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通过这次校级六个年级组赛课、聘请专家评课活动,我犹如醍醐灌顶。理解和明白了语文教学所追求的真实、扎实、朴实。怎样的教学才是有效、高效的。</p><p> 具体说来有以下几 点感受: 第一、吃透教材是最根本的,要有大单元主题教学的备课、教学意识。听完六位老师的课后,我认为他们对教材的把握都有其独到之处,都能抓住重点,一步步的深入文本,又都各有特点。</p><p> 为什么要有大单元备课意识呢?因为新课程下的语文课本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每个单元都围绕一个“主题”设计编排,单元内各篇文章从不同的角度对这一主题进行呈现、展示的。“单元活动主题”是贯穿整个单元教学的主线,单元活动主题的设计,要考虑到学生思维活动的实际情况,达到单元训练重点的目的。我想“单元主题”就像高高矗立的金字塔,单元内的每篇课文就是托起金字塔的一块块基石。只有对这些“基石”进行系统化的累砌,地面上才有可能出现金碧辉煌的“金字塔”;若“基石”东一块西一块,何来“金字塔”的耸峙云天?所以说,我们只有对单元内每篇课文的教学进行系统化设计,才吻合新课程语文读本的编辑思想,才能最大限度地凸现和实现单元主题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功能,才能最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学会学习,能主动积极的去学习,从而促进学生对文化的积累。</p> <p> 二、让语文课堂充满语文味</p><p> 不必说语文课堂里的人文感悟,忽视了语文感悟,不必说语文课堂上的重闹轻静,忽视了语文思考,也不必说语文课堂内的繁杂知识的灌输,忽视了语文宗旨。单说我们语文课堂里的语文味,就是每位语文老师值得思考的问题与关注的事。</p><p>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是交际工具,我们要让学生品味语言运用的妙处;语文是文化载体,我们要让学生透过语言的描述,想象其中的情景,体会其中的情感。引领学生走进文本,与文本展开对话,将文本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使学生的语言与文化素养得到同步的提升。</p> <p>(1)让语文味在“读”中发散</p><p> 语文课堂要有充裕的读书时间。朗读是语文教学最古老、最根本,也是最有效的教学方法之一。通过一遍又一遍反复的读,通过自由读、同桌互读、默读、分角色朗读、教师范读等多种不同形式的读,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享受到语文学习的乐趣,“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当然,这里的“读”,正如崔峦老师所说“不是一遍又一遍的傻读、呆读,也不是‘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而是一遍有一遍的目的,一遍有一遍的效果。”</p><p> (2)让语文味在“写”中流淌</p><p> 目前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师往往过多注重学生阅读和说话的训练,认为读得响亮、说得流畅,语文教学目标就达成了,可细细想来总觉得还缺了点什么,那就是写的训练。那如何把读和写不露痕迹地融合在一起,让语文味从学生的笔尖流淌出来呢?我认为,我们教师要找到每课练笔点,采用随堂小练笔的形式,提高学生的语用能力。</p><p>语文课其实就是读中感悟,悟中生情,情中练笔的循环过程。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要想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真正把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起来,让课堂充满“语文味”,将成为我们教学中的至高的追求和努力的方向。我们要用语言滋养孩子心灵促其成长,我们要用理性思考追寻语文教学的本真。</p> <p>三、要转变教学观念。</p><p> 现在,需要我们要转变自己的教学观念,要转变自己的角色,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合作者,我们要蹲下身子看学生,要平等地跟学生交流,要把课堂还给学生,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人。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所以,我们不能急功近利,要为学生的终生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我们要树立新的评价观,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p><p><br></p><p> 总之,这次听课学习,使我更深刻地体会到学习的重要性与紧迫感。在以后的教学中,本着吃透教材,吃透学生,提升自身素质方面去努力,不断学习,博采众长,充分利用学习机会积淀教学素养,亮丽自己的教学生涯。</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