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雨人生六十年》回忆录之三 <p>题记</p><p> 1979年2月17日,我参加了举世瞩目的对越自卫还击作战,在越南的国土上度过了20个惊心动魄的昼夜。 </p><p> 往事不堪回首,在越南,我曾长途奔袭穿越过越军炮火封锁区截击敌人,坚守阵地时被越军长距离精准狙击险些中弹,晚上遭遇过越南特工的突然袭击,出生入死,历经艰险,数次与死神擦肩而过。目睹了班长被敌高射机枪击中脑袋当场牺性之惨状,看着同班战友倒在敌交叉火力封锁,倒在血泊中痛苦的呻吟与求救。但九死一生、枪林弹雨、终于闯过了生死线,回到了祖国的怀抱。可我很多战友却已血洒疆场,长眠于云南省屏边县南冲子烈士陵园内。40余年弹指一挥间。现已退休的我,有大量的闲暇时间。思绪经常回到那个战火纷飞激情燃烧的岁月,梦中常和那些牺牲的战友相遇。所以提起笨拙的笔,以部队最小战斗单元,战斗班普通一兵的亲身经历与心灵感受记录过往。以细节记录那场战争,缅怀牺牲的战友。</p><p><br></p><p><br></p><p><br></p><p><br></p><p><br></p> <p>越战纪事之一一整装待发</p><p>班长骨干集训队提前结束后,我连接到进入一级战备命令,出发前,我们尖刀7班原班长高凯火速提拔任一排排长,副班长程开富也被他带到了一排。营部下到我7班锻炼的老班长裴秀纯被战前任命为连司务长。连党支部又任命连部上士(负责全连伙食买菜等后勤工作)75年入伍的成都知青彭元桑任我7班班长,又补充了两名入伍不到一个月的重庆市壁山县新兵石祖明、何先富。出发前连队每天针对性训练,一时间营房内,硝烟弥漫杀声四起!在临近出发的几天里,天天搞紧急集合。往往在夜间大家睡得正香时,突然吹起了集合号。紧急集合时寝室内不许开灯,更不许说话。大家摸黑穿好衣服,打好背包携带好武器弹药,整装待命!出发前连队把辛辛苦苦养的猪也杀掉了。全连大吃了几顿,大家过了那个年代食物紧缺的肉瘾!</p><p>记得出发前一天。按当时部队的三分四定规定处理物品。</p><p>军事术语:</p><p>“三分”即各类物资被分为携行、运行、后留三大类。</p><p>“四定”即定人,定物,定车,定 位。 接命令我连1978年12月19日零晨5时许起床,收整随身携带装备及个人物资。早上6:10从重庆市沙坪坝区杨公桥住地营房出发,步行到重庆市犁树湾火车站,在成都军区13军37师111团的编成内,搭乘专列(闷罐火车)开赴自还击保卫边疆的战场。拉开了为期四个多月的对越自卫还击战战前训练及出国作战。</p> <p>越战纪事之一一征途心情 </p><p> 古代王翰曾写凉州曲:“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表达出征将士的心情。 </p><p> 出征打仗,保家卫国,乃军人不可推卸之责任,虽说心情有点紧张,但我们这些无牵无挂的战士感到无所谓,大不了为国捐躯。可那些年龄稍大一点的军官就不同了,他们已有了后顾之忧,老婆孩子如坐针毡,坐卧不宁,她们不能、也不敢阻止丈夫奔赴疆场,只能远远的看着向自己招手而又不能出列说话的丈夫直掉眼泪,还尽量咬着嘴唇不让自己哭出声来。她们送别的心情不难理解,战争是真枪真刀的较量,子弹又不长眼睛,谁能保证自己的亲人不会发生意外呢?她们随时都有可能成为寡妇啊!</p><p> 我不知道那些在亲人泪眼中告别的军官,心情是多么堪苦,但他们仍然迈着坚实的步伐随着队列向前,给了我们莫大的鼓舞。 从重庆往昆明开进时,我们坐的是闷罐车,白天车窗被遮得严严的,以防泄密,夜间才能打开窗帘。每当夜幕降临时,大家便挤在车窗前,看星星,看月亮,看飞驰而过的大山,也有的相互交流参战的感想,表示杀敌立功的决心。</p> <p>记得当时坐闷罐车出发并不知道部队往哪里去?究竟是不是真的要打仗?再往昆明行进的漫长旅途中。我和我班同年入伍的四川省资阳藉卢崇兴、重庆市壁山县的肖福华闲聊。卢说:他美丽可爱的家乡四川资阳雁江,宽阔的沱江从他的家乡流过,从小他们在那里捉鱼摸虾,度过了贫穷幸福欢乐的童年。邻县就是乐至县,那是开国元勋陈毅元帅的家乡,他引以自豪。还有盛产柠檬的安岳县,但那时我并不知道柠檬是何物。他还答应我,如果战场能活着回来,邀我去他的家乡资阳玩耍。请我吃”安岳坛子肉”和“伤心凉粉“,那味道巴适得很。可这个承诺永远都无法兑现了,他在1979年2月23日攻打越南柑糖市167高地时壮烈牺牲!</p> <p>肖福华给我描绘着他家乡的果园,在果实丰收的时候,满山遍野的都是柑桔、橙子还有好吃的柚子,听得我直流口水。还动情的讲到他可爱的妈妈对他的关爱。以后还不知道能不能回去膝下尽孝!当时我的脑海里面有没有这些诗情画意,早已忘记。但我现在听到黑鸭子唱的《两地书、母子情》这首歌。就会想起肖福华战友描述他家乡果园的情境!</p><p>这首富有浓厚母子情的歌词,现在我都能背得下来:</p><p>孩子啊孩子</p><p>春天我想你</p><p>小燕做窝衔春泥</p><p>你在远方守边疆</p><p>何时何日是归期</p><p><br></p><p>妈妈呀妈妈</p><p>春天我想你</p><p>咱家的果园可曾绿</p><p>门前的枣树仍依旧</p><p>风车小桥在梦里</p><p><br></p><p>孩子啊孩子</p><p>夏天我想你</p><p>日日夜夜守阵地</p><p>缺水断粮多艰苦</p><p>前方后方怎相比</p><p><br></p><p>妈妈呀妈妈</p><p>夏天我想你</p><p>几番梦里回家去</p><p>喝尽家乡清泉水</p><p>吻遍家乡芳草地</p><p><br></p><p>孩子啊孩子</p><p>秋天我想你</p><p>丰收的日子多甜蜜</p><p>捎去一篮大红枣</p><p>带上一篓香水梨</p><p><br></p><p>妈妈呀妈妈</p><p>秋天我想你</p><p>山高路远情依依</p><p>莲蓬结籽一颗颗</p><p>儿心永在妈心里</p><p><br></p><p>孩子啊孩子</p><p>冬天我想你</p><p>家家的儿女添新衣</p><p>妈妈不在你身边</p><p>知寒知暖靠自己</p><p><br></p><p>妈妈呀妈妈</p><p>冬天我想你</p><p>雪打红梅吐春意</p><p>等到凯旋回家乡</p><p>欢欢喜喜在一起。</p><p>想起这些歌词,我也会不由得想起,在那参战的日子里。我的母亲为我担忧,眼睛哭得得了眼疾,见风就流泪,直到病逝!</p><p>母子情,确确实实是天下第一情。</p><p>当然这都是后话!</p> <p>越战纪事之一一大兵压境</p><p>从重庆沙坪坝杨公桥部队出发,乘坐三天三夜闷罐车到云南省昆明市,尔后,马不停蹄再换乘米轨火车于1978年12月22日到达河口县老范寨。当时只记得,列车一路向南向南向南,路上已经充分的感受到大战即将来临的气氛,只见一列列满载坦克大炮等兵器的.列车从身边呼啸而过,与先头抵达的友邻部队弟兄们挥手致意,或者互相以标准的军礼问候,从战友们各自神秘、焦虑、忐忑、或者是少许害怕及紧张不安的眼神里,仿佛能看到大家此刻的心情。毕竟大家都是初涉战争没有经验的战士。军人也是人,也食人间烟火,也有七情六欲,有时也想入非非。和常人一样,珍惜自己宝贵的生命。在听着列车有节奏的铁轨响声,对着一轮明月,看着路边忽明忽暗无心欣赏的美景。心想,既然选择了军旅,就要无怨无悔的走下去,面对枪林弹雨也要勇敢向前!</p><p>当到达离越南近在咫尺的河口老范寨这个边陲无名四等小站时,我们全连下了车,沿着一条深不可测的山沟,继续向前走。记得沟的深处还有下乡的重庆市知青,他们见到我们重庆的部队说是半个老乡,格外亲切。当走到一条有点开阔地的小河沟边,野外就地宿营。地当床,天当被,数着天上的星斗,度过了一个不眠的边境之夜。</p> <p>越战纪事之一一战前动员</p><p>第二天我们以班为单位在小河沟两侧搭建临时茅草房。就地取材,上山砍竹子,割茅草和芭蕉叶。这时云贵川的战友,有不少在家干过竹活,辟开竹子得心应手。转眼间,又将竹皮变成绳子,看得我眼花缭乱。北方人只能打个下手,干个粗活。特别是76年入伍的峨眉山阮瑞富老兵特别手巧,指挥我们全班三下五除二就盖起来够我们一个班住的房子和通铺床。当时心想真是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哪,有这个手艺,退伍以后也饿不着。</p><p>当时有大批刚入伍的新兵都是十七八岁。稚气未脱,刚穿上军装,枪都不会打。还未接受部队严格的教育和训练,与老百姓没有多少差别。一听说要打仗,难免有点紧张和害怕。所以,战前教育显得特别关键。为了鼓舞士气,消除大家的恐惧心理。上级对大家针对性的教育。好像是领导讲过,我们是正义战争,中越7:1的人员和装备是牛刀杀鸡,越南人是中国的小徒弟,他们的一切战术都是中国人教的,小小越军并不可怕。还从国际形势讲。越军自吹是世界第三军事强国,他们仰仗着苏联人的支持,穷兵黩武,一边大举进攻柬埔寨, 妄图称霸东南亚,在我边境制造流血事件,挑起事端。越军还讽刺说中国是和平兵没有战斗力。同时上级又请被越南赶回来的华侨,给我们讲越南对他们的迫害和驱赶。以激起大家的愤慨和战斗意志。教育不是万能的,但没有战前针对性的教育是万万不能的。此举确实达到了良好的效果,全连战士人人剃光头写请战书,表达决心,以死报国。一旦血气方钢的军营男子汉的血性被激发,那将是一股势不可挡的巨大精神力量。亦会变成战斗力杀向越军!</p><p>记得我们连让我担任战场的对越军喊话员,专门派我到上级跟华侨学了个一个星期的越语,回来教大家十句战场常用越语,以备战场之需。</p> <p>越战纪事之一一战前训练</p><p>我连分别在老范寨山沟和洞坪(七队)两地安营扎寨,进行战前作战准备,进行为期40多天的亚热带丛林地作战战术强化训练。在中央军委下达作战命令之前,我们抓紧时间教会刚刚补充来的79年新兵举枪、瞄准、扣动扳机能把子弹打出去,把手榴弹投到30米以外不至于把自己炸伤;教他们学会最基本的单兵战术,如何卧倒起立匍匐前进以躲避敌人的枪弹。因为离红河对岸很近,预防越南特工夜间过来偷袭,晚上都是荷枪实弹站岗放哨,有隐蔽哨也有流动哨。记得有一晚是刚入伍的新兵在山腰执勤,由于高度紧张,站岗时打瞌睡,眼睛恍惚。发现前面树林有响动,就开枪并说是越南特工人员来了。致是全连高度戒备,整个山上拉网大搜查,最后只搜查到了一个被打死的野猪,虚惊一场。</p><p>大家知道只有平时多流汗,战时才会少流血。所以训练特别吃苦,任何人都不敢掉以轻心。因为打仗不是游戏,没有真功夫,就只有给敌人当枪靶。就连晚上睡觉,都睁着一只眼。经过短暂的强化训练,新战士的军事技能得到快速提高。记得那一年的春节就是在老范寨山沟野外过的,在那种条件下还吃了一顿饺子。在小河边,看着那潺潺的流水,闻着遍地野花香,别有一番情趣。想起了那句战地黄花分外香的诗!</p><p>记得全连从老范寨向红河岸边洞坪(七队)转移,夜行军全副武装,单兵装备几十斤重,(适应性项目,有意磨练部队)长途跋涉,道路泥泞,身体极限透支,有的口吐白沫,昏厥过去,真是欲哭无泪,难以忍受。此时我想,平时每天的5公里越野是多么的有必要啊,因为战场上什么事都可能发生,练就是为了战。</p> <p>发源于云南省哀牢山的中越界河红河,由于流域多红色沙页岩地层,水呈红色,河水发红故称“红河”,宽百余米,水深且水流湍急。这也是我们 进入越南必经之河,因为北方兵大都不会游泳,以免过河时遭遇越军炮击,从工兵架的临时竹浮桥跌入河中。总攻前几天,上级要求每个战士砍竹子捆扎成竹筒以做漂浮器材。(若有现在野外游泳的”跟屁虫”漂浮包,会减轻单兵多少重量哈)细想:那时国家穷,战争准备又不充分。装备实在是太落后,战士配的还是只能装10发子弹的半自动步枪,战场上若遇大面积敌人,效率极低。绝大部分参战人员没配钢盔。若有也只能从电视电影上看到。造成大量的参战军人无辜伤亡。为防越南埋设的竹签陷井,临时给我们配发带钢板的深腰防刺胶鞋。还有电影上常见的绑腿和利于爬山脚上穿的防滑铁刺。山岳丛林地野外宿营的吊床都没有 (可我们缴获越南的战利品,他们的士兵配备的都是我们中国产的尼龙吊床)每人只发了一块绿色塑料布(据说,也有裹尸布的功能)。</p><p>战争是政治的继续。因为我们在边境战前强化训练已将近二个月,也不知战争何时能打响。大家每天关注着邓小平1979.2月访美。当听到收音机讲邓2月5日访美结束时,我们私下议论开战之日不远啦!</p> <p class="ql-block">越战纪事之一一假如我倒下</p><p class="ql-block">按照上级预案,我们111团攻打柑糖(前苏联援建的越南北方重要磷矿基地)时我们3营是主攻,7连我们3排是主攻,我7班又是排的主攻尖刀班,一场恶战在所难免。战前在制定作战方案时,班长彭元桑在7班战斗班会上郑重的讲:“我们7班是连排的主攻班,在配属的82无后座力炮、40火箭筒弹药全部用完后,需要爆破手炸敌坦克或暗堡及清扫雷场,毛喜良军事技术过硬,战术动作敏捷,任你为第一爆破手”。后面又宣布了第二、三爆破手。当时内心既激动无尚光荣又感到可能要报效国家啦!</p><p class="ql-block">当晚我写了8页半的遗书,将能想到的话全部倾泻在纸上,并详细交待了后事。在即将开战前几天的一个中午,约我同村入伍的老乡,8连的武丙栓在一棵大树下,互相交待后事。我对他如实讲了当第一爆破手的事,必定九死一生。如果光荣了,当兵一年来省吃俭用节约了25元钱,还有一双部队发的新解放鞋没舍得穿让他交给我兄长,回到武屯村将遗书一并送到我家。以后的岁月也拜托他经常去我家看看。自己弟兄三个,我排行老二,若牺牲了,二老也有人照顾并为其养老送终。家里还是光荣烈属,死而无撼。武丙栓和我一样也是弟兄三个,他讲到:在另一次战斗中,他们8连也是主攻,他又是轻机枪射手,目标大,战场上必定是越军猎杀的主要目标,也凶多吉少。就这样二兄弟互相鼓励安慰着,交待着后事,义务反顾的勇敢走向硝烟弥漫的战场!大有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不复还之壮举!</p> <p>越战纪事一一大军出境</p><p>自卫反击战是1979年2月17日开战的,西线第1枪由我们111团打响。</p><p>1979年2月17日凌晨,在总攻以前,我们111团2营4连偷渡红河成功,对滩头230高地发起攻击。(电影高山下的花环用的这个高地名及战例)</p><p>230高地位于佛拉寨以西的谷柳至坝洒公路北侧,高出红河水面约150米,山上多2米深的茅草、灌木丛、木薯地。230高地北侧较陡;南侧是谷柳通向坝洒的公路;东北侧是延伸出来的11号高地,长约150米,山脊宽约50-60米;西北侧是延伸出来的无名高地,比高约150米。在230高地的北侧前沿,分别是标号1-10的小高地,间或有水稻田。1、5、11号高地之间凹部有3条东西走向的人行小道。230高地的守敌为黄连山省队192团2营6连、1个工兵中队、1个侦察排和1个高射机枪排。以230高地为防御核心,构筑有A字形掩蔽部、射击掩体、猫耳洞、屯兵坑道,外围有2道环形堑壕。西北无名高地外围有2道环形堑壕,11号高地外围有1道环形堑壕,均与230高地有交通壕相连接。越军配置了轻、重机枪、高射机枪、40火箭筒、M79型40榴弹发射器、迫击炮等武器,弹药充足,火力较强。但炮兵较少,也没有纵深地区的炮兵火力支援。在前沿还设有竹签、铁丝网、防步兵和防坦克地雷。</p><p>2营4连进攻时,在5号高地西南侧遇到深沟和茂密的蒿草、灌木,前进缓慢。尖刀排2排的先头班以脚踩和刀砍开路,有的战士干脆和身一滚,用身体趟出一条路来。5时40分,2排进至距11号高地敌堑壕30米,遭到越军突然射击。连长刘建荣命令2排立即向11号高地发起攻击。6时30分,因情况不明,刘建荣连长令吹起冲锋号,引诱越军暴露了火力点,然后呼唤营炮火支援。</p><p>刘建荣连长亲率3排7班沿11号高地东南侧运动,向230高地东南突出部前进。指挥战斗小组连续冲击4次都被压下来。他派通信员将后方的重机枪调上来,对越军火力点进行压制。</p><p>在调上来重机枪后,连着打掉了越军2个火力点。战斗小组再次发起冲击,攻占230高地第一道堑壕,然后继续向高地顶部发起攻击。这段山地布满大小不一的石块,越军抵抗非常顽强,双方利用石块为掩护抵近混战,刘建荣连长在越壕冲击时不幸中弹牺牲。</p><p>从打扫战场可以看到,被击毙的越军尸体大都只穿着短裤和背心,有的还是赤膊上阵,显然未料到中国军队会发起攻击,一点战斗准备都没有。</p><p>230高地战斗,是我111团渡过红河后打的第一场硬仗,旗开得胜。</p><p>4连共毙敌102人,俘敌4人。战后,4连被昆明军区授予“自卫还击先锋连”荣誉称号。刘建荣连长被授予战斗英雄。</p> <p>战刀与丝帕和《高山下的花环》</p><p>战前,111团一名团领导,将他自己在抗日战争时缴获的一把战刀,亲手交给突击连长刘建荣,刘带着这把战刀攻占了230高地。战后,刘连长的未婚妻——重庆纱厂的一名女工,带着无限的悲伤,专程赶到了烈士陵园,在刘连长的墓碑前,献上了一朵寄托哀思的小白花和一块象征纯洁爱情的洁白丝织手帕。刘建荣被评为二级战斗英雄,一位资深的作家写了一篇题为“战刀与丝帕”的报告文学,被收集在“英雄谱”这本集子里。</p><p>我们111团3营8连连长吴成良,1946年出生在贵州省贞丰县沙坪乡破岩村一个布衣族贫农家庭。在攻打250高地战斗中指挥果断冲锋在前,迅猛攻克越军高地,并带领全连连续作战坚守阵地4天4夜,消灭敌人104名,为战斗胜利作出了显著贡献。1979年2月22日为抢救战友光荣牺牲,终年30岁。荣立一等功,昆明军区授予吴成良同志二级“战斗英雄”荣誉称号。据说因为老家贫穷,他牺牲时身上还背着欠帐。</p><p>作家李存葆战后在我们团蹲点采访一个多月,后根据战斗英雄吴成良,刘建荣等英雄事迹为原型素材,写出巜高山下的花环》。这种说法在我们部队广为流传。 </p><p>当然,全国人民家喻户晓,人人皆知的《高山下的花环》电影中的连长刘三喜也可能是全军无数英雄的化身!</p> <p>《风雨人生六十年》回忆录之四,将详细记录我尖刀7班攻打柑糖,战友血洒167高地和自己终生难以忘怀的感受!</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