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之旅/太极姚岸行

爱美家^O^喜临门

太极情缘 <p>  <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20px;">每次</b>的记录都是一种心情,一种景致。首提的就是【太极情缘】,因为太极让你我相知相伴。</p><p> </p> <p>  一套拳几十个知己,友情永恒。在每天锻炼中,虽然没有发生惊天动地的故事,没能定格到刻骨铭心的镜头,但每天按时出勤,平平淡淡、真真实实,这份平实却令人回味隽永,透露出淡泊名利的心境来,带来了健康与快乐!这就是我们。</p> 姚岸村 <p>  上张乡姚岸村,是一个有着光荣历史的革命老区村,71年前中共仙居县委机关就设在这里。第一次国内革命时期是红十三军活动的主要地区,1949年6月18日,中共仙居县委进驻上张乡姚岸村,设立临时县委,做好解放仙居的接管工作,姚岸村为仙居解放作出重要贡献。7月8日,仙居县城解放后,中共仙居县委撤离姚岸村。为牢记这段历史,教育和激励后人,县委在姚岸筹建中共仙居县委旧址纪念馆,并把其作为党员先进性教育实践基地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p> <p>省级国防教育基地</p> 兵工厂 红色革命 <p>  仙居,从1928年3月第一个中共小组建立到1949年7月仙居解放,仙居人民和革命志士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为了民族的独立和解放事业,历经了二十多年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二十多年来,他们抛头颅,酒热血,不屈不挠,留下了许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业绩,书写了无数不朽的历史诗篇,展 现了一幅又一幅血染的风采。</p> <p>  上午我们来到了县委旧址展览馆,穿上红军的衣服,讲解员滕丹丹为我们讲解姚岸在解放时期作为县委县政府所在地的作用,以及为了仙居的解放事业献出宝贵生命烈士们的故事。让我们也访佛经历了战争的残酷,敌人的冷血与无情,听到了枪炮声。</p> 历史照片 <p>  一张张弥足珍贵的历史照片,一个个光辉的革命战争故事</p> <p>1985年部分南下干部合影</p> <p>纪念馆通过大量的文字、图表、历史文物等实物,形象而直观地将发生在仙居这块红色土地上的故事再现于眼前。</p> <p>纪念馆里,一件件静默无语的实物、一个个催人泪下的事迹,可歌可泣的感人故事。</p> 大事件 <p>1927年9月,中共浙江省委在临海特支基础上建立了中共临海县委,以张伯昕为书记。同月,王焕忠受临海县委书记张伯昕指派返回仙居发展党员。随后,临海县委又先后派李霞、何明、林迪生来仙居开展工作。至1928年3月,仙居已有中共党员12人。于是在城关土地堂朱寿喜家成立了仙居第一个中共组织--中共仙居小组,以林迪生为组长。</p><p><br></p><p> </p><p><br></p> <p>1929年5月,国民党浙江省政府不顾严重灾情,下令农民陈报土地,以便课税 筹措军费。仙居的土地陈报连农民的猪牛栏基、粪坑基、路边和屋边开垦的零星地也要丈量陈报。而陈报登记时,不足一亩的以号(块、处)为单位按每号0.12元收取手续费,同一号超过一亩的按实际面积累进收费。这样靠"四边"垦荒度日的农民就不堪重负,义愤极大。为此,党组织适时组织发动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反土地陈报"斗争。1929年12月,寺前下塘(今塔镇下塘村)贫农朱福真发动里坎头、柯思岙等村群众驱赶陈报官,并亲自带人到柯老坡家烧掉土地陈报单,揭开了仙居"反土地陈报"斗争的序幕。</p> <p>1939年5月,中共台属特委指派温岭县委委员韩先绶负责开辟仙居。 6月,王炳章把韩先绶安排在岭下张小学任教,以教员身份为掩护开展工作。8月,韩先绶吸收陈洪正、张剑慧、应广兴、王英为中共党员,建立起中共仙居城关支部。到9月底,全县党员数恢复到40多名。10月,台属特委决定建立中共仙居工作委员会,以韩先绶为书记,李传鉴、张剑慧为委员。</p> <p>1941年5月,中共台属特委机关迁入仙居后,仙居县委把主要精力放在组建抗日武装和建立根据地上。9月17日,武装夺取仙居县城行动失败,一批暴露身份的党员骨干被迫撤往乐清。11月,党委制改为特派员、联络员制,中共仙居县委撤销,台属特委任命尚未暴露身份的县委宣传部长项加兴为特派员,以小学教员身份驻下各西郊小学开展活动;任命陈洪正为联络员,以做油漆为掩护,从事联络工作;指示各区委、支部停止活动,对党员实行单线联系。</p> <p>1941年6月,台属特委在田市东周中共党员、时任国民党自卫中队班长吴焕新家召开武装骨干会议。决定∶一、对全县党组织进行一次全面整顿,暂停与那些表现不坚定党员的联系。二、把分散在台属各县的武工队员调入仙居,加强发动群众组建抗日武装工作,加强与活动在临海境内的金孝地、金差违公子领导的土著武装的联系,必要时邀其入仙。三、发动各级组织和党员想方设法多掌握一些武器弹药和军需物资。四、抓紧做好国民党自卫队中的党员工作,让他们团结更多的自卫队员,争取全队起义。五、夺取县城后,公开组建300至500人的抗日武装,如遇顽固派"清剿"则撤往浙南与省委领导的主力游击队会师。为实现上述计划,全县划分东西两片,东片以潘行善、林卓为负责人,重点在朱溪、下各地区发展武装,并保持与金孝地父子的联系;西片由李少金、齐治平负责,把十三都开辟成游击根据地,然后再向西北发展;郑伯永则负责党组织的整顿和自卫队中的党员工作。会后,各自按计划分头开展。</p> 传承红色展风釆 视频回放 三五支队 <p>  抗日战争胜利至今已有70周年,70年后我们重新回忆那曾经的烽火岁月,搜寻那些被战火尘封的三五支队的往事和曾被湮没的声音,今天重新讲述那些荡气回肠的峥嵘岁月,以及涵盖在那些烽火岁月里历久弥坚的可贵精神,回望历史和父辈们走过的路,仍然会让我们热血沸腾。</p><p>   1937年7月,日寇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8月,日寇发动淞沪战役;11月,上海沦陷;12月,南京、嘉兴、湖州、杭州先后沦陷。为了抗日救国,国共两党经过谈判,决定把江南的红军改编为新四军。1940年1月,日寇偷渡钱塘江,占领了萧山。日寇所到之处杀人、放火、强奸妇女、无恶不作,在中国的土地上制造了很多千人坑、万人坑及一系列惨案。1941年4月中旬,日寇发动浙东战役,占领绍兴、诸暨,在与国民党军进行一个月的激战后,日寇又占领了温州、台州、象山、镇海、宁波、奉化、慈溪、余姚、上虞。由于国民党执行了“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方针,对外敌采取不抵抗主义节节败退,日寇如同进入无人之境。同年日军发动的宁绍战役,使杭甬铁路两侧、杭州湾以南整个地区,都被日军占领。于是这片土地任由日本侵略者的铁蹄践踏,当时姚江以北就成了敌人的后方。在这种形势下我浦东工作委员会为了贯彻党中央的指示,决定将开辟浙东、浙西的根据地的任务,交由谭震林负责并指导其工作。当时浦东工委领导的有两支部队:一支是长期坚持浦东抗日斗争而发展起来的淞沪游击队第五支队;另一支是我党派党员在伪军第十三师二十五旅第六团和第五十团中做了工作后,由我党控制的一部分兵力。在此基础上发展的浦东部队先后到达浙东三北地区7批约800人。这支部队成为创建新四军浙东游击纵队的基础,俗称“三北游击纵队”。</p><p>   1942年6月,在日军发动的浙赣战役后,经党中央和毛泽东亲自批准,华中局、新四军军部分批派遣谭启龙和何克希等300多名党、政、军、财、文领导干部来到浙东,并于同年7月8日在四明山成立浙东区党委及“第三战区淞沪游击队三北游击纵队司令部”(此番号属灰色隐蔽发展时期的特征)统一领导浦东过来的各部和当地各县游击队,何静(即何克希)任纵队司令兼浙东区党委军事部长,连柏生任副司令,谭启龙任浙东区党委书记兼三北游击纵队政委,刘云(即刘亨云)任参谋长,张文碧任政治部主任,隶属于新四军领导指挥。浙东区党委的成立,为浙东抗日根据地的创建提供了重要的组织保证。</p><p>   成立后的“三北游击纵队”统一整编了浙东各地零散的游击武装,共有战斗人员1510人。改编以后的第三支队和第五支队,合称“三五支队”。</p><p>   “三五支队”是1941年5月—1945年10月在新四军“三北游击纵队”的指挥领导下,活跃在浙东及浙南地区并在当地有着极大影响力的一支抗日武装部队,其主要活动区域集中在浙江省宁波三北地区、四明山区和温州,并建立起稳定、巩固的浙东抗日根据地,成为全国19个根据地之一。“三五支队”是当地群众对“三北游击纵队”第三、四、五支队的爱称</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