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span style="font-size: 20px;">1953年,中国人民解放军序列中,多了一支劲旅,她的名字叫铁道兵。</span></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她带着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的大无畏精神,从战火纷飞的解放战争中走来。</span></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这支铁军的将士们,在以后的抗美援朝战争、抗美援越战争中壮过威,在共和国的铁路大动脉建设中拼过命。</span></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千万别小看这支队伍,最多时的总兵力有40多万人,为数不多的女兵,也是其中的一分子。</span></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值得骄傲的是,70年代初,我和我的33个姐妹们,走进了铁一师后勤部修理营制配连,刷新了这个连队有史以来没有女兵的纪录。</span></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这是一个特殊背景下产生的特殊群体,这个例外,让女兵给连队带来了许多欢乐、惊喜和无奈,也给连队添加了许多别样的故事。</span></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我是71年2月,来到这个连队的。</span></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当时连队的代号是中国人民解放军5751部队14中队53分队。1975年八一后改为89201部队14中队53分队。</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老连队在光化县城西南角的汉江边,江面宽阔水也清透,当时江上没有桥,车辆和行人都是靠乘轮渡往来。那天,下了轮渡,往前开不远,载我们的车就停在了连队门口。</span></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连队门口左右两边已经整齐地排着二行老兵,我们跳下卡车,列队向营房走去。</span></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不知为啥,有些兵直愣愣的眼神让人觉得怪怪的。忽然,我发现了一排女兵,她们个个透着清新淡雅的气质,在队伍里特别显眼。</span></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后来知道了,这是一个班的70年女兵,她们大都是兵部大院的铁二代。</span></p> <h1>70年的女兵<span style="font-size: 20px;">个头差不多,长得都挺好看。都在一排,干着车工和铣工。</span></h1><p><br></p><h1><span style="font-size: 20px;">班长白淑清(71年调走)人很腼腆,白里透红的肤色,走路时头老是低着还向一边歪,后来听说,男兵给她起了个外号叫6点过5分。</span></h1><p><br></p> <h1>李明,那双眼睛,炯炯有神,她是个才女,脑子里揣满了诗,还写有一手好字。</h1><p><br></p><h1><br></h1><p><br></p> <h1>看过70年代的日本电影女名星山口百惠之后,总觉的王翠霞长得和她挺像姐俩,都是那么的淑女清纯甜美迷人。</h1><p><br></p> <h1>乍一看肖翠萍,还以为是电影英雄儿女里的王芳呢。</h1><p><br></p> <h1>严京平,长得好像阿尔巴尼亚的洋娃娃。</h1><p><br></p> <h1>潘奕星,含蓄清雅灵动。</h1><p><br></p> <h1>赵伟英,一双大眼睛好有神。</h1><p><br></p> <h1>着一副眼镜的李友佳,口才超好,她讲的故事让我们听的入迷。</h1><p><br></p> <h1>李萍,长得多喜像。</h1><p><br></p> <h1>李兰萍,未语先笑,总是流露一付稚气未脱的笑模样。</h1><p><br></p> <h1>许祟蔚,和她名字一样,伟岸挺拔。</h1><p><br></p> <h1>牛亚菊,高高的个头,憨态可掬。</h1><p><br></p> <h1>营部专门派报道组的卢业钊老兵,下到三连对女兵专访,之后,他写的题为《雨露滋润禾苗壮》的文章在咱的兵报巜铁道兵》(1970年12月8日)上刊登,感谢卢老兵的真诚付出!</h1><p><br></p><h1>这可是历史的见证,英姿飒爽的女兵们在这么重要的报刊上露脸,不自豪都不行。</h1><p><br></p><h1>摘录一小部分:五七五一部队修理营制配连十三班的同志,都是今年入伍的女战士,她们在毛泽东思想的哺育下茁壮成长,今年四好总评,全班同志都被评为五好战士,实现了"滿堂红"。</h1><p><br></p><h1>怎么样,为70年的女兵们拍手叫好吧,这不仅是女兵们的荣誉,更是咱三连光辉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呢!</h1><p><br></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1971年,由于新增了我们20多个女兵,三连比起一、二连多了一个排,也就有了女兵排的三个班一一13、14、15班。</span></p> <h1>在我们新兵连当副排长的师医院护士朵丽英,完成了对新兵的训练之后,又被师首长调来三连,当我们女兵排的排长。</h1><p><br></p><p><br></p><p><br></p> <h1>付排长李明、田江民,</h1><p><br></p><h1>李明是第一任副排长,74年她去带知青,由田江民担任副排长。</h1><h1><br></h1><p><span style="font-size: 20px;">1975年,随着朵排长转业回云南,女兵们的陆陆续续退伍,女兵排逐渐缩成两个班、一个班,到79年,最后几个女兵离开连队,从此,三连结束了有女兵的历史。</span></p><p><br></p> <h1>13班的女兵们</h1><p><br></p> <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h3><h1>14班的女兵们</h1> <h1>15班的女兵们</h1><p><br></p><h1><br></h1><p><br></p> <h1>我们71年的女兵,个头参差不齐,高的近一米八,矮的不到一米六,年龄最小的14岁,最大的有20岁,有的是学生,有的是知青,性格开朗,活泼好动。</h1><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自我们到来,连队有了许多变化。
最大的改变是连里新增了一个女厕所,还给女兵单独修整了一个居住的小院。想想70年那批女兵,上厕所得跑出营房,到路边的公共厕所,真不知她们是怎么熬过来的,尤其是起夜,那是多么可怕的事呀。</span></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另外,师首长也很关心我们,特派了一位叫何爱华的女军医到营部卫生所,负责我们的医疗保健工作。</span></p><h1><br></h1><h1>我们的工种分配也是多种多样的,有开磨床、铣床、刨床的,有做钳工的,有干木模的,有搞钢铁化验的,那个大大的镗床边,也有了女兵的身影。</h1><p><br></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未完待续)</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