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个村,那道湾 @ 一段久远的记忆

CNCQCS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57, 181, 74);">  跨越五十载,梦回当年。那片水,那座山,那个村,那道湾。我们曾先后在这里生活劳动,挥洒青春和汗水,品尝生活的艰辛。有苦,有累,也怨,也恋。</b></p> <p><b style="color: rgb(57, 181, 74);"> 记于 2019.04.07 九池知青万州聚会</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span></p> <p>  万县市九池公社,金星村,泡桐湾。这里是我当年作为知识青年下乡落户的地方。从1969年到1971年,我生命中的两年在这里度过。</p><p> 刚下乡时,我还不到十六岁。转瞬五十年,弹指一挥间。今天重返故土,唤起那一段久远的记忆。</p><p><br></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有过多少往事,仿佛就在昨天</p><p style="text-align: center;">有过多少朋友,仿佛还在身边</p><p> .</p> <p>  2020年11月14日中午,乘坐万州到九池的公交中巴车。</p><p> 车行途中从窗外注意搜寻四层岩的踪迹,隐约可见被荒草掩盖的石梯和寨门。当年不通公路,全靠步行,这段陡峻的山路不知走过多少次。</p><p> 汽车爬坡上山,转得不知方向,看到桐宝山和万年水库后才有了定位。汽车终点就是九池下场。</p> <p>九池下场,中巴车站</p> <p>下场街道</p> <p>下场街道</p> <p>  下场街道还是那么窄,但房子比以前修得好了些。</p> <p>原九池公社位置</p> <p>  这里应该是原九池公社的位置,如今改换了门庭。公社不知搬到哪里去了。</p><p> 当年,公社隔段时间都要召集知青到公社开会,完了吃一顿饭。</p> <p>下场的尽头</p> <p>下场尽头的公路</p> <p>  公路在下场的尽头继续延伸,通往柱山?或更远?</p> <p>下场远眺</p> <p>  从场上看出去,下面是金星、明星、九龙、桂花等大队,对面山上是泉活。</p> <p>  当年和我一起参加工作,招工到西昌铁路分局燕岗车务段的共有五人:泉活王卫东、明星柯大鹏、九龙陈代余、桂花王思才、金星的我。我和王卫东分到大凉山的乌斯河车站。我的美篇【故土寻访】对此作了记载。</p> <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这是我们几人当时和现在的照片(王思才一直未联系上,知道时已病故)。</p> <p>  说起山上的泉活大队,引起了一点记忆。当年队上派工到泉活修水库,打钢钎凿炮眼。工余时间,和伙伴们跑到山顶国有森林去玩,参天的松树,阳光从树隙射入,松鼠在林间跳跃。躺在铺满松毛的地上,听阵阵松涛,完了拣一背篼松果回去煮饭。那种场景令人难忘。那片森林不知是否是今天的泉活森林公园。</p> <p>  时隔多年,从下场往金星方向的路也有些模糊了,经一位老乡的指点走去。回想起来,还是这条路没有变。</p> <p>途经九龙大队</p> <p>  从下场到金星要经过九龙大队。想起了一件趣事:九龙大队与我们相临,隔一条小河。一次心血来潮,约了伙伴晚上去偷九龙某队的甘蔗以为乐趣,夜晚潜近住家旁的甘蔗地,谁知惊动狗叫,有人出来查看,吓得我们连滚带爬,逃回住地,带的镰刀还把手割了。血的教训。</p> <p>泡桐湾,村前小河掩映在竹林中</p> <p>过桥就是金星大队</p> <p>金星大队知青</p> <p>  现已知金星大队前后共有九名知青,2019.04.07万州聚会时来了以上八人。刘宗菊还未归队。</p> <p>村前小河</p> <p>村前小河</p> <p>  说是小河其实只能算一条小溪,一直流向水库,当年竹林没有这么茂密。</p> <p>  这条小河,承载过我许多欢乐,我和伙伴们常在小河里钓鱼、抓螃蟹、淴滩(围滩排水抓鱼)。那时钓鱼的行头不像现在这么高档复杂,砍一根斑竹火烤煨直,买的鱼钩鱼线拴上,高粱杆做浮漂,牙膏皮做铅坠就成了。</p> <p>河边的小路已变成公路,通到村前</p> <p>金星三队,树林包围的村舍</p> <p>  走近了。这里原来是个院子,住的社员比较多。知青房就在这里。现在,各家都单独修了房屋,院子已不存在了。</p> <p>  走进去,首先见到骆成碧,潘厚清老师的妻子。互相都不认识了,说起来才知道,潘老师已经不在了。</p> <p>  当时队上的年轻人有好些个,冯地寿、冯地凤、何芝杰、何光华、何光富、潘中富、潘名臣、潘中禄、潘中莲......。我和他们玩得来,关系都不错。</p> <p>  闻讯来的有潘中富、何光富、小光华等,冯地寿在忙农活,何光华没在家。当年的“小芳”们可能都远嫁它乡了。</p> <p>  还有当年很好的朋友,何芝杰参军后我们还通过信,转业后一直在铁路工作,退休后在成都。潘名臣因劳累伤病,早些年就去世了,听中富摆起来,令人唏嘘。</p> <p>我、潘光前(二队),何光富,潘中富</p> <p>小光华,快八十了</p> <p>  当时队上有两个潘光华,小的一个称为小光华,比我大十来岁。</p> <p>  几个人在中富家聊天,回忆过往的经历和趣事。然后,我想看看记忆中的一些地方,中富陪我到周围去转转。</p> <p>当年知青住房的位置</p> <p>  知青房早就没了,只剩下地基。当时是两间房,靠院内一间住刘宗菊。院外一间住我。</p> <p>  那年公社给各个队装喇叭,听广播和公社的信息。我也买了一个舌簧喇叭接入线装在屋里。那年头连收音机都没有。</p> <p class="ql-block">  在这间屋里,我曾学着社员做篾活,编出过框篼等用具。记得还编了一把篾扇,上面织出了 “锷未残”三个字,算是一件比较精细的作品了。</p> <p>  当年第一批知青,是我和刘宗菊,我走时贺平来,交错有一个月时间。其后相继是姜学武、张兴明和易峰。</p> <p>金星三队知青</p> <p>  中富摆起,贺平还时常回来看看,想必对这里的一山一水和乡亲们都很熟悉。可惜我这次时间太短,只能匆匆看看,很是遗憾。</p> <p>  泡桐湾临近九池完小,当时我母亲在该校任教。有时干活累了不想弄饭,就跑到学校吃食堂。我常做的是煮面条,懒人食品,简单快捷。没有佐料了,就放一点泡菜坛的水,吃得也是有滋有味。分的粗粮都去换了面条。</p> <p>  当时学校老师的子女之间,都是很熟悉的,易峰、崔伟、王世举、王世华、王世为、陈代余等。那时我和王世举耍得最好,常一起钓鱼,到水库游泳。回到万县市,约几个伙伴,抱着个三弦,在街上边走边弹唱,过后想来很是好笑。</p> <p>泡桐湾的山塘</p> <p class="ql-block">  泡桐湾最里端是一口山塘,春耕时塘水放低了,就用柴油机和水泵抽水,队长派我去看守柴油机,哪知遇到故障启动不起了。我找来当时的初中课本,记得是工业和农业基础知识,上面讲了柴油机的构造,看了居然把它搞好了。</p> <p>  中富回忆起,我常在塘中游泳,而且游得很快,背都露出来了。那是小时候在长江里滚出来的。即使现在老年了,我仍然每天在游泳。</p> <p>村边的冬水田</p> <p>  泡桐湾是一坡梯田,这块田当年种过藕,秋冬季挖藕,光脚下田,有时冻得通红,甚至麻木,还是熬过来了。</p> <p>  刚下乡时,觉得新鲜好奇,随后而来的却是早出晚归,日晒雨淋,放工后的饥肠辘辘,劳累疲惫。各种农活中,除了犁田外,其它差不多都干过。</p> <p>  农村的苦累活,栽秧要算一个。连续几天,感觉腰都要断了。供应的几两栽秧酒,几口就喝了,不要菜,也没有什么菜,倒是练了酒量。</p> <p class="ql-block">  记忆最深的是第一次长途挑担。平时队上距离近,挑百多斤不觉得。那次从公社挑粮食到市里,我挑了96斤(这个重量永远都记得),开始还挺轻松的,哪知翻过桐宝山下了四层岩,全身软脚打闪肩膀痛,又不敢歇得太久,否则跟不上队伍不知道目的地。记得最后的一段路,肩膀痛得要命,我是跑一小段,放下稍站一下又挑起来跑,那感觉真是痛苦。这次的经历终身难忘。</p> <p>  那时人年轻,苦累过后恢复也快。队长也照顾我,让我当记工员,收工前到各处记工分,可以少干点活。</p> <p>院子对面的山坡和道路</p> <p>   这片山坡上原来都是田和地。据说现在已少有人种地,田地长满了荒草,道路依稀可见。</p> <p>  想起一件趣事,就发生在这里:一次和潘中富约起炸狗,那时每月供应肉,吃完后用猪肠包肉骨头,加上火药等材料,就放到这个地方,晚上在房里等着。听见炸响了急忙跑去收获果实,哪知狗的主人家来得更快,结果白费了功夫。谁知这狗就是我好朋友潘名臣家的,他知道后还请我去吃狗肉,说本来就想杀了它,下不去手,现在正好帮了忙。我也没多想他说的是客套话,还心安理得的去享用。</p> <p>  若干年后和同事聊起这些往事,自己都觉得奇怪。从小都是乖娃娃,却去干炸狗偷甘蔗之类事。可能是脱离了家长管束后偶尔跑偏了吧,幸好又跑回来了。</p> <p>  爬上坡顶,这里原来是一个坝子,晾晒粮食,也是生产队做粉条的地方。前面不远就是潘名臣的家。那时我和他很谈得来,他的墨水或许还要比我多点,我只上过初中一年(初六八级)。只可惜天人两隔,再无缘见。</p> <p>  翻过山坡,又是一口塘和一串梯田,旁边的坡上住着几家社员,潘中莲就住在这里,她那时好像读高中。我招工离开时她还送我一笔记本,由于离家遥远,后来也没有联系。</p> <p>万州到下场的公路通过村口</p> <p>  又翻过一个山坡,坡下,万州到下场的公路经过这里。村边的小河流出来,经过这座桥流入水库。这里原来有一个面房,利用水流制面。现在面房没有了。公路旁修了房屋。</p> <p>万年水库</p> <p>  我和王世举常在水库里游泳嬉闹,从面房的旁边下到水库。</p> <p>在村外公路边遇到何光华</p> <p>  走到公路边,有许多人在一幢房前打牌。在这里碰到了何光华。</p> <p>  我当年很佩服何光华,他思路奇特,行为夸张。在那最冷的冬天,田里都结了薄冰,他光脚跳下冬水田捉鲫鱼,鱼都不动了,一逮一个准,他还乐呵呵的。</p> <p>  而我呢,曾在夏夜邀约伙伴捉青蛙,在电筒光的照射下,田坎边的青蛙也是一逮一个准。就是在这一片,田比较多。</p><p> 钓黄鳝也很有趣,用一根细铁丝,一端弯钩,穿上蚯蚓,探入田边黄鳝洞内,用手指弹水面,黄鳝上钩了往洞内拖,这时拉出来就是一条。</p> <p>  何光华还记得我弹三弦,夏夜消遣,自得其乐。其实我更爱拉二胡,是文革停课时练的,那时曲谱都是手抄,虽不专业,但很熟练。<span style="color: rgb(1, 1, 1);">其后几十年几乎没摸过。</span></p> <p>  走一路看一路忆一路。时隔多年,还有好多没忆起的,都淡忘了,随着悠悠岁月远去。</p> <p>  回万州的汽车从此经过,就此道别乘车返回。</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57, 181, 74);">  农村的两年,是人生的第一堂社会实践课,它使我从贪玩到学会自律,从幼稚到逐渐成熟,在劳动中增长知识,在苦累中寻找快乐,它丰富了我的人生,使我形成了豁达乐观,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b></p> <p><b style="color: rgb(57, 181, 74);">  落户两年后,我被招工到大凉山干装卸工,和石棉土豆等打交道,工作也很累。但,吃过了那段苦,一辈子不言苦。这也是我农村经历的最大收获。</b></p> <p><b style="color: rgb(57, 181, 74);">  重返九池山乡,唤起那一段久远的记忆,并以此记载那段难忘的岁月。</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 END ◎◎◎◎◎◎</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