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味《人生》

历史的天空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1984年,根据路遥同名小说改编的电影《人生》热映,在社会上再度掀起轰动。既而引发了一场关于人生观、价值观、爱情观的大讨论。“痴情女子负心汉”成为当时对故事主人公的社会主流评判。</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那时侯,自己正在读小学六年级,14岁的懵懂少年,既没看过电影,也未能接触原著,好奇心驱使下,翻阅父亲订阅的《大众电影》了解故事梗概。对于小说的原作者路遥毫无印象,倒是对故事主人公高加林印象深刻。对于男女主人公的认知评判基本上停留在当时的主流观点。应该说,这种认知既受年龄的限制,又受时代的局限。感觉在那个时代,谁要是公然站在高加林的立场上,肯定会受到社会道德舆论的鞭挞。</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多年之后,接触到路遥的《平凡的世界》,被书中平凡的底层人物命运所打动。对路遥的认知从无知上升到尊崇,再次勾起了对《人生》的探知欲望。网购了一本精装新版《人生》,仅用了三、四个晚上便一气读完,陷入長久的沉思。当年对高加林“负心汉”的评判准确吗?是否具有片面性?正如书籍封面封套上的简介:《人生》写的是每个年轻人的困境、期待与追求。看来,不同时代,不同人群,不同视角,对《人生》的感悟与解读也是不尽相同的。正如莎士比亚所说:一千个观众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痴情女子负心汉的故事,古今文学塑造的形象可谓不胜枚举!相信依路遥的深刻社会认知程度不会落此俗套。至少,做为底层民众,我们能从高加林的身上看到自己年轻时的影子:身处困境,心有不甘,一心想冲出闭塞的山村,寻求更大的发展空间,苦于没有出路,迷茫、彷徨,在寻找出路的过程中,难免不会偏离方向!</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人生》中对我触动较深的还是结尾部分。当希望破灭,备受打击,身心俱疲的高加林再度返回高家村时,在村口遇到了德顺爷爷。一番开导劝勉:高加林一下子扑倒在德顺爷爷的脚下,两只手紧紧抓着两把黄土,沉痛地呻吟着,喊了一声“我的亲人呐”。看得出,此时的高加林真切的感受到了悔恨和痛惜。既包含了对生于斯長于斯黄土地的眷恋,也包含着对美丽善良的巧珍的爱恋。可是不知为什么,合上书,一个念头始终萦绕在心头:假如高加林没有放弃巧珍,而是结合了,他们会幸福吗?</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封建社会,在涉及到男婚女嫁,有一个根深蒂固的观念:门当户对。如今,这一观念早已被当成封建糟粕受到批判。诚然,有多少自由爱恋的有情人被这一陈腐思想所拆散,人世间上演了多少出棒打鸳鸯的悲剧。如今的人们,更是津津乐道灰姑娘与王子的爱情。门当户对的观念似乎已被时代所拋摒弃。可是透过高加林与巧珍的情感纠葛,回过头来细细品味,门当户对的观念真的毫无可取之处吗?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地位、经济实力并非一成不变,有的时侯的确是可以通过后天努力去改变的。正如两千多年前农民起义领袖陈胜所喊出的口号: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可是,文化的差异也能够通过努力来改变吗?文化并非是上几年学拿个文凭那么简单,按照当代学者余秋雨的定义:文化是一种成为习惯的精神价值和生活方式,它的最终成果是集体人格。《人生》中的刘巧珍为了在生活习惯上与高加林看齐,坚持每天刷牙,这一举动在高家村引起村民的围观。坚韧善良的巧珍不为所动,她可以为心爱的人顶着世俗的偏见和非议坚持天天刷牙,却改变不了没有文化的现实。同处一个村,一个是受过高等教育见过世面一心想冲出大山沟怀有满腔抱负的热血青年,一个是从未读过书在闭塞山村長大不知外界变化眼界狭隘的单纯姑娘,思想见识方面的差距可谓大矣,岂是仅凭一种生活方式的改变所能拉近的。高加林与黄亚萍在一起可以海阔天空的谈论文学,谈论时事政治,感悟人生理想。与巧珍在一起居然找不到共同语言,无话可谈,少的可怜的话题自然离不开高家村那一片小天地。评心而论,高干子女的身份并非是黄亚萍吸引高加林的唯一因素,其较高的文学素养、同等教育背景、优雅的谈吐、广博的见识是打动高加林的第一诱因。共同语言终究是婚姻家庭的感情基础,脱离这一基础,感情大厦的根基终究是不稳固的。</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通过《人生》中男女主人公的心路历程和命运不难看出,门当户对的观念还是有可取之处的,至少在男女双方的文化见识方面得不得不考虑对等原则。男女双方确定恋爱关系,可以不考虑双方的家庭背景、社会地位、经济实力,甚至可以不必计较容貌颜值,但双方的受教育程度、情趣爱好、行为方式、生活习俗不可不察,因为这些都属于文化的范畴,不能有太大的差异,否则,无论双方怎么努力都难以消除隔阂。当然,如果能够实现高度契合是最理想不过的了,就象历史上的李清照与赵明诚,半生夫妻,一世知己,诗词结缘,金石为盟,以满腹才情真挚感情续写千古情话。</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巧珍对于高加林确属爱情,真挚热烈的爱情,无私奉献不计回报;而高加林对于巧珍应是恩情的成份大于感情。恩情是代替不了爱情的,特别是在双方文化差异过大的前提下,勉强结合是不会幸福的,对双方只能是一种痛苦的折磨。爱情应该是两颗心互相撞击的火花,而不是一颗心去敲打另一颗心。所以从这个角度来看,《人生》的结局倒不失为一种明智的选择,确切的说,是作者路遥的刻意安排,这其中,渗透着对社会对生活深刻洞悉的睿智。</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