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芳草青青,一方春日暖阳斜射进阳台,我和父母静坐在阳台上阅读。时光流泻,我们三个人谁也不说话,读得津津有味。什么书这么吸引人?看看封皮,原来是《读者》。</p><p> 父母都是教书匠,在乡村中学教书。嗜书如命,可是听父母说90年代经济困难,他和他的同学们最大的心愿就是在小书摊去淘过期的读者,从中汲取知识的养料。里面精彩的散文、励志的故事、幽默的笑话伴随他们走过青葱的中学岁月,让枯燥的学习生涯充满袅袅诗韵。每期独特的封面设计,里面的获奖摄影,让他们在封闭落后的乡村生活中,感受着,憧憬着外面生活的丰富与多彩。他们大学在西北师范大学上的,那里可是《读者》杂志的大本营,大街小巷摆满了杂志,而且价格便宜,精装本、合订本唾手可得。所以我们家储存了满满几大箱《读者》</p><p> 我上了四五年级的时候,爸妈珍藏的这些宝贝,都成了我的财产。每天放学,只要有闲暇,我都会翻箱倒柜地去找我没有看过的《读者》。家里到处都是我翻出来的杂志。妈妈收拾不及,总是嗔怪的说道:“把你卖给《读者》杂志社得了”我总是怼一句“等我去杂志社当编辑,到时候你就瞧好吧。”说笑归说笑,我每天还是那样:一见妈妈就要问好几次,我的杂志那!以至于爸爸一见我面都要打趣的说“我的杂志那”!在我还没有开口之前,爸爸就先讲了,然后我们三口相视而笑。这本杂志不但给我带来了知识,而且给我的童年增添了温暖和乐趣。面对她,就像面对一位神交多年的老朋友,让人产生无限的欣喜。</p><p> 上初中了,班级要建“图书角”,我把父母珍藏的《读者》全部捐出去了,虽然心里有很多舍不得。但是一想到她将会认识许多朋友,也让我的许多朋友认识她,记住她。最大限度的发挥她的作用,我的心里也就释然了。《读者》出现在我们班后,同学们争先恐后阅读。也给班级增添了乐趣。这是我最乐意看到的。</p><p> 岁月如流水,一去不回返。但是恒久不变的是《读者》的品味和品质。也有《读者》人(包括编者和读者)那份情趣和情怀。十几年,二十几年过去了,我们一家人,对《读者》的热情一如既往。</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