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咱厝的话,乃走乃讲咱厝的文史~~探寻“同文书院”

笑颜朵朵

<p><br></p><p> 今日是庚子年“小雪”。咱厦门好像跟“雪”没啥关系。犹原穿短袖衫出行。</p><p><br></p><p><br></p> <p><br></p><p> “同文书院”创立于1898年3月12日,算起来是122年前的代志。是早期“厦门文化地标”,值得咱来探寻。</p><p><br></p><p><br></p> <p>  </p><p> 同文路的左手边是泰谷酒店,右手边是市妇幼保健院。瑞颐酒店的后面是在建工程“华远商务中心写字楼”,在同文路路边。。走到灵应殿路口有一块“同文路沿革”碑记。同文路因同文书院所在地得名,现在的同文路是2015年重新命名。同文书院是厦门第一间民办学校,解放后更名为:思明中学、第七中学、旅游学校。</p><p><br></p><p><br></p> <p><br></p><p> 经过金新河路口,来到以前的草仔垵,有一块“中共厦门中心市委机关遗址”碑记(内容详见图片)。里面有“陶铸”的名,跟五二五破狱是否有关联,待查阅相关的资料。</p><p><br></p><p><br></p><p><br></p><p><br></p> <p><br></p><p> 大连兴馆1—5号,是社科联办公的所在。从这个大门进去的区域,据传,就是当年“同文书院”的所在地。在大门左手边是“远志楼”,挂了“厦门同文中学校友会”等拢共四个牌。在这里,英才辈出,校友遍布国内外。</p> <p><br></p><p> 向右手边拐进来,看到网传中的“同文篮球场”,大家真兴奋,赶紧来拍“同文篮球场碑记”,碑记记载:是厦门第一个水泥地板的篮球场。厦门是中国最早开发篮球运动的地区之一。同文的篮球队向来被公认为厦门篮球的老大哥,厦门重大的篮球赛,几乎拢是在这举办。同文书院(同文中学)的篮球队有甲、乙、丙三队,还有离校后组成的校友队。这块碑记是2018年逢同文120周年立的,校友洪卜仁撰写碑文。旧照片也有拍到当年的篮球场。</p><p><br></p><p><br></p> <p><br></p><p> 搁向顶面走,再经过一个大门,门口也是挂了好多个牌子。最醒目的是很有古韵“同文书院”的牌子。不过,这个牌是2013年9月26日,原址重设,在厦门市社会科学院加挂“同文书院”牌。</p><p><br></p><p><br></p> <p><br></p><p> 根据资料记载:当时的同文顶,又叫做“凤凰山”,也有人称“望海高地”。其实,最准确的说法应该是“文化地标”,一百年前,有学生在同文顶上读英语,在厦门乃至福建第一所现代意义上的大学就是同文书院,是厦门第一所民办新式学校。当时,为了改变所有学校都由西方基督教办的情况,居住鼓浪屿的南洋华侨叶清池、黄奕住等六人发起,选址同文顶,聘请驻厦美国领事约翰执事,开办了一所与宗教无关的新式学堂——厦门同文书院。老照片上面的同文书院,新校舍很有气派,有14间教室,学校当时用英文教材,英语、现代科学和传统国学并重,有音乐课、美术课、打字课,还有化学实验课、生物等前卫课程。开了小学、中学、大学班。1918年增设大学部,分文理两科,比厦门大学创办还早3年,1921年厦门大学创办,同文书院大学部停办。1926年,学制改革,外国人不得任学校主理,同文书院收回自办,改成同文中学,曾开厦门男女同校的先河。</p><p><br></p><p><br></p> <p><br></p><p> 走上台阶,看到一块碑,刻着“民国十九年十月,董事黄秀烺捐建”,是华侨捐款建校舍时立的碑,在望哥石旁兴建新校舍,分别以捐款董事的名字命名“清池楼”、“奕住楼”、“秀烺楼”。</p><p> 咱来总结一下,在厦门近现代教育史上,同文书院创造过多个“第一”,第一所现代新式学校,福建省第一所现代意义上的大学,首开厦门学校男女同校先河,厦门第一个水泥篮球场,创办厦门第一个电台。</p><p><br></p> <p><br></p><p> “望哥石”,是留守厝的大多是辛苦操劳的女子,她们日日来到望哥石,盼望着出海打鱼或者南洋经商的夫婿归来。看不到要等的船来,她们把牵挂和思念交托给庙里的神明和眼前这片鹭江水。许先特地爬上去用手清除草枝,让三个字更加清楚。吴先真应景地唱起《行船歌》,这桗歌是男女唱,我配合着吴先斗阵唱。</p><p><br></p><p><br></p> <p><br></p><p>行船歌(作者:姚景良)</p><p>女:欢喜船入港,隔日又出航,</p><p>共君来相送,我君行船人。</p><p>男:行船看水时,时到莫延迟,</p><p>&nbsp;&nbsp;&nbsp;为着度三顿,咱今着分离。</p><p>女:一位(桅)过一位(桅),何时佫做堆,</p><p>&nbsp;&nbsp;&nbsp;&nbsp;&nbsp;目睭看江水,我君船行开。</p><p>男:行船真艰苦,无风着摇橹,</p><p>&nbsp;&nbsp;&nbsp;&nbsp;&nbsp;海水阔莾莾,何时返故土!</p><p>女:一路船顺风,我君好起帆,</p><p>&nbsp;&nbsp;&nbsp;&nbsp;&nbsp;君汝若有力,妹阮心轻松。</p><p>男:风吹缀水走,勿会(组合字)得嗵出头,</p><p>有命转回乡,无命随水流。</p><p>女:听君只言语,妹阮心头悲,</p><p>&nbsp;&nbsp;&nbsp;&nbsp;&nbsp;佛祖相保庇,平安无代志。</p><p>男:此去远千里,伓知等迟时,</p><p>&nbsp;&nbsp;&nbsp;&nbsp;&nbsp;离别僫相见,想着喉就滇。</p><p>女:一山过一山,无人嗵做伴,</p><p>&nbsp;&nbsp;&nbsp;&nbsp;&nbsp;哥汝海中去,妹阮心头挂。</p><p>男:行船人拖磨, 无时嗵快活,</p><p>&nbsp;&nbsp;&nbsp;&nbsp;&nbsp;风雨无遮闸,规日行伫外。</p><p>女:行船无投活, 翁某常拆散,</p><p>&nbsp;&nbsp;&nbsp;&nbsp;&nbsp;离别目屎流,一曲行船歌。</p> <p>《行船歌》(一)</p> <p>《行船歌》(二)</p> <p><br></p><p> 在望哥石有一幅摩崖石刻,因无描红,看不清,文史爱好者胡捷特意传来一张清楚的照片。民国蔡少轩题写:</p><p>满径枞林灿异葩,古香古色傲烟霞。</p><p>根盘峭壁倒悬树,笋插巉岩横茁牙</p><p>怪石负隅惊虎豹,老松腾甲作龙蛇。</p><p>幽篁深处疑将断,转过山腰路不遐</p><p>描写同文顶的景色特点。</p><p><br></p><p><br></p> <p><br></p><p> 往望哥石的石阶爬上去,就是二座亭子“宝珠亭”和“赐爵亭”。来时,我就期待能登上最高的亭子处眺望鼓浪屿,不过,比较遗憾,因为视线被“英迪格酒店”遮住,几乎看不到鼓浪屿。</p> <p><br></p><p> 下来时,我们从另一个门出来,沿着同文顶公园一路走下阶梯。途经同文观音堂,在半路上的视线比较开阔,可以看到和平码头和鼓浪屿。到山脚下,有立牌“同文顶”、“武西殿-水涨上帝公”。</p><p><br></p><p><br></p> <p><br></p><p> 走到新领荟广场往水仙路的拐角,立有一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阮旻锡夕阳寮居处遗址。吴先带大家爬上石阶走过竹寮巷,有一个“厦门保生堂第三届理事会第三次重新修建前殿”,吴先说,这处是以前福州人聚集的地方。走过三十六崎巷、第六市场、打铁头刀街(以前有在讲,福州有三把刀:菜刀、剪刀、剃头刀,很形象地表达出福州人打拼靠做餐饮、裁缝、理发的本领)。马柱横巷、白厝墓巷,看到当年七中的后门,现在是封闭着。走过武当分镇巷、小走马路(这条巷子跟郑成功有关系,以后有机会再说)。这些巷子在崎子上,弯弯曲曲,很窄,没规律分布,如果没有吴先的带领,真是是走不路。</p><p> 落尾,搁从金新河巷钻出来到同文路。刚好绕同文顶一圈。</p><p><br></p><p><br></p> <p><br></p><p> 有一个小小的个人建议,如果若是在同文顶有展出“同文书院”的相关资料比如旧照片和文字说明,类似纪念馆,让更多的人可以更深入地了解这座曾经是“厦门文化地标”的同文书院旧址,就更方便市民来了解。</p><p> (说明:因为美篇的背景音乐限时8分钟左右,所以念的时候一直缩减内容。感恩结伴同行的伙伴们!2020.11.22庚子年.小雪)</p><p><br></p><p><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