级,习作要求的螺旋上升状。</p><p> 就《夏天里的成长》两节课的“同课异构”大家展开讨论:“习作单元的课究竟如何去上?”</p><p> “初试身手放在课文教学前合适吗?”“对于习作单元的字词教学应该将侧重点放在哪里?”</p><p> 习作单元通常编排两篇精读课文。编者有目的有、有层次地选编的这两篇精读课文,都是为最终的习作做准备,所以,我们必须注意,习作单元的课,不能上成“阅读课”。</p><p> 而对于初试身手的使用,究竟该如何安排?并没有明确的规定动作,我们可以灵活地根据课堂需求灵活使用。</p><p> 讲到习作单元的字词,《夏天里的成长》“谚语”的教学引发了大家的思考,这是《夏天里的成长》极具代表性的字词。在张老师的点拨下,我们才知道,原来习作单元的“词语”编排也是内含乾坤的。这三句“谚语”也是直指“围绕中心意思写”这个习作单元的主题,简直妙极!</p><p> 说起习作,话也分外多了起来。最后,还是引用万主任的话结束这个板块吧。</p><p> “我们必须从潘非凡老师身上学习的特质就是‘坚持’。我们从他身上能看到坚持的力量。那是对一样事物几十年如一日的追逐,那是执着的力量。习作,就是需要这股力量。”</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最后,说几句</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 张红萍老师说:“我92年毕业,95年开始上示范课,在参加骨干教师培训班的那一年,我说,我希望从培训班获得一缕春风,它却给了我整个春天。”</p><p> 我要说,感谢万主任,徐老师,张老师给予我们每个人的悉心指导和无限关怀。因为你们,我们也拥有了整个春天。</p><p> </p> 线上延续 <p> 现场评课,意犹未尽,线上继续。</p> 学员汇报 独行速 共行远 <p> 学习、悦纳,让思维碰撞。</p><p> 交流、分享,让情感交融。</p><p> 精彩纷呈的示范课一结束,便迎来了让学员“心儿怦怦跳”的汇报课。任务重、时间紧,在学习间隙,大家坚守“阵地”,凝心聚力,</p><p> 在紧张的学习与备课之后,在万于龙主任,张红萍老师和徐海燕老师的分批带领下各自走进了课堂,展示课上老师们自信从容,对教材的理解更深入,细节处理更到位,教学环节更清晰,教学目的更明确,师生互动面更广,形式灵活多样,不同的形式和风格,天天有惊喜、节节有感悟、时时有亮点。</p><p> </p> <p> 瞧!课后三位导师正在分别和学员进行课后交流,这又是一场心灵的洗礼!感叹学海无涯,我们仍需携手砥砺前行!</p> 学习生活 学员笔记 <p> 奋笔疾书,记录课堂的精彩,思维碰撞的火花。</p> 课余生活 <p> 课余,学员们在宾馆里默默努力!</p> 结业典礼 <p> 匆匆时光,流淌着特别的美好。在培训班毕业典礼上,我们分享与期待。</p> 感受体会 <p> “我思故我在!”徐海燕老师微笑地分享着培训班的温暖瞬间。</p> <p> 结业典礼版面绘制者——彭佳雯。</p> <p> 这是“最后”的守护者,本届培训班班长——程江萍老师。</p> <p> 留下收获,写下感动。</p> 导师寄语 <p> “做一颗种子,聚是一团火,散作满天星。”教研室万于龙主任殷切希望,我们走出培训班,能够给自己施加压力,把自己当做骨干来使用。积极地上公开课,积极地参与到其他老师的备课中,多一份敬业的精神,有一颗上进心。</p> <p> “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未来,我们携手前行,向语文的更深处漫溯。</p> <p>指导:万于龙 张红萍 徐海燕</p><p>文字编辑:裴丽明 吴子丛 程江萍</p><p>图片总编辑:陈梦蕾</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