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前不久在洛阳旅游,我们参观了大名鼎鼎的白马寺。话题较多,这一期做个“话唠”用“美篇”来聊一聊这座古寺。</p><p> 背景音乐是“古刹钟声”,声音太响的话麻烦把它调轻一点哈。</p> <p> 白马寺知名度高,故事多。可能说得最离奇的是唐朝时武媚与冯小宝的香艳故事。说白马寺与感业寺一墙之隔、共用一井,唐太宗驾崩后在感业寺修行的武才人与白马寺和尚冯小宝井台相会,相知相惜,如此这般等等。</p><p> 不过感业寺在长安,白马寺座洛阳,此事是真是假问号大得很呢。</p><p> 当然武则天当皇帝后确实是定都洛阳,改东都洛阳为神都洛阳,将冯小宝更名为薛怀义并命其任白马寺主持,然后暗地为内宫首席面首。因为薛怀义不能安分守己,后来生出诸多轰烈之事,最后被武则天下令将他乱棍打死。这些真真假假的事,故事讲戏文唱的,老百姓爱听,白马寺也得以扬名。</p><p><br></p> <p>言归正传。看一下洛阳白马寺的山门,门前果然有白色石马,这就是寺名为白马寺的原因吗?不是的,这两匹石马原是宋代一位驸马墓前之物,1935年重修白马寺时僧人将它们迁置于山门前的,这是公认优秀的宋代石雕作品。</p> <p> 接下去说的事儿,有点年头了。说东汉永平年间汉明帝夜里做了一个非常奇异的梦(篇幅有限,梦境就不描述了)。第二天通过一番解梦讨论于是就派了蔡愔等12个人到天竺(也就是古印度)去求取佛经。在公元67年这12位西行求法的人还真的从天竺回到了洛阳,带回来了不少的佛经、佛像,并且居然还请到了两位天竺的高僧随来传法。汉明帝十分高兴,就下令按照天竺佛教寺院的样式在洛阳城东面修建了一座寺院,这座寺院就是白马寺。</p><p> 这次天竺取经比唐僧取经还要早560多年。下图白马寺大门外牌坊上的“圣教西来”,应该说的就是这段出典。</p> <p> 白马寺是中国第一座官办的寺院,有1900多年的历史,是真正的中国第一古刹。所以,洛阳白马寺就历来被佛教界称为“释源”和“祖庭”,释源就是佛教之发源地(佛教也叫释迦摩尼教),祖庭即祖师之庭院。</p> <p> 这张图就是白马寺的建筑布局图。其中12、13就是当年从天竺来的两位高僧之墓。(图片搜自网络)</p> <p>白马寺坐北朝南,对称布局,总面积3万多平方米。</p><p> 看到一池枯莲残荷,高大无比,看来洛阳不光是牡丹花的天下,荷花也是相当旺盛。</p> <p> 中国第一座古刹是白马寺,第一次“西天取经”始于洛阳,最早来华的印度僧人禅居于白马寺。</p> <p>有人查过,我国国内有二十多座名为“白马寺”的寺院,可能都与当初蔡愔等12人天竺取经回来时用白马驮经册驮佛像有关,所以洛阳白马寺是我国佛教之源,信徒参拜的圣地。</p> <p>洛阳白马寺几经毁建兴衰,现遗迹多为元明清时所留,目前寺内保存着很多元代造像,弥足珍贵。因禁止拍摄,不敢造次。</p> <p> 前面已经说到白马寺的几个第一,其实还有很多第一,如:最早传入梵文佛经“贝叶经”收藏于白马寺(可惜已经损毁);最早的译经道场是白马寺内的清凉台;第一本汉文的佛经《四十二章经》就是在白马寺翻译出来的,等等。</p> <p> 进入“清凉台”,内院是“狮窟”,狮窟是方丈的作息办公之所。</p><p> 白马寺里有一个不起眼的猪脸石雕,我看像是猪脸狮身模样,憨态可掬,嘴脸已被游客路人抚摸得油光锃亮。</p> <p> 人们往往会联想到这是“猪八戒”吗?</p><p> 白马寺还真有个八戒大师,那是公元260年,白马寺建寺约200年了,在这里一位汉人正式剃度受戒,法号“八戒”,他原姓朱,俗家名叫“朱士行”,成了“朱八戒”,时年57岁。</p><p> 朱八戒大师有三个第一:第一位中国佛教僧人;第一位开坛讲法的中国僧人;第一位西行取经的中国僧人。</p><p> 八戒大师在讲经说法时深感当时经书“译理不尽”,遂以花甲之身毅然西行求法,成了首位西行取经的中国僧人。当然,八戒大师并没有到达天竺(印度),而是到达了现在的新疆和田,当时的西域国家于阗。八戒大师花费数年抄写60多万字,终于取到了《大品般若经》正式梵文真经。后来因八戒大师年事已高,茫茫沙海,万里归途,已经实在无法返回中原,只能令几位弟子将经书携带回国。八戒大师留在于阗于公元282年圆寂,享年80岁。此事曲折离奇,还有很多神话传说就不聊了,简述如此。</p> <p> “马寺钟声”是洛阳八景之一,不过不是这个钟楼敲出的钟声。这座钟楼与对面的鼓楼都比较新,都是上个世纪90年代建的,其中由日本国一位朋友捐资400万日元、白马寺出资60万人民币建成。</p><p><br></p> <p> 前面说了不少例子,足以说明洛阳白马寺是我们中国汉传佛教的祖庭和释源,它的历史文化地位是首屈一指的。早在1961年,洛阳白马寺就已经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3年被国务院确定为全国汉传佛教重点寺院。</p><p> 2001年1月,洛阳白马寺被国家旅游局命名为首批4A级景区,好像到现在也还努力不到5A,网上也有朋友询问为什么洛阳白马寺未能纳入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呢?</p> <p> 因为,洛阳白马寺自身发展的需要,它在不断的扩展、改建,如前面提到的新钟楼、鼓楼,还有它边上还扩建了国际佛教文化园,有缅甸、印度、泰国等一些国际合作建设的佛殿建筑,等等。这样就使得白马寺寺院真实的整体历史格局受到了影响,可能就不符合申遗必须体现遗址的真实性和完整性的要求。</p><p> 19世纪末以来,日本、泰国、印度、缅甸政府相继出资于白马寺建造佛殿,使之成为全世界唯一拥有中印缅泰四国风格佛殿的国际化寺院。</p><p> </p> <p> 这是在“释源陈展馆”里陈列展示的缅印泰各国领导人和佛教界赠送的珍贵礼物,我这里展示的两件精致佛像是隔着橱窗玻璃拍摄的。</p> <p> 白马寺是佛教传入中国后兴建的第一座官办寺院,同时白马寺又把佛教传到了朝鲜、日本和东南亚。使佛教在亚洲得到了普及,进而又进入欧美,洛阳白马寺也就成为了世界各国佛教信徒参拜的圣地。</p> <p> 这就是日本的空海大师雕像,1997年日本佛教界的友好人士捐赠的。空海大师曾在公元804年到达中国访问学习,在长安、洛阳等地拜师尽得汉传佛教密宗真传。空海大师还编纂了日本的第一部汉文辞典,对唐朝文化在日本的传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p> <p> 匆匆浏览,也就拍了几张国际佛殿苑局部外观照片。</p> <p> 参观白马寺,看得不多想得多,还是比较有话题的,当然,未知的内容还很多很多。</p> <p> 其实白马寺的“寺”这个字,还是可以咬文嚼字一番的。这个字是从哪里来的呢?我们知道古代的朝廷机构有一些叫做“寺”,如大理寺,东汉时期的外交机构叫做“鸿胪寺”。当时天竺的两位高僧也就在鸿胪寺里面住过大约有一年的时间。后来,新的场地(即后来命名的白马寺)建好了,仍然有接待佛教高僧的用途,所以就采用了带有外交色彩的“寺”这个字,取名为白马寺。之后,居住僧人和供奉佛陀的场所(按天竺音译应该叫“伽蓝”)就称为“寺”。“寺”变成了有中国特色的一个佛教名词,我国的僧院一般都泛称为某某寺了。这是白马寺的又一个“第一”。</p> <p> 也说一句摄影的话题,这里三张夕阳佛殿是同一个地方,取景时焦距远中近各一张,可以比较一下景色效果的不同。</p> <p> 行万里路读万卷书,旅游确实是很好的文化学习机会。由于平时对佛教、对宗教了解极少,这次参观了少林寺、白马寺,听了些讲解,回来查了一些资料,感到填补了很多空白,这也是旅游的乐趣和收获。</p> <p> 还有个事想说一说,洛阳白马寺是中国第一座古寺,除了史料记载,实证何在?想不到证据就在山门里:白马寺山门已经经历过多次的修缮,但基本形态从一开始建起到现在就没有变过。曾经有从山门里边掉下来砖块,有些砖块上面就刻有当时工匠的姓名或年代信息,当时可能是用来监督工程质量用的吧,而这些砖块就给我们提供了这个山门建筑的真实年代。</p><p> </p> <p> 中国第一古刹,实证就在山门的墙体里!</p> <p>最后,请看一段视频,其实是听一段白马寺僧人的诵经声音。手机声音可能要调整响一点。当时在场聆听感觉实在是优雅的合唱歌声,因为法事活动不许拍摄,管理比较严,我就在远处绕着这个三足铁鼎拍了一圈,附带听听声音。</p><p> 这一段是快板,还有缓慢抒情的、领唱合唱的。僧人们又唱又诵、不停跪拜起身的,据说每天下午3点到5点都要诵唱两个多小时。</p> <p> 谢谢观赏,欢迎指正。</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