柱子课堂反思:四上2-7食物在口腔里的变化

柱子

<p>小学科学配套器材哪家强?我只信爱牛!拿到爱牛实验器材,你会不会用?怎么有效使用?教学中会出现什么问题?教材哪些部分可以进行调整?……欢迎来到柱子课堂,分享爱牛器材使用经验,一起进行教学反思。</p> <p>本节课教材有两个探索活动:一是咀嚼一块馒头,观察、描述馒头发生了什么变化。二是分角色扮演“馒头”、“牙齿”和“舌头”,模拟馒头在口腔中的消化过程。要完成第二个探索活动必须先探索口腔的结构和功能,因此我在教材里第一个探索环节前,加一个探索活动,即:<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观察口腔,口腔里有什么?分别有什么作用?</span></p> 聚焦口腔 课堂上学生回答消化器官有:胃、小肠、大肠、食道、口腔。老师顺势提出:口腔里有什么?过渡到探索环节。 探索1:观察口腔 <b>爱牛器材:</b>小镜子12面 <p><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前一天我已经布置学生观察自己的牙齿形状和数量,并带一面小镜子来学校。</span>为什么这么做呢?考虑到学生对自己的牙齿肯定十分关心,如果小组一面小镜子每人轮流观察过来势必要很长时间。而且提前让学生观察牙齿也能节约课堂时间,并起到预习的效果。</p> 探索2:观察馒头在口腔里的变化 <b>自备器材:</b>馒头、小盘子3个、碘酒、滴管 <p>上课前做好各种准备,预想课堂上应该是井然有序的。现实是:一拿到器材,学生高度兴奋,个别同学实验前的指导提示忘到了脑后,有的小组甚至偷偷吃掉了馒头。实验现象也出现了一些意外:有的小组咀嚼10次后就达到“软糊状”,咀嚼20次就变成“液体状”。虽然有各种突发状况,但是大部分小组的实验都朝着预想的方向发展。</p><p><b>我的处理:</b>针对没有好好保管实验器材的小组,采取了小组惩罚和个人惩罚,其中一项惩罚就是取消参与下一个活动的资格。</p> 探索3:角色扮演 <p><br></p> <p><b>爱牛器材:</b>牙齿模型卡</p><p>模型卡做的很细心,整口牙都有了,并且做到上下牙齿相对。唯一的缺点就是模型卡有点小,后面的学生看不太清楚。</p><p><b>自备器材:</b>面包、红色卡纸。</p><p>面包建议长条薄一点的,方便牙齿模型卡咬断、撕裂、磨碎。红色卡纸模拟的是舌头。</p> <p>因为实验室有其它班级上课,本节课我安排在教室上,受场地限制有些扮演臼齿的学生只能并排站了。虽然如此,但学生热情高涨,很珍惜这次机会,比上一个活动有序多了,看来惩罚起到了效果。</p><p><b>解读教材:</b>这场角色扮演是为了让学生深刻认识牙齿的种类和数量,以及牙齿、舌头的作用。因此,老师在旁边的指令和引导就十分关键了。</p><p><b>现场回放:</b>我拿着面包,走到门齿边,说:“请门齿把面包咬断。”咬断后放在舌头上。接着说:“请舌头把面包传送到犬齿,并用犬齿撕裂面包。”此时,请舌头展示现在的面包,由原来的一长条变成好几块。我继续发号司令:“现在请舌头搅拌一下面包。”最后:“把面包传送到臼齿,用臼齿咀嚼面包。”一连串的指令完成了面包在口腔里的变化,寓教于乐,不仅复习了知识,也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乐趣。</p> <p>上图是经门齿咬断,犬齿撕裂的面包。经过臼齿模型卡咀嚼研磨的面包变得更细小,更加扁薄。<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在整个活动中,老师穿插引导学生观察面包的状态,让学生直观感受各类牙齿的作用。</span></p> 板书 <p>这是我的板书,相信细心的你肯定发现了“臼齿20颗”和作业本的习题有出入。</p> <p>作业本中臼齿是16颗,是错了吗?</p> <p>我又仔细观察了教材中的图片,数了数,图片中的臼齿确实是20颗。</p> <p><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那臼齿到底有几颗呢?</span>对着镜子,我仔细数了数自己的臼齿,发现我下面的臼齿左边和右边都是5颗,有两颗是20岁那年长的“智齿”。而上面的臼齿左边和右边都是4颗,听牙医说我上面的智齿没有长出来。那对于我来说就是有18颗臼齿。所以,最后我和学生是这样解释的:“现在你们的臼齿是16颗,还有4颗大概要20岁才会长,另外四颗臼齿也可以称为智齿。但不是所有人都会长智齿,有的人可能只长1颗2颗3颗,因此,人的臼齿在16—20颗之间。”你认同我的说法吗?欢迎大家留言指正。</p><p>最后,我在网上找到了一个小视频介绍人的臼齿,原来臼齿还有这些分类。</p>

臼齿

面包

口腔

牙齿

学生

器材

探索

馒头

舌头

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