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思政教育能帮助学生建立健康向上的学习和生活方式,可以说,思政教育为学生的成长“埋下了一粒种子”,为学生的人生“点亮了一盏灯”。浇花浇根,育人育心,兴华街小学开展了“将思政教育融入课堂”的三杯竞赛教学比赛活动。</p> <p> 武晓丽老师这一节课的教学中,她以学生读为主线,以识韵、会意、品境、习法为课堂教学板块,尽量运用诵读化、情境化、故事化、生活化“四化”的教学策略。尽量构建“智慧导入、读联识韵,诵联会意,品联悟境,仿联拟对”的课堂教学四环节。</p> <p> 国学课堂教学是中华文化经典再现的基础,学生通过对经典国学的学习,了解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了解中华文化千古不变的真理及智慧,为他们日后的学习和生活提供养分。在教学中引导学生体会蕴含在其中的深刻道理,同时潜移默化渗透思政教育,为孩子们的思想道德教育奠定了基础。</p> <p> 在这节课中,武老师巧妙衔接—借物喻人,由辛勤的蜜蜂引导孩子们想到那些默默奉献在我们身后的辛勤劳动者,以及带领中国人民走向幸福生活的领导人。教学中潜移默化渗透思政教育,为孩子们的思想道德教育奠定了基础。</p> <p> 郝晓华老师在讲授《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一课时,抓住全文的支点,那就是“中华不振”。郝老师就抓住这个核心线,层层教学,让每一个文字因为“中华不振”而立在学生眼前,活在学生心中,让学生在品读课文中表现“中华不振”的语句词,从而体会到周恩来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伟大志向,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p> <p> 这一节课,郝老师拓展本文,直面历史与现状,引导学生立报国之志,若仅限对“中华不振”的理解,仅限对周恩来少年立志而钦佩,那本文的教学目的尚未达到,要让学生从心底深处唤起民族意识,在行动中努力落实,才真正达到目标。所以郝老师让学生将课文内容与现实结合起来,并通过谈读书的目的,激发学生爱国之情,在学生幼小的心灵中根植民族情感。</p> <p> 刘娜老师讲授的《升国旗》一课,教学中采用了多样的识字教学策略,通过联系课文插图,结合生活经验、字理识字等多种策略,引导学生掌握生字,同时也是对学习方法的重要引领。在品读课文时,重点指导朗读。她借助多媒体展现画面,让学生通过画面看到我们国旗高高升起时人们激动和自豪的样子。学生的 情趣一下子被调动起来,能够声情并茂地进行朗读,并培养学生尊重国旗、热爱国旗的情感。</p> <p> 这一节课,孩子们认识了国旗,了解了国旗的象征意义以及国徽、国歌的来历,从而产生尊重国旗、爱护国旗的意识,培养学生的爱国之情。</p> <p> 刘晋玉老师讲授的《青蛙写诗》在授课过程中,刘老师借助“小蝌蚪、水泡泡、荷叶上的一串水珠”给小青蛙写诗提供帮助的这一点,通过“帮助小青蛙捉害虫”的游戏环节,让孩子们明白了在帮助别人的过程中,自己也能获得快乐的道理。给孩子们渗透了朋友之间互相帮助,自己内心也是很快乐的思政教育主题。</p> <p> 刘老师在整堂课的教学中,创设故事情境, 通过小伙伴们帮助青蛙写诗的这个点,润物细无声地向孩子们渗透“予人玫瑰,手有余香”的道理。在潜移默化中让孩子们养成了互帮互助的良好品行,达成了最终的思政教育目标。</p> <p>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各位老师不仅教授给学生语文基础知识,还引导学生的人生观,使他们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的人。教师们利用图文和视频,通过声情并茂的形式,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达到了“润物细无声”的效果。</p> <p> 通过四节精彩的语文思政课堂展示,听课的老师收获颇多。我们相信,通过不断的学习,思政课堂即将成为我校思想道德建设的一道亮丽风景。</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