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桂子飘香的季节,朋友相约游镇江。</p><p>镇江著名景点就是沿长江一字排开的“三山一渡”:金山、焦山、北固山和西津渡。</p><p><br></p><p>一、西津渡</p><p>西津古渡位于镇江城西的云台山麓,是依附于破山栈道而建的一处历史遗迹,凭山临江,风景峻秀。西津渡原先紧临长江,滚滚江水就从脚下流过。清代以后,由于江滩淤涨,江岸北移。当年的西津古渡现在离长江江岸已有 300 多米距离。</p> <p>西津渡入口坡道名为五十三坡。佛教传说,善财童子走遍全国寻访圣贤,跋山涉水饥餐露宿,先后求教于53位高知者。最后在观世音菩萨的点化下大彻大悟,成为观音的左胁侍。五十三坡有53级台阶,走完53级台阶意味着完成了对53位高人的求教,也算完成了一次修行。</p> <p>英国领事馆旧址是座“东印度式”建筑。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后,根据不平等的《天津条约》,长江沿线被迫对外开辟了通商口岸,镇江就是其中之一。1865年,云台山下沿江一带被划为英租界。清同治三年(1864)在这里修建了英国领事馆。光绪15年(1889)正月初六,因英国人无端殴打中国小贩,数千民众愤而焚烧了领事馆。现在的主楼是清政府赔款于1890年重建的。1927年北伐军兵临镇江,镇江人民收回了英租界,结束了英帝国主义在镇江享有的特权。英国领事馆旧址现属镇江博物馆。疫情期间沒有开放。</p> <p>元代建造的过街石塔。佛塔本就是佛陀寄灵之所,拜塔就是礼佛,走过塔下就等于礼佛。据专家考证,石塔为元武宗海山皇帝命建造元大都白塔寺工匠刘高主持建造。石塔塔基的东西两面都刻有“昭关”两个字,故称“昭关石塔”,也有人称之观音洞喇嘛塔或瓶塔。</p><p>图中右侧为救生会,左侧是观音岩。右是人世间的救助,左是天上神佛保佑。</p> <p>图为救生会内景。救生会的创设应追溯到宋代,是带有慈善性质的水上安全救助机构。隋唐以前,镇江江面宽40多里,到唐代时还有20多里宽。西津渡因特殊的交通位置成为军事要地,也是当时漕运咽喉。清代后期,镇江和扬州的绅士发起成立了京口救生会、瓜洲救生会和焦山救生会总局。</p> <p>走过石塔看到原观音岩的铁貭香炉放置在共渡慈航门前。</p> <p>待渡亭是古人迎来送往或者小憩避雨等待摆渡的场所。传说当年乾隆皇帝也曾经在这座待渡亭里停留。大臣们怕皇帝寂寞无聊,派人暗中布下一张大网,还放了一大群鱼,特备渔具让皇帝钓鱼消遣。那天乾隆收获颇丰,自然十分开心。所以把待渡亭称之为钓鱼台也是名副其实的。</p> <p>西津渡古街将津渡文化、宗教文化和民居文化熔冶一炉。</p><p>古街长约千米,一路往西,街道两边鳞次栉比的建筑多为明清时期遗存,飞檐雕花的窗栏現己一律油漆成朱红色,给人以“飞阁流丹”的感觉。</p> <p>从观音岩下行到古街上有各式店铺百余家。斑驳的柜台,杉木的板门,诉说着“千年古渡,千年老街”的沧桑,青石板路上回荡着千年回声。</p> <p>二、焦山</p><p>焦山四面环水,是万里长江中的岛屿,山水天成,古朴幽雅。因东汉高士焦光隐居山中而得名。碧波环抱,林木蓊郁,绿草如茵,满山苍翠,宛然碧玉浮江,是座水上公园。至今仍需乘船摆渡过江登岛。</p> <p>登岛码头广场新建焦山胜境牌坊和影壁。</p> <p>牌坊背面题额是“汉晋遗風”。从中可以看到对岸镇江市区的象山。</p> <p>山不在高,有仙則灵。焦山有仙,仙人就是东汉末年的隐士焦光。汉献帝三下征诏,隐居樵山的焦光拒不出仕。因此后来改名为焦山,焦光隐居处现名“三诏洞"。绕过定慧寺的院墙,走上草木荫翳的登山栈道,可达三诏洞。</p> <p>焦山是著名的书法之山。焦山西麓沿栈道登山只見陡岩峭壁之上全是摩崖石刻,楷行草隶篆齐全,上自六朝隋唐,下至晚清民国,文人墨客,名士官员留墨勒石,蔚为大覌。</p> <p>栈道通向河边,几块巨石屹立在江边滩头。那是当年镇江知府陈鹏年打捞崩塌坠江的瘗鹤铭时隨同出水的石块。</p> <p>焦山碑林。</p><p>焦山早在北宋庆历八年(公元1048年)就修建了宝墨轩开启了收藏碑刻的先河,距今已有近千年的历史;而焦山最早的石刻源于六朝的著名的摩崖石刻,被誉为"大字之祖"的《瘗鹤铭》。</p><p>碑林的建筑为具有江南古典园林特色的古建筑,廊廊相连,庭院深深。</p> <p>瘗鹤铭残碑专用独立的厅堂。</p> <p>焦山碑林对门是焦山盆景园。</p> <p>1840年清政府为加强长江下游的防务,修建焦山炮台,与圌山、象山、江都都天庙三处炮台成犄角之势,以守卫焦山及长江航道。焦山炮台是以方石为基,用黄土、石灰、细沙配糯米汁捣拌成三合土,分层夯实。炮台是呈暗堡式,炮台内安装6000--8000斤重的大炮。整体用三合土形成半环状。抗日战争时,炮台为日军摧毁。现存遗址,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p> <p>炮台内景,古炮为复制品。</p> <p>焦山定慧寺建立于东汉時期,距今已经有1800多年的历史。原名是普济寺,清代康熙皇帝南巡时将其改名为定慧寺,沿用至今。</p><p>定慧寺建在山凹里,所以焦山是山裹寺。定慧寺背靠焦山,山门坐北朝南,正面朝向象山,符合中国風水意象,有大山大水的豪气。現在的山门前坐着一对明代石狮,门楣上有"焦山定慧寺"匾额,两旁悬挂着对联:"长江此天堑,中国有圣人"。</p><p>图为原山门,在寺西侧,门内影壁有题字"海不扬波“,所以现在也称不波亭。</p> <p>新山门内两座亭桥。东名焦公亭,西名茗公亭,分别纪念东汉时的焦光和当代的茗山法师。</p> <p>天王殿前有"横海大航“四个篆体大字。转过殿角,可以看到大雄宝殿和登山的通道。山顶万佛塔暂不开放,这次就不登顶了。</p> <p>三、北固山</p><p>北固山,北枕长江,石壁嵯峨,山势险固,風光壮丽。甘露寺建于山顶,有“寺冠山"特色。山上古迹大多与三国时期甘露寺刘备招亲有关。</p><p>历代诗人墨客在北固山留下不少千古名篇,因此被誉称诗词之山。</p> <p>多景楼在甘露寺的背后,位于北固山后峰顶上,是一座画梁飞檐楼阁。古时曾名北固楼,亦称春秋楼、因孙刘联姻事亦称相婿楼、梳妆楼。它是古代“万里长江三大名楼”之一,与洞庭湖畔的“岳阳楼”、武汉市的“黄鹤楼”齐名。多景楼悬挂米芾题书“天下江山第一楼”匾额。多景楼创建于唐代,楼名取自唐朝宰相李德裕《临江亭》“多景悬窗牖”诗句。</p><p>南宋陈亮登斯楼作《念奴娇·登多景楼》:</p><p> 危楼还望,叹此意、今古几人曾会?鬼设神施,浑认作、天限南疆北界。一水横陈,连岗三面,做出争雄势。六朝何事,只成门户私计?</p><p> 因笑王谢诸人,登高怀远,也学英雄涕。凭却长江,管不到,河洛腥膻无际。正好长驱,不须反顾,寻取中流誓。小儿破贼,势成宁问强对!</p> <p>重建的北固楼,比多景楼更高,迴廊成环,了无遮档,登楼极目远眺,山光水色,壮美多姿,真有凌空飞翔之感。朝东望,焦山独立于滔滔江流之中;朝西看,山峦愈远愈淡,与碧空融为一体;江对岸扬州高大的烟囱清晰可见;山下,不尽长江更使人诗情画意油然而生。</p><p>南宋辛弃疾《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p><p>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p><p>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p> <p>登楼朝东眺望,滔滔江水,百舸争流,青翠的焦山独立于万顷碧波之中。</p> <p>朝西远瞰,沿江码头船舶密布,远处的金山,依稀可見。</p> <p>北固楼东侧有祭江亭。传说刘备逝世后,留在东吴的夫人孙尚香曾在此祭奠后投江。</p> <p>登山长廊中有"天下第一江山"石刻。</p> <p>六朝时梁武帝萧衍游览北固山,看到江山壮丽,挥毫写下“天下第一江山”题字。原件已不可見,现在的碑刻是清朝时摹写重刻的。</p> <p>登山长廊沿山脊起伏而建。</p> <p>过“南徐净域”拱门,就是甘露寺。孙刘联姻的戏文就在此上演。</p> <p>阿倍仲麻吕(中文名晁衡)日本遣唐留学生,中日文化交流使者。到达长安后入太学,后参加科试,考中进士。官至左散骑常侍兼安南都护。753年受命为唐使,与鉴真大师及日本使臣东渡,途中船泊扬子江畔,夜晚月光皎洁,晁衡思绪万千,想到36年未回故乡,欣然命笔,写下了著名五言诗《望月望乡》,诗中写道:"翘首望东天,神驰奈良边。三笠山顶上,想又皎月圆。”大历五年逝于长安。</p><p>1990年镇江在北固山为阿倍仲麻吕树立纪念碑,以中日两种文字镌刻《望月望乡》诗文。日文碑文由日本书道院院长田中冻云执笔,中文碑文由中国书法家协会沈鹏所书,著名书法家赵朴初为诗碑题写了碑额。</p> <p>铁塔正式名称是甘露寺塔,位于北固山主峰东南面。始建于唐,原为石塔。北宋年间原址重建铁塔,</p><p>全部以铁仿木构楼阁式塔铸制,現存残塔四层,包括塔基(须弥座)残高约8米。</p> <p>临近出口处有东吳名臣鲁肃墓,据考证此处实为鲁肃衣冠冢。</p> <p>东吳名将太史慈墓。</p> <p>北固山出口处,门两边题字“控楚负吳 襟山带江”写尽当年北固山的軍事地位和区位优势。</p> <p>山下绕山栈桥深入江中,在栈桥上看北固山,别是一种风情。</p> <p>四、金山</p><p>进金山公园大门不远的左边就可見一座廊桥,上悬花洲冷泉匾额。过桥可去百花洲。</p> <p>百花洲桥,洁白如玉。蓝天碧水,游船悠悠。</p> <p>因疫情不能过塔影湖到对岸参观芙蓉楼。</p> <p>当年康熙皇帝游金山登岸处留下了御码头遗迹,現在成了游船码头。</p> <p>金山寺建筑风格独特,依山而造,殿宇厅堂,亭台楼阁,相比相衔,丹辉碧映,加上慈寿塔耸立于金山之巅,拔地而起,突兀云天,使整个金山仿佛就是一座宏伟壮丽的寺庙,构成了一种金碧辉煌"寺裹山"的奇特风貌。</p> <p>金山高仅四十四米,来到山前,却觉得高耸孤兀,骤生崇高庄严之感。因为峰顶慈寿塔的缘故。寺塔与金山合为一体。山上寺院殿宇鳞次栉比,楼塔争辉,远看山是一座寺,近看寺即一座山,充分体现了我国古代杰出的建筑艺术。</p> <p>金山寺至今已有约1800年历史。原名泽心寺,亦称龙游寺,清康熙帝曾亲笔题写"江天禅寺",但习称金山寺,是中国佛教诵经设斋、礼佛拜忏和追荐亡灵的水陆法会的发源地。金山寺殿宇栉比,亭台相连,遍山布满金碧辉煌的建筑,以致令人无法窥视山的原貌,因而有"金山寺裹山"之说。</p><p>金山寺寺门朝西,殿堂楼阁依山就势,与国内大多数寺庙坐北朝南,寺分三路不同。</p> <p>大雄宝殿</p> <p>殿侧有登山通道。</p> <p>慈寿塔高约36米,砖木结构,七级八面,矗立于数重楼台殿阁之上,几毁几建。如今的慈寿塔,是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重建的。 </p> <p>慈寿塔建成恰逢慈禧六十大寿,刻"天地同庚”为她贺寿。从这里向上即达金山峰顶,有一凉亭,因宜于赏云望江,称为“留云亭”、“吞海亭”;亭内立一石碑,上刻有康熙御书的“江天一览”四个大字,故又名“江天一览亭”。</p> <p>現在寺北有金山湖。</p> <p>五、梦溪国</p><p>沈括故居梦溪园位于江苏镇江市区梦溪园巷,梦溪园原有面积约十亩左右,是北宋时期科学家沈括晚年居住的地方。他在此写成了科学巨著《梦溪笔谈》。现代研究中国科技史的英国科学家李约瑟博士称誉《梦溪笔谈》为十一世纪的科学坐标。我国当代科学家钱伟长说:“这座坐标就屹立在镇江。”</p><p>故居原有岸老堂、萧萧堂、壳轩、深斋、远亭、苍峡亭等建筑,还有一条溪水流经园内。现在的梦溪园只是原梦溪园的一部分,于1985年恢复,占地2亩,2幢建筑。前幢为清代修建的硬山顶平瓦房,坐东朝西,当中设正门,门上方嵌有茅以升题写的“梦溪园”大理石横额。后幢为清式厅房,坐北朝南,内有沈括全身座像和文字图片、模型、实物,展现了沈括在天文、地理、数学、化学、物理、生物、地质、医学等方面的科研成就。室内两对抱柱上的对联是沈括一生的高度概括和评价:“沈酣于东海西湖南川北国之游梦里溪山尤壮丽;括囊乎天象地质人文物理之学笔端谈论自纵横”。“数卷奇文物志无心匀翠墨;一钧初月南航北驾为苍生”。</p> <p>展览陈列中有梦溪园复原模型。当时考古挖掘得到原梦溪园题额石刻。</p> <p>梦溪笔谈的陈列展出。</p> <p>镇江風光壮美,与很多秀丽的江南城市不同。这次因疫情没有去看焦山的万佛塔和西津渡的云台阁,留作念想。作为当年科技标杆的沈括的故居梦溪园,也许可以建设得更好,以启发教育后来人,总比为帝皇写备注好得多。</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