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小故事之刘禹锡

三月如风

<p>(以下文章转载自知乎,有删减,略有修改)</p><p>作为一个诗人,生活在唐代,怎么说呢,可以说是悲喜交加。</p><p>喜的是,我大唐朝文化氛围浓郁,从皇帝到百姓都喜欢诗词,知识分子普遍受人尊敬,诗人的社会地位也相对较高。比如李白,连个像样的学历都没有,一无所长,就因为诗写得好,红遍天下,未经公务员考试,直接破格任命为翰林供奉,陪王伴驾,尽享荣耀。</p><p>悲的是,大唐朝诗坛群星璀璨,人才济济,史料记载,唐朝有名有姓的诗人多达2536人,共创作诗歌五万余首,李白杜甫白居易王维王勃杜牧李贺元稹李商隐等等,一个个大名鼎鼎,如雷贯耳,我滴妈呀,跟这么多诗坛大咖一起混,什么时候才能混出头啊?</p><p>素有“诗豪”之称的刘禹锡,从一开始就清醒地认识到了这一点,如果想在大唐诗歌界出人头地,必须剑走偏锋,创新发展,拿出点跟别人不一样的东西来。</p> <p class="ql-block">于是,一首令人耳目一新的作品横空出世:</p><p class="ql-block">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踏歌声。</p><p class="ql-block">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p><p class="ql-block">这首诗在朋友圈一经发出,立刻吸引了大家的关注,点赞的同时,大家纷纷评论:郎情妾意,一语双关,可谓情诗佳作,诗豪要改走小清新路线了吗?</p><p class="ql-block">诗王白居易更是直言不讳:老刘你这属于啥门派?为啥有一种南方民歌的感觉?</p><p class="ql-block">刘禹锡洋洋得意,回复:艺术来源于生活,这叫竹枝词,正是从巴蜀民歌中演化而来,初次尝试,请多指教,谢谢。</p><p class="ql-block">有人接着问:听说刘老师是东都洛阳人,怎么会这么熟悉我们四川民歌呢?是去采风过吗?</p><p class="ql-block">刘禹锡没回复,心里说:采你个锤子,老子在你们南方穷乡僻壤生活了大半辈子,侬晓得伐。</p> <p>刘禹锡,字梦得,洛阳人,自称是西汉中山靖王之后,对,跟三国刘备是一家。</p><p>刘禹锡家族世代为官,作为一个勤奋好学积极上进的官二代,刘禹锡21岁进士及第,同年登博学鸿词科,两年后再登吏部取士科,连中三元,尽显学霸风采,在人生的起跑线上,将同龄人远远抛在了身后。</p><p>参加工作后,刘禹锡最初担任太子校书一职,正九品,不久,又升迁京兆府渭南县主簿,直至御史台正八品监察御史,负责监察百官、巡视郡县、纠正刑狱,行政级别虽然不高,但权力很大,事业上可谓前途似锦,一帆风顺。</p><p>刘禹锡在御史台的同事中有两个好朋友,一个叫韩愈,一个叫柳宗元,三人志趣相投,过往甚密,下班后经常聚在一起喝酒吟诗聊八卦,日子过得快乐而充实。</p><p>然而,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官场上更是波云诡谲,瞬息万变,这种潇洒自在的生活并没有持续多久,刘禹锡就被卷进了政治漩涡,并由此开启了他长达数十年的贬谪生涯。</p><p>公元805年,也就是贞元二十一年,德宗驾崩,顺宗即位。翰林学士王叔文、王伾二人在新皇帝的支持下,决定实行政治改革,推出了一系列新政,意图打击宦官专权,解决藩镇割据,严惩贪污腐败,消除政治积弊,加强中央集权,史称“永贞革新”。</p><p>刘禹锡是坚定的改革派,很快被提拔为屯田员外郎,参与国家财税制度改革工作。那段时间里,刘禹锡政治热情空前高涨,诗也不写了,和柳宗元一道,作为朝廷改革领导小组的核心成员,一心扑在工作上。</p><p>改革不可避免触及到一些人的既得利益,轰轰烈烈的永贞革新仅持续了100天就宣告失败,反对派发动了宫廷政变,顺宗皇帝遭软禁,被迫禅位于太子,也就是唐宪宗,改革主将王叔文被赐死,王伾,以及刘禹锡、柳宗元等八位支持改革的官员都被贬到偏远落后地区任司马,而且特别注明:“纵逢恩赦,不在量移之列。”就算遇到大赦天下,也不许回来。</p><p>所以,“永贞革新”也被称作“二王八司马事件”。</p><p><br></p> <p>这是刘禹锡的第一次被贬,地点是湖南朗州,在这里,刘禹锡度过了整整十年。</p><p>对于这次被贬,刘禹锡表现得十分豁达:“浮生谁至百年,倏尔衰暮。富贵穷愁,实其常分,胡为叹惋?”人生不如意十有八九,荣辱沉浮,都是人生常态,又何必叹息,正好可以趁着远离政治中心的机会,专心写写诗。</p><p>司马,是个没有什么具体工作的闲职,这期间,刘禹锡靠写诗打发时光,与柳宗元、韩愈、白居易、元稹等频繁书信往来,《新唐书·刘禹锡传》记载,“禹锡在朗州十年,唯以文章吟咏陶冶性情。”那首著名的《秋词》,就是在朗州所写:</p><p>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p><p>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p><p>写诗之余,刘禹锡闲得无聊,居然开始思考宇宙天地万物的起源、本质与人类命运之类宏大的哲学问题,写下《天论》三篇,提出“天之所能者,生万物也;人之所能者,治万物也。”的唯物主义思想,与柳宗元一道,跟持有不同观点的韩愈论战,日子过得倒也充实。</p><p>一般来说,积极乐观的人,运气都不会太差。</p><p>公元815年,朝廷本着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原则,召刘禹锡、柳宗元等犯过路线错误的八司马回京,另行安排工作。</p><p>面对突如其来的喜讯,刘禹锡等人感激涕零,感谢皇恩浩荡,感谢朝廷给了自己第二次政治生命,纷纷表决心,一定痛改前非,重新做人,在新的岗位上为建设大唐盛世做出新的贡献——完全忘了自己当初是怎么被贬到穷乡僻壤的。</p> <p>重返繁华大都市,刘禹锡心情愉悦,如沐春风。烟花三月,他邀请柳宗元等当年一起落难的八司马到玄都观春游赏花。</p><p>期间,刘禹锡兴之所至,作《元和十年,自郎州承召至京,戏赠看花诸君子》一诗:</p><p><b>紫陌红尘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b></p><p><b>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b></p><p>大家看了都说写得好,刘禹锡自己也很得意,将这首诗,配九张图,精心美颜之后,发了个朋友圈。</p><p>言者无意,听者有心,朋友圈发出去不久,就有人跑到皇帝那里告状:这诗写得有问题呀,含沙射影,“语涉讥刺”,什么叫“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身后栽”?这分明是在讥讽朝廷提拔起来的新干部,分明是对先前被贬心怀不满企图翻案,而且,八个受过处理的人聚在一起干什么?一定是在拉帮结派,搞团团伙伙,居心叵测,不可不防啊。</p><p>重新启用八司马,一些人本来就有意见,经过这么一番言语挑拨,宪宗皇帝十分恼火,将刚刚回京才几个月的刘禹锡、柳宗元等八人再次贬出京城。</p><p>这真是祸从天降,刘禹锡收到通知后不禁叹息:</p><p>长恨人心不如水,</p><p>等闲平地起波澜。</p> <p>这一次的贬谪刘禹锡颠簸流离换了N个小地方,十四年后,刘梦得又腾挪回了长安,“复为主客郎中”,这十四年,皇帝换了四个,宪宗、穆宗、敬宗而文宗,人事变迁更难以赘述,主要的是权相武元衡也死了,死了十四年,看样权力这东西即便人人爱,也难逃时光追索。</p><p>回到长安,老刘去了玄都观,《再游玄都观》出笼了,有序有诗,他还没有忘记十四年前《玄都观桃花》种下的因,序里几乎就那意思,被贬了,如何?老刘照样回来了,就是这观怕是费了,树都没有一颗了,皆是颓唐,损人不着痕迹。</p><p><b>百亩中庭半是苔,桃花净尽菜花开。</b></p><p><b>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b></p><p>结果,刘禹锡又因再游诗为“权近闻者,益薄其行”,遂被分司东都闲散之地。</p> <p>直到晚年,刘禹锡才被再次调回洛阳,与同样退居二线的老干部白居易、裴度、韦应物等诗友终日聚会宴饮,应答酬唱。</p><p>刘禹锡被称为诗豪,不仅是他的诗,诗风豪气,雄健。更重要的就是他面对曲折命运的不服输,不气馁的豪情。</p><p>“莫道桑榆晚,为霞犹满天。”</p><p>世事难料,又有几人能笑到最后呢。</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