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秋渐远,冬已至。2020年11月24日,伴随着初冬的晨曦,政史地组又迎来了每周一次的集体教研活动。本周教研内容是杨万祥老师带来的展示课,八年级上册第16课《毛泽东开辟井冈山革命根据地》。</p> <p> 本课的课标要求是知道南昌起义,讲述毛泽东、朱德在井冈山会师的故事,认识中国共产党创建工农红军和农村革命根据地的意义。本课在内容上重新整合和补充了毛泽东开创井冈山道路的相关史事,如增加了三湾改编、工农武装割据、中华苏维埃临时中央政府的成立等,内容更加充实;将南昌起义与秋收起义在意义方面的相同点整合在了一起,逻辑层次更加清晰。本课以三部分呈现:一、南昌起义;二、秋收起义与井冈山会师;三、工农武装割据。</p><p> </p> <p> 本课在整体设计上,依据课标,制定目标,整合课程。整个教学设计依托课标,突出创建工农红军和农村革命根据地的意义,制定教学目标明确、具体、有可操作性,教学设计中将本课知识结构进行了重新整合,逻辑线索更加清晰。如杨老师将本课内容整合为三大篇章。第一篇章 路在何方。杨老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以图表的形式完成南昌起义、八七会议、秋收起义的时间、地点、结果、意义。在学生完成自主学习任务后,利用随机抽取的功能检验学生的学习成果。第二篇章 路在脚下。在井冈山会师部分,杨老师结合思维导图层层分析会师过程,思路清晰明了。第三篇章 走向胜利。结合相关视频及习主席的讲话进行主题升华,有助于学生家国情怀的培育。</p><p><br></p> <p> 在导入部分,杨老师利用优学派的抢答功能,既回顾了学过的知识也活跃了课堂氛围。抢答正确的同学可以参加刮刮乐抽奖活动,并发送相关奖品,同学们的热情异常高涨。 </p> <p><br></p><p> 教学环节中,设计运用系列问题,问题由浅入深,层层递进,让学生由了解到理解,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问题意识,体现培养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目的。</p> <p> 本课教学中, 史料形式多样,注重论从史出。运用大量原始历史材料,用图片、地图、文字、表格、数据等不同形式展现,师生共同解析,养成学生提炼历史信息、史料论证和历史解释能力让历史课有“历史味”,有利于提高学生学科素养,体现了历史学科的教学方向。</p> <p> 在教学过程中,杨老师注重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引导学生学习中国革命前辈的勇于奋斗,勇于挑战,开辟新道路的不畏精神。希望学生们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把革命前辈们勇于挑战,勇于奋斗的精神用在自己的日常学习和生活中。</p> <p> 政史地组的各位老师,用心聆听,认真记录。秉着精益求精的精神,深抓课堂每一个细节。课后以线上的形式进行了说课和评课环节。</p> <p> 杨老师从学情分析、教材分析、教学设计、教学反思、课堂参与度、信息技术在本课的应用等六个方面分析如下:</p><p> 学情分析:本节课上课的是八年级十班的学生,部分学生的基础相对较弱,所以在教学设计中重点放在学生对基础知识和重大历史事件的掌握上。</p><p> 教材分析:本节课学习的内容为“毛泽东开辟井冈山道路”,是中国共产党发展中的重要一部。本课有“南昌起义”,“秋收起义与井冈山会师”,“工农武装割据”三个子目的内容,依据课标,重点要使学生掌握南昌起义及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创建的意义。</p><p> 教学设计:本课以中国共产党的探索为主线,首先通过一个用优学派抢答和抽奖的环节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迅速进入课堂;其次,以“路在何方”“路在脚下”“走向胜利”三个篇章串联起整堂课,学生通过“阅读教材自学”“阅读史料讨论”“合作探究”等方式学习相关内容;最后,进行课堂小结及课堂升华,用习近平总书记对青年的一段话结束本课的学习。</p><p> 教学反思:本节课的内容相对较多,一节课的时间稍显紧张,在教学内容上要以课标为准,精研教材,学会取舍。没有能够充分调动学生,整体上学生参与度不够,要学会使用多种教学手段来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没有做到讲练结合,虽有准备习题,但由于时间关系没有使学生练习。</p><p> 在以后的教学中,可以调整教学环节的顺序,将学生练习插入到相关内容当中,使学生能边学边练。此外,本节课对于优学派功能的使用还不够熟练,在今后的教学中要不断尝试,不断挑战。</p> <p> 老师们以文字的形式表达了在本节课的收获、建议以及困惑。</p> <p> 最后陈晓敏老师作为本次活动的主持,总结点评和建议如下:杨老师的这节历史课充分利用智慧课堂进行教学,有步骤有计划地完成了本节课的三维目标。课前预习环节利用“抢答提问”复习旧知识,并以“抽奖环节”及时鼓励学生,新课讲述环节首先鼓励学生自主学习阅读教材内容,填写表格完成“南昌起义”、“八七会议”、“秋收起义”三大历史事件的相关内容,提问抢答巩固表格内容,基本完成了本课重点知识“是什么”,第二目和第三目内容充分利用史料,引领学生分析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开辟的原因和“工农武装割据”形成过程和原因,以此解决本课难点,充分发挥论从史出、史料实证的核心素养。最后的课堂总结引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井冈山革命道路”和“井冈山精神”的电视讲话,使本课在家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的培养上作以提升。</p><p> 作为一堂能基本完成教学任务的公开课和政史地组的教研活动,值得和杨老师商讨的是:历史课是一个“讲理”的课,这个理就是“逻辑”,教材第一目应该是四大历史事件且有必然联系性,这是关系到毛泽东关于“工农武装割据”理论形成基本过程的理解,即通过本课重点来解决难点问题。那么历史事件不是孤立存在的,也不是让学生就知识点而记住知识点,当他们懂得四个历史事件的必然联系时,自然会对记住重点、理解难点,即在课堂上教师要通过一定的讲解让学生构建历史逻辑,学生记忆的负担也从中会大大减轻。所以建议我们的历史课注意单元与单元之间、每课与每课之间、一目与一目之间的因果逻辑性,这样不但有利于学生平时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也有利于中、高考形成完整的历史体系。 </p><p> “亲其师,信其道。”毕竟我们是要通过历史课的五大素养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有了正确的历史思维才能够共享人类灿烂文明、共悟人类精神价值、做一个有思想有担当的人!</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