佚名的美篇

佚名

<p>  2020年11月22日,我和妻子来到了新宾清永陵和赫图阿拉城,游览了这两个明末清初遗址建筑群,大概地了解了清朝发祥的历史概况,增长了那段历史的一些知识。</p> <p>  这是我第二次来到清永陵,第一次还是在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末期,当年政府对清永陵的保护重视还不够,对开发清永陵的旅游资源,认识还不高,那时的清永陵还没有像现在修复的那么好,建筑都比较破旧,到处是杂草纵生的样子。</p> <p>  当年,我还在这里照了一张照片呢。</p> <p>  自从清永陵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之后,政府投入了大量资金对清永陵进行了大规模修葺,使它焕然一新。</p> <p>  在11月22日这天上午10点20分,我们乘坐的车子来到了清永陵大门前。下车后,清永陵就映入了我们的眼帘。</p> <p>  走过前宫门,在宽阔的院子正前方有四座碑亭一字排开。这四座碑亭里矗立着清帝陵寝神功圣德碑。</p> <p>  走过碑亭,就看到在碑亭后左右各建硬山式青瓦砖房三间,分别是果房和膳房,前院东西缭墙各辟一门,是为东红门和西红门,帝后谒陵时,皇帝由东红门进入,皇后由西红门出入,前院紧接方城。</p><p> 正前方是启运殿,这是清永陵方城内的正殿,是供奉四祖神位及祭奠的场所,殿内置暖阁四座,内置宝床、枕被,为四祖神灵休息之所。</p><p> 下面就是启运殿照片。</p> <p>  启运殿两侧是彩陶龙壁,清帝诸陵无论在隆恩门二侧或正红门二翼皆有彩色琉璃龙壁,唯永陵龙壁不是琉璃材质,而是陶制烧造外饰彩色。</p> <p>  墓地陵园,始建于明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后全天聪八年(1634年)称兴京,清顺治十六年(1659年)尊为永陵。从1682年到1829年,康熙、乾隆、嘉庆、道光等皇帝曾先后九次亲来永陵祭祖。</p><p> 清永陵就是努尔哈赤为六世祖修建的陵园,因此,建筑物后面的几座坟墓是这座陵园的主要部分、重点部分。</p> <p>  还有一些建筑,石雕、遗物等,由于时间仓促,我们走马观花地一掠而过,没有在那里留影,在这里就不一一介绍了。</p><p> </p> <p>  在上午10点50分左右,我们又驱车赶往赫图阿拉城,大约经过十多分钟的时间,就来到了这座开创新朝代所建的城池遗址。</p> <p>  在赫图阿拉城北门前,我们夫妇受到了城内工作人员的热烈欢迎。</p> <p>  并在赫图阿拉城东门立此存照。</p> <p><br></p><p> 赫图阿拉城始建于明万历三十一年(公元1603年),是一座有400多年历史的古城,明万历四十四年(公园1616年)正月初一,努尔哈赤于此皇衣称朕,建国号大金,建元天命,史称“后金”。</p><p> “赫图阿拉”是满语,汉译为横岗,即平顶山岗,事实上,它是建立在横岗之上的一座古城,照片上显示的是赫图阿拉城的北门,也是这座城的正门。我们夫妇是从东门进入城区的。</p> <p>  从东门进入,我们游览了文庙、满族民俗馆、旗袍博物馆等景点。</p> <p>  旗袍,是旗人之袍,是由满族发源、发展、兴起的服装。在这个博物馆里,展示出了四种形式的旗袍,即清朝宫廷旗袍、清朝民间旗袍、民国时期的旗袍以及现代旗袍。当我看到清朝时期的旗袍上的刺绣,感到那个年代绣工的手艺真是巧夺天工,叹为观止。</p><p> 下面是一组我在旗袍博物馆拍摄的三个不同时期的旗袍照片,从中可以看出,旗袍的发展变化主要表现在样式和图案上,这种发展变化使旗袍更漂亮了,女性穿在身上更能显示出体型的特点和魅力了。</p> <p>  满族民俗中的刺绣、剪纸给我们带来了让人们惊讶的感觉,欣赏之中感觉到真是一种美的享受,能工巧手们精湛的技艺,绣出的剪出的各种图案,令我们赞叹不已,妻子欣赏完,情不自禁地坐在了桌前也绣了几下子。</p> <p>  诚然,赫图阿拉城的主要景点,还是在汗宫大衙门和努尔哈赤寝宫这个地方。</p> <p>  左面是汗宫大衙门,右面是努尔哈赤寝宫。</p> <p>  汗宫大衙门殿基高座,外形呈八角形,重檐攒尖式建筑,是当年努尔哈赤登基称汗的地方,始建于1603年,1616年正月初一,努尔哈赤在这里登基称汗,定国号为后金,年号为天命。努尔哈赤在这里运筹帷幄,发号施令,治理国政,研究军机,接纳降臣,为进军辽沈统一女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p> <p>  大殿内,皇帝努尔哈赤威风凛凛的样子,正襟端坐中央,文武大臣站立两旁,听候皇帝指令,好不威风!</p> <p>  汗宫大衙门东侧偏北的大房子,也就是我身后的这所建筑是罕王努尔哈赤的寝宫。</p> <p>  进入寝宫,面对我们的是两个大锅灶,这两个锅灶是做饭、冬天烧炕取暖用的,当年努尔哈赤也就是用这两个锅灶的两口大锅做出丰盛的菜肴,来犒劳打胜萨尔浒战役将士的。</p> <p>  努尔哈赤寝宫是由两间室组成,西面大间是南北大炕,东西通长,炕上有炕桌、炕柜,关于这个房间居住的人有两种说法,记得在我第一次来的时候,那时介绍的是这两铺大炕住的是努尔哈赤的十三个妃子,而这次来到这里,介绍的是在这里居住的是努尔哈赤的侍从,说法不一,不管怎么说,她(他)们都是服侍皇帝的人。</p> <p>  努尔哈赤寝宫的东屋是他和皇后娘娘以及妃子休息睡觉的卧室,睡觉的火炕在北面,上边吊着彩色的幔子,炕上叠着几床被褥,像是新婚的洞房一般新鲜,靠东墙下是努尔哈赤和皇后娘娘的梳妆台,在床边左侧是一个洗漱的铜盆,整体感觉房间布置挺简单的,不像是皇上住的地方,但感觉还是挺温馨的。不过要是和现在一般老百姓家庭的摆设比起来,还是朴素简陋了很多。</p> <p>  游客中有一男六女,在努尔哈赤寝宫卧室开起了玩笑,六位女士把那位男士拉过来,按在炕沿坐下,说你就是皇上,我们六个就是你的“妃子”,说完就在男士身边一边仨坐在一起拍照,我看到此情景,立刻拿起手机把这一场面拍了下来。</p> <p>  期间,我和穿红大衣的女士说,人家努尔哈赤有13个妃子呢,你们这才六个啊?这位女士答道,我们这位“皇上”级别还差点,有六个“妃子”就不错了。哈哈,这个玩笑开的真挺有意思的。</p> <p>  汗宫大衙门和努尔哈赤寝宫前面是一个石铺的广场,是当年努尔哈赤皇帝上朝、检阅将士的地方。</p><p> 每当鼓声传来,汗宫大衙门的大汗们就开始表演了,一场隆重的仪式拉来帷幕,鼓响号鸣,大臣们顶戴花翎,前面引路,八旗卫队保驾护航,皇帝表情严肃庄重,身披黄袍,开始发昭。</p><p><br></p> <p>  现在,每年都要举行一次升朝、操练将士的仪式,可惜我们来的不是时候,只能欣赏一下举行仪式的照片吧。</p> <p>  游览完汗宫大衙门和皇上寝宫,我们来到了努尔哈赤出生的地方。</p> <p>  在努尔哈赤出生的另一个房间里,摆设了一架古代乐器编钟,我们用手指轻轻地敲了敲,感觉声音十分悦耳。</p> <p>  我还用手机记录下了两个瞬间,一个是一位女士在努尔哈赤出生的房屋房檐下,摘红辣椒的镜头,据她自己说,寓意着今后的日子会过的红红火火;一个是一位女士在努尔哈赤出生的房屋门口留影的镜头,据她的伙伴说,她希望也能借努尔哈赤家生一个小皇帝的福气,也能生下一个有出息的娃子。</p> <p>  从努尔哈赤出生的房屋出来,我们又来到了罕王井遗址。罕王井是一口千军万马也饮不尽的古井,至今仍为当地百姓使用,井水清凉甘甜,水量极为丰富,就是大旱之年井水也不会枯竭。</p> <p>  赫图阿拉城遗址,有着很多历史价值的建筑、遗物。这座城池像一颗宝石,镶嵌在长白山余脉,熠熠生辉,它记载着当年在这里发生的惊天动地的故事。因时间有限,再加上刚刚进入冬季,对冷的气候还不太适应,所以,还有一些建筑遗址没有走到,以及当年所发生的具体事情还没了解全,我们就结束了此次游览,真感觉有点意犹未尽,我想,我一定会等到明年夏季,在举行盛典仪式的时候,再来这里好好仔细、全面地游览一次。</p> <p>  虽然我们没有全面仔细地观看品味清永陵和赫图阿拉城遗址,但也使我们获益匪浅,初步了解了在那个年代,努尔哈赤南征北战,浴血奋战,建立新王朝的点点滴滴,使我们对明末清初时期的历史有了初步的认识。</p><p> 这正是:</p><p> 游览遗址品沧桑</p><p> 天气乍冷走的忙</p><p> 赫图阿拉城辽阔</p><p> 几度风雨秋草黄</p><p> 当年英勇战疆场</p><p> 浴血奋战定兴亡</p><p> 漫漫人生岁月稠</p><p> 叫人怎能不惆怅</p><p><br></p><p> 最后,希望通过我们这次对清永陵和赫图阿拉城遗址的游览,给我们带来好运。</p> <p>  创意、编辑、制作:白玉明</p><p> 照片提供:白玉明、吕俊华</p><p> 歌 曲 《悟》 演唱: 冷 漠</p><p> 2020年12月5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