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时代是出卷人,我们是答卷人,受众是阅卷人。2013年7月6日,是一个阳光灿烂的日子,东营广播电视台《绿洲农事》创刊号播出,至今已有7年。</p><p> “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作为一个“三农”专题电视栏目,它为实施脱贫攻坚奔走呼号,为助力乡村振兴呐喊助威,为荧屏增添了一抹亮丽色彩,奉献了一批精品佳作,交出了一份合格的创优与创收成绩单,产生了传播力、影响力、引导力和公信力,更留下了坚实的脚步、美丽的相遇和动人的故事。</p><p> 一、勇敢的逆行者</p><p> 巍巍发射塔传扬着鼎新革故的美丽传说,滔滔清风湖述说着激浊扬清的创业故事。</p><p> 开办三农栏目确实是在逆行而上。这“逆行”表现在:从“后方”到“前线”;从“城市”到“乡村”;从“业余”到“专业”这三个方面。这样的“逆行”,注定是长路漫漫,负重前行。</p><p> 作为逆行者,必须有强大的大脑。绿洲农事的顶层设计因势而谋,始终保持明晰的战略定力和鲜明特色,它的定位是:连通种养加,衔接产供销,涵盖农林牧渔,聚焦名优特新,传承民间文艺,共建生态家园。打通了“大动脉”,畅通了“微循环”,形成产业链条在栏目内有效引流,产生闭环效应,做到张弛有度,收放有节。</p><p> 栏目的总体构思应势而动。每期节目时长30分钟,是东营电视台首批长度30分钟的节目,共设有9个固定板块(不同时出现)。既层次分明,又一气贯注。栏目的播出时间几经调整,但一直保持了收视长虹,显现出品牌效应。</p><p> “农家故事”是东营电视台第一个(至今唯一)固定故事板块,是绿洲农事的核心板块,“拳头产品”,是栏目传播力的“压舱石”,栏目影响力的“风向标”。是一个“吃功夫”、“经打量”、“有含量”的板块,是复兴梦的“乡村版”和“三农篇”。</p><p> 绿洲农事的功力如何?栏目起于视角,成于视野;依托战略,依靠战术;功课全在三农之中,功夫尽在三农之外。如果说“农科讲堂”体现栏目的力,“农家故事”体现栏目的笔力,“生态家园”体现栏目的眼力,“农事观察”体现栏目的脑力,它们共同构建起栏目的基因符号,而作为点睛之笔的“记者感言”则是这“四力”汇聚点和爆发点。对于一个栏目来说,功力就是生产力,功力就是生存力,功力就是竞争力。</p><p> 当时,台里曾聘请社会各界25人对自办栏目进行无记名人工评分,一共进行了三次,15个自办栏目中,绿洲农事分别获第3名,第2名,第2名,总成绩最佳。2014年,台里引入收视率调查,大数据显示,绿洲农事的收视率及社会影响力名列前茅。2014年8月,东广台发25号文件《2014年自办栏目1-6月收视数据通报》发布,这是东营广播电视台迄今为止第一次以红头文件方式公布收视数据,在15个自办栏目中《绿洲农事》收视率、市场占有率分别都是第1名,实现了从“开门红”到“满堂彩”。 </p><p>2016年,绿洲农事荣获山东省第六届“山东省纪录(专题)片学术奖”(政府奖)一等奖1个、二等奖2个、三等奖4个。2016-2018年连续获得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第四五六届全国市县电视台推优展播活动“最佳栏目”一等奖、“融媒体短视频”奖,电视专题最佳作品奖,另有多个作品获各级单项奖励。2020年7月,绿洲农事荣获山东省第三届宣传乡村文明行动好新闻作品评选优秀专栏奖(东营市唯一专栏)。2016—2018年栏目组获得东营广播电视台“发展贡献奖”。多次获得东营市广播电视学会“十佳栏目”等荣誉称号。在栏目发展的道路上,《绿洲农事》的号角由“集结号”升级为“冲锋号”,在电视栏目的长跑队伍中,《绿洲农事》进入第一阵列,由“跟跑”变为“并跑”。</p><p>三、笃定的远行者</p><p> 栏目作走“精兵”之路,编导不仅要策划、撰稿、摄像,也要做后期;主持人就是现场记者,也是策划参与者,也有撰稿任务;制片人,也是策划人、撰稿人,更是方案落实人和执行人,也是现场记者,必须躬身实践,亲力亲为。策划、撰稿、主持、拍摄、后期全方位、全流程工作,人人都得有“两把刷子”,是一专多能的“全能型”,是一人多岗的“多面手”。</p><p> 开设了民间文艺板块,摄制了东营15位民间艺术家故事。聚焦本土非遗传承工作,一批非遗项目在荧屏得以传扬,一批“草根”艺人登上了“大雅之堂”, 黄河尾闾的盐碱滩飞出了“金凤凰”。一批三农人物在电视闪亮登场,他们正昂首阔步走在乡村振兴的星光大道上。</p><p> “黄河口风情菜”评选活动,在山东省新闻出版广电局组织的2016年全省网络视听节目内容建设扶持项目申报工作中,获“台网融合案例”扶植资金奖励,其经验做法作为推动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融合发展的项目典型在全省加以重点培育推广,成为网台合作、网台互动的成功案例。涌现出一批名店名菜,也带火了一批餐饮名家名厨。</p><p> 为东营莱商村镇银行等有关企业摄制了宣传片、快闪等视频,在形成良好合作关系的基础上,打响了“绿洲农事出品”响亮品牌。</p><p> 绿洲农事的宣传片有韵味、有品位,与节目内容浑然一体,相得益彰,广为传扬,经久不息。</p><p>记者感言是栏目的特色,是绿洲农事的标配。有感而发,微言大义,是节目的点睛之笔,体现了对三农以及人生的感悟和理解,彰显和提升了栏目的思想深度、技术含量、文化色彩,表达了对电视节目审美的不懈追求,起到了“四两拨千斤”的宣传效果。 实践证明,三农领域照样可以成为孕育、发掘出电视新闻宣传的“富矿”、“金矿”。在变局中开新局,在时机中开新机。在黄河尾闾,渤海之滨,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的舆论氛围正在发挥出“虹吸效应”,关注农村、关心农业、关爱农民已经蔚成风气。</p><p>绿洲农事的人均节目制作量、人均创收量在东营广播电视台一直都处于一个高水准位置。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绿洲农事是大家的工作平台,更是大家的心灵家园和精神寄托,庆幸和感恩绿洲农事有一个忠诚、干净、担当,自律、自励、自信,能打胜仗、敢打恶仗、善打硬仗的电视新闻宣传“梦之队”。</p><p>追光的人,自己也身披万丈光芒。我们是奔走呼号的媒体人,也是脱贫攻坚的“摆渡人”,乡村振兴的“吹哨人”。七年了,绿洲农事的记者每人每天至少创作1分钟节目的工作量指标雷打不动。</p><p> 好的生活方式,是一群志同道合的人,一起在理想的路上奔跑!回头有一路的故事,低头有坚定的脚步,抬头有清晰的远方。能够同甘共苦,共同创办绿洲农事,是幸运的,荣光的,幸福的。绿洲农事感谢所有为之奉献的开拓者,他们是:房 宁 李 维 韩晓梅 任文媛 武 宁 赵栋良 郝吉鹏张董琳 高蒙蒙 张蒙蒙 郭红云 路来平 王美琳,大家是共同的创办者、体验者、奉献者,感谢崔建国总编辑、李梦来总编辑两任监制的悉心指导和热情鼓励。</p><p> 功成不必在我,但功成必定有我。在浩瀚若海的电视百花园中,绿洲农事只是一卷细浪、一束小花,它微不足道的,但依然或低吟,或浅唱,也可以歌声嘹亮,气势磅礴。所有过往,皆为序章。这些年,绿洲农事以厚劲之心,尽绵薄之力,以敬畏之心,尽守护之责,做了一些事情,但还有很多没有做好。有一点付出,也还有很多不足之处。</p><p> “我们走在田埂上,道路泥泞不慌张;我们走在大路上,为了三农不彷徨”。莫问前程,但行路远。只要心中有绿洲,你的世界就永远不会荒漠;只要心中有三农,我们的生活就永远不会落寞。</p><p> 记者感言</p><p>呼号呐喊为代言,</p><p>质朴自然在田园。</p><p>字正腔圆话农事,</p><p>绿洲大地涌波澜。</p><p> </p><p>深耕精作有七年,</p><p>农家故事一百篇。</p><p>长路漫漫知马力,</p><p>风雨兼程扬风帆。</p><p><br></p><p><br></p><p><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span class="ql-cursor"></span></b></p><p> 作者:刘长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