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征——追本溯源,从瑞金到会宁

王海生(特战76)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2px; color: rgb(237, 35, 8);">什么是国民党</b></p><p class="ql-block">中国国民党,成立于1894年,由孙中山先生创立,其前身为中国同盟会。1912年,同盟会联合4个小党派改组为国民党。1919年正式称为中国国民党。1923年11月,在中国共产党的帮助下,发表了中国国民党改组宣言,在孙中山领导下,于1924年1月召开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第一次实现国共合作。1936年12月12日西安事变后,国共第二次实现合作,战胜了日本帝国主义。日本帝国主义投降后,以蒋介石为代表的国民党顽固派,重新挑起内战。1949年7月16日,为挽救败局,国民党顽固派成立“非常委员会”,由蒋介石任主席,1949年12月11日,国民党中央党部由大陆迁往台北,现为中国台湾地区政党。</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2px; color: rgb(237, 35, 8);">人民共和国从这里走来</b></p><p> </p><p> 党中央第一代领导核心早在1935年10月就作出了明确的认定。在到达陕北象鼻子湾对长征总结时,毛泽东主席就指出:“我们从瑞金算起,总共走了367天,我们走过了赣,闽,粤,湘,黔,桂,滇,川,康,甘,陕,共11个省,经过了五岭,湘江,乌江,金沙江,大渡河以及雪山草地等万水千山,攻下了许多城镇,走了二万五千里,这是一次真正的前所未有的长征。</p><p><br></p><p><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22px;"> 资料整理—帆船之都</b></p> <p><b style="font-size: 22px; color: rgb(237, 35, 8);">主要路线:瑞金→遵义→胶平渡→安顺场→卢定桥→雪山草地→毛儿盖→静宁→吴起镇→会宁</b></p><p>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毛泽东</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2px; color: rgb(237, 35, 8);">长征历史事件</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2px; color: rgb(237, 35, 8);"></b>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工农红军主力撤离长江南北各苏区,转战两年,到达陕甘苏区的战略转移行动。</p><p>1934年10月,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中央主力红军为摆脱国民党军队的包围追击,被迫实行战略性转移,退出中央根据地,进行长征。</p><p>长征是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奇迹,中央红军共进行了380余次战斗,攻占700多座县城,红军牺牲了营以上干部多达430余人,平均年龄不到30岁,共击溃国民党军数百个团,期间共经过14个省,翻越18座大山,跨过24条大河,走过荒草地,翻过雪山,行程约二万五千里,红一方面军于1935年10月到达陕北,与陕北红军胜利会师。1936年10月,红二、四方面军到达甘肃会宁地区,同红一方面军会师。红军三大主力会师,标志着万里长征的胜利结束。[1]</p><p><br></p><p>长征</p><p><br></p><p>发生时间</p><p>1934年10月至1936年10月</p><p>部队</p><p>红一、二、四方面军</p><p>领导人</p><p>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张闻天等</p><p><br></p><p>基本路线发展阶段评价长征的由来将领职位年龄重要会议</p><p>历史背景</p><p>1933年9月~1934年夏,中央苏区红军第五次反“围剿”作战,由于中共中央领导人博古(秦邦宪)和共产国际派来的军事顾问李德(又名华夫,原名奥托・布劳恩,德国共产党党员),先是实行冒险主义的进攻战略,后又实行保守主义的防御战略,致使红军屡战失利,苏区日渐缩小。1934年4月,中央红军(1月由红一方面军改称)在江西省广昌与国民党军进行决战,损失严重,形势危殆。7月,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简称中革军委)命令红军第7军团组成北上抗日先遣队,向闽浙皖赣边挺进,建立新的苏区;命令红军第6军团从湘赣苏区突围西征,到湘中发展游击战争。中革军委派出两个军团分别北上、西征,意在调动国民党“围剿”军,以减轻中央苏区的压力。但未能达到目的。10月初,国民党军向中央苏区的中心区域进攻,迅速占领了兴国、宁都、石城一线。红军的机动回旋余地更加缩小,在苏区内打破国民党军的“围剿”已无可能,于是被迫退出苏区,进行战略转移(即长征)。  此前,中革军委曾于9月8日命令西征的红6军团在湖南省的城步、绥宁、武冈地区开展游击战争,尔后转移至湘西,并和在川黔湘边境活动的红军第3军取得联系。后因湖南、广西省(今广西壮族自治区)国民党军主力进至绥宁、靖县(今靖州)地区阻击,红6军团遂于9月中旬转兵向南,于10月1日进占贵州省的旧州。24日,红6军团在贵州省印江县的木黄地区同红3军会师。会师后,红3军恢复红军第2军团番号。接着,红2、红6军团发起湘西攻势,相继攻占永顺、大庸(今张家界)、桑植等地,创建了湘鄂川黔苏区,有力地配合了中央红军的突围转移行动。  10月10日,中共中央、中革军委率领中央红军第1、第3、第5、第8、第9军团及中央、军委直属队共8.6万余人,从江西省瑞金、古城等地出发,开始战略转移,准备到湘西地区同红2、红6军团会合。红军第24师及地方武装共1.6万余人,留在中央苏区坚持斗争。</p><p>10月17日,中央红军由雩都(今于都)南渡贡水。21日,中革军委以红1军团为左路前卫,红3军团为右路前卫,红9军团掩护左翼,红8军团掩护右翼,中央和军委机关及直属队编成的两个纵队居中,红5军团担任后卫,从王母渡、新田之间突破国民党军第一道封锁线,于25日全部渡过信丰河(桃江)。此后,中央红军继续以这种甬道式队形,携带大量物资器材,沿山路缓慢西进,直到11月15日,才先后从湖南省汝城以南的天马山至广东省的城口间、湖南省的良田至宜章间通过第二、第三道封锁线,进至临武、蓝山、嘉禾地区。这时,蒋介石以16个师共77个团实施“追剿”,并令粤军、桂军共9个师进行堵截,企图围歼中央红军于湘江以东地区。而此时宜章至湘江之间广大地区内,国民党军兵力薄弱,且因派系矛盾,动作不一,便于红军机动作战。然而,博古、李德等领导人一味退却逃跑,消极避战,继续使红军处于十分被动的地位。11月25日,中革军委决定,中央红军分4个纵队,从兴安、全州间西渡湘江,前出到湘桂边境的西延山区。27日,先头部队红2师一部,突破国民党军第四道封锁线,渡过湘江;次日,红4师一部也渡过湘江。各路国民党军即以优势兵力南北对进,在飞机的支援下向红军猛烈进攻。红军在湘江两岸浴血奋战,经过新圩、直岭头、界首、脚山铺、咸水等战斗,挡住了国民党军的猛攻,掩护中共中央、中革军委和直属队于12月1日渡过湘江。但是,红军却遭到惨重损失,红5军团第34师和红3军团第6师第18团被阻于湘江东岸,指战员大部牺牲。中央红军渡过湘江后锐减至3万余人,红8军团番号撤销。</p><p>湘江战役后,蒋介石调整部署,迅速向湖南省西部的黔阳、洪江地区转移兵力,赶筑工事,企图围歼中央红军于北去湘西的路上。12月11日,中央红军进至湘桂边境的通道、下乡、长安堡地区。此时,中央红军若按计划北去湘西会合红2、红6军团,必然要和以逸待劳的优势国民党军决战,将会有覆灭的危险。在此危急关头,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主席毛泽东根据当面军事态势,力主放弃原定计划,改向国民党统治力量薄弱的贵州前进,以摆脱敌人,争取主动。15日,中央红军占领贵州省黎平。1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黎平召开会议。会议接受毛泽东的意见,决定中央红军继续西进,在川黔边创建苏区。20日,中央红军分两路向以遵义为中心的川黔边地区前进,接着连克剑河、台拱(今台江)、镇远、施秉等地,继而进至余庆、瓮安地区。1935年1月2~6日,中央红军分别从回龙场、江界河、茶山关渡过乌江,7日晨先头部队进占遵义。15~1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遵义召开扩大会议。会议着重总结了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的经验教训,肯定了毛泽东关于红军作战的基本原则,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反对敌人五次“围剿”的总结决议》(简称《遵义会议决议》),制定了红军尔后的任务和战略方针。会议改组了中央领导机构,增选毛泽东为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并决定由周恩来、朱德指挥军事,周恩来为下最后决心的负责者。不久,中央决定毛泽东为周恩来军事指挥上的帮助者。随后,又成立了毛泽东、周恩来、王稼祥三人小组,负责指挥红军的行动。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在中共中央和红军的领导地位,使中共中央和红军得以在极其危急的情况下保存下来。这是中国共产党和红军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p><p>中央红军占领遵义后,蒋介石调集几十万军队分路向遵义地区进逼,企图围歼红军于川黔边境地区。中央红军根据遵义会议确定的方针,准备从四川省泸州以西的蓝田坝、大渡口、江安一线北渡长江,进至四川省西北部创建苏区,在红军第四方面军的配合下转入反攻,争取赤化四川。1月19日,中央红军分三路从松坎、桐梓、遵义地区出发,向土城、赤水方向挺进。29日,一渡赤水河,进入川南。这时,国民党军分路对红军进行围追堵截,并且加强了长江两岸的防御。据此,中革军委2月7日决定,中央红军暂缓执行北渡长江的计划,改在云南、贵州、四川三省边界地区机动作战。9日,中央红军集结云南省扎西(今威信)地区进行整编。11日,掉头东进,接着二渡赤水河,返回黔北,在娄山关、遵义地区击溃和歼灭国民党军2个师又8个团,取得了中央红军长征以来的第一次重大胜利。遵义战役后,国民党军改取堡垒主义和重点进攻相结合的战法,企图围歼红军于遵义、鸭溪狭小地区。中央红军为寻求新的战机,向西转移,于3月16日三渡赤水河,再入川南。蒋介石急忙令其“追剿”军向川南追击。中央红军突然折向东进,于21日晚至22日四渡赤水河,秘密折回黔北。27日,中央红军以红9军团在马鬃岭地区牵制国民党军,主力向南急进,31日渡过乌江逼近贵阳,把“追剿”军甩在乌江以北。4月8日,中央红军主力从贵阳、龙里之间突破国民党军的拦阻,向西挺进,24日进入云南省,逼近昆明,接着转向北进。29日,中共中央和中革军委指示各军团:“中央过去决定野战军转入川西创立苏维埃根据地的根本方针,现在已有实现的可能了”,“应利用目前有利的时机,争取迅速渡过金沙江,转入川西消灭敌人,建立起苏区根据地”。5月9日,中央红军主力从皎平渡渡过金沙江。在此期间,在乌江北岸活动的红9军团,也从云南省会泽以西的树节、盐井坪渡过金沙江,随后与主力会合。至此,中央红军摆脱了数十万国民党军的围追堵截,取得了战略转移中具有决定意义的胜利。</p><p>1935年3月28日~4月21日,红军第四方面军在总指挥徐向前、政治委员陈昌浩指挥下,取得了嘉陵江战役的胜利,控制了东起嘉陵江、西至北川、南始梓潼、北抵川甘边界纵横100余千米的广大新区,为巩固川陕苏区和继续向甘肃省南部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但此时川陕苏区和红四方面军主要领导人张国焘只看到苏区的困难和国民党军将要进行的大规模进攻,看不到坚持苏区斗争的重大意义,擅自决定放弃川陕苏区。5月初,红四方面军、地方武装和苏区机关人员共约10万人,开始向西转移。至中旬,先后占领四川省茂县、威州、理番(今理县)等广大地区,并继续向西发展。</p><p>中央红军渡过金沙江后,为执行中共中央在川西北创建苏区的战略方针,于5月15日从四川省会理县城附近继续北进。蒋介石命令薛岳、刘湘等部南追北堵,企图凭借大渡河等自然障碍消灭红军。中央红军坚决执行中国共产党制定的民族政策,顺利通过彝族区,24日先头部队红1军团第1师第1团攻占大渡河右岸的安顺场。25日,红1团第2连17名勇士在连长熊尚林带领下,乘船强渡大渡河成功。但这里水流湍急,无法架桥,中央红军仅有4只小船难以在短时间内全部渡过大渡河。因此,中革军委决定,红军主力沿大渡河右岸迅速前进;第1师及干部团从安顺场继续渡河,尔后沿大渡河左岸北上,左右两路夹河而进,抢占距安顺场160千米的泸定桥。沿右岸前进的先头部队红1军团第2师第4团,于29日晨攻占泸定桥的西桥头。当日16时第4团发起夺桥战斗,由第2连22名战士组成的突击队,冒着守军密集的火力,攀踏着悬空的铁索,击溃川军1个团大部的防守,攻占了泸定城。至6月2日,中央红军全部渡过天险大渡河,取得了长征中又一次重大胜利。</p><p>此后,中央红军继续北进,于7日占领天全。8日,突破国民党军的芦山、宝兴防线。接着以坚韧不拔的毅力,克服重重困难,翻越终年积雪、空气稀薄的大雪山――海拔4000多米的夹金山。这时,红四方面军正分路西进,先头部队攻占懋功(今小金),一部前出达维。12日,中央红军先头部队和红四方面军一部在达维会师。18日,中共中央、中革军委率领中央红军主力到达懋功地区。两大主力红军会师,为粉碎国民党军的进攻,开创新的局面,创造了有利条件。</p><p>1934年冬,国民党军40多个团对鄂豫皖苏区进行“围剿”和“清乡”。红军第25军2900余人根据中共中央指示,于11月16日从河南省罗山县何家冲出发,向平汉铁路(今北京―汉口)以西转移,开始长征,留下部分红军(不久组成红28军)坚持原地斗争。12月上旬,红25军突破国民党军重重拦阻,经河南省卢氏县境进入陕西省雒南(今洛南)地区。12月10日,中共鄂豫皖省委在雒南县庾家河召开常委会议,决定在鄂豫陕边界创建苏区,并将中共鄂豫皖省委改为鄂豫陕省委。随后,红25军在鄂豫陕边界的郧西、卢氏、雒南、镇安之间地区,开展创建苏区的工作。至1935年5月,经过蔡玉窑、文公岭、荆紫关、袁家沟口等战斗,粉碎了国民党军的两次“围剿”,建立了鄂豫陕苏区。</p><p>7月16日,红25军为配合红一、红四方面军的行动,并同陕甘苏区红军会师,从西安以南的沣峪口出发,经_县(今户县)、__(今周至)县境西进,继续长征,留下红军第74师坚持原地斗争。8月3日,红25军进入甘肃,攻占两当县城。遂即北上,11日北渡渭河,进占秦安县城,随后逼近静宁,切断了西(安)兰(州)公路交通。17日攻占隆德,尔后翻越六盘山,向东挺进。21日,在泾川县的四坡村与拦截的国民党军1个团激战,将其全歼。战斗中,政治委员吴焕先牺牲。30日,经华亭县安口窑北进,9月15日到达陕甘苏区的永坪镇,次日同西北红军第26、第27军会师,结束长征。18日,红军第25、第26、第27军合编为红军第15军团。[2]</p><p>基本路线</p><p>瑞金→突破敌四道防线→强渡乌江→占领遵义→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翻雪山→过草地→陕北吴起会师(1935年10月)→甘肃会宁会师(1936年10月9日)→宁夏西吉县将台</p> <p>堡会师(1936年10月22日)[3]</p><p><br></p><p>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p><p>发展阶段</p><p>长征准备阶段(1934年7月7日~1934年10月10日)</p><p>长征失利阶段(1934年10月10日~1935年1月15日)</p><p>长征转折阶段(1935年1月15日~1935年6月14日)</p><p>坚持北上和南下分裂阶段(1935年6月14日~1935年10月19日)</p><p>发展巩固和南下受挫阶段(1935年10月19日~1936年7月1日)</p><p>大会师阶段(1936年7月1日~1936年12月12日)各部队</p><p>第一支是中央红军(后改称红一方面军),于1934年10月10日由江西瑞金等地出发,1935年10月19日到达陕西的吴起镇(今吴起县),行程达二万五千里;[4]</p><p>第二支是红二十五军(后编入红一方面军),于1934年11月16日由河南罗山何家冲出发,1935年9月15日到达陕西延川永坪镇,同陕甘红军会师,合编为红十五军团,行程近万里,最早到达陕北的一支红军。</p><p>第三支是红四方面军,于1935年5月初放弃川陕苏区,由彰明、中坝、青川、平武等地出发,向岷江地区西进,1936年10月9日到达甘肃会宁,与红一方面军会师,行程一万余里;</p><p>第四支是红二、红六军团(后同红一方面军第三十二军合编为红二方面军),于1935年11月19日由湖南桑植刘家坪等地出发,1936年10月22日到达会宁以东的将台堡,同红一方面军会师,行程两万余里。</p><p>中央红军同红四方面军会师后,中共中央根据全国形势和当时情况,提出了创建川陕甘苏区的战略方针。张国焘却主张红军继续向青海、新疆或西康(今分属四川、西藏)等偏远地区转移。为统一战略思想,中共中央政治局于1935年6月26日在懋功以北的两河口召开会议,作出《关于一、四方面军会合后战略方针的决定》。决定指出:“在一、四方面军会合后,我们的战略方针是集中主力向北进攻,在运动中大量消灭敌人,首先取得甘肃南部,以创建川陕甘苏区根据地,使中国苏维埃运动放在更巩固、更广大的基础上,以争取中国西北各省以至全中国的胜利。”据此,中革军委制定了夺取松潘的战役计划。7月18日,中共中央、中革军委任命张国焘为红军总政治委员。21日,中革军委决定以红四方面军总指挥部为红军前敌总指挥部,徐向前兼任总指挥,陈昌浩兼任政治委员。另将中央红军第1、第3、第5、第9军团,依次改为第1、第3、第5、第32军。但是,张国焘延宕红四方面军的行动,使松潘战役计划未能实现。8月上旬,中共中央决定恢复红一方面军番号,周恩来任司令员兼政治委员。为继续贯彻中共中央的北上方针,中革军委决定将红一、红四方面军混合编为左、右两路军,进取甘肃南部的夏河、洮河流域,尔后向东发展。15日,红军总司令朱德、总政治委员张国焘率领由第5、第9、第31、第32、第33军组成的左路军,从卓克基地区出发,向阿坝地区开进;21日,红军前敌总指挥部率领由第1、第3、第4、第30军组成的右路军,从毛儿盖地区出发,向班佑、巴西地区开进。中共中央、中革军委随右路军行动。右路军历尽千辛万苦,通过人迹罕至、气候变化无常的茫茫草地,于8月底全部到达班佑地区。左路军先头部队也于8月20日到达阿坝地区,但后续部队行动迟缓。29~31日,右路军第30军和第4军一部,采取围点打援战法,在包座歼灭国民党军第49师4800余人,打开了进军甘南的门户。</p><p>红军右路军到达班佑地区后,中共中央一再致电左路军向右路军靠拢,以便抓住甘肃南部国民党军兵力薄弱的有利时机,共同迅速北进,开创新局面。然而张国焘制造种种借口,拒不执行中共中央的指示,并命令已进到墨洼附近的部队返回阿坝。接着,张国焘提出红军主力南下川康边的天全、芦山、道孚、丹巴等地的计划,并背着中共中央电令陈昌浩率右路军南下,企图分裂和危害中共中央。在此情况下,中共中央于9月10日率领红一方面军主力第1、第3军和军委纵队先行北上,并发出《中央为执行北上方针告同志书》。12日,红一方面军主力到达甘肃省迭部县的俄界(今高吉村)。中共中央政治局在俄界召开扩大会议。会议同意中央关于同张国焘斗争所采取的步骤及继续北上的战略方针,作出《关于张国焘同志的错误的决定》。会议还决定,将军委纵队和红一方面军第1、第3军,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支队,彭德怀任司令员,毛泽东任政治委员。17日,红军陕甘支队夺取天险腊子口,18日乘势占领哈达铺,27日进占甘肃南部的榜罗镇和通渭。在榜罗镇,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常委会议,根据陕北尚有相当大的苏区和红军等情况,决定率陕甘支队进至陕北,和当地红军一起,保卫和扩大陕甘苏区。会后,陕甘支队突破国民党军渭河封锁线,翻越六盘山,于10月19日到达陕甘苏区的吴起镇(今吴起县城)。至此,中共中央及红一方面军主力历时一年、转战11个省、行程二万五千里的长征胜利结束。22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吴起镇召开扩大会议,决定中国共产党和红军今后的战略任务是建立西北根据地,领导全国的革命斗争。11月初,陕甘支队在甘泉附近地区同红15军团会师,恢复红一方面军番号,彭德怀任司令员,毛泽东任政治委员,辖第1、第15军团。21~24日,红一方面军取得直罗镇战役的胜利,歼灭国民党军1个师又1个团,彻底粉碎了国民党军对陕甘苏区的第三次“围剿”。直罗镇战役的胜利,为中国共产党把全国革命的大本营放在西北举行了奠基礼。</p><p>中共中央率红一方面军主力北上后,9月中旬,张国焘命令左路军和右路军的第4、第30军共约8万人分别从阿坝、包座地区南下。广大指战员不顾饥疲与险阻,再过草地,下旬全部集结于党坝、松岗、马塘地区。10月5日,张国焘在理番县卓木碉(今四川省马尔康县脚木足)另立党的“中央”,公然走上了分裂中国共产党和红军的道路。随左路军行动的朱德、刘伯承同张国焘的分裂活动进行了坚决斗争。为打开通往天全、芦山的道路,8~20日,红军南下部队进行了绥崇丹懋战役,击溃川军6个旅,攻克绥靖、崇化、丹巴、懋功等地。接着,又发起了天(全)芦(山)名(山)雅(安)邛(崃)大(邑)战役。24日,翻越终年积雪的夹金山后,分两路向上述地区发展,至11月12日先后攻占宝兴、天全、芦山,歼灭川军一部。19日,在名山东北百丈地区同川军10多个旅激战7昼夜,虽歼敌1.5万余人,但自身也伤亡近万人。红军连续作战,缺少粮、弹,不断减员而无补充,战斗力大为削弱,被迫由进攻转入防御。1936年2月,南下红军撤离天全、芦山、宝兴地区,向西转移。翻越海拔5000多米的折多雪山,于3月进入西康省道孚、炉霍、甘孜地区。这时,红军南下部队减至4万余人。</p><p>1935年9月,国民党军130多个团对湘鄂川黔苏区进行新的“围剿”。中共湘鄂川黔省委和军委分会决定,红军转到外线寻求机动,争取在贵州的石阡、镇远、黄平地区创建新苏区。11月19日,红2、红6军团共1.7万余人从湖南省桑植县刘家坪等地出发,退出湘鄂川黔苏区,开始战略转移。向南渡过澧水和沅江后,于11月底进占溆浦、辰溪、新化、蓝田地区。尔后转向西进,1936年1月9日、12日先后占领黔东的江口、石阡地区。由于国民党军迅速逼近,红2、红6军团于19日决定,放弃在石阡、江口创建苏区的计划,继续西进。2月2日,渡过乌江上游鸭池河,进占黔西县城,接着展开于黔西、大定(今大方)、毕节地区,进行群众工作。27日,在各路国民党军迫近的情况下,红2、红6军团再次西进,进入乌蒙山区,同优势之敌进行了近一个月的山地回旋作战。突破重围后,于3月22日进抵云南省宣威县来宾铺,28日又南进至贵州省西南部的盘县、亦资孔地区,并准备在此地创建苏区。30日,接到红军总司令部要红2、红6军团北渡金沙江,同红四方面军会师的电令,遂于31日离开盘县地区,分两路向西急进。4月25~28日,红2、红6军团分别从云南省西北部丽江的石鼓、巨甸两地渡过金沙江,向北挺进,接连翻越几座大雪山,于7月1日到达甘孜地区,同红四方面军会师。5日,根据中共中央决定,红2、红6军团和红32军共同组成红二方面军,贺龙任总指挥,任弼时任政治委员。</p><p>1936年夏季,中共中央连续致电张国焘,要红四方面军在同红二方面军会师以后,迅速北上甘南,同红一方面军一起创建西北抗日根据地,促进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实现。6月6日,张国焘被迫取消另立的“中央”,并于10日复电中共中央,表示同意北上。但张国焘仍准备向夏河、洮河西北行动,企图在青海、甘肃、新疆边远地区另创一个局面。红二、红四方面军会师后,张国焘继续进行分裂活动,受到任弼时、贺龙、关向应等的抵制和反对。经任弼时等进行团结工作,红二、红四方面军于7月上旬共同北上。红四方面军组成左、中、右3个纵队,分别从甘孜、炉霍、绥靖出发北进。红二方面军分为两个梯队,在红四方面军左纵队之后跟进。红二、红四方面军广大指战员以惊人的革命毅力,克服重重困难,通过茫茫草地,于8月上旬到达班佑、包座地区。</p><p>中共中央对红二、红四方面军共同北上,表示极大的欣慰和关怀。7月22日,中共中央指示红二、红四方面军,“以迅速出至甘南为有利”,“取得三个方面军的完全会合,开展西北伟大局面”。27日,中共中央批准成立中共中央西北局,任命张国焘为书记,任弼时为副书记,统一领导红二、红四方面军的北上行动。8月5日,红二、红四方面军先后从包座地区出发继续北上,通过腊子口,击溃国民党军的拦阻进入甘南,于9月中旬控制了漳县、洮州、渭源、通渭、成县、徽县、两当、康县8座县城及附近广大地区。这时,红一方面军主力由宁夏的豫旺堡地区南下,接应红二、红四方面军北上。9月21日,张国焘违背中共中央关于红一、红二、红四方面军会师,尔后向宁夏发展的决定,命令红四方面军撤离通渭等地西进,拟从兰州以西之永靖、循化间渡过黄河,单独向甘西北发展。27日,中共中央电令张国焘率红四方面军北上,迅速实现三个方面军会师。30日,红四方面军折返北进,10月9日在会宁同红一方面军会师。10月4日,红二方面军根据中共中央指示,从两当、徽县、成县、康县地区开始北移,22日在静宁以北的将台堡(今属宁夏西吉县)同红一方面军会师。至此,长征胜利结束。</p><p>中国工农红军的伟大长征,转战14个省,冲破数十万国民党军的围追堵截,翻越终年积雪的崇山峻岭,通过人迹罕至的茫茫草地,克服无数艰难险阻,终于完成了战略转移的艰巨任务。红军长征的胜利,为开展抗日战争的新局面创造了重要条件。[2]</p><p>评价</p><p>国内评价</p><p>1:中国工农红军主力从长江南北各苏区向陕甘革命根据地(亦称陕甘苏区)的战略转移。“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长征是以我们胜利、敌人失败而告终。”当年红军长征胜利到达陕北之后,毛泽东同志曾就长征作过如此精辟的总结。</p><p>2:1980年8月,在会见意大利记者法拉奇时,邓小平说:“在1935年,我们历史上著名的长征中召开的遵义会议上,确立了毛泽东同志在党和军队中的领导地位,中国共产党才真正形成了一个成形的领导,以前的领导都是很不稳定的,而且也很不成熟。[5]”而当邓小平之女毛毛问他长征是怎么过来的,他的回答是—“跟着走”!</p><p>3:江泽民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六十周年大会上,将长征精神概括为五种精神:</p><p>把国家和民族的根本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坚定革命的理想和信念,坚信正义事业必定胜利的精神;</p><p>为了救国救民,不怕任何艰难险阻,不惜付出一切牺牲的精神;</p><p>坚持独立自主、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精神;</p><p>顾全大局、严守纪律、紧密团结的精神;</p><p>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同人民群众生死相依、患难与共、艰苦奋斗的精神。</p><p>4:官方评价:中国工农红军的长征是一部伟大的革命英雄主义史诗。它向全中国和全世界宣告,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人民军队,是一支不可战胜的力量。红军长征,铸就了伟大的长征精神。长征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和人民军队革命风范的生动反映,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民族品格的集中展示,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最高体现。长征精神为中国革命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提供了强大精神动力。</p><p>5:胡锦涛说:“长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英勇革命的壮丽史诗。”</p><p><br></p><p><br></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2px; color: rgb(237, 35, 8);">其它评价</b></p><p>唐德刚认为蒋中正利用中共长征借机“削藩裁军”。当时西南地区贵州、云南、四川都是地方军阀割据,湖南也不是嫡系,蒋借追缴红军,把中央军的势力深入到地方。“红军西走后,中央的势力进入西南,为一意外的大收获。”</p><p>长征的由来</p><p>提起红军长征,可谓家喻户晓,妇孺皆知,但对“长征”、“万里长征”、“二万五千里长征”这些概念是何时提出的,却鲜为人知。1934年10月,中央红军(即红一方面军)开始实行战略转移后,中共中央、中革军委、红军总政治部在所发的指示和命令中,并没有把这次行动称为“长征”,而是称为“突围”、“反攻”、“西进”等。同年11月,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团长王明,在莫斯科向苏联外国工人出版社中国部全体工作人员做报告时,把红7军团北上和红6军团西征称为“长征”,这是目前所知最早的“长征”概念。</p><p>1935年2月23日,红军总政治部在《告黔北工农劳苦群众书》中,第一次把中央红军的战略转移称为“长征”。5月,朱德在《中国工农红军布告》中盛赞“红军万里长征,所向势如破竹”,从而第一次提出“万里长征”的概念。随着中央红军长征里程的不断增加,“长征”的定语由“万里”逐步增大。</p><p>1935年8月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沙窝会议通过的决议中指出:“一方面军一万八千里的长征是中国历史上的空前的伟大事业”。9月12日,中共中央在俄界会议作出的《关于张国焘同志的错误的决定》中指出,红军进行了“二万余里的长征”。10月19日,中共中央率陕甘支队(由红一方面军主力和军委纵队改编而成)到达陕北吴起镇,胜利结束了长征。当天,毛泽东即指出:红一方面军长征“根据红一军团团部汇总,最多的走了二万五千里”。11月13日,中共中央在《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为日本帝国主义并吞华北及蒋介石出卖华北出卖中国宣言》中明确提出:红一方面军“经过二万五千余里的长征。跨过了十一省的中国领土,以一年多艰苦奋斗不屈不挠的精神,最后胜利的到达了中国的西北地区,同陕甘两省原有的红军取得了会合”。</p><p>这就是目前找到的关于“二万五千里长征”概念的最早文献记录。随着红军长征的英雄业绩广为流传,这一伟大壮举的影响不断扩大,“长征”、“万里长征”、“二万五千里长征”就逐渐成为1934年至1936年间战略转移的专门用语。</p><p>将领职位年龄</p><p>★一、中央红军中共中央、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p><p>中央军事顾问:李德34岁</p><p>中央政治局委员、临时中央负责人博古27岁</p><p>中央政治局委员张闻天34岁</p><p>中央政治局委员毛泽东41岁</p><p>中央政治局委员、红军总司令朱德48岁</p><p>中央政治局委员、红军总政委周恩来36岁</p><p>中央政治局委员陈云29岁</p><p>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红军总政治部主任王稼祥28岁</p><p>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刘少奇36岁</p><p>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邓发28岁</p><p>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凯丰28岁</p><p>红军总参谋长刘伯承42岁</p><p>1、军委纵队</p><p>司令员叶剑英37岁</p><p>政委陈云29岁</p><p>第一梯队司令员兼政委彭雪枫27岁</p><p>第二梯队司令员兼政委何长工34岁</p><p>第三梯队司令员兼政委武亭29岁(后为李维汉38岁)</p><p>第四梯队司令员陈赓31岁</p><p>政委宋任穷25岁</p><p>2、红一军团</p><p>军团长林彪28岁</p><p>政委聂荣臻35岁</p><p>政治部主任罗荣桓32岁</p><p>参谋长左权29岁</p><p>保卫局局长罗瑞卿28岁</p><p>第1师师长李聚奎30岁</p><p>政治部主任谭政27岁</p><p>第1团团长杨得志24岁</p><p>第2团政委邓发24岁</p><p>第2师政委刘亚楼23岁</p><p>第4团团长耿飙24岁</p><p>政委杨成武20岁</p><p>第5团政委赖传珠24岁</p><p>第15师(原少共国际师)师长彭绍辉28岁</p><p>政委萧华18岁</p><p>3、红三军团</p><p>军团长彭德怀36岁</p><p>政委杨尚昆27岁</p><p>李富春34岁</p><p>参谋长邓萍26岁</p><p>第4师师长张宗逊26岁</p><p>政委黄克诚32岁</p><p>第5师师长李天佑20岁</p><p>政委钟赤兵20岁</p><p>第10团政委杨勇22岁</p><p>第11团政委张爱萍24岁</p><p>政治部主任王平27岁</p><p>第12团政委苏振华22岁</p><p>4、红五军团</p><p>军团长董振堂39岁</p><p>政委李卓然35岁</p><p>参谋长陈伯钧24岁</p><p>第13师政委朱良才34岁</p><p>5、红八军团</p><p>中央代表刘少奇36岁</p><p>军团长周昆32岁</p><p>政委黄苏26岁</p><p>参谋长张云逸42岁</p><p>6、红九军团</p><p>军团长罗炳辉31岁</p><p>政委蔡树藩29岁</p><p>参谋长郭天民29岁</p><p>★二、红二方面军</p><p>总指挥贺龙38岁</p><p>副总指挥萧克26岁</p><p>总政委任弼时30岁</p><p>副总政委关向应32岁</p><p>参谋长李达29岁</p><p>7、红二军团</p><p>政治部主任甘泗淇31岁</p><p>第5师师长贺炳炎21岁</p><p>第6师政委廖汉生23岁</p><p>第18团政委余秋里20岁</p><p>8、红六军团</p><p>军团长萧克26岁</p><p>政委王震26岁</p><p>参谋长谭家述25岁</p><p>★三、红四方面军</p><p>军政委员会主席张国焘37岁</p><p>总指挥徐向前33岁</p><p>副总指挥王树声29岁</p><p>政委陈昌浩28岁</p><p>政治部副主任傅钟34岁</p><p>9、红四军</p><p>军长王宏坤25岁</p><p>副军长许世友29岁</p><p>政委周纯全29岁</p><p>第11师师长陈再道25岁</p><p>第12师师长张才千23岁</p><p>10、红三十军</p><p>军长程世才22岁</p><p>政委李先念25岁</p><p>政治部主任李天焕22岁</p><p>11、红三十一军</p><p>军长王树声(兼)29岁</p><p>12、红九军</p><p>政委詹才芳27岁</p><p>政治部主任王新亭28岁</p><p>13、红三十三军</p><p>军长王维舟47岁</p><p>★四、红二十五军</p><p>军长程子华29岁</p><p>副军长徐海东34岁</p><p>政委吴焕先27岁</p><p>注:红军时期,这里专指1933年6月全军整编后的各部队里,将领中有几个职务是相对比较重要的。包括军事正职、政治委员、政治部主任、供给部部长和卫生部部长。参谋长一职相对偏弱,但也很重要;军事副职和副政治委员也有,但不是很多,倒是一般兼代军政正职的情况较为普遍。这是根据当时的战争条件和红军的具体实际情况而定的。</p><p>重要会议</p><p>红军长征途中的重要会议</p><p>长征重要会议一览</p><p>通道会议 1934年12月12日,中共中央在湖南通道召开临时紧急会议。会议听取了毛泽东的意见,改变了原定的去湘西同二、六军团会合的路线,而取西入贵州。</p><p>黎平会议 1934年12月1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贵州黎平县召开会议,再次接受了毛泽东的意见,放弃了北上与二、六军团会合的计划,而改向黔北的遵义进军。</p><p>猴场会议 1934年12月31日至1935年1月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贵州瓮安县猴场镇召开会议,通过了在川黔边展开战略反攻,建立新的苏区的决定。</p><p>遵义会议 1935年1月15日至17日,中共中央在贵州遵义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批判了博古、李德的错误军事路线,毛泽东重新回到了中央领导岗位上。</p><p>鸡鸣三省会议 1935年2月4日至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四川、贵州、云南三省交界处的一个村庄(尚示确切考证)召开会议,决定反攻遵义,并且博古向张闻天正式交出中央领导权。</p><p>扎西会议 1935年2月6日至9日,中共中央在云南扎西召开政治局会议,通过了遵义会议决议,决定恢复白区工作,总结了土城战役的失利原因,重新整编了红军并确定了回师遵义的战略方针。</p><p>白沙会议 1935年2月15日至16日,中共中央在四川古蔺白沙召开政治局会议,决定中央红军二渡赤水。</p><p>苟坝会议 1935年3月10日,中共中央在贵州遵义县苟坝村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讨论了是否进行打鼓新场战役,并确定由毛泽东、周恩来、王稼祥组成军事决策三人团,进一步巩固了毛泽东的领导地位。</p><p>会理会议 1935年5月12日,中共中央在四川会理县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毛泽东在会上批评了部队中的“右倾情绪”,并点名批评了彭德怀、林彪、刘少奇、黄克诚等人。</p><p>泸定会议 1935年5月31日,中共中央在四川泸定县召开政治局常委会议,决定中央红军过雪山与四方面军会合,并且由陈云去上海恢复白区地下党组织。</p><p>两河口会议 1935年6月26日,一、四方面军会师后,中央政治局在四川小金县城两河口召开会议,决定红军北上陕甘建立根据地,准备实行松潘战役。</p><p>黑水芦花会议 1935年7月18日至22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四川黑水县(亦称芦花县)召开常委扩大会议,任命张国焘为红军总政委,并集中讨论了四方面军的工作问题。</p><p>沙窝会议 1935年8月4日至6日,中共中央在四川毛儿盖地区的血洛寨(藏语叫作沙窝)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增补了几位四方面军将领进政治局,同时决定执行《夏洮战役计划》。</p><p>毛儿盖会议 1935年8月2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四川毛儿盖召开扩大会议,决定左右两路军迅速执行北上东进的发展计划。</p><p>牙弄会议 1935年9月8日,中共中央主要领导人和徐向前、陈昌浩在四川阿西牙弄召开非正式会议,决定联名催促张国焘及左路军尽快北上。</p><p>巴西会议 1935年9月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四川巴西召开紧急会议,决定红三军团和军委纵队单独北上。</p><p>俄界会议 1935年9月12日,中共中央在四川迭部县高吉村(亦称俄界)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作出了《关于张国焘同志错误的决定》。</p><p>榜罗镇会议 1935年9月26日,中央政治局在甘肃通渭榜罗镇召开会议,决定红军长征的最终落脚点为陕北。</p><p>吴起镇会议1935年10月22日,中央政治局在陕西省赤安县吴起镇召开会议,总结俄界会议后红军的行动,确定新形势下陕甘支队的行动方针,决定党和红军今后的战略任务是建立西北苏区,以领导全国革命,从而宣告了中央红军长征的结束,开创了党中央把全国革命大本营放在陕北的新的历史时期。</p> <h1>红军长征路线</h1><p><span style="background-color: rgb(244, 245, 246);">途经地域</span></p><p><span style="background-color: rgb(244, 245, 246);">敌军进攻方向</span></p><p><span style="background-color: rgb(244, 245, 246);">革命根据地</span></p><p><b>目录</b></p><ul><li><b style="color: rgb(153, 153, 153);">1</b><b>摘要</b></li><li><b style="color: rgb(153, 153, 153);">2</b><b>基本信息</b></li><li><b style="color: rgb(153, 153, 153);">3</b><b>途经地域</b></li><li><b style="color: rgb(153, 153, 153);">4</b><b>敌军进攻方向</b></li><li><b style="color: rgb(153, 153, 153);">5</b><b>革命根据地</b></li></ul><p><br></p><p>中央红军长征经过了共11个省。红军长征二万五千余里是中央红军(红一方面军)的总里程。各路红军长征路线:红一方面军从1934年10月11日至1935年10月19日,历时12个月零7天,途经江西、福建、广东、湖南、广西、贵州、云南、<a href="https://m.baike.com/wiki/%E5%9B%9B%E5%B7%9D/23465150?baike_source=innerlink" rel="noopener noreferrer" target="_blank" style="color: rgb(42, 144, 215);">四川</a>、<a href="https://m.baike.com/wiki/%E8%A5%BF%E8%97%8F/19493192?baike_source=innerlink" rel="noopener noreferrer" target="_blank" style="color: rgb(42, 144, 215);">西藏</a>、甘肃、陕西11省,行程二万五千里。</p><p>红二方面军从1934年10月11日至1935年10月22日,历时12个月11天,途经湖南、贵州、云南、西藏、四川、青海、甘肃、陕西8省,行程一万六千里。 红四方面军从1935年5月至1936年10月9日,历时18个月,途经四川、西藏、青海、甘肃4省,行程八千余里。</p><p>红二十五军从1934年11月16日至1935年9月15日,历时10个月,途经河南、湖北、甘肃、陕西4省,行程2万5000余里。</p><h3><b>基本信息</b></h3><p>中文名长征</p><p>外文名Long march route</p><p>地点<a href="https://m.baike.com/wiki/%E7%91%9E%E9%87%91/257105?baike_source=innerlink" rel="noopener noreferrer" target="_blank" style="color: rgb(42, 144, 215);">瑞金</a>—延安</p><p>时间1934年10月10日-1936年10月22日</p><p>结果<a href="https://m.baike.com/wiki/%E4%B8%AD%E5%9B%BD%E5%B7%A5%E5%86%9C%E7%BA%A2%E5%86%9B/267466?baike_source=innerlink" rel="noopener noreferrer" target="_blank" style="color: rgb(42, 144, 215);">中国工农红军</a>胜利</p><p>交战各方中国工农红军、国民党军</p><p>各方兵力红军10万、国民党军近100万</p><p>伤亡情况20多万名红军</p><p>指挥官官毛泽东、周恩来、<a href="https://m.baike.com/wiki/%E7%8E%8B%E7%A8%BC%E7%A5%A5/19512759?baike_source=innerlink" rel="noopener noreferrer" target="_blank" style="color: rgb(42, 144, 215);">王稼祥</a></p><p>收起</p><h2><b>途经地域</b></h2><p><br></p><p><span style="color: rgb(42, 144, 215);"></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153, 153, 153);">红军长征路线</span></p><p>箭头1 红一方面军<a href="https://m.baike.com/wiki/%E9%95%BF%E5%BE%81%E8%B7%AF%E7%BA%BF/1033658?baike_source=innerlink" rel="noopener noreferrer" target="_blank" style="color: rgb(42, 144, 215);">长征路线</a>何家冲、金家寨、<a href="https://m.baike.com/wiki/%E6%B3%BE%E5%8E%BF/260002?baike_source=innerlink" rel="noopener noreferrer" target="_blank" style="color: rgb(42, 144, 215);">泾县</a>、<a href="https://m.baike.com/wiki/%E6%97%8C%E5%BE%B7/260004?baike_source=innerlink" rel="noopener noreferrer" target="_blank" style="color: rgb(42, 144, 215);">旌德</a>、<a href="https://m.baike.com/wiki/%E9%99%B6%E5%AE%B6%E6%B2%B3/7373844?baike_source=innerlink" rel="noopener noreferrer" target="_blank" style="color: rgb(42, 144, 215);">陶家河</a>、汤口、谭家桥;</p><p>箭头2 红两方面军长征路线 分水、淳安、<a href="https://m.baike.com/wiki/%E6%80%80%E7%8E%89%E5%B1%B1/477124?baike_source=innerlink" rel="noopener noreferrer" target="_blank" style="color: rgb(42, 144, 215);">怀玉山</a>、常山、重溪、玉山、江山、横峰;</p><p>箭头4 红四方面军长征路线 戈阳、古楼、庆元、福安、<a href="https://m.baike.com/wiki/%E5%AE%81%E5%86%88/1025359?baike_source=innerlink" rel="noopener noreferrer" target="_blank" style="color: rgb(42, 144, 215);">宁冈</a>、宁化、井冈山、<a href="https://m.baike.com/wiki/%E9%9B%A9%E9%83%BD/3483614?baike_source=innerlink" rel="noopener noreferrer" target="_blank" style="color: rgb(42, 144, 215);">雩都</a>;</p><p>箭头6 红六军团西征路线 长汀、全州、桂东、信丰、<a href="https://m.baike.com/wiki/%E7%91%9E%E9%87%91/257105?baike_source=innerlink" rel="noopener noreferrer" target="_blank" style="color: rgb(42, 144, 215);">瑞金</a>、宁远、汝城、王母渡;</p><p>箭头7 红七军团北上路线大田、良田、<a href="https://m.baike.com/wiki/%E6%96%B0%E7%94%B0/1550340?baike_source=innerlink" rel="noopener noreferrer" target="_blank" style="color: rgb(42, 144, 215);">新田</a>、宜章、城口、安远、<a href="https://m.baike.com/wiki/%E7%95%8C%E9%A6%96/261034?baike_source=innerlink" rel="noopener noreferrer" target="_blank" style="color: rgb(42, 144, 215);">界首</a>、盘县、宾川;</p><p>箭头10 红十军团北上路线 会泽、绞平渡、靖县、<a href="https://m.baike.com/wiki/%E9%BB%94%E8%A5%BF/774443?baike_source=innerlink" rel="noopener noreferrer" target="_blank" style="color: rgb(42, 144, 215);">黔西</a>、遵义、威信(扎西)、西昌;</p><p>箭头25 红二十五军西征路线 娄山关、木黄、<a href="https://m.baike.com/wiki/%E4%B8%AD%E7%94%B8/290184?baike_source=innerlink" rel="noopener noreferrer" target="_blank" style="color: rgb(42, 144, 215);">中甸</a>、<a href="https://m.baike.com/wiki/%E5%AE%89%E9%A1%BA%E5%9C%BA/294172?baike_source=innerlink" rel="noopener noreferrer" target="_blank" style="color: rgb(42, 144, 215);">安顺场</a>、永顺、大庸、<a href="https://m.baike.com/wiki/%E6%A1%91%E6%A4%8D/275456?baike_source=innerlink" rel="noopener noreferrer" target="_blank" style="color: rgb(42, 144, 215);">桑植</a>、汉源;</p><p>红体字为革命根据地以及<a href="https://m.baike.com/wiki/%E6%B8%B8%E5%87%BB%E5%8C%BA/1932508?baike_source=innerlink" rel="noopener noreferrer" target="_blank" style="color: rgb(42, 144, 215);">游击区</a> 泸定、天全、名山、懋功、两河口、炉霍、甘孜、苍溪;</p><h2><b>敌军进攻方向</b></h2><p>黑色箭头为敌军进攻方向 巴中、毛儿盖、阿坝、巴西、山阳、柞水、卢氏、腊子口;</p><p>黑色锯齿标记为敌军封锁线 淳化、会宁、将台堡、延安、永坪镇、<a href="https://m.baike.com/wiki/%E5%90%B4%E8%B5%B7%E9%95%87/290207?baike_source=innerlink" rel="noopener noreferrer" target="_blank" style="color: rgb(42, 144, 215);">吴起镇</a>、神木。</p><p>主要路线:瑞金→遵义→胶平渡→安顺场→卢定桥→雪山草地→毛儿盖→静宁→吴起镇→会宁</p><h2><b>革命根据地</b></h2><p>中央革命根据地、闽浙赣革命根据地、鄂豫皖革命根据地、湘赣革命根据地、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p><p>川陕革命根据地、<a href="https://m.baike.com/wiki/%E9%84%82%E8%B1%AB%E9%99%95%E9%9D%A9%E5%91%BD%E6%A0%B9%E6%8D%AE%E5%9C%B0/473783?baike_source=innerlink" rel="noopener noreferrer" target="_blank" style="color: rgb(42, 144, 215);">鄂豫陕革命根据地</a>、陕甘苏区革命根据地。</p> <p class="ql-block">ps://nbic8dqz.zgvwsxtv.com/f/Y3HULf</p> <p>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全史</p><p>为了最后的胜利,红军长征。</p><p>长征是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奇迹。红军共进行了380余次战斗,攻占700多座县城,牺牲营以上干部430余人。红军经过了十一个省,十八座大山,二十四条大河,走过荒草地,翻过雪山,行程约两万五千里。1936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会师,长征结束。</p><p><br></p><p>第一章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中共中央被迫实施</p><p>战略转移</p><p>一、中央红军创建,中央革命根据地巩固和扩大</p><p>二、以王明为代表的“左”倾冒险主义的全面推行</p><p>中央革命根据地第五次反“围剿”接连受挫</p><p>三、中共中央被迫决定实施战略转移,中央革命根据地</p><p>军民开始进行战略转移的准备</p><p>四、中央红军仓促实行战略转移,突破国民党军的</p><p>第一、第二、第三道封锁线</p><p>五、中央红军突破国民党军的第四道封锁线。部队</p><p>遭受严重损失</p><p>第二章毛泽东力主实行战略转兵,遵义会议胜利召开</p><p>一、中央红军继续西进,艰难跋涉越城岭</p><p>二、毛泽东力主实行战略转兵,中共中央召开通道</p><p>会议</p><p>三、黎平会议接受了毛泽东的正确主张,中央红军</p><p>改向黔北进军</p><p>四、排除李德的干扰,突破乌江天险</p><p>五、智取遵义,遵义县革命委员会成立</p><p>六、遵义会议召开,毛泽东在党中央和红军中</p><p>领导地位的确立</p><p>第三章四渡赤水河,巧渡金沙江</p><p>一、土城战斗失利,红军一渡赤水河</p><p>二、二渡赤水河,再占遵义城</p><p>三、“三人军事指挥小组”成立,红军三渡</p><p>赤水河</p><p>四、四渡赤水河,南渡乌江、威逼贵阳</p><p>五、威逼昆明,巧渡金沙江</p><p>第四章红9军团单独行军作战。掩护中央红军主力</p><p>西进北上</p><p>一、危难受命,掩护主力南渡乌江</p><p>二、转战川滇边,与主力南北呼应作战··</p><p>三、坚守金沙江防线,掩护主力休整和北上</p><p>第五章继续北上。与红四方面军胜利会师</p><p>一、会理会议召开,毛泽东在党中央和红军中领导</p><p>地位的巩固</p><p>二、彝海结盟。顺利通过彝民区</p><p>三、抢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p><p>四、翻越夹金山,与红四方面军胜利会师</p><p>第六章北上川陕甘战略方针确定,同张国焘右倾分裂</p><p>主义的斗争</p><p>一、两河口会议,党确定北上川陕甘战略方针</p><p>二、芦花会议,中共中央论张国焘动过是非</p><p>三、沙窝会议,重申党对军队绝对领导的根本</p><p>原则</p><p>四、毛儿盖会议,右路军北上胜利穿越茫茫</p><p>水草地</p><p>第七章党中央战胜分裂势力图谋,坚定践行北上</p><p>川陕甘战略方针</p><p>一、中共中央催促左路军迅速东进,张国焘公开</p><p>反对党北上川陕甘战略方针</p><p>二、张国焘危害中共中央图谋败露,党中央被迫</p><p>率领红一方面军主力先行北上</p><p>三、“密电”是历史事实,绝不容否定</p><p>四、俄界会议,通过《关于张国焘同志的错误的</p><p>决定》</p><p>第八章到达陕甘革命根据地的吴起镇。举世闻名的</p><p>二万五千里长征胜利结束</p><p>一、突破天险腊子口,占领岷县哈达铺</p><p>二、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支队正式组成迅速向陕北</p><p>挺进</p><p>三、中共中央决定落脚陕北,二万五千里长征胜利</p><p>结束</p><p>四、吴起镇战斗胜利,毛泽东盛赞横刀立马的彭大</p><p>将军</p> <p>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历史意义和伟大精神是什么?</p><p><br></p><p>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历史意义:</p><p>一、长征是中国共产党寻找真理的伟大远征</p><p>“真理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得到检验,真理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得到确立。”战争中的流血牺牲是最残酷最严格的实践。1934年11月湘江之战失败后,红军主力从出发时的8万多人锐减过半,近3个人中就有1人牺牲。</p><p>在生死面前,人最容易摆脱不切实际的哲学思辨。在一次次战争考验特别是遭遇湘江之战的失败的惨痛教训后,中国共产党逐渐摆脱了对共产国际洋教条的迷信,从中国本土寻找力量,认识到毛泽东的思想和战略的正确性。</p><p>长征的胜利使我们党进一步认识到,只有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结合起来,独立自主解决中国革命的重大问题,才能把革命事业引向胜利。这是在血的教训和斗争考验中得出的真理。</p><p>1964年3月24日,毛泽东曾经有一次在谈到《毛泽东选集》时说:“这是血的著作。” 血的著作,也是在血泊中找到的真理。最残酷的革命实践让中国共产党以最快速度接近并找到真理。</p><p>二、长征中确立了毛泽东在红军和党中央的领导地位</p><p>湘江战役失败后,为了纠正“左”倾领导在军事指挥上的错误,中共中央政治局在贵州遵义召开会议。这次会议是我们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会议解除了博古、李德的最高军事指挥权,确立了毛泽东同志在红军和党中央的领导地位。</p><p>开始确立了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马克思主义正确路线在党中央的领导地位,开始形成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这是我们党和革命事业转危为安、不断打开新局面最重要的保证。</p><p>长征初期,红军队伍中仍然存在着各种各样的思想,党内不断进行着各种各样思想路线的交锋和斗争。博古、李德等尽管失去了领导地位,但他们并没有认识到自己的错误,还在观望新的领导集体的实践结果。</p><p>1935年5月25日,中央红军强行渡过大渡河、飞夺泸定桥,这使红军摆脱了蒋介石的包围,避免了重蹈太平天国石达开全军覆没的危境,实践有力地证明了毛泽东的思想路线的正确性。</p><p>1935年6月中旬,中央红军翻越夹金山在四川懋功与红四方面军会师,长征是应该往川康走,往陕北走,还是往西北走?为了中国革命胜利发展,党中央毅然率领红一方面军主力单独北上,于1935年10月胜利到达陕北。</p><p>北上陕甘路线使中国革命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而张国焘的路线给中国革命再次带来了惨痛损失。历史最终证明毛泽东的思想路线是正确的。</p><p>红军到达陕北后,特别是西安事变形成国共合作后,中国共产党迅速成长壮大并成为全中国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延安整风期间,全党充分认识到毛泽东的思想对于中国革命的生死攸关的意义,并最终在党的七大确立了毛泽东思想为全党的指导思想。</p><p>今天来看,如果没有长征及其路途上经历的种种生死考验,这些共识的形成是很难想像的。邓小平同志曾明确指出:“没有毛主席就没有新中国,这丝毫不是什么夸张”;“没有毛泽东思想,就没有今天的中国共产党,这也丝毫不是什么夸张。” 没有毛泽东、没有毛泽东思想,“至少我们中国人民还要在黑暗中摸索更长的时间”。</p><p>中国革命的真理是历经血与火的洗礼炼出来的。中央红军长征出发时还有8万多人,到达陕北时只剩8千多人。残酷的斗争环境不仅是对整个党、整个红军的一次生死考验,也是对各种思想正确与否的迅速检验。</p><p>人虽少了,但大家思想统一了,大家都统一到正确体现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的毛泽东思想这面旗帜下。自从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选择了毛泽东思想,中国革命就开始比较顺利地闯过一道道急流险滩,从一个胜利走向另一个胜利。</p><p>三、实事求是、群众路线和独立自主是长征留给我们党最为宝贵的经验</p><p>对于长征来说,每一次危急关头,都可能孕育着胜利,而每一次的胜利,又都可能潜伏着失败。长征中红军能一次次转危为安,都离不开毛泽东等党的领导人能够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坦然面对遇到的问题,并不断总结教训。</p><p>因此,长征的胜利是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的结果,也正是长征使中国共产党迅速抛弃照抄照搬洋教条,实事求是,独立自主,立足本国实际地制定路线、方针、政策,坚定地依靠人民,最终将中国革命引向成功的道路。</p><p>红军打胜仗,人民是靠山。面对正义和邪恶两种力量的交锋、光明和黑暗两种前途的抉择,我们党始终植根于人民,联系群众、宣传群众、武装群众、团结群众、依靠群众,以自己的模范行动,赢得人民群众真心拥护和支持。</p><p>长征用胜利告诉我们,人民群众有着无尽的智慧和力量,只有始终相信人民,紧紧依靠人民,充分调动广大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才能凝聚起众志成城、夺取革命胜利的磅礴之力。</p><p>实事求是、群众路线和独立自主,这是红军长征给留给我们的最重要的启示。这也是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是贯穿中国共产党党性修养的基本原则。</p><p>“革命不是请客吃饭,不是作文章”,发展也不能仅是请客吃饭和作文章。今天,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这是历久弥新的永恒课题。</p><p>不忘初心,不忘根本,永远扎根人民,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我们党就能坚如磐石,这是长征胜利留给我们党的最重要的经验,何时何地都不能丢。</p><p>如果说十月革命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那么红军的长征则为给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送来了毛泽东思想,从此中国共产党获得了带领中国人民从胜利走向胜利的法宝,这也是我们今天在推进改革发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征程中须臾不能离开的思想武器。</p><p>从这个意义上说,长征的意义是深远的、永恒的,对于今天的中国共产党和13亿多中国人民而言,是要永远铭记的。</p><p>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伟大精神:</p><p>长征这一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壮举,留给我们最可宝贵的精神财富,就是中国共产党人和红军将士用生命和热血铸就的伟大长征精神。</p><p>1、就是把全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坚定革命的理想和信念,坚信正义事业必然胜利的精神。</p><p>2、就是为了救国救民,不怕任何艰难险阻,不惜付出一切牺牲的精神。</p><p>3、就是坚持独立自主、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精神。</p><p>4、就是顾全大局、严守纪律、紧密团结的精神。</p><p>5、就是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同人民群众生死相依、患难与共、艰苦奋斗的精神。</p><p>伟大长征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及其领导的人民军队革命风范的生动反映,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民族品格的集中展示,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最高体现。</p> <p>什么是伟大长征精神</p><p><br></p><p>长征精神是指长征途中的吃苦耐劳、勇往直前的精神。“不论我们的事业发展到哪一步,不论我们取得了多大成就,我们都要大力弘扬伟大长征精神,在新的长征路上继续奋勇前进。”</p><p>2017年7月18日,教育部、国家语委在北京发布《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2017)》,长征精神入选2016年度十大综合流行语。</p><p>长征精神是中国共产党在二万五千里长征中创造的革命精神。1934年至1935年中国工农红军经历的二万五千里长征是人类战争史上的奇迹。</p><p>红军指战员在长征途中表现出对革命理想和事业无比的忠诚、坚定的信念,表现出不怕牺牲、敢于胜利的无产阶级革命乐观主义精神,表现出顾全大局、严守纪律、亲密团结的高尚品德,创造了伟大的长征精神。集中体现为:坚忍不拔,自强不息,勇往直前。</p><p>最显著特点是“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长征精神是中华民族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的最高表现,是保证我们革命和建设事业从胜利走向胜利的强大精神力量。</p><p>扩展资料:</p><p>长征过程</p><p>1934年10月,第五次反“围剿”战争失败后,中央红军主力被迫撤离江西革命根据地,准备与二、六军团会合,沿途突破敌人四道封锁线,兵力损失五万余人。</p><p>12月,黎平会议召开后,红军改变会合计划,向贵州腹地进发。1935年1月,红军攻打娄山关,占领遵义城,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毛泽东在中央的领导地位也开始确立。会后,红军四渡赤水河、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翻越夹金山。</p><p>6月,与红四方面军会合,开始与张国焘的分裂主义作斗争,左路军走过人迹罕至的草地。随后,红一,三军团和军委纵队继续北上,攻克天险腊子口,翻越六盘山,到达吴起镇与陕北红军会师,中央红军长征宣告结束。1936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第一、二、四方面军在甘肃省会宁地区会师,红军宣布长征胜利结束。</p> <p>长征精神具体指什么精神?</p><p><br></p><p>长征精神具体指的是:</p><p>1、全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坚定革命的理想和信念,坚信正义事业必然胜利的精神;</p><p>2、为了救国救民,不怕任何艰难险阻,不惜付出一切牺牲的精神;</p><p>3、 坚持独立自主、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精神;</p><p>4、顾全大局、严守纪律、紧密团结的精神;</p><p>5、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同人民群众生死相依、患难与共、艰苦奋斗的精神。</p><p>党领导的红军长征,谱写了豪情万丈的英雄史诗。伟大的长征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革命风范的生动反映,我们要不断结合新的实际传承好、弘扬好。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长征要持续接力、长期进行,我们每代人都要走好自己的长征路。</p> <p>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它有何历史意义</p><p><br></p><p>一、进行军事上的战略大转移,实现开辟中国革命新局面的历史性转折。</p><p>红军这场惊心动魄的远征,历时之长,行程之远,敌我力量之悬殊,自然环境之恶劣,在人类战争史上是罕见的。</p><p>红军长征虽然付出了巨大牺牲,但避免了党和红军覆亡的危险,保存了革命的火种,扩大了党的影响,锻炼了党的队伍,使党和红军由重压下的战略退却成功转变为开辟中国革命新局面的伟大进军,推动实现了中国革命由低谷向高潮、由被动向主动的历史转折。</p><p>没有红军长征的胜利,就不会有人民军队后来的发展壮大,也不会有中国革命的重新兴起和最终胜利,更不会有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蓬勃发展的大好局面。长征,无可置疑成为中国革命的一个重大历史转折点。</p><p>二、形成中国革命成熟坚强的第一代领导核心,迈出走适合中国国情革命道路的决定性一步。</p><p>红军长征的历史功绩,不仅仅在于实现了战略转移、建立了新的根据地,更重要的是,经过长征的艰苦探索,中国共产党形成了自己坚强成熟的领导核心。</p><p>正如党的六届七中全会作出的《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所指出的:“我党终于在土地革命战争的最后时期,确立了毛泽东同志在中央和全党的领导。</p><p>这是中国共产党在这一时期的最大成就,是中国人民获得解放的最大保证。”红军长征的胜利,是中国共产党在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正确路线领导下,迈出走适合中国国情革命道路的决定性一步,为最终取得中国革命胜利奠定了重要基础。</p><p>三、掀起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潮,奠定民族独立和解放的坚实基础。</p><p>红军长征,把军事上的战略转移与政治上的战略转变紧密联系在一起,把长征前进的大方向与建立抗日的前沿阵地联系在一起,实现了北上抗日的战略方针,为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打败日本帝国主义侵略,壮大人民革命力量,实现民族独立和解放,开辟了光明前景。</p><p>四、铸就彪炳千秋的长征精神,树立永恒的人类精神丰碑。</p><p>红军长征不仅创造了可歌可泣的人间奇迹,而且谱写了豪情万丈的精神史诗。长征精神,生动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和人民军队的革命风范,集中展示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民族品格,充分体现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长征精神突破了时代和国度的界限,是人类共有的精神财富。</p><p>五、长征铸就的革命精神,已深入中华民族的灵魂,成为全国人民在党的领导下艰苦奋斗、攻坚克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强大动力。</p><p>直到今天,长征精神依然震撼、净化着人们的灵魂,许多人自发踏上红军当年的长征之路,体验长征精神的巨大魅力。</p><p>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经过一代代人的接续奋斗,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展现出前所未有的光明前景。同时,我们要清醒看到,当前我国已经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前进道路上还有许多新的“雪山”“草地”需要跨越,许多新的“大渡河”“腊子口”需要征服。</p><p>我们要始终高擎长征精神的火炬,坚定信念,勇于担当,开拓进取,扎实工作,不断夺取新的伟大斗争胜利,把革命先辈开创的伟大事业推向前进,书写强国强军的时代篇章。 </p><p>扩展资料:</p><p>1、 红军长征的历史功绩,不仅仅在于实现了战略转移、建立了新的根据地,更重要的是,经过长征的艰苦探索,中国共产党形成了自己坚强成熟的领导核心。</p><p>2、 红军长征,把军事上的战略转移与政治上的战略转变紧密联系在一起,把长征前进的大方向与建立抗日的前沿阵地联系在一起,实现了北上抗日的战略方针,为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打败日本帝国主义侵略,壮大人民革命力量,实现民族独立和解放,开辟了光明前景。</p><p>3、 长征精神,生动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和人民军队的革命风范,集中展示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民族品格,充分体现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p><p>4、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经过一代代人的接续奋斗,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展现出前所未有的光明前景。同时,我们要清醒看到,当前我国已经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前进道路上还有许多新的“雪山”“草地”需要跨越,许多新的“大渡河”“腊子口”需要征服。</p> <p>中国工农红军的三大主力是哪几部分</p><p><br></p><p>中国工农红军的三大主力分别是:以毛泽东、朱德为首的红一方面军;以贺龙、萧克为首的红二方面军;以张国焘、徐向前为首的红四方面军。</p><p><br></p><p>1935年10月,中共中央率领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支队到达吴起镇,胜利结束长征。</p><p>同一时期的红四方面军和红2、红6军团,正处于艰苦转战之中。1935年9月,张国焘率红四方面军等部南下,后遭国民党军大举进攻,被迫转进西康境内,损失过半。</p><p>1935年11月,原湘鄂川黔根据地的红2、红6军团主力,从湘西出发开始长征,转战湘中、贵州、云南,红2、红6军团在渡过金沙江后,于1936年7月1日全部进抵甘孜地区,与红四方面军胜利会师。</p><p>当日,中共中央和军委等致电热烈祝贺。7月5日,根据中革军委电令,红2、红6军团等部组成中国工农红军第二方面军。</p><p>根据中央指令,1936年7月上旬,红四方面军组成左、中、右3个纵队,分别从甘孜等地出发北进;红二方面军在红四方面军左纵队之后跟进。</p><p>10月8日,红四方面军的先头部队第10师,与红一方面军的第1师在甘肃会宁的青江驿、隆德的界石铺胜利会师。9日,红军总部及红四方面军总指挥部进入会宁城。红一、四方面军于10日黄昏在会宁文庙举行了规模盛大的庆祝会师联欢大会。</p><p>正在北进途中的红二方面军指战员闻知一、四方面军已在会宁会师的消息,加快了行军的速度,以求早日分享大会师的欢乐。10月22日,红二方面军总指挥贺龙、政委任弼时率总指挥部到达隆德将台堡,同红一方面军主力胜利会师。</p><p>红军三大主力会师后,密切协同,于11月取得了十年土地革命战争最后一战--山城堡战役的胜利,使陕甘革命根据地更加巩固,同时对逼迫蒋介石停止内战,共同抗日起了重要促进作用。</p> <p>湘江之战的历史真相</p><p><br></p><p>   中国工农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可谓是人类历史上的奇迹。红军长征不仅经受了恶劣自然环境,还遭到国民党的层层围追堵截。长征期间共进行大大小小的战役战斗1000次,其中规模较大的战役战斗600余次,若问哪一场战斗历时最长、规模最大、战斗最激烈、损失最惨重、结果也最为辉煌,熟知这段历史的人一定会毫不犹豫地答:湘江战役。湘江战役是中国工农红军遭遇的最惨烈一役。在这场战役中,红军损失过半,有三万红军指战员壮烈牺牲。1934年10月红军开始长征,先后突破了国民党军的三道封锁线之后,11月中下旬已经西行至湘桂边境,即将到达湘江。蒋介石部署了第四道封锁线,调动中央军、湘军、桂军、粤军40万大军形成合围之势,计划全歼红军。</p><p><br></p><p>   湘江战役中的三大阻击战:</p><p><br></p><p>   一、新圩阻击战</p><p><br></p><p>   湘江战役中最惨重的阻击战。为掩护中央红军纵队渡过湘江,红三军团红五师,全师损失近2000人,红五师参谋长胡震、第14团团长黄冕昌牺牲,第14团政委和15团团长、政委均负重伤,两个团的营、连干部大都壮烈牺牲。艰难的完成了堵击任务。</p><p><br></p><p>   二、脚山铺阻击战</p><p><br></p><p>   湘江战役中规模最大的战斗。红一军团伤亡近6000人。最后红军战士与冲上来的湘军展开肉搏战,团政委易荡平负伤倒地,要求警卫员开枪打死自己,然后突围,见警卫员不肯,夺过枪来高喊:“快走,赶快突围!”然后照自己脑袋上就是一枪。以鲜血和生命的代价,为中央红军渡江赢得了宝贵时间。</p><p><br></p><p>   三、光华铺阻击战</p><p><br></p><p>   事关中央红军安危的阻击战,两天三夜的光华铺阻击战中,红三军团以2100多人牺牲的惨重代价,阻击了桂军的攻击,确保了中央纵队和后续部队从界首安全渡江。从规模上说,光华铺阻击战在湘江战役三大阻击战中规模最小,但该战场离中央红军的渡江地点界首最近,因此意义重大。</p><p><br></p><p>   说到这里,我相信历史永远忘不了这一支部队,被称为“绝命后卫师”,就是在湘江战役中负责殿后的红五军团34师,该师经过七昼夜血战,光荣地完成了掩护红军主力渡过湘江的任务,但也付出了重大代价,全师6000多将士几乎全部阵亡,师长陈树湘重伤昏迷被俘,在敌人的担架上,他毅然从自己腹部伤口中掏出自己的肠子,咬断自杀,壮烈就义。全师仅剩第100团团长韩伟、第3营政委胡文轩和第5连通信员李金闪因跳崖被救未亡。</p><p><br></p><p>   在湘江战役前,红军的总人数为6.4万人,渡过湘江后人数锐减至3万余人。以3万人的伤亡才得以突出重围,三万将士血染湘江,当地老百姓有一个说法:三年不饮湘江水,十年不食湘江鱼。</p><p><br></p><p>   湘江战役是一场让中央红军浴火重生的惨胜之战,是一场具有特殊意义的胜仗。渡过湘江之后,展现在全世界面前的是一个更加坚定的政党、一支更加强大的中国工农红军。</p><p><br></p> <p>湘江战役</p><p>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央红军长征途中,在广西北部湘江地区突破国民党军第4道封锁线的战役。</p><p>湘江战役是关系中央红军生死存亡的一战。</p><p>1934年11月27日至12月1日,中央红军在湘江上游广西境内的兴安县、全州县、灌阳县,与国民党军苦战五昼夜,最终从全州、兴安之间强渡湘江,突破了国民党军的第四道封锁线,粉碎了蒋介石围歼中央红军于湘江以东的企图。但是,中央红军也为此付出了极为惨重的代价。部队指战员和中央机关人员由长征出发时的8万多人锐减至3万余人。</p><p>湘江战役是中央红军突围以来最壮烈、最关键的一仗,我军与优势之敌苦战,终于撕开了敌重兵设防的封锁线,粉碎了蒋介石围歼红军于湘江以东的企图。 红军虽然突破了第四道封锁线,但付出了巨大的代价。5军团和在长征前夕成立的少共国际师损失过半,8军团损失更为惨重,34师被敌人重重包围,全体指战员浴血奋战,直到弹尽粮绝,绝大部分同志壮烈牺牲。渡过湘江后,中央红军和军委两纵队,已由出发时的8.6万人锐减到3万人。引起了广大干部和战士对王明军事路线的怀疑和不满到达了极点,纷纷要求改换领导。</p><p>湘江惨胜直接导致在遵义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史称“遵义会议”。它是红军四处碰壁身处绝境时召开的,从此中国革命一个杰出人物正式登上历史舞台,标志着中国红军翻开崭新的一页。</p><p>名称</p><p>湘江战役</p><p>发生时间</p><p>1934年11月27日至12月1日</p><p>地点</p><p>广西全州县</p><p>参战方</p><p>中央红军、国民党军</p><p>结果</p><p>国民党败,中央红军损失惨重</p><p><br></p><p>战役过程战斗结果战争评价后世纪念烈士安葬</p><p>战役背景</p><p>1934年11月中旬,中央红军突破国民党军第三道封锁线后,由湖南省南部向广西省(今广西壮族自治区)北部前进。蒋介石为将中央红军歼灭于湘江以东地区,任命何键为“追剿”军总司令,指挥16个师共77个团分五路专事“追剿”;并令桂军5个师在全州、兴安、灌阳等地阻击红军;令粤军4个师北进粤湘桂边,阻止红军南下;令贵州省“剿共”总指挥王家烈派有力部队到湘黔边堵截,总兵力近30万人。当时,中共中央和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领导人博古(秦邦宪)和共产国际派来的军事顾问李德(又名华夫,原名奥托・布劳恩,德国共产党党员)一味退却逃跑,消极避战,为实现到湘西与红2、红6军团会合的计划,决定中央红军分两路前进。其部署是:红3、红8军团为右纵队,经保和圩、青和圩向嘉禾方向前进;红1、红9军团为左纵队,经梅田向临武、蓝山前进;军委第1、第2纵队及红5军团为中央纵队,随后跟进。至25日,红军从道县和水口间全部渡过潇水,随后为了调动敌人,寻机渡过湘江,以一部兵力西进永明(今江永)。桂军副总司令白崇禧为防红军攻取桂林,令其主力南移至龙虎关、恭城一带,阻止红军西进,并防止蒋军乘机进入广西。这样,全州、兴安一线守军兵力比较薄弱。[1]</p><p>突破三道封锁线</p><p>战役过程</p><p>据此,中革军委于25日决定,中央红军分四路纵队从全州、兴安间抢渡湘江,突破国民党军第四道封锁线,前出到湘桂边境的西延地区。当日,红1、红3军团击破桂军的阻击进入桂北。27日,红1军团先头第2师渡过湘江,控制了脚山铺至界首间30千米的湘江两岸渡口;次日,红3军团第4师先头第10团也渡过湘江,进至界首以南光华铺、枫山铺地区。红5军团扼守蒋家岭、永安关、雷口关地域,迟滞追击的国民党军,掩护后续部队。此时,后续部队距湘江渡口仅80余千米,但因辎重过多,道路狭窄,行动迟缓,未能及时赶到渡口。此时,国民党“追剿”军第1路进至全州、咸水一线;第2路进至零陵(今永州)、黄沙河一线;第3路进至道县;第4、第5路进至东安地区;桂军5个师开至灌阳、兴安一线。为掩护中央、军委纵队及后续军团渡过湘江,红1、红3军团奉命在桂北湘江两岸的新圩、脚山铺、光华铺等地区,构筑工事,阻击国民党军。28日,桂军第44师在炮火掩护下,从灌阳向新圩之红3军团第5师(欠第13团)前沿阵地发起进攻。第5师凭借有利地形沉着应战,奋勇抗击。桂军正面进攻受阻,遂以一部兵力从侧翼迂回,第5师被迫退至第二道防线。29日,桂军第24师及第7军独立团投入战斗,并有飞机支援,战斗更加激烈。红军与桂军展开白刃战,但终因力量悬殊,第二道防线被突破。30日,红5师奉命撤出战斗,新圩由红6师第18团接防。在新圩阻击战开始的当日,“追剿”军第1路(湘军)3个师从全州南下,企图控制湘江各渡口,将红军拦腰截断。傍晚,红1军团第2师警戒部队在鲁板桥与湘军第16师交战,随后退至脚山铺阵地。29日,红2师与湘军激战。30日,红1师赶到脚山铺,与红2师一起打退湘军数次进攻,予以重大杀伤,红1、红2师也遭严重损失,部分阵地被湘军攻占。入夜,湘军迂回侧击,红1、红2师为避免被分割包围,先后退至夏壁田、水头、赤兰铺、白沙铺一带。12月1日凌晨,中革军委命令红1军团不惜任何代价守住阵地,以开辟西进的道路。拂晓,湘军在飞机掩护下,采取正面攻击与迂回包围的战术发动猛烈进攻。红1、红2师奋力拼杀,掩护中央机关和红军主力于17时前渡过湘江,向西延地区前进。29日晚,驻兴安县光华铺之桂军第43师和地方民团向红3军团第4师第10团飞龙殿等阵地发起进攻。第10团凭借居高临下的有利地形,打退桂军多次冲击,并趁夜暗主动出击,守住了阵地。30日,桂军改变战术,在正面进攻的同时,主力沿湘江西岸向界首之红4师第11、第12团侧后攻击。经过激战,第11、第12团于12月1日中午撤离界首渡口。12月3日,中央红军主力渡过湘江,进入西延地区。脚山铺至界首间湘江两岸被湘、桂军控制。此间,红3军团第6师第18团在由新圩向湘江撤退中,被桂军分割包围大部牺牲。在新圩、脚山铺、光华铺阻击战的同时,担任红军总后卫的红5军团,在永安关、水车一带阻击“追剿军”第3路的追击,掩护中央、军委纵队及红军主力渡过湘江。该军团第34师和红3军团第18团余部被阻于湘江东岸,转战于灌阳、道县一带,虽经英勇战斗,予敌重大杀伤,终因寡不敌众,弹尽粮绝,包括师长陈树湘在内的绝大多数指战员牺牲。[1]</p><p>战斗结果</p><p>湘江战役,中央红军经过英勇奋战,突破了国民党军第四道封锁线,挫败了蒋介石企图歼灭红军于湘江以东的计划。但此役也是中央红军长征中损失最大的一次。中央红军渡过湘江后(连同前三次突破封锁线)由长征开始时的8.6万余人锐减为3万余人(包括非战斗减员)。[1]</p><p>突破四道封锁线</p><p>战争评价</p><p>湘江战役虽然粉碎了国民党军围歼红军于湘江以东的企图,但也是中央红军长征后损失最大的一次作战行动。连同前3次突破封锁线的损失(包括非战斗减员),中央红军渡过湘江后由长征开始时的8.6万余人锐减为3万余人。这是"左"倾冒险主义领导者实行逃跳主义所造成的严重恶果。此战之所以能够保重红军主力部队渡过湘江,是因为红军指战员在作战中具有高度的政治热情和英勇的献身精神,阻止住了敌人的进攻。此战之所以遭受了如此重大的损失,则主要是因为"左"倾冒险主义领导者没有充分发挥红军的长处,部队在行动中仍要背负着"坛坛罐罐"行军,行动迟缓,战略战术指导上更是存在着严重错误。</p><p>湘江之战,以红军惨败告终。8万6千红军官兵,牺牲和失踪约3万1千人,被俘约6千人。殿后的红八军团不复存在。湘江东岸的红三军团六师18团和红五军团34师全军覆灭。其余各部编制在湘江之战均只剩不足半数。官多兵少。红军大量缩编。自离开苏区突破历次封锁线,红军损失如下: 第一道封锁线,损失3700余人;第二道封锁线,损失9700余人;第三道封锁线,损失8600余人;第四道封锁线,也就是湘江之战,共损失近38000人,而且主要是骨干作战部队。加上沿途红军征召的新兵,此时红军已不足30000人。(苏区出来的民夫和新兵大量逃亡) 在告别脚山铺战场时,林彪,聂荣臻,左权,朱瑞等一军团首长亲自为死亡官兵安葬。据后人回忆平生极少流泪的林彪当时望着满山遍野的灰色尸体泪如泉涌。我们看看朱德以红军总司令部给林彪和彭德怀的命令吧:"要动员全体指战员认识今日作战的意义。我们不为胜利者,即为战败者。胜负关全局"这是为命运而战。</p><p><br></p><p>湘江战役后,在全州旁边的湘江转弯处,叫岳王塘。此处江水流速很缓,上游漂下的尸体几乎全都汇到这里。在水弯处,红军尸体密密麻麻,一眼望去,湘江就是灰色的。几十年后,当林彪位于中共高级领导职务时,也曾去过一些当年战斗过的地方怀旧,但他再也没有回过界首。在中共的军史上,湘江战役是惨败。但是,林彪,彭德怀作为红军开路先锋的最高指挥官,为挽救整个中共和红军的命运功不可没。同时还有五军团的董振堂。</p><p>1934年11月-12月,湘江和潇水之间,中共和红军从死亡线上走了出来。让我们记住这些英雄的名字:彭德怀,林彪,聂荣臻,邓萍,董振堂,左权,李天佑,黄克诚,陈光,杨成武,耿飙,黄劲功,李英华,易荡平,陈树湘等。湘江战役是红军辉煌的英雄诗篇。</p><p>全州凤凰嘴渡口旁,蒋济勇老人讲述自己11岁那年躲在墙角看到的场面:“江面上漂了很多红军遗体,但战士们仍然前赴后继,无所畏惧。”[2]</p><p>后世纪念</p><p>20世纪80年代以来,广西持续对湘江战役纪念设施、遗址遗存进行抢救性保护,修缮纪念塔、纪念碑、纪念馆,广泛开展革命传统教育,大力推动红色基因传承[2]。碑园坐落于兴安县城西南1千米的狮子山,占地面积8万平方米,由大型群雕、主碑、纪念馆组成[3]。</p><p>共7张</p><p>湘江战役纪念园</p><p>1984年,著名随军老作家魏巍重走红军长征路时,来到界首光华铺红军烈士墓前,心潮澎湃,禁不住老泪横流……。回到北京后,老作家与聂荣臻元帅共同向国务院建议修建红军长征突破湘江烈士纪念碑园,以抚慰烈士英魂和教育革命后代。</p><p>1996年6月,国家教委、民政部、文化部、国家文物局、共青团中央及解放军总政治部共同确定碑园为“全国中小学爱国主义教育基地”;1997年6月,中共中央宣传部将其列为首批“全国百家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之一,成为全国重要的革命传统教育基地和旅游观光区。[3] [4]</p><p>2018年,广西在中宣部等中央部委的大力支持和具体指导下,全力以赴推进湘江战役纪念设施建设保护和红军遗骸收殓保护工作。短短9个月时间,完成了68个湘江战役纪念设施建设保护项目和红军遗骸收殓、集中安放工作,以实际行动向新中国成立70周年献礼,向革命先辈致敬。湘江战役纪念设施已成为传承红色基因的重要平台。</p><p>2019年“十一”黄金周期间,红军长征湘江战役“一园两馆”等接待游客就突破了30万余人次。其中,红军长征湘江战役纪念园自9月12日落成以来,截至10月31日,共接待游客36万余人次[2]。</p><p>烈士安葬</p><p>2019年9月12日,湘江战役红军烈士遗骸安葬仪式在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全州县举行。“一草一木一忠魂,一山一石一丰碑”。在全州县枧塘镇金鸡岭发掘的9位红军烈士遗骸,举行公祭仪式安葬。</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5, 25, 25); font-size: 18px;">&nbsp;水可载舟,亦可覆舟!民心之所向不可逆转!</span></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2px; color: rgb(237, 35, 8);">强渡大渡河的故事</b></p><p><br></p><p>1935年5月25日晨,红一团开始强渡大渡河。刘伯承、聂荣臻亲临前沿阵地指挥。7时,强渡开始,岸上轻重武器同时开火,掩护突击队渡河。</p><p>快接近对岸时,川军向渡口反冲击,杨得志命令再打两炮,正中川军。十七勇士战胜了惊涛骇浪,冲过了敌人的重重火网,终于登上了对岸。</p><p>敌人见红军冲上岸滩,便往下甩手榴弹。在右岸火力的支援下,勇士们击退了川军的反扑,控制了渡口,后续部队及时渡河增援,一举击溃川军1个营,巩固了渡河点。随后,红一军团第一师和干部团由此渡过了被国民党军视为不可逾越的天险大渡河。</p><p>扩展资料:</p><p>事件意义:</p><p>强渡大渡河是红军的一次生死之战,能否渡过河去, 是中国革命的关键。为了渡过大渡河,在作战开始前,先遣队首长对这次作战给予了高度的重视。他们同作战部队一起制定渡河方案,从而使作战部队增强了信心,鼓足了勇气,为作战取得胜利打下了坚实的基础。</p><p>英雄壮举:</p><p>坚信中国革命能够成功的坚定信念,使作战部队全军上下对这次作战充满了必胜的信心。勇士们正是凭着对中国革命的无限忠诚,发扬大无畏的革命英雄主力精神,不怕困难,不怕牺牲,冒着敌人密集的炮火向河对岸冲去,并成功地为后续部队打开了一条通道。</p><p>红军部队成功地强渡大渡河,十八勇士在作战中的英雄壮举,在中国革命战争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22px;">大渡河金口大峡谷</b></p><p><a href="https://m.baike.com/wiki/%E9%87%91%E5%8F%A3%E5%A4%A7%E5%B3%A1%E8%B0%B7/718252?baike_source=innerlink" rel="noopener noreferrer" target="_blank" style="color: rgb(42, 144, 215);">金口大峡谷</a>,位于四川省西部的金口河、汉源、甘洛三区县交界处,全长26公里,东西宽14公里,谷深达2600米,谷宽不足200米,堪与长江三峡、美国科罗拉多大峡谷媲美,被誉为“地质天书、旷世幽谷”。峡谷两岸山峻,峰奇,石怪;大渡河滩险,浪急,两岸飞禽走兽出没其间,绝壁深谷连为一体,令人目不暇接,叹为观止。西起汉源县乌斯河,东至乐山市金口河,长26公里,谷底宽一般70至200米,局部小于50米,谷肩最大宽度约8公里,谷深达2600米。峡谷出口处河谷最低海拔约580米,峡谷北岸的大瓦山海拔3222米,使峡谷最大谷深达到2600余米,其连续完整的峡谷长度和险峻壮丽程度世所罕见。由于地处横断山东缘地壳强烈上升地段,又是我国一、二级地形阶梯阶坎上高差极大的部位,加上构成峡谷的基岩主要为坚硬的、层理呈水平状的白云质灰岩,使得金口峡成为我国大型河流上最为典型的嶂谷和隘谷,其特点是谷坡直立、谷地深窄、谷底几乎全为河槽占据,河滩不发育。而两侧的众多支沟,更是呈现深不见底、窄如刀缝、绝壁深涧一线天的奇观。金口大峡谷有罕见的立体通道可供进入:沿河有金-乌公路和成昆铁路并行,山上有二战时修建的乐西公路盘旋于惊险万状之中。大渡河金口大峡谷,2001年被国家国土资源部评为国家地质公园,2005年10月,被中国知名杂志《中国地理杂志》评为“中国最美十大峡谷”之一。 &nbsp;</p><p><br></p><p><span style="color: rgb(153, 153, 153);">泸定桥</span></p><p>泸定城西的铁索桥,原是大渡河上唯一的一座桥梁。这座桥建于1708年,桥身由13条铁索组成,两头与两岸的悬崖相连,铁索上铺着木板,桥长100余米,宽3米。泸定是四川通往西康大路的要冲,战略地位十分重要。解放战争时期,红军经过此桥强渡大渡河。 &nbsp;</p><p>历史文化</p><p>《史记》:<a href="https://m.baike.com/wiki/%E5%8F%B8%E9%A9%AC%E7%9B%B8%E5%A6%82/19359059?baike_source=innerlink" rel="noopener noreferrer" target="_blank" style="color: rgb(42, 144, 215);">司马相如</a>除边关,关益斥,西至沫若水(大渡河)。</p><p>南朝齐永明二年(484),大渡河土著恃险骄恣,益州刺史、名将<a href="https://m.baike.com/wiki/%E9%99%88%E6%98%BE%E8%BE%BE/4506790?baike_source=innerlink" rel="noopener noreferrer" target="_blank" style="color: rgb(42, 144, 215);">陈显达</a>袭破之。</p><p>唐长寿元年(692),<a href="https://m.baike.com/wiki/%E5%90%90%E8%95%83/282422?baike_source=innerlink" rel="noopener noreferrer" target="_blank" style="color: rgb(42, 144, 215);">吐蕃</a>酋长曷苏率部落归附,唐将张玄遇率军迎之,军至大渡河西,曷苏事泄,为国人所擒。</p><p>唐大历末年(779),吐蕃、<a href="https://m.baike.com/wiki/%E5%8D%97%E8%AF%8F/257178?baike_source=innerlink" rel="noopener noreferrer" target="_blank" style="color: rgb(42, 144, 215);">南诏</a>入侵四川,唐朝名将<a href="https://m.baike.com/wiki/%E6%9D%8E%E6%99%9F/10513293?baike_source=innerlink" rel="noopener noreferrer" target="_blank" style="color: rgb(42, 144, 215);">李晟</a>追破之于大渡河。</p><p>唐贞元十七年(801),<a href="https://m.baike.com/wiki/%E9%9F%A6%E7%9A%8B/860489?baike_source=innerlink" rel="noopener noreferrer" target="_blank" style="color: rgb(42, 144, 215);">韦皋</a>使黎州经略使<a href="https://m.baike.com/wiki/%E7%8E%8B%E6%9C%89%E9%81%93/1703747?baike_source=innerlink" rel="noopener noreferrer" target="_blank" style="color: rgb(42, 144, 215);">王有道</a>率军渡过大渡河,深入吐蕃界。</p><p>唐太和三年(829),南诏将领嵯颠攻克<a href="https://m.baike.com/wiki/%E9%82%9B%E5%B7%9E/969083?baike_source=innerlink" rel="noopener noreferrer" target="_blank" style="color: rgb(42, 144, 215);">邛州</a>,直取成都,攻陷外郭。节度使<a href="https://m.baike.com/wiki/%E6%9D%9C%E5%85%83%E9%A2%96/848523?baike_source=innerlink" rel="noopener noreferrer" target="_blank" style="color: rgb(42, 144, 215);">杜元颖</a>保牙城拒之,寻大掠而去,自大渡河南还。次年,<a href="https://m.baike.com/wiki/%E6%9D%8E%E5%BE%B7%E8%A3%95/280338?baike_source=innerlink" rel="noopener noreferrer" target="_blank" style="color: rgb(42, 144, 215);">李德裕</a>为帅,在大渡河边筑仗义城。</p><p>唐咸通十年(869),南诏攻清溪关,官军退屯大渡河北,蛮乘船筏争渡,官军溃还,南诏攻陷<a href="https://m.baike.com/wiki/%E9%9B%85%E5%B7%9E/714894?baike_source=innerlink" rel="noopener noreferrer" target="_blank" style="color: rgb(42, 144, 215);">雅州</a>、黎州。</p><p>唐乾符二年(875),<a href="https://m.baike.com/wiki/%E9%AB%98%E9%AA%88/280342?baike_source=innerlink" rel="noopener noreferrer" target="_blank" style="color: rgb(42, 144, 215);">高骈</a>遣骑兵追南诏至大渡河,杀获甚众,修复<a href="https://m.baike.com/wiki/%E9%82%9B%E5%B4%83/257024?baike_source=innerlink" rel="noopener noreferrer" target="_blank" style="color: rgb(42, 144, 215);">邛崃</a>关、大渡河诸城栅。</p><p>五代梁乾化四年(914),南诏入侵<a href="https://m.baike.com/wiki/%E9%BB%8E%E5%B7%9E/8704685?baike_source=innerlink" rel="noopener noreferrer" target="_blank" style="color: rgb(42, 144, 215);">黎州</a>,前蜀高祖<a href="https://m.baike.com/wiki/%E7%8E%8B%E5%BB%BA/7596992?baike_source=innerlink" rel="noopener noreferrer" target="_blank" style="color: rgb(42, 144, 215);">王建</a>遣王宗范等追败之于大渡河,溺死者数万人。</p><p>元朝,蒙古忽必烈平大理,出大渡河,至金沙江。</p><p>明初,<a href="https://m.baike.com/wiki/%E5%82%85%E5%8F%8B%E5%BE%B7/280659?baike_source=innerlink" rel="noopener noreferrer" target="_blank" style="color: rgb(42, 144, 215);">傅友德</a>平西南夷,设大渡河千户所。</p><p><br></p><p><span style="color: rgb(153, 153, 153);">安顺场</span></p><p>120多年前,太平天国翼王石达开,带着2万太平军,转移到这里(当时叫紫打地),其时,水寒刺骨,不能泅渡,流势迅猛,又难架桥。一犹豫,竟酿成千古恨事。正逢五月,冰雪融化促使江流分外湍急;加上第二天忽然大雨滂沱,水位迅速上涨,渡河更难,石达开在这种情况下不得已下令暂时安营,观察水势,相机渡河。一连20多天,他的部队多次抢渡,均遭失败,满清总督骆秉璋乘机包围了太平军,还胁迫彝族兄弟一齐向太平军发动攻击。这时石达开的太平军所处形势十分险峻。他不得不率领6000人,向东突围,一直奔到铜河右岸的支流松林河老鸦漩旁。在前有天险、后有追兵的绝境中,他的妻儿用白裙遮面,跳入汹涌的大渡河里,无数军民也纷纷随着投入急流,一场空前壮烈的悲剧,就这样永远载入了中华民族的史册。大渡河成为历史的可靠见证。</p><p>1935年5月,中国工农红军在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遵义会议和取得“遵义战役”的辉煌战果之后,主力部队和军委机关越过乌蒙山、巧渡金沙江,在广大彝族群众的支持和帮助下,翻越<a href="https://m.baike.com/wiki/%E5%A4%A7%E5%87%89%E5%B1%B1/476906?baike_source=innerlink" rel="noopener noreferrer" target="_blank" style="color: rgb(42, 144, 215);">大凉山</a>区,先遣部队以一昼夜160里的速度赶到了这里。国民党军队调兵遣将,围追堵截。红军首先在安顺场强渡成功,并击溃了对岸的全部敌人,占领了渡口。两岸红军夹河机动转移,北攻泸定,夺取了泸定桥,顺利通过大渡河。</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2px; color: rgb(237, 35, 8);">红军长征中的“腊子口”在哪里</b></p><p><br></p><p>腊子口,是岷山山脉的一个重要隘口,是川西北通向甘南的门户,更是因红军长征突破敌军尾追堵截的最后一道天险而永载史册。</p><p>战争纪实甘肃国民党守军沿朱李沟口、腊子口、康多、道藏、黑扎一带分点布设了数道防线。尤以腊子口为其防守重点,在桥头和两侧山腰均构筑了碉堡,并在山坡上修筑大量防御工事和军需仓库,敌人妄图凭借天险把红军扼阻在腊子口以南峡谷中。是时,红军左侧有卓尼杨土司的上万骑兵,右侧有胡宗南主力,如不能很快突破腊子口,就会面临被敌人三面合围的危险。毛主席毅然决定立即夺取腊子口,打通红军北上通道。红军将士通过正面强攻与攀登悬崖峭壁迂回包剿的战术,经过两天的激烈的浴血战斗,英勇善战的红军出奇制胜,击溃甘肃省军阀第十四师师长鲁大昌早已部署好的守军,于9月17日凌晨全面攻克腊子口天险,使国民党企图阻挡红军北上抗日的阴谋彻底破产。从此,天险腊子口成为中国革命史上举世闻名的革命胜迹,驰名中外。突破天险腊子口后,红军主力从朱立沟(朱李沟景区)翻山越岭到达哈达铺,红军余部从牛路沟(即一线天景区)翻山到达岷县,沿途有当年红军走过的木桥和栈道。从这里可以缅怀革命先烈为了革命事业,为了建立新中国,历经千辛万苦,抛头颅、洒热血,浴血奋战的情景,也可以重走长征路,接受爱国主义教育。这一仗红军打出了军威,打开了进军甘肃的大门,为后续部队开辟了道路。英雄的红四团以自己英勇顽强的战斗,在腊子口树立了与日月同辉的历史丰碑。为了纪念腊子口战役,甘肃省人民政府于1980年8月21日在腊子口战役纪念地修建了纪念碑。1993由迭部林业局出资重建。纪念碑南、西两面镌刻着杨成武将军亲笔题字“腊子口战役纪念碑”;北面镌刻着省人民政府对腊子口战役的简介和对革命烈士仰慕缅怀之碑文:“腊子口战役的辉煌胜利将永远彪炳我国革命史册;在腊子口战役中光荣牺牲的革命烈士永垂不朽!”1935年9月17日,红1军2师4团向腊子口发动了猛烈的进攻。可连续冲锋十几次都没有成功。在半夜时分,部队暂停进攻,重新研究作战方案。他们决定兵分两路:一路由政委杨成武率领第6连从正面进行夜袭,夺取木桥;另一路由团长王开湘率领第1、第2连,悄悄地迂回到腊子口右侧,攀登陡峭的崖壁,摸到敌人后面去。</p><p>天险腊子口地势十分险要。是甘川通道的咽喉。1935年,中国工农红军长征途经腊子口,在这里取得了腊子口战役的伟大胜利。为纪念红军长征的壮举,缅怀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腊子口战役,国务院决定将腊子口列为国家一类文物保护单位,甘肃省人民政府于1984年在此修建了腊子口战役纪念碑。</p> <p><br></p><p>红军长征会师的地点是哪里?</p><p><br></p><p>三大红军主力会师地点,应是会宁;中央红军与陕北红军会师地点则为吴起镇。</p><p>1935年10月,中央红军胜利到达陕北革命根据地保安县吴起镇,与刘志丹领导的陕北红军会师,完成长征。中央红军历时1年多,完成了从湘赣边界到陕北的战略转移。</p><p>1936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即红一方面军、红二方面军和红四方面军在甘肃会宁胜利会师,标志着长征的胜利完成。</p><p>腊子口是红军长征过程中经过的一道天险。它位于四川北部,是岷山山脉的一个重要隘口,也是川北通向甘南的门户。</p><p>扩展资料:</p><p>长征是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奇迹,中央红军共进行了380余次战斗,攻占700多座县城,红军牺牲了营以上干部多达430余人,平均年龄不到30岁,共击溃国民党军数百个团。</p><p>其间共经过14个省,翻越18座大山,跨过24条大河,走过荒草地,翻过雪山,行程约二万五千里,红一方面军于1935年10月到达陕北,与陕北红军胜利会师。</p><p>1936年10月,红二、四方面军到达甘肃会宁地区,同红一方面军会师。红军三大主力会师,标志着万里长征的胜利结束。</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2px; color: rgb(237, 35, 8);">巧渡金沙江</b></p><p><br></p><p>巧渡金沙江是1935年5月中国工农红军在长征中的一个成功战例。</p><p>金沙江位于长江的上游,穿行在川滇边界的深山狭谷间,江面宽阔,水急浪大。如果红军过不去,就会被国民党军压进深山狭谷,遭致全军覆灭的危险。当红军大队人马向金沙江挺进时,蒋介石如梦初醒,认定红军的目的地既不在贵阳,也不在昆明,而是“必渡金沙江无疑”。</p><p>1935年4月28日,蒋介石下达命令,控制渡口,毁船封江。就在红军抵进金沙江前夕,江边的敌人已将所有船只掠到北岸了。[1] 1935年5月3日至9日,红军避敌锋芒、仅凭7只渡船在7天7夜间,2万多人的红军部队全部渡过金沙江[2]。</p><p>名称</p><p>巧渡金沙江</p><p>发生时间</p><p>1935年5月3日至5月9日[3]</p><p>地点</p><p>金沙江皎平渡渡口</p><p>参战方</p><p>中国工农红军、国民党军</p><p>结果</p><p>共产党获胜</p><p><br></p><p>战役结果历史意义</p><p>战役过程</p><p>1935年5月3日,军委干部团的同志们接受了抢夺皎平渡的任务。他们二话不说,翻山越岭180里,当天夜晚就来到了金沙江边。在渡口,他们幸运地找到了两条船。原来这两条船是送探子来南岸探查情况的,探子不知跑到哪里去了.......</p><p>共3张</p><p>巧渡金沙江</p><p>然后,他们乘坐这两条船悄悄地渡到北岸。敌人的哨兵以为探子回来了,不以为意。他们来了个突然袭击,一举消灭了一连正规军和一个保安队,控制了皎平渡两岸渡口。后来,他们又找到了五条船,动员了36名艄公。</p><p>与此同时,红一军团赶到了龙街渡口,红三军团赶到了洪门渡口,但这两个渡口都没有船只,加上江宽水急无法架桥。军委命令他们迅速转到皎平渡过江。[4]</p><p>共3张</p><p>巧渡金沙江</p><p>战役结果</p><p>从1935年5月3日至9日,在7天7夜的时间里,红军主力就靠这7只小船从容地过了江。担任后卫的9军团在南渡乌江以后奉军委命令一直绕圈子,忽南忽北,牵制了敌人部分兵力。1935年5月6日,他们到了云南东川与巧家县之间,并于1935年5月9日在渡过了金沙江。两天以后,敌人的追兵才赶到南岸。可红军早已毁船封江,无影无踪地走了,体现出了将士们的机智与勇敢。[5]</p><p>共3张</p><p>巧渡金沙江</p><p>历史意义</p><p>战略意义</p><p>中国工农红军中央红军渡过金沙江,摆脱数十万敌军的围追堵截,粉碎了蒋介石欲将红军围歼于川、黔、滇地区的计划,取得了战略转移中具有决定意义的胜利[3]。</p><p>豪迈诗句</p><p>人教版语文6年级上册第5课《七律 长征》、苏教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第21课《七律 长征》、西南师大版语文6年级下册第13课《毛泽东诗词两首》中的《七律·长征》和冀教版五年级下册《毛泽东诗词二首》中的《七律·长征》出现了如下一句:</p><p>"金沙水拍云崖暖"这句诗描写的就是红军长征时巧渡金沙江时心情的愉悦。“金沙”和“大渡”代表了红军所渡过的“万水”。红军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都是长征途中非常重要的战略行动,在“水拍云崖暖”中,诗人赋予江水和峭壁以灵性,“桥横铁索寒”既是实景描写,更是突出表现了红军强渡大渡河之艰险。</p> <p class="ql-block">自古艰苦环境出雄才,本事都是逼出来的!</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2px; color: rgb(237, 35, 8);">遵义会议</b></p><p><br></p><p>中国共产党的重要会议</p><p><br></p><p>遵义会议[1][2][3][4]是指1935年1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在贵州遵义[5]召开的独立自主地解决中国革命问题的一次极其重要的扩大会议。是在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和长征初期严重受挫的情况下,为了纠正博古、王明、李德等人“左”倾领导在军事指挥上的错误而召开的。</p><p>这次会议是中国共产党第一次独立自主地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解决自己的路线、方针和政策方面问题的会议[6]。这次会议,在极端危急的历史关头,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在中国共产党和红军的历史上,是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7]</p><p><br></p><p>遵义会议</p><p>开始时间</p><p>1935年1月15日</p><p>结束时间</p><p>1935年1月17日</p><p>会议地点</p><p>贵州遵义</p><p><br></p><p>参会人员会议起因会议内容会议意义会址简介</p><p>会议背景</p><p>中央红军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和长征初期红军力量遭受的严重损失,引起了广大干部和战士对王明军事路线的怀疑和不满,纷纷要求改换错误的领导。同时,在长征途中毛泽东对执行王明军事路线的一些领导同志做了耐心细致的工作,使他们很快觉悟过来。在这种情况下,为了总结第五次反“围剿”的西征军事指挥上的经验教训,根据黎平政治局会议的决定,在毛泽东、张闻天、王稼祥等领导同志的努力促成下,红军占领遵义后,1935年1月15日至17日,在遵义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2]</p><p>参会人员</p><p>中央政治局委员</p><p>秦邦宪(1907年—1946年)又名博古,1926年留学苏联,中共临时中央负责人,长征开始时为中央“三人团”成员。</p><p>朱德(1886年—1976年)清末秀才,曾留学德国进修社会学和哲学。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红军总司令兼红一方面军司令。</p><p>陈云(1905年—1995年)学徒工出身,全国总工会党团书记,长征开始时为红五军团中央代表,军委纵队政治委员,遵义警备司令部政治委员。</p><p>张闻天(1900年—1976年)又名洛甫,先后在莫斯科中山大学、红色教授学院学习、任教。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执行委员会人民委员会主席。</p><p>毛泽东(1893年—1976年)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院毕业,中共一大代表,中共三届中央局常委,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执行委员会主席。</p><p>周恩来(1898年—1976年)曾留学日本、法国、德国、英国等地,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红军总政治委员兼红一方面军政治委员,长征开始时为中央“三人团”成员。</p><p>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p><p>(以姓氏笔画为序)</p><p>王稼祥(1906年—1974年)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红军总政治部主任。</p><p>邓发(1906年—1946年)国家政治保卫局局长。</p><p>刘少奇(1898年—1969年)中华全国总工会委员长,长征开始时为红八军团中央代表,黎平会议后任红五军团中央代表。</p><p>何克全(1906年—1955年)又名凯丰,共青团中央书记、长征开始时为红九军团中央代表。</p><p>参加会议的其他人员</p><p>刘伯承(1892年—1986年)红军总参谋长、军委纵队司令员,遵义警备司令部司令员。</p><p>李富春(1900—1975年)中央候补委员、红军总政治部副主任、代主任。</p><p>林彪(1907年—1971年)红一军团军团长。</p><p>聂荣臻(1899年—1992年)红一军团政治委员。</p><p>彭德怀(1898年—1974年)中央候补委员、红三军团军团长。</p><p>杨尚昆(1907年—1998年)中央候补委员、红三军团政治委员。</p><p>李卓然(1899年—1989年)红五军团政治委员。[3]</p><p>邓小平(1904年—1997年),中央秘书长。</p><p>李德(1900—1974年),共产国际驻中国军事顾问。</p><p>伍修权(1908年—1997年),担任翻译工作。[7]</p><p>共3张</p><p>遵义会议会址</p><p>会议起因</p><p>湘江战役后,中央红军仍按原定计划,继续向湘西前进。这时,蒋介石已判明红军的行动企图,在红军前进的道路上部署了重兵。在此危急关头,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主席毛泽东根据当时军事态势,力主放弃原定北去湘西会合红二军团和红六军团的计划,改向国民党统治力量薄弱的贵州前进,以摆脱敌人,争取主动。1934年12月12日,中共中央负责人在湖南通道举行紧急会议。张闻天、王稼祥、周恩来等多数同志赞成毛泽东的主张,但李德等人拒不接受,坚持到湘西去。15日,中央红军占领贵州黎平。1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黎平召开会议。经过激烈争论,会议接受毛泽东的意见,通过了《中央政治局关于战略方针之决定》,决定在川黔边创建新的根据地。黎平会议肯定了毛泽东的正确意见,改变了中央红军的前进方向,使红军避免了可能覆灭的危险。</p><p>黎平会议后,中央红军分两路向黔北挺进,连克锦屏等7座县城,于12月底进抵乌江南岸的猴场。12月31日晚至次日凌晨,中共中央在猴场召开政治局会议,作出《关于渡江后新的行动方针的决定》,提出首先在以遵义为中心的黔北地区,然后向川南创建川黔边新的根据地的战略任务。会议还决定,“关于作战方针,以及作战时间与地点的选择,军委必须在政治局会议上做报告”,以加强政治局对军委的领导。这个决定,实际上剥夺了博古、李德的军事指挥权。1935年1月初,中央红军分别从回龙场江界河、茶山关渡过乌江,1月7日晨,红军先头部队进占黔北重镇遵义。</p><p>截至此时,王明“左”倾错误统治全党已达4年之久,给党和红军造成了极其严重的损失。还在中央苏区时,许多干部就对中央主要领导人在军事指挥上的错误产生怀疑和不满,一些军团指挥员在作战电报、报告中提出批评意见,有些同志甚至同李德发生激烈的争论。毛泽东等也多次提出自己的正确主张,但都没有被接受。长征开始后,随着红军作战迭次失利,特别是湘江战役的惨重损失,使这种不满情绪达到顶点。党和红军的许多领导人和广大干部战士,从革命战争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中认识到,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和红军战略转移中遭受的挫折,是排斥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正确领导,贯彻执行错误的军事指导方针的结果,强烈要求改换领导,改变军事路线。毛泽东在行军途中对王稼祥、张闻天及一些红军干部反复进行深入细致的工作,向他们分析第五次反“围剿”和长征开始以来中央在军事指挥上的错误,得到他们的支持。周恩来、朱德与博古、李德的分歧越来越大,也支持毛泽东的正确意见。</p><p>这时,中央大部分领导人对于中央军事指挥的错误问题,基本上取得一致意见。在这种形势下,召开一次政治局会议,总结经验教训,纠正领导上的错误的条件已经成熟。同时,中央红军攻占遵义,把敌人的几十万追兵抛在乌江以东、以南地区,取得了进行短期休整的机会,也为中央召开遵义会议提供了必要条件。[4]</p><p>遵义会议</p><p>会议内容</p><p>1935年1月15至1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遵义召开扩大会议。会议着重总结了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的经验教训。首先由博古作关于反对第五次“围剿”的总结报告。他过分强调客观困难,把失败原因归之于反动力量的强大,而不承认主要是由于他和李德压制正确意见,在军事指挥上犯了严重错误造成的。接着,周恩来就军事问题作副报告,指出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的主要原因是军事领导的战略战术的错误,并主动承担责任,作了诚恳的自我批评。同时也批评了博古和李德。张闻天按照会前与毛泽东、王稼祥共同商量的意见,作反对“左”倾军事错误的报告,比较系统地批评了博古、李德在军事指挥上的错误。毛泽东接着作了长篇发言,对博古、李德在军事指挥上的错误进行了切中要害的分析和批评,并阐述了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战术问题和今后在军事上应采取的方针。王稼祥、朱德、刘少奇等多数同志也相继发言,不同意博古的总结报告,同意毛泽东、张闻天提出的意见。会议最后指定张闻天起草决议,委托常委审查,然后发到支部讨论。</p><p>会后,张闻天根据与会多数人特别是毛泽东的发言内容,起草了《中央关于反对敌人五次“围剿”的总结的决议》(简称遵义会议决议)。这个决议,在中共中央离开遵义到达云南扎西(今威信)县境后召开的会议上正式通过。决议明确指出,博古、李德以单纯防御路线代替了决战防御,以阵地战、堡垒战代替了运动战,是第五次“围剿”不能粉碎的主要原因。决议充分肯定了毛泽东等在领导红军长期作战中形成的战略战术基本原则。</p><p>遵义会议还制定了红军尔后的任务和战略方针。决定红军渡过长江在成都之西南或西北地区建立根据地。会后,又根据敌情的变化,决定中央红军在川滇黔三省广大地区创造新的根据地。</p><p>遵义会议改组了中央领导机构,增选毛泽东为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并决定取消“三人团”,仍由中革军委主要负责人朱德、周恩来指挥军事,周恩来为下最后决心的负责者。随后,进一步调整了中央领导机构。2月5日,在川滇黔交界的一个鸡鸣三省的村子,中央政治局常委分工,决定由张闻天代替博古负中央总的责任(习惯上也称之为总书记);以毛泽东为周恩来在军事指挥上的帮助者。3月中旬,在贵州鸭溪、苟坝一带,成立了由毛泽东、周恩来、王稼祥组成的新的“三人团”,周恩来为团长,负责指挥全军的军事行动。[7]</p><p>遵义会议</p><p>会议意义</p><p>遵义会议结束了王明“左”倾冒险主义在中共中央的统治,确立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新的中央的正确领导。这次会议是中国共产党第一次独立自主地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解决自己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的会议。它在极端危险的时刻,挽救了党和红军,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标志着中国共产党从幼年达到成熟。[1]</p><p>遵义会议是在紧急的战争形势下召开的,没有全面地讨论政治路线方面的问题,而是集中地解决了党内所面临的最迫切的组织问题和军事问题,结束了“左”倾教条主义错误在中央的统治,确立了毛泽东在红军和中共中央的领导地位,中国革命的航船终于有了一位能驾驭其进程的舵手!这些成果,是中国共产党同共产国际中断联系的情况下独立自主地取得的,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在政治上开始走向成熟。这次会议,在极端危急的历史关头,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在中国共产党和红军的历史上,是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制定了一条正确的政治路线和军事路线,屡遭挫折的红军从此有了从失败走向胜利的保证。[7]</p><p>会址简介</p><p>遵义会议会址原为黔军25军第二师师长柏辉章的私人官邸,修建于30年代初。整个建筑分主楼、跨院两个部分。主楼为中西合璧,临街有八间铺面房,当年为房主经营酱醋及颜料纸张。铺面居中有一小牌楼,檐下悬挂着毛泽东1964年11月题写的“遵义会议会址”六个字的黑漆金匾(此为毛泽东为全国革命纪念地唯一的题字)。街面房连接主楼与跨院之间有一座青砖牌坊。牌坊上方用碎蓝瓷镶嵌着“慰庐”二字。牌坊的另一面有“慎笃”二字。遵义会议会址主楼坐北朝南,一楼一底,为曲尺形,砖木结构,歇山式屋顶,上盖小青瓦。楼房有抱厦一圈,楼顶有一老虎窗。楼层有走廊上,可以凭眺四围苍翠挺拔的群山,指点昔日红军二占遵义时与敌军鏖战地红花岗,插旗山、玉屏山、凤凰山诸峰。会址主楼上下的门窗,漆板栗色,所有窗牖均镶嵌彩色玻璃。紧挨主楼的跨院纯为木结构四合院,仍漆板栗色。</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2px; color: rgb(237, 35, 8);">过草地</b></p><p><br></p><p>1935年8月21日,红军开始过草地。行军队左右两路,平行前进。右路军由毛泽东、周恩来、徐向前等率领,自四川毛儿盖出发,进入草地。经过7天的艰苦努力,右路军到达草地尽头的班佑地区。左翼为林彪的红一方面军,先行;继后是中央领导机关、红军大学学生等。右翼为徐向前、陈昌浩率领的红三十军和红四军。彭德怀率红三军团垫后,走左翼行军路线。</p><p><br></p><p>红军过草地</p><p>时间</p><p>1935年8月21日</p><p>领导者</p><p>毛泽东、周恩来、徐向前等</p><p>出发地点</p><p>四川毛儿盖</p><p><br></p><p>行前准备行军之难故事行至毛儿盖杀牲口死亡世界红军右路军女红军四宗宝先遣队被迫返回毛泽东让出晚饭寺院赠粮插牌借粮牺牲人数尝野菜喇嘛向导周恩来过草地精神力量</p><p><br></p><p>草地位于青藏高原与四川盆地的过渡地带,纵长500余里地,横宽300余里地,面积约15200平方公里,海拔在3500米以上。红军过的草地主要是讲川西北若尔盖地区。草地,其实就是高原湿地,为泥质沼泽。它的形成原因很多,主要由于黑白两河——黑河(亦称墨曲河)和白河(亦称葛曲河)自南至北纵贯其间,起了重要作用。两河的河道迂回曲折,叉河横生,地势低洼,水流淤滞而成沼泽。经年水草,盘根错节,结络成片,覆盖潴水。</p><p>沼泽生长的植被主要是藏嵩草、乌拉苔、海韭菜等,形成草甸。草甸之下,积水淤黑,泥泞不堪,浅处没膝,深处没顶。远远望去,似一片灰绿色海洋,不见山丘,不见树木,鸟兽绝迹,人烟荒芜,没有村寨,没有道路,东西南北,茫茫无限。人和骡马在草地上行走,须脚踏草丛根部,沿草甸前进。若不慎陷入泥潭,无人相救,会愈陷愈深,乃至被灭顶吞没。草地区域气候恶劣,晴空迷雾变幻莫测。每年的5月至9月为草地雨季,使本已滞水泥泞的沼泽,更成漫漫泽国。红军正是在这个季节经过草地的。过草地有三怕:一怕没踩着草甸陷进泥沼,泥沼一般很深,如果拼命往上挣扎,会越陷越深,来不及抢救就会被污泥吞噬;泥水不仅不能饮用,而且破了皮的腿脚泡过,还会红肿甚至溃烂;二怕下雨;三怕过河。</p><p>行前准备</p><p>1935年8月,中共中央和红四方面军指挥部率领的右路军进入草地。行军队列分左右两路,平行着前进。左翼为林彪的红1军团,先行;继后是中央领导机关、红军大学等。右翼为徐向前、陈昌浩率领的红30军和红4军。彭德怀率红3军团殿后,走右翼行军路线。进入草地前,红军想尽一切办法筹粮。将青稞脱壳搓成麦粒,再碾成面粉炒熟,便成了干粮炒面;宰杀马匹、牦牛,做成肉干以备食用;在藏民带领下寻认野菜,供过草地之需;还要准备烧酒、辣椒或辣椒汁御寒。虽然尽了最大努力,红军筹到的粮食还是不够全军之用。每个人最多带有8至10斤,一般的带有5至6斤,有的只有3、4斤。粮食不足,使红军在过草地时付出了太多的生命代价。</p><p><br></p><p>红军过草地之艰难,是后人难以感受到的。</p><p>红军过草地</p><p>首先是行难。茫茫草地,一望无涯,遍地是水草沼泽泥潭,根本没有路。人和马必须踏着草甸走,从一个草甸跨到另一个草甸跳跃前进。或者拄着棍子探深浅,几个人搀扶着走。这样,一天下来,精疲力竭。过草地有三怕:一怕没踩着草甸陷进泥沼。泥沼一般很深,如果拼命往上挣扎,会越陷越深,来不及抢救就会被污泥吞噬。当年的红军,往往是一个人陷进去后,另一个人伸手去拉,用力过猛也会被带着陷进去。后来有了经验才知道,要慢慢移动身子才能上得来,或者将绑腿带缠在被陷进同志的腰间才能拉得上来。</p><p>二怕下雨。草甸本来就难走,天下着雨,脚底下更软、更滑,稍不慎就摔倒,掉进泥沼里去。三怕过河。草地上有不少河,有的水浅好过一点,有的河宽流急很难过,如果遇着下雨更难了。身体虚弱,挨冻受饿,禁不住冰冷的河水刺激。几乎每过一条河,即使是一米深的小河,都有战士倒下。黄克诚在他的回忆录中说:有一次,部队正在淌水过河,突降暴雨,河水猛涨,激流滚滚,尚在河中的人不少被大水冲走吞没。就这样,数不清的红军战士陈尸草地。</p><p>食难</p><p>其次是食难。准备的青稞麦炒面,需要用水煮着吃,没有水,干吃很难受,且口渴难熬。一下雨,青稞麦被淋湿了,就成疙瘩,再用开水和就成了稀面糊糊,吃着不经饿。如果直接吃黏疙瘩,又难以下咽。还有不少同志在进草地之前来不及磨面,带的就是青稞麦。这样的青稞麦只能一颗颗咬着吃,带的少,就一颗颗数着麦粒吃,尽量节省多吃一两天。咬青稞麦既吃不饱,还难于消化。一般战士准备的干粮,两三天就吃完了。这时候,草地才过一半,有的甚至不到一半。肉全部分给各连队了。所以饥饿和疾病威胁着每一个人的生命。许多同志在战场上没有倒下去,却在草地里默默的死去。</p><p>红军过草地</p><p>红军在没有食物的情况下是怎么过的</p><p>在极度缺乏食物的情况下,红军就靠吃野菜、草根、树皮充饥。有的野菜、野草有毒,吃了轻则呕吐泻肚,重则中毒死亡。没有能吃的野菜,就将身上的皮带、皮鞋,甚至皮毛坎肩脱下来,还有马鞍子,煮着吃。有的战士饿得实在没吃的,就找别人屙的屎里没有消化的青稞麦,或者自己屙出来的,一粒一粒挑出来,洗了再用茶缸煮着吃。吃是这样,喝也是这样。有的战士,人尿、马尿都喝过。</p><p>实在是没粮食了,一望无际的草地,没有人烟,战士们吃起了所有能吃的东西。</p><p>野菜,草,还有身上的皮带,甚至是草鞋上的皮襻襻,锣鼓的鼓皮。老红军们的回忆中,用这几种办法把难咽的皮带嚼进肚:</p><p>第一种,煮着吃。老红军郭才高他记得,先用刀将皮带切成一条一条,然后要煮到最表面一层软了,小心刮去,里面就是可以吃的牛皮。</p><p>第二种,烤着吃。老红军李文模说,烤到有些变色、变软,就能吃了,可不能烤久,不然烤焦就浪费了。烤了之后撕咬成一小块嚼;嚼几下,喝口水;嚼一天才舍得囫囵咽下。他说他一根皮带吃了一个月。</p><p>第三种,先煮再烤。老红军蒲国恩有条战友送的皮带,最困难时解了下来,放在开水里泡软了,再埋在火堆里烤,借着里面没熄掉的火烧熟。</p><p>第四种,先烤再煮。先用火烤热,烤完把黑灰刮掉再放到锅里煮,等煮软了切成丝,和野菜粥搅在一起。其实,大锅里才飘着几根皮带丝,看得见,捞不着……</p><p>除了皮带、草鞋,还有野菜。冬苋菜、马齿菜、苦菜、灰灰菜、大黄叶、野芹菜……吃到嘴里都是菜。</p><p>野菜吃完了,吃草根。当发现草根可以充饥后,战士们第一时间传口信给后面的部队——是甜的!</p><p>也曾有过苦作甜。那次战士偶然在一处洼地里找到一副牛骨架,上面居然还黏着几片肉,老红军田仁乾几人大喜过望,将它搬回营地集体分配:那几片肉给妇女娃娃们,那骨架大部分给了兄弟部队,只留下一小部分归他们几人,作为存粮慢慢吃。</p><p>最绝的是贺龙。当时红二方面军副总指挥萧克的夫人要分娩了,贺龙不声不响用麻绳和针做了一个鱼钩,就这么往水草里一扔,居然还真钓上了鱼。他的堂弟贺文玳回忆:“也许是被红军精神感动了吧,鱼也来贡献。贺龙吩咐炊事员熬了鱼汤送去。后来,萧克夫人顺利产下一男娃,因在红军土制的一碉堡所生,贺龙就给娃子取名为碉堡……”</p><p>疟疾复发,红军战士戴天福临终前委托卫生员带给毛泽东一个纸包,里面是发给重病号的一小块马肉。卫生员流着泪说:“戴天福同志临死的时候,让我把这块马肉一定要交给毛主席!他说,他没有什么牵挂的,只盼望革命成功。请您多多保重身体。还让我转告警卫班的其他同志好好照顾您!”周围一个个七尺男儿,失声痛哭……[1]</p><p>御寒难</p><p>再次是御寒难。草地天气,一日三变,温差极大。早上,太阳出得晚,很冷;中午晴空万里,烈日炎炎;下午往往突然黑云密布,雷电交加,暴雨冰雹铺天盖地而来,或者雾雨朦胧;夜间气温降至零摄氏度左右,冻得人们瑟瑟发抖。红军战士过草地前,大多衣单体弱,准备的棉衣、皮衣哪能够几万人穿!为了御寒,各人穿戴五花八门:穿着厚衣的有之,穿着单衣或夹衣的更多;裹着毯子的有之,更多的是披着各种兽皮;头戴草帽斗笠者有之,顶着油布、打着雨伞者不少;脚穿皮鞋或兽皮靴子的有之,仍然穿着草鞋甚至赤脚的也不少。太冷了,有的就喝点酒或咬点辣椒驱寒。但酒辣椒都带的少,不够用,两三天后也没有了。这样在泥沼草地行军,真可谓“饥寒交迫,冻馁交加”。</p><p>阿坝的同志讲:他们访问的老红军说,在草地的几天里,脚是湿的,衣服是湿的,到了宿营地,地是湿的,柴草是湿的,身上几乎没有干过,能冻死人。饥寒、疲劳、疾病夺去了许多战友宝贵的生命。聂帅在回忆录中写道:过草地那些日子,天气是风一阵雨一阵,身上是干一阵湿一阵,肚里是饱一顿饥一顿,走路是深一脚浅一脚。软沓沓,水渍渍,大部分人挺过来了,不少人却倒下去了。</p><p>宿营难</p><p>还有宿营难。草地净是泥泞渍水,一般很难夜宿。行军到了傍晚,往往要找一个土丘、河边、高地,比较干一点的地方宿营。如果找不到比较干一点的地方,就只好在草地里露宿。怎么露宿?或者就地而卧,或者坐着打盹,或者背靠背睡一会。女同志往往两人依偎在一起,这样还暖和一点。若有块油布用树枝架起遮挡风雨,就算是很好的条件了。有时晚上风雨交加,用树枝架起的油布,既遮不住风雨,也挡不住寒冷,就会在风雨淋浇之下熬过一夜。在草地里露宿还担心睡着后,跌倒或滚到深水泥沼里去,这样就没命了。因此,有时几个人轮流“值班”,以免发生不幸。</p><p>但是,夜晚太冷了,第二天一早起来,往往会看到草地上长眠着一些战士,甚至是跟自己背靠着背休息的战友。红1军团有一个班,就是这样整整齐齐地两人一组,背靠着背,怀里抱着枪支,像熟睡了的样子就再也没有醒过来。红一方面军有个收容队。过草地,每天都有掉队的。饥饿、寒冷,加上缺医少药,伤病员有增无减。当时既无医院,又没那么多担架,完全靠每个伤病员拄着棍子,尾随着部队走。每天掉队的有三四百人,其中大多数都跟上队伍,但也有不少同志跟不上。</p><p>后来打响抗美援朝第一枪,志愿军40军118师师长邓岳,当时是个红小鬼,病得迷迷糊糊,是靠拽着干部团团长陈赓的马尾巴才走出草地的。晚上露宿时,掉队的同志三五人一伙背靠着背休息。第二天,收容队同志去叫他们时,一推一摸,他们的身体完全冰冷僵硬,他们就以这样的“睡姿”离开了这个世界。特别是快走出草地的最后两天,像这样静静地长眠在草地的是成片成堆,多达几十人。</p><p>肖华上将后来在《长征组歌》中写道:风雨浸衣骨更硬,野菜充饥志越坚。官兵一致同甘苦,革命理想高于天。这正是当年的真实写照。</p><p>红军过草地</p><p>徐向前是率领右路军过草地的前敌总指挥,他在回忆录中说:一方面军一直长途跋涉,体力消耗太大,实在禁不住恶劣环境的折腾,过草地减员尤多。但一方面军究竟牺牲了多少同志,至今也没有一个确切的数字。红四方面军三过草地,这样极端恶劣的自然环境,也使部队减员不少。阿坝自治州党史研究室曾提供了一个资料:红军三大主力在两年数次过雪山草地期间,非战斗减员在万人以上。张闻天的夫人刘英在回忆录中说:红军过草地的牺牲最大,这七个昼夜是长征中最艰难的日子。走出草地后,“我觉得是从死亡世界回到了人间”。</p><p>红军右路军过草地用了5天(8月21日——8月26日)。左路军大概也是6天左右。</p><p>8月21日,红军右路军开始进入草地。在草地行军十分艰难,高原缺氧,天气多变,风雨雪交加。泥泞,寒冷,饥饿,夺去了许多革命战士的生命,这种情景真是前所未见。我记得第一天3军团政治部由毛儿盖出发,袁国平和我及向仲华等,折了一些小树枝搭了一个小棚,我们几个人挤在一起过夜。下了一夜大雨,小棚无法挡雨,我们几个人被雨淋得满身透湿,无法入睡,只好背靠背挤在一起,讲故事、说笑话、猜谜语或唱歌,总算熬到了天亮。第二天完全进入草地,矮小的树木也见不着了。开始还可以看到太阳,但过一阵子,便狂风大作,忽而又下起雪来。第3天过葛丘河,河宽不到20米,但水深齐腰,水流很急,水冷如冰,徒涉时还需几人互相搀扶,否则会被急流冲走。不少战士因体弱、缺氧和寒冷,过河上岸时倒下了。第4天是在沼泽地内行走。</p><p>红军为此牺牲了好多人</p><p>有关红军过草地的文章:《七律·长征》、《金色的鱼钩》等</p><p>故事</p><p>张思德吃毒草救人的故事 部队进入草地后,由于环境、气候非常恶劣,使得草地行军十分艰难。而更要命的是缺衣少食,不少红军就因此长眠在了草地上。 眼看掉队、牺牲的同志越来越多,彭德怀命令人将自己的坐骑也杀了,分给通信班、警卫班的同志做口粮,还向身边的同志发出了“尝百草”的号召。张思德在“尝百草”活动中,总是抢在他人之前。 据张显扬回忆:“有一回,部队在一片水草丰盛的沼泽旁宿营。一个小战士来到水塘旁,突然高兴地叫起来:‘野萝卜!野萝卜!’张思德过来一瞧,果然,离水塘不远的地方长着一丛丛野草,叶子绿,形状跟萝卜叶子差不多。那个小战士兴冲冲地跑过来,拔起一棵就</p> <p>往嘴里送。张思德忙赶上去。一把夺过来,先放到自己的嘴里,细细嚼了嚼,味道又甜又涩。不一会儿,张思德感到有些头晕脑胀,全身无力,紧接着,他肚子一阵绞痛,大口呕吐起来。他急忙对小战士说:‘这草有毒,快,快告诉……’没等把话说完,张思德就摔倒了,一时失去了知觉。半个多小时以后,张思德慢慢醒来,模模糊糊地看见小战士端着瓷缸蹲在跟前,他急忙说:'‘不要管我,快去告诉其他同志。''’”张思德就是这样把生的希望让给同志们,把牺牲的危险留给自己。很快,这件事被彭德怀知道了,他表扬了张思德。</p><p>行至毛儿盖</p><p>毛儿盖是一个只有几百户人家的镇子,一夜之间进驻数万红军,粮食问题无法解决。此时,村外的地里到处是成熟了的青稞,但红军也不动百姓的一粒青稞,用银元向老百姓购买了一部分青稞。</p><p>女红军们找不到镰刀,董必武、徐特立、谢觉哉三位老人就带着大家用手拔。尽管大家的手都磨破了,但是弄回来的青稞还是少得可怜。她们又去路边和田里捡那些被踩进泥里的青稞穗。回到驻地找不到脱壳的石臼,女红军们就动手搓,搓了整整两天,才把这些少得可怜的青稞搓出来。</p><p>为了节约粮食,女红军们百般节省,她们宁肯上山挖野菜,也不肯多吃一点青稞麦,因为这在当地来说,已经是最好的粮食了。负责收容中央红军伤员和病号的女红军们,在过草地的几天里,她们几乎全部是靠挖野菜维持生命,而把那些青稞留给伤员和病号们吃。几天下来,她们一个个面如菜色,瘦弱得让人心疼,然而看到伤员和病号们走出了草地,她们的脸上都洋溢灿烂的笑容。</p><p>杀牲口</p><p>彭德怀率领的红三军团是垫后的,准备的干粮少,能吃的野菜之类早被前边的部队吃光了。部队要断炊了,他只好将饲养员叫来问:“还有几匹牲口?”老饲养员回答:“连军团长那匹黑骡子在内,有6匹。”彭德怀下令:“全部杀掉。”老饲养员坚决不肯杀大黑骡子,彭德怀说:“我也舍不得,现在连野菜都没得吃,只有杀了牲口,才能出草地。只要人在,牲口,敌人会送来的。”这样,把牲口杀了,他们军团部只留一点杂碎,肉全部分给各连队了。就是这点肉,救活了许多红军战士。饥饿和疾病威胁着每一个人的生命。许多同志在战场上没有倒下去,却在草地里默默的死去。死亡越来越多,后边的人无须向导,顺着络绎不绝的尸体,就可以准确地找到行军路线。</p><p>死亡世界</p><p>红军过草地</p><p>红1军团过草地是左翼前卫,在快走出草地的前一天,聂荣臻给作后卫的红3军团彭德怀发去电报,一方面将沿途经过情形和注意事项告诉他们,另一方面请他们协助掩埋前面牺牲的同志。后来,随3军团行动的周恩来回电说:据3军团收容及沿途掩埋烈士尸体统计,1军团掉队落伍与牺牲的在400人以上。</p><p>张思德吃毒草救人</p><p>红军过草地--张思德吃毒草救人</p><p>由于环境、气候非常恶劣,牺牲的同志越来越多,朱德司令向身边的同志发出了“尝百草”的号召,以使大家在茫茫草地上,寻找出一些无毒、可以食用的野菜、野草,渡过饥饿的难关。然而,要尝出一种能吃的野草、野菜,是要冒中毒的危险的。张思德在“尝百草”中,总是抢在他人之前。</p><p>红军右路军</p><p>红军右路军过草地用了5天(8月21日——8月26日)。在草地行军中夺去了许多革命战士的生命。</p><p>第一天3军团政治部由毛儿盖出发,走了60多里路,天快黑时,抵达一个无名草地上宿营,这里一所房子也没有,只有一些低矮的小树,袁国平及向仲华等。第三天过葛丘河。第四天是在沼泽地内行走,不仅天气变化无常,而且地面完全是水草,要选择在草堆上走,如不小心,掉入沼泽坑内则越陷越深。有的同志就这样永远出不来了,不少骡马也因陷入沼泽坑内拔不出来。第5天,8月26日,终于走出草地,到了班佑、巴西、阿西地区。</p><p>女红军四宗宝</p><p>脸盆--长征途中,女红军为了减轻负重,逐渐扔掉一些东西,但破旧不堪的脸盆总是舍不得扔。因为脸盆既可用来洗脸、洗脚,又可用来煮饭煮菜;既可戴在头上遮挡风雨,又可以反扣在湿草地上当凳子;脸盆还是交通工具,坐在上面,往坡下滑去,省力又省时。</p><p>棍子--晚上宿营时,可以用它来搭帐篷;用两根树枝绑在棍子上,上面搭块布,就是一把大雨伞。草地行军时,用它当扁担,可以挑着东西走路;用它当拐杖,可试探道路的虚实和水坑的深浅,如有人不小心陷进泥潭,还可用它把人拉上来。</p><p>牛皮-不到断粮时,战士们是舍不得吃牛皮的。草地断粮时,女战士们就把随身带的牛皮制品切成小块,和着野菜一起煮着吃。牛皮还是很好的御寒物,挡风雨、暖身体,还可用它来做鞋子、带子、挂包等。自制的“皮鞋”走起路来,比光脚好多了。</p><p>铁针--有了“铁针”,女战士就可以用灵巧的手缝补战士们的衣服、鞋袜,以抵御草地的严寒.铁针成为女战士随身携带,小心保护的珍品。为了保护好“铁针”,女战士们还专门开会规定,谁丢失或弄断了“铁针”,就要受处分。</p><p>先遣队被迫返回</p><p>红一军团第二师第六团和第五团三营便作为过草地的先遣队,由康猫寺出发,探查经由草地北上的途径。该部路上找不到粮食,遭反动藏族土司的2000多名骑兵拦截。</p><p>毛泽东让出晚饭</p><p>长征中一向为中央红军打先锋的红四团,接着为过草地开路。临行前,毛泽东向团政委杨成武布置任务,突然发现他还没有吃饭,便把自己的晚饭———六个鸡蛋大小的青稞面馒头交给了饥肠辘辘的杨成武。杨成武说,当时每人只有固定的一份口粮,他不忍心吃主席的饭,却又无法推辞,便只吃了两个小馒头。毛主席指示杨成武:“红四团担任先锋团,必须从茫茫的草地上走出一条北上的行军路线来。”接到毛泽东的指示后,王开湘和杨成武觉得十分光荣。他们决定由二营(营长张仁初)担任团的前卫营[2]。</p><p>8月21日清晨,红四团率先进入松潘大草地。[3]他们事先请了一名60多岁的藏族向导带路。藏族向导说:“要挑最密的草根走,一个跟着一个。我就这样走,走了几天几夜才走出草地。草地里的水是淤黑的,喝了肚子会发胀。如果脚被划破了,伤口被水一泡就会溃烂。”</p><p>为此,红四团制定了一条严格的纪律,要求指战员们一个一个地传下去:“除了河水和雨水,不准喝也不准用草窝里的水。”</p><p>寺院赠粮</p><p>红军第三次过草地时,由于不能再走松藩地区,不得不走草原的纵深地带。由于有前两次过草地的经验,总部要求每个战士要准备15斤粮食。停留的藏区本来产粮就不多,经几万大军往返,筹粮更感困难。红军发动藏、羌族僧俗群众,许多群众积极把存粮卖给红军,一些寺院还把多年积存的粮食和茶叶都拿出来,小寺院往往有几百斤,大寺院则有成千上万斤。在德荣县龙绒喇嘛寺,赠送红军的青稞达1.5万斤,成为当时记载捐粮最多的寺院。</p><p>插牌借粮</p><p>红军在进入松潘一带时,当地作物青稞即将成熟,但农民们早已跑光了,红军就下地收割青稞,并留下了“借粮木板”:“这块田内割了青稞斤,我们自己吃了,这块木牌,可作我们购买你们这些青稞的……归来以后,你们拿这块木牌向任何红军部队或苏维埃政府都可兑取……银子、茶叶与你们所需要的东西,在你们还未曾兑得这些东西之前,请好好保存这块木牌子。”落款为“前敌总政治部”,并有“麦田号”字样。</p><p>牺牲人数</p><p>1935年9月4日,周恩来曾致电一军首长林彪、聂荣臻称:“据三军收容及掩埋死尸统计,一军团掉队、落伍与牺牲的在四百以上。”那些消失在沼泽中的人,显然还不在上述统计中。</p><p>红一方面军1935年6月过草地之前统计共有近2万人,过草地之后剩下1.3万人(其中在左路军的五军、三十二军5000人,中央纵队和一、三军8000余人),损失6207人。</p><p>红二方面军1936年7月过草地之前有1.6万人(原二、六军团1.4万人,又补充了红三十二军2000多人),走出草地时为1.3万人(10月间三大主力会师时为1.1万人),过草地损失约3092人。</p><p>红四方面军三过草地损失最大,仅以第三次过草地统计即损失近7000人。如果加上第一、二次过草地损失的人数,估计损失数翻一倍还要多。</p><p>尝野菜</p><p>红六军团保卫局的七个人,他们过草地时,由于荒无人烟,已断粮好几天,身体快垮下来了。为了填饱肚子走出草地,他们分头采了一些野菜,但又分不清哪些有毒,哪些可以食用,于是决定召开一次党小组会,选出一人先尝,鉴别出无毒野菜供大家充饥。</p><p>会上,四名党员要求先尝,三位要求入党的积极分子也要尝,年老的要尝,年轻的也要尝,都想把危险留给自己,生存留给别人,场面感人至深。最后以投票表决的方式,选出了最年轻、身体最好、抵抗力最强的陈云开先尝,理由是他能抵抗住野菜的毒性。不知名的野菜,苦、酸、麻、辣、涩味道俱全,当他品尝到第七种野菜时,终于中毒晕了过去。陈云开经战友们抢救未有大碍,而战友们吃了无毒的野菜,走出了草地。</p><p>喇嘛向导</p><p>草地气候恶劣多变,素有“死亡之地”之称。即使是经验丰富的牧民也只有每年的5月至8月才敢纳足的茫茫草地,人生地不熟的红军能够走出这片泽国,全仰仗了两名喇嘛。</p><p>出远门的喇嘛扎栋巴、能周1935年8月中下旬回到毛儿盖寺庙,发现其他喇嘛都跑光了,只剩下一支驻扎此地的军队。经过红军的一番思想工作,扎栋巴、能周将红军带出草地。</p><p>红军过草地</p><p>(一)我13岁那年,跟着红军过草地。一路上看不见一间房子,雾气渐渐散去,前面隐约地出现了一座小村庄,这就是我们盼望了好久的阿贝村。进村后,看护长对我说:“小兰,休息一会儿,去寻找粮食。”</p><p>出发的前一天晚上,我把找到的五六斤麦子炒熟,用石板把它碾碎。我想:这些麦粉,我一餐吃一把,粉里多掺些草,能吃它20来天,就一定能走出草地。</p><p>第二天早晨出发了。我扶着伤员,走到桥上,那伤员忽然咳嗽起来,身体发抖,脚底滑了一下,我连忙使劲拖住他,才没有掉下河。可我肩上那袋麦粉掉进河里,在水里滚了几下,就被冲走了。</p><p>我扯了许多枯草,放在挎包里,好像真有粮食一样。晚上,队伍停下来休息。草地上生起一堆堆火,战友们煮野草和麦粉糊糊吃。我怕大家看见我尽吃草,就跑去给伤员换药、洗绷带,等大家吃完休息时,我才躲到一边煮野草吃。</p><p>这样过了几天,身体就不行了。有一天,我走着走着,一下栽倒在地上,什么也不知道了。等我慢慢地醒来,模模糊糊地觉得,有人在背着我走。</p><p>看护长摸摸我的肩膀,问道:“你的米袋呢?”我拍拍挎包说:“这不是吗。”看护长一把夺过我的挎包,打开一看,里面全是干枯的野草。</p><p>看护长听我说出实情,抚摸着我说:“好同志,你为什么不早告诉我呢?你没有粮食,大家帮助你呀!”这件事,一阵风似的传开了,同志们立刻提着米袋围拢过来,你一把他一把地把麦粉送给我。</p><p>那个伤员走过来,激动地说:“小兰,你为了救我,把粮食丢了。你不肯接受大家的,我这一份一定要收下。”大家同声地说:“小兰,你收下吧,有多大的困难,也得把你这个小红军带出草地。”</p><p>(二)1935年8月中旬,我第一次过草地。出发前营政委作动员,让我们做好克服一切困难的思想准备。我们自己动手用稻草打了几双草鞋,还领了7斤磨的很粗的青稞炒面和一个木头碗。草地上喝水很困难,喝水得拿着木头碗去找,有时一天也找不到能喝的水。青稞炒面按规定一天只能吃一斤,我们就挖野菜、拾蘑菇煮菜汤喝,有的野菜蘑菇有毒,大家喝了后,全身发肿。宿营时,我们以班为单位背靠背睡觉,冷的时候就互相拥挤着坐在一起,靠体温抵挡寒冷。经过五天艰苦行军,终于走出了草地。</p><p>过草地时,就差点沉入泥潭里。那天,部队正在草地中艰难行军,我顺着战友踩出的路径慢慢往前走,突然一脚踩空,一下子掉进了深不可测的泥潭里,人缓缓向下沉,不挣扎还好,一挣扎沉的更狠。我大声叫喊起来,剧团一位姓朱的战友,把手中的笛子伸了过来,安慰我说:“别慌,抓紧笛子,不会有事的。我紧紧抓住他递过来的笛子,用力往上爬,终于脱离了险境。”</p><p>一出草地紧接着就攻打包座,打了三天后,部队突然接到命令重返草地南下,我们又开始了二过草地。一次,我在路旁小便,与部队落下100米左右的距离,跟在后面拼命追赶却怎么也赶不上。营政委骑马过来,看见我追赶队伍,就让我揪着马尾巴,人借马力,才赶上了队伍。以后,谁也不敢轻易掉队了,大家都是边走边吃,边走边尿,只有到晚上休息时才能方便。这次虽然只用了三天时间就走出了草地,但感觉比第一次过草地还累,我们连队100多人,走出草地时只剩下60多人。</p><p>周恩来过草地</p><p>周恩来在过草地时,由于连续发高烧,五六天都没有吃东西,身体非常虚弱。他随彭德怀率领的三军团殿后。彭德怀向参谋长肖劲光交待:你具体负责,组织担架队,实在不行,宁可把装备丢掉一些,也要把周恩来抬出草地。肖劲光将带不走的迫击炮埋掉,担架队变成几个组,轮流抬着周恩来穿越草地,</p> <p>干部团团长陈赓自告奋勇当队长,同战士们一起抬担架。还有兵站部部长杨立三也要抬担架。杨立三抬着很累,但仍坚持把周恩来抬出了草地。</p><p>精神力量</p><p>在极端恶劣的环境下,红军官兵怀着共同的革命理想,保持着严明的优良纪律和乐观的革命精神,发扬了令人感动的阶级友爱,没有垮掉,没有散掉,同甘共苦,以巨大的精神力量战胜了自然界的困难,终于在死神的威胁下夺路而出。萧华上将后来在《长征组歌》中写道:“风雨浸衣骨更硬,野菜充饥志越坚。官兵一致同甘苦,革命理想高于天”。</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22px;">红军过雪山过得是哪一座雪山</b></p><p><br></p><p>夹金山。</p><p>位于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在小金县南部,宝兴之西北,懋功之南,理县之西南,海拔4500余米,高入云霄。冬季寒冷无比,大雪不停歇。</p><p>爬雪山、过草地中央红军占领泸定城后继续北上,于1935年6月8日突破敌人芦山、宝兴防线,随后翻越了长征路上第一座大雪山——夹金山。</p><p>红军好多人以前从未见过大雪山,更不用说爬了。一开始见到雪山,觉得非常壮观。白雪皑皑,一片银色,雪连天,天连雪,全是雪的世界。可真正爬起来,却一点也不觉得美了。夹金山被当地老百姓叫做“神仙山”。他们告诉红军,只有神仙才能登越夹金山。</p><p>总之,夹金山是一座不可思议的山。鸟儿都飞不过去,人最好是别靠近它,但无畏的红军却偏偏要与命运抗争。</p><p>扩展资料</p><p>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工农红军主力撤离长江南北各苏区,转战两年,到达陕甘苏区的战略转移行动。</p><p>1934年10月,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中央主力红军为摆脱国民党军队的包围追击,被迫实行战略性转移,退出中央根据地,进行长征。</p><p>1936年10月,红二、四方面军到达甘肃会宁地区,同红一方面军会师。红军三大主力会师,标志着万里长征的胜利结束。</p><p>夹金山位于四川省雅安市宝兴县境内,是省级风景名胜区、国家级森林公园,是中国工农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翻越的第一座大雪山,也是雅安通往小金四姑娘山的必经之道。</p><p>夹金山又名大雪山,以雪景著称。这里原始森林茂密,自然风光旖旎,雪峰晶莹,主峰海拔为4930米,是青衣江的发源地,逆流而上,两岸悬崖陡峭,谷幽峡深,湖泊明净,瀑布飞溅,野生动植物随处可见,构成一幅使人向往的自然景观。</p><p>长征途中,中央红军翻过的第一座大雪山是?——四川夹金山。</p><p>夹金山是中国工农红军万里长征徒步翻越的第一座大雪山。1935年6月12日下午,红一方面军一军团2师4团在团长王开湘、政委杨成武带领下,克服千难万险,终于从夹金山南麓的硗碛乡成功翻越夹金山。</p><p>其它四座雪山分别是:</p><p>1、1935年6月27日,中央红军先头部队翻越第二座大雪山---四川梦笔山。</p><p>2、1935年7月2日,翻越第三座大雪山---四川亚克夏雪山。</p><p>3、1935年7月6日,翻越第四座大雪山---四川昌德山。</p><p>4、1935年7月7日,翻越第五座大雪山---四川打古山。</p><p><br></p> <p><b style="font-size: 22px; color: rgb(237, 35, 8);">长征途中的懋功在现在的什么地方</b></p><p><br></p><p>长征途中的懋功在现在的小金县。懋功地处四川省西北部,历史悠久,民风剽悍,是红军长征途中的革命根据地。长征期间,这里有1000多藏羌儿女参加红军,红军曾翻越其境内的三座雪山:夹金山、梦笔山和巴朗山。1953年更名小金县。在1935-1936,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时于县域内建立了苏维埃政权。</p><p>小金县地处青藏高原东部边缘,位于四川省西北部,在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南部。东邻汶川县,西毗甘孜州丹巴县,南连雅安市宝兴县,北接马尔康县。小金县名优特产主要有小金松茸、小金贝母、藏香猪肉制品等;风景名胜主要有两河旅游区、夹金山国家森林公园、四姑娘山风景名胜区等。</p><p>扩展资料:</p><p>1935年6月18日,中共中央、中央军委率领一方面红军主力到达懋功,与前来接应的红四方面军会师。这就是著名的懋功会师。在红一方面军到达之前,红四方面军的西进部队于1935年6月8日攻克懋功。接着,以一部前出至懋功东南的达维乡。6月12日,红一方面军先头部队在北进达维途中,同红4方面军一部胜利会师。18日,中共中央、中革军委和红1方面军主力到达懋功,21日晚,红1方面军和红4方面军的部队举行联欢会,庆祝会师。</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2px; color: rgb(237, 35, 8);">红军经过六盘山的简介</b></p><p><br></p><p>六盘山是1935年毛泽东主席率领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时翻越的最后一座大山,毛泽东一首《清平乐·六盘山》,使之名扬海内外;将台堡记录了中国工农红军一、二方面军胜利会师的场面,标志着万里长征的胜利结束;单家集作为毛主席率领红军驻扎和在回族地区开展革命工作及组织成立第一个回族红色政权“单家集回民自治政府”的地方。</p><p>1935年10月7日,中央红军越过六盘山主峰,在青石嘴与国民党何炷国骑兵军第七师十九团展开了一场激战。毛泽东果断地对林彪和左权说:“吃掉它!”林彪、左权遂指挥一纵兵力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扑下山去,不到一个时辰战斗即告大捷,毙敌200余人,俘敌近百人,缴获战马150多匹。由此装备了一个侦察连,红军开始有了自己的骑兵部队。</p><p>战斗结束,毛泽东站在六盘山一座巨石嵯峨的山头上,诗兴大发,纵情吟词一首《清平乐·六盘山》:“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六盘山上高峰,红旗漫卷西风。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这就是毛泽东!他把战争诗化了,升华了!接着,他又幽默地对身边的指战员说:“你们这些从江西熬到现在的红军战士,个个可都是宝贝呀!你们是革命的种子,不久的将来要撒向全国去,那可是一大片一大片地开花、结果!”</p><p>可就在第二天黎明,毛泽东被紧急送来的一份报告惊呆了:耿湾镇夜间发生了一起红军命案,驻扎在镇外宿营地的红军将士一夜之间竟无声无息地突然死亡300多人!</p><p>报告称,三个营的指战员在昨天到达这里,宿营前还一个个生龙活虎,可睡下后就再也没有发出一点声息。如此集体死亡,其原因初步断定是食物中毒。</p><p>300多号人啊!这个数目对历尽千难万险由最初从江西出发的近9万人,到走出草地后剩下7000多人的中央红军来说,损失实在太大了!就在袭击敌人的骑兵团,而后在洪德县城突围脱险时也未死伤一卒一兵,怎么会在脱险后的耿湾宿营地,无任何交火迹象的情况下,如此奇怪地死了300多人。他们连敌人的影子都没有看到,就被莫名其妙地从红军实力中一笔勾销了,而对方显然没有费一枪一弹就制造了一桩骇人听闻的惊天命案!</p><p>毛泽东扼腕顿足,无比愤怒,令保卫局即速查办谋害这些红军将士的凶手。</p><p>耿湾镇泣声一片。究竟谁是凶手?经过一番调查分析,大都认为是国民党派遣特务投毒所致。可敌人在哪儿?他们从哪里来?现在又隐藏在何处?</p><p>根据毛泽东的指示,红军立即组织力量进行侦破,也抓了一些可疑人员进行审讯,但案情没有丝毫进展。红军到达陕北后,毛泽东仍惦记着这桩命案,派专人又返回耿湾镇对此案再次进行侦破。但经过数月调查,仍未找到任何线索……</p><p>毛泽东的《清平乐·六盘山》在后来传遍神州,妇孺皆知。然而,发生在六盘山下的这起红军命案却一直未破,被尘封在共和国的历史档案中,成了许多我红军将士终生没有解开的一个谜团。每当毛泽东谈起“六盘山”的诗句,讲起长征最后到达陕北的这段岁月,他总是忘不了这300多红军将士的冤魂,扼腕叹息。他曾亲自部署让周恩来负责侦破此案,然而周恩来查遍了全国的重要特务案和间谍案,却无论怎样也与此案联系不上,终是未得其解,成为悬案。</p><p>环县进行水质勘探调查,在与当地政府有关人员的一次偶然交谈中,得知了当年红军在六盘山下发生的这桩多年未破的奇怪命案。</p><p>给水团水文地质工程师王学印、王森林等了解了这一悬案后,开始怀疑此地的水质很可能有问题。受职业的敏感与促使,他们决定揭开这个尘封了半个多世纪的红军命案之谜。他们翻山越岭,踏遍了六盘山麓的千沟万壑,在走访当地老百姓时听一些老人回忆说:“红军从六盘山下来打了一仗后,一部分人马沿罗家川、马坊川等沟谷川道来到了耿湾镇。当时天色已晚,队伍里很多人饥渴难忍,就到沟谷里找泉水喝。可是万万没想到,第二天这地上躺倒了一片一片的人,再也没有醒来。”</p><p>了解了这一情景后,给水团的官兵们心情十分沉重。他们根据已掌握的当地水文地质资料和现场勘察及采水样分析,甚是震惊地发现:这里的泉水和沟水咸而苦涩,水中钾离子含量高得惊人,一吨水中纯钾含量高达2至 3公斤。而正常情况下,一吨水纯钾含量只有300至500克。同时又发现这里的水中钠离子含量更高,并且这里有些地方的泉水和沟水溢出外流时,有不少气泡呈间歇状冒出来,且散发着一股难闻的气味。这表明该地为石油分布区,断层构造发育活跃,这些气泡从油层冒出,就很可能带有大量氰气。而氰气与钾结合就生成氰化钾,与钠结合便生成氰化钠,这是两种剧毒性化合物,若摄入50微克,即可造成中枢神经阻断型死亡,无任何痛苦和知觉就无声无息地死去。当年300多名红军是否与饮用了含有这两种剧毒性的水而死亡有关系呢?</p><p>整整3年时间,给水团工程师王学印和王森林登六盘、下银川,往返数十次,跑遍了银川所有水文地质和石油化工科研单位,通过科学检测,证明他们的推断和采样分析完全正确。当年到沟底喝了这种水的红军将士很快就窒息而死,而没来得及下沟喝水或到了宿营地吃饭喝另外水的红军们就躲过了这一劫。检测结果由兰州军区报中央军委。</p><p>六盘山下红军牺牲的悬案终于破解。是时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开国领袖已去世十多年,他们始终未能得知那300多名红军将士的死因。尽管在当时他们曾经考虑到身体这个原因,甚至联想到刚走出草地时有些红军战士因久饿后而饱餐致死的情景,但如此几百个人的同时死亡又怎能不让人惊疑且坠入重重迷云中呢?!</p><p>红军命案发生后,由于敌情紧急,国民党毛炳文部和宁夏“马家军”(马鸿逵、马鸿宾)的骑兵奉蒋介石急令猛扑过来追剿红军,毛泽东等人来不及在耿湾镇为死难的红军将士举行任何追悼活动,在草草安葬亡灵后,当即就又率领人马向东急进,于10月16日到达木瓜城一带宿营。毛泽东难以忘怀耿湾镇发生的惨案,就近日陕甘支队的行动部署致电彭德怀:“现在每天走路不多,请令各部利用时间进行教育,并尽力改善给养。”彭德怀接到电文,遂命令后勤部长杨立三把好伙食关,不准部队随便喝生水吃生食,违令者严肃处理。彭德怀在后来写的自述中谈及此案依然心痛难忍:300多号人在敌人的围追堵截中都没有倒下,却在长征就要结束的时刻无声无息地倒下了,怎不令人万分心痛!</p><p>10月19日傍晚,陕甘支队穿过黄土山谷——头道川,到达陕西黄土高原心脏地带的一个小镇——吴起镇。这时“马家军”和毛炳文的骑兵又追了上来。毛泽东对彭德怀说:“要想办法打他们一下,砍掉这条讨厌的‘尾巴’,不能让他们一直跟到陕北,这对我们很不利。”彭德怀遂向部队下达命令,进入埋伏阵地。彭德怀作战前动员时说:“300条命不能就此白白丢掉,要让敌人加倍偿还!”经过一夜激战,这条“尾巴”终于被砍掉了。</p><p>硝烟渐渐散去,毛泽东登上马梁山顶眺望,方圆皆是绵延的浅褐色的黄土山丘,和被雨水冲蚀得干裂的沟壑,山顶上有块高大的界碑,碑的正面刻着“分水岭”三个大字,作为甘肃、陕西两省的分界线。毛泽东看了碑阴(碑的北面)文字,兴奋地对大家说:“我们已经走过了10个省,走下山去,就进入第11个省 ——陕西省了,那里就是我们的根据地,我们的家!”</p> <p>70年前,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工农红军为了北上抗日,突破敌人的围追堵截,跨越万水千山,战胜无数艰难险阻,创造了无与伦比的英雄业绩,谱写了惊天地、泣鬼神的伟大革命篇章。1935年10月初,毛泽东、周恩来等同志率领中央红军,翻越六盘山,经过西吉、海原、隆德、固原等地,到达陕北。在翻越六盘山时,毛泽东同志豪情满怀,写下了著名诗篇《清平乐·六盘山》,使六盘山名扬四海。20年前,宁夏人民曾建亭立碑,永志纪念。在中央红军翻越六盘山70周年的今天,又对纪念亭进行改造扩建,以缅怀革命先驱,弘扬长征精神。将原纪念亭改扩建为纪念馆,树立纪念碑。江泽民同志为之题词:“长征精神永放光芒”。</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2px; color: rgb(237, 35, 8);">会宁会师</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会宁会师为一次历史事件。1935年6月,中央红军与红四方面军在四川懋功会师。由于张国焘推行分裂路线,两军会合后旋即分开,红四方面军南下,然后中央红军单独北上。南下途中,张国焘另立“中央”。后来张国焘被迫取消伪中央,再与红二方面军一起北上。会宁素有“陇秦锁钥”之称,兵家必争之地。1936年9月,蒋介石命令胡宗南部兼程北上,企图在一带切断红军三大主力会师的道路。中央命令红四方面军阻止胡宗南部,但张国焘心生胆怯,不执行北上命令,而要西渡黄河夺取宁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会宁会师</p><p class="ql-block">时间</p><p class="ql-block">1936年10月</p><p class="ql-block">军队</p><p class="ql-block">红一方面军与红四方面军</p><p class="ql-block">地点</p><p class="ql-block">甘肃会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历史事件</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会师概况</p><p class="ql-block">会师简介</p><p class="ql-block">红四方面军总政委陈昌浩等人则主张,立即北上会宁,与红一方面军会合,共同打击敌人。这一主张获得多数支持并形成决议。 然而张国焘于9月20日赶到前线,情绪激动,示以眼泪,使得前线指挥员重新调整部署,准备西进。对此中央多次复电不同意,加之西进先头部队了解到,黄河对岸已进入大雪封山季节,气候寒冷,道路难行。张国焘没有办法,被迫下令北上会合中央红军。</p><p class="ql-block">1936年7月1日,红二、红四方面军在西康甘孜会师。10月9日,红一、红四方面军在甘肃会宁会师[1]。10月22日,红一、红二方面军在宁夏西吉县将台堡会师。至此,红军长征胜利结束。红一方面军长征历时一年,纵横十一省,行程二万五千里。红四方面军长征历时一年零七个月,途经四省,行程近万里。红二方面军长征历时十一个月,途经八省,行程一万 六千多里。</p><p class="ql-block">地理概况</p><p class="ql-block">会宁,地处西北黄土高原和青藏高原交接地带,土地构造复杂,多以变质岩和花岗岩为基底,其上广泛沉积第三系红层和第四系黄土,局部地段出露石灰系、侏罗系和白垩系地层。整个地势由东南向西北倾斜,梁峁起伏、沟壑纵横。全县以祖厉河为基干,分布树枝状沟壑,遍布"V"形深谷。平均每平方公里土地便有1.07公里的沟壑。总体南高北低,东北角、中西部有海拨2200米的山塬和峰峦。南部、中部为山地,多属黄土堆积侵蚀长梁、梁峁地貌;北部多为川、塬地,为梁峁顶面残塬和河流切割成的沟谷地阶地貌,自古以来就是交通要道、军事重地,素有“秦陇锁钥”之称。</p><p class="ql-block">红色旅游</p><p class="ql-block">基本情况</p><p class="ql-block">会宁是一片厚重的黄土地,是一片被打上深深红色烙印的黄土地。2011年8月26日,第四届甘肃·会宁红色旅游节隆重开幕。红军在会宁胜利会师,成就了会宁“红色圣地”的崇高荣誉,给会宁赋予了新的生命意义,也给会宁留下了丰富而宝贵的红色旅游资源。这些红色资源,特色突出、内涵深刻、影响广泛,又造就了会宁在全国红色旅游中特殊而重要的地位[2]。</p><p class="ql-block">旅游规划</p><p class="ql-block">会宁县坚持打红色牌、建设全国红色旅游名城,打绿色牌,建设陇中绿色产业基地,打金色牌、建设西北教育名县,认真实施“融入中心、基础先行、项目支撑、优势带动、科学发展”和建设“三区一带两支撑”(三区即农业产业园区、北河坪新城区、郭城工业集中区,一带即207线优势产业经济带,两支撑即会师镇、郭城驿镇两大支撑点)战略不动摇,着力建设全国红色旅游名城,科学谋划旅游业发展,充分挖掘红色文化内涵,加大宣传推介力度,大力拓展红色旅游市场,红色旅游得到了长足发展,并有力地带动了历史文化旅游、金色教育旅游、绿色休闲旅游的快速发展。</p><p class="ql-block">所获荣誉</p><p class="ql-block">七十多年前的红军会宁会师,使“会宁”这两个字嵌入了新中国的历史教科书。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刘少奇、邓小平、李先念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10大元帅中的9大元帅、10位大将中的8位大将、46位上将、127位中将、1200位少将都在会宁留下了光辉的足迹。会宁作为伟大长征的会合点,与出发点瑞金、转折点遵义、落脚点延安一道,成为中国革命历史上的红色圣地。境内有闻名全国的红军会师旧址,有县级馆藏一级文物数量最多的全国重点历史博物馆。红军会师旧址是全国首批百个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之一、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全国首批百个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国家安全教育基地和国防教育基地、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首批50个全国廉政教育基地之一,始建与明代的会师楼被评为“大国印记:1949—2009中国60大地标”。会宁还被列为全国30条红色旅游精品线路、100个红色旅游经典景区之一,是中国十大文化休闲旅游县、中国优秀红色文化旅游名县、中国优秀红色旅游目的地。在中办、国办制定的《2004—2010年全国红色旅游发展规划纲要》中,会宁红军会师旧址被列入30条精品线路之一的兰州—定西—会宁—静宁—六盘山—银川线路上的重要景点和100个红色旅游经典景区之一。</p><p class="ql-block">旅游经济</p><p class="ql-block">随着会宁红色旅游知名度的提高,特别是2008年以来,会师旧址实行免费开放,来会宁观光旅游的游客逐年增加。2001至2004年,年均接待游客10万人次;2006至2007年,年均接待游客达到20多万人次;2008年,接待游客30多万人次;2009年,接待游客60多万人次;2010年,接待游客100多万人次;2011年1至7月份,接待游客近90多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4亿多元。红色旅游已在全县经济社会发展中占据了重要地位,有力地带动了交通运输、餐饮住宿、商品销售等第三产业的发展,极大地改变了会宁人民的精神面貌和思想观念,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十分显著。</p><p class="ql-block">在第四届甘肃·会宁红色旅游节上,拟确定招商引资签约项目25个,投资总额7.72亿元,全部为合同项目,其中养殖业项目5个,总投资1.28亿元;工业项目12个,总投资3.92亿元;基础设施建设项目6个,总投资2.12亿元,其他项目1个,总投资4000万元。</p><p class="ql-block">旅游特色</p><p class="ql-block">会宁海拔适中、土层深厚、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环境无污染,开发绿色产业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经过多年的发展,会宁的“懿隆”荞麦米,“三利”荞麦挂面、良谷米、胡麻油,“万里缘”杏仁露,“祁连雪”马铃薯淀粉等产品获得国家绿色食品认证,“西北磨坊”“陇郁香”“精王”“状元楼”获甘肃省著名商标,被中国特产之乡委员会命名为“中国小杂粮之乡”和“中国肉羊之乡”。会宁的小杂粮等绿色食品深受广大游客欢迎,已成为当地的特色旅游产品。依托特有绿色资源,会宁积极发展以“农家一日生活”为主题的民俗旅游,让游客和广大青少年在农民家中生活一天,体验“面朝黄土背朝天”“粒粒皆辛苦”的农家生活,感受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农耕文化,认识劳动人民如何改造自然、如何推进时代进步、如何通过艰苦奋斗为中国革命胜利和社会主义建设作贡献。开展“认识10种粮食、22种农具、吃一顿农家饭”活动,让游客真切感受浓郁的农家风情、勤劳朴实的农家生活,用“小米饭”为都市游客和少年儿童补充精神“营养”,增进城乡人民的相互交流,加深城乡人民的感情。</p><p class="ql-block">十二五规划</p><p class="ql-block">层次提升</p><p class="ql-block">“十二五”将是会宁红色旅游提升层次、丰富内涵的加快发展时期。会宁县将紧扣红色主题,瞄准国内市场,大力实施“21235”红色旅游提升工程。全面完成“两大改造提升项目”。完成会师旧址纪念馆布展设施改造提升项目,进一步充实、提升、完善会师旧址内涵;完成长征胜利景园改造提升项目,建设集红色旅游与休闲娱乐为一体的长征胜利景园,力争把红军会宁会师旧址与长征胜利景园打造成全省一流、全国有重要影响的著名红色景区;精心打造“一台常规红色演出”。通过市场运作的模式,组建“会宁红色热土演艺有限责任公司”,打造一台具有会宁特色和较高艺术水准的常规性演出。着力对接“两条精品红色旅游线路”;培育形成“三条县域红色旅游线路”;积极开发“五大系列红色旅游产品”。围绕具有会宁标志性的建筑物,开发以红军会宁会师为主题的红色纪念章、会师楼、会师塔等系列旅游产品;开发红色剪纸系列旅游产品;开发红色刺绣系列旅游产品;开发红色故事皮影戏系列旅游产品;开发红色图书系列旅游产品。</p><p class="ql-block">旅游建设</p><p class="ql-block">着力打造历史文化名城。突出文化名城的历史内涵:结合旧城区改造,建设状元风传统历史文化一条街:规划面积66700平方米,实施土地整理、明清建筑、景观建设、环境治理工程,挖掘会宁历史上苏、万、柳、杨、秦等五大书香门第的文化内涵,以及林则徐、左宗棠、谭嗣同等历史名人遗迹,建设“会宁驿馆”;结合祖厉河城区段综合治理工程,建设汉唐风丝绸之路文化一条街:沿滨河路建设2—3层的汉唐风情建筑,总长度为3.6千米,将丝绸之路的文化特色融入其中;结合新城区建设,建设现代风餐饮娱乐文化一条街:在北河坪新城区,建设长度为1.5千米的现代生活风情街,融入现代特色的文化内涵。同时,加大对西宁城遗址等历史遗迹开发保护力度,增加新的旅游景点,开发桃花山—河桥山—清凉山—铁木山—马明心教堂等旅游线路。鼓励各种经济成分,特别是民营经济从事特色文化产品和旅游商品的研制、开发、生产和销售,促进绿色食品、农副土特产品、传统手工艺品和旅游工艺品、纪念品等文化旅游商品的开发销售和景区旅游商品的连锁经营,进一步增强城市旅游购物功能。包装一批经典的民间曲艺、民俗工艺、民间文学等文化艺术作品,挖掘一批特色文化演艺节目,推出一批地方名优小吃,使会宁特色文化贯穿于“吃、住、行、游、购、娱”等旅游要素的各个环节。</p><p class="ql-block">旅游投入</p><p class="ql-block">会宁县决定从2011年起,设立旅游发展专项资金500万元,以后每年根据财政收入增长幅度,以500万元为基数逐年增长,主要用于旅游项目前期工作、重点旅游项目贷款贴息、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旅游促销、人才培养、旅游商品开发等的补助。积极打造新的投融资平台,多渠道、多层面地加大对旅游产业发展的政策扶持和资金投入。鼓励引导民间资本、社会资本和外商投资者开发旅游资源,兴建旅游项目,参股旅游企业,推进投资主体多元化。到“十二五”末,实现会宁旅游发展三大目标:确保会宁红色旅游在甘肃的龙头地位,年接待游客达到200万人以上,旅游业成为县域经济支柱之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会一二四方面红军,忆井岗举旗,遵义筹策,大渡桥横,金沙水拍,过草地,爬雪山,除腐恶,斩荆棘,长征途中三军明良遇,将相和,肝胆相照,风云际会;宁千万亿倒悬黔首,顾祖厉激浪,香林放彩,关川穗硕,青江风徐,去郭城,穿韩砭,越沟岔,翻坡寨,枝杨镇上全民箪壶迎,袍泽与,诗文传捷,酒看犒师。</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22px;">红军三大主力会师</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22px;">红一、二、四方面军会宁会师的历史事件</b></p><p><br></p><p>1936年7月,红二、四方面军广大指战员在同张国焘分裂党和红军的错误不断斗争的同时,强烈要求北上与党中央会合,张国焘在分裂活动不得人心的情况下,被迫取消其非法另立的"中央",并同意北上。红二、四方面军遂开始共同北上。两部在过草地后,先后发起了岷(州)洮(州)战役和成(县)徽(县)两(当)康(县)战役,控制了甘南广大地区,形成了与党中央和红一方面军会师的有利态势。</p><p><br></p><p>红军三大主力会师</p><p>意义</p><p>逼迫蒋介石停止内战</p><p>领导</p><p>中国共产党</p><p>时间</p><p>1936年10月</p><p>意义</p><p>事件经过</p><p>党中央对北上的红二、四方面军极为关怀,电讯往来不断,询问和指示两军的行动,并令红一方面军做好一切迎接工作,同时派两个特别支队南下,先后攻占了会宁城、隆德的将台堡等地,以迎接红二、四方面军</p><p>“胜利会师”邮票</p><p>10月的西北,正是秋高气爽之时,在这个宜人的季节里,古老的会宁城披上节日的盛装,五颜六色的标语贴满了大街小巷,鲜艳的红旗在城头迎风飘扬。城内路上,为会师搭起的彩门格外引人注目。"来了!来了!"随着阵阵欢呼声、鞭炮声、锣鼓声,红一、四方面军终于在会宁会师了。整个会宁城沸腾了,处处是欢歌笑语,喜气洋洋。在两部举行的庆祝会师联欢大会上,红一方面军指战员把早已备好的大批慰问品--毛衣、毛袜、手套等赠给红四方面军的战友。两军战友含着激动的泪水,抛下肩上的背包,紧紧拥抱在一起,互致问候话语。掌声、笑声、欢呼声,像一阵阵春雷,响彻会宁上空。</p><p>正在北进途中的红二方面军指战员闻知红一、四方面军已经会师的消息,心情分外激动,他们不由自主地加快了行军的速度。10月下旬,红一、二方面军又在将台堡会师,在规模盛大的联欢会上,欢乐的气氛再一次弥漫在红军指战员的心头。</p><p>中共中央、中华苏维埃中央政府、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联合发出《为庆祝一、二、四方面军大会合通电》,向三个方面军的领导人及全体指战员致以热烈的慰问和祝贺。红军三大主力会师,标志着中国工农红军胜利完成了从1934年秋开始的战略大转移的历史任务,宣告了国民党反动派围追堵截聚歼红军阴谋的破产,证明了任何雪山草地般的自然险阻都无法阻挡红军北上抗日的步伐,并为后人留下了取之不尽的思想财富--长征精神。</p><p>意义</p><p>红军三大主力会师后,密切协同,于11月取得了十年土地革命战争最后一战--山城堡战役的胜利,使陕甘革命根据地更加巩固,同时对逼迫蒋介石停止内战,共同抗日起了重要促进作用</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2px; color: rgb(237, 35, 8);">会宁会师简介</b></p><p><br></p><p>1935年6月,中央红军与红四方面军在四川懋功会师。由于张国焘推行分裂路线,两军会合后旋即分开,红四方面军南下,中央红军单独北上。南下途中,张国焘另立“中央”。后来张国焘被迫取消伪中央,再与红二方面军一起北上。会宁素有“陇秦锁钥”之称,是陇东军事重镇和交通枢纽,兵家必争之地。1936年9月,蒋介石命令胡宗南部兼程北上,企图在会宁一带切断红军三大主力会师的道路。中央命令红四方面军阻止胡宗南部,但张国焘心生胆怯,不执行北上命令,而要西渡黄河夺取宁夏。红四方面军总政委陈昌浩等人则主张,立即北上会宁,与红一方面军会合,共同打击敌人。这一主张获得多数支持并形成决议。 然而张国焘于9月20日赶到前线,情绪激动,示以眼泪,使得前线指挥员重新调整部署,准备西进。对此中央多次复电不同意,加之西进先头部队了解到,黄河对岸已进入大雪封山季节,气候寒冷,道路难行。张国焘没有办法,被迫下令北上会合中央红军。</p><p> 1936年7月1日,红二、红四方面军在西康甘孜会师。10月10日,红一、红四方面军在甘肃会宁会师。10月22日,红一、红二方面军在甘肃会宁会师。至此,红军长征胜利结束。红一方面军长征历时一年,纵横十一省,行程二万五千里。红四方面军长征历时一年零七个月,途经四省,行程近万里。红二方面军长征历时十一个月,途经八省,行程一万 六千多里。</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22px;">党中央在延安(之一)——长征胜利到陕北吴起镇</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以后,中央红军逼迫进行长征,失去中央苏区的红军部队在国民党军队的围追堵截下是东躲西藏,一路上战死、累死、饿死的红军战士不计其数,到达甘肃哈达铺的时候一支八万多人的部队只剩下了七千多人。最主要的问题是长征已经有一年了,下一步该何去何从,就在这样人人都迷茫的情况下,毛主席在国民党的一份旧报纸上看到了山西的阎锡山刊登一则消息:“赤匪”刘志丹率众不下五万人,占领陕北六个县的土地,活动十分猖獗,有窥视山西之意。这则消息让将士们真是欣喜若狂,这可是柳暗花明又一村啊,毛主席立即和大家商量决定到陕北去,陕北有苏区、有红军,到陕北找刘志丹去。吴起长征胜利纪念园</p><p><br></p><p>1935年10月18日傍晚,毛主席等率领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支队到达吴起镇新寨的张湾子村,毛主席就住在一户姓张的家里,晚上,受到主人热情的款待,他们拿出家里仅有的一点羊肉和荞面,给毛主席做了羊肉哨子汤剁荞面,饭后,毛主席说这是长征以来吃的最可口的一顿饭,直到现在,羊肉剁荞面仍然是吴起最受欢迎的美食之一。现在的张湾子村张湾子村毛主席旧居</p><p><br></p><p>10月19日中央红军抵达吴起镇(今吴起县),至此,中共中央红一方面军主力历时一年多,纵横十余省,行程二万五千里的长征胜利结束。</p><p><br></p><p>得到红军到达陕北的消息,蒋介石大为震惊,立即命令驻扎在银川的马鸿逵率领骑兵团前来追击,吴起镇由三条大川组成,非常有利于打伏击战,毛主席利用吴起山大沟深的地理优势,在每道川的两侧设好埋伏部下口袋阵等待敌人的到来。三川交汇之处有一座高山,名叫胜利山,山上有一颗杜梨树,毛主席就将指挥所设在这棵树下,由彭德怀指挥战斗,一切部署完毕后,毛主席已胸有成竹、胜券在握,便放心地躺下睡了。这场战斗是中央红军进入苏区前的最后一场战斗,彻底斩断了像尾巴一样穷追不舍的国民党军队,故取名“切尾巴”战斗。战斗胜利结束后,毛主席欣喜之际给彭德怀写了一首诗“山高路远坑深,大军纵横驰骋,谁敢横刀立马,唯我彭大将军。”</p><p><br></p><p>党中央在吴起停留了11天,在此期间,召开了中央政治局会议,主要讨论了如何粉碎敌人对陕北苏区的“围剿”,尽快与西北红军取得联系并打通与共产国际的交流,取得苏联的援助。</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2px; color: rgb(237, 35, 8);">是什么时候到达延安的</b></p><p><br></p><p>1936年7月1日~1936年12月12日。</p><p>第一支是中央红军(后改称红一方面军),于1934年10月10日由福建的长汀等地出发,1935年10月19日到达陕西的吴起镇(今吴起县),行程达二万五千里。</p><p>第二支是红二十五军(后编入红一方面军),于1934年11月16日由河南罗山何家冲出发,1935年9月15日到达陕西延川永坪镇,同陕甘红军会师,合编为红十五军团,行程近万里,最早到达陕北的一支红军 。</p><p>第三支是红四方面军,于1935年5月初放弃川陕苏区,由彰明、中坝、青川、平武等地出发,向岷江地区西进,1936年10月9日到达甘肃会宁,与红一方面军会师,行程一万余里。</p><p>第四支是红二、红六军团(后同红一方面军第三十二军合编为红二方面军),于1935年11月19日由湖南桑植刘家坪等地出发,1936年10月22日到达会宁以东的将台堡,同红一方面军会师,行程两万余里。</p><p>扩展资料</p><p>长征的由来</p><p>提起红军长征,可谓家喻户晓,妇孺皆知,但对“长征”、“万里长征”、“二万五千里长征”这些概念是何时提出的,却鲜为人知。</p><p>1934年10月,中央红军(即红一方面军)开始实行战略转移后,中共中央、中革军委、红军总政治部在所发的指示和命令中,并没有把这次行动称为“长征”,而是称为“突围”、“反攻”、“西进”等。</p><p>同年11月,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团长王明,在莫斯科向苏联外国工人出版社中国部全体工作人员做报告时,把红7军团北上和红6军团西征称为“长征”,这是目前所知最早的“长征”概念。</p><p>1935年2月23日,红军总政治部在《告黔北工农劳苦群众书》中,第一次把中央红军的战略转移称为“长征”。</p><p>5月,朱德在《中国工农红军布告》中盛赞“红军万里长征,所向势如破竹”,从而第一次提出“万里长征”的概念。随着中央红军长征里程的不断增加,“长征”的定语由“万里”逐步增大。</p><p>1935年8月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沙窝会议通过的决议中指出:“ 一方面军一万八千里的长征是中国历史上的空前的伟大事业”。9月12日,中共中央在俄国界会议作出的《关于张国焘同志的错误的决定》中指出,红军进行了“二万余里的长征”。</p><p>10月19日,中共中央率陕甘支队(由红一方面军主力和军委纵队改编而成)到达陕北吴起镇,胜利结束了长征。当天,毛泽东即指出:红一方面军长征“根据红一军团团部汇总,最多的走了二万五千里”。</p><p>11月13日,中共中央在《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为日本帝国主义并吞华北及蒋介石出卖华北出卖中国宣言》中明确提出:红一方面军“经过二万五千余里的长征。</p><p>跨过了十一省的中国领土,以一年多艰苦奋斗不屈不挠的精神,最后胜利的到达了中国的西北地区,同陕甘两省原有的红军取得了会合”。</p><p>这就是目前找到的关于“二万五千里长征”概念的最早文献记录。随着红军长征的英雄业绩广为流传,这一伟大壮举的影响不断扩大,“长征”、“万里长征”、“二万五千里长征”就逐渐成为1934年至1936年间战略转移的专门用语。</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22px;">四渡赤水</b></p><p><br></p><p>红军长征中的战役</p><p>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央红军长征中,在贵州、四川、云南3省交界的赤水河流域同国民党军进行的运动战战役。</p><p>四渡赤水战役是遵义会议之后,中央红军在长征途中,处于国民党几十万重兵围追堵截的艰险条件下,进行的一次决定性运动战战役。在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指挥下,中央红军采取高度机动的运动战方针,纵横驰骋于川黔滇边境广大地区,积极寻找战机,有效地调动和歼灭敌人,彻底粉碎了蒋介石等反动派企图围歼红军于川黔滇边境的狂妄计划,红军取得了战略转移中具有决定意义的胜利。</p><p>毛泽东指挥中央红军三个月的时间六次穿越三条河流,转战川贵滇三省,巧妙地穿插于国民党军重兵集团围剿之间,不断创造战机,在运动中大量歼灭敌人,牢牢地掌握战场的主动权,取得了红军长征史上以少胜多,变被动为主动的光辉战例。</p><p>名称</p><p>四渡赤水</p><p>发生时间</p><p>1935年1月19日至1935年3月22日</p><p>地点</p><p>贵州省和四川、云南省交界地区</p><p>参战方</p><p>红一方面军;国民党军周浑元、吴奇伟两部8个师,湘军3个师,滇军3个旅,川军12个旅,桂军3个师等</p><p>结果</p><p>摆脱了敌人的围追堵截;</p><p><br></p><p>战役经过战役结果胜利原因历史意义后世纪念</p><p>历史背景</p><p>中央红军在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于1934年10月,被迫撤出中央革命根据地,开始了大规模的战略转移。长征初期,由于博古"左"倾教条主义的领导者实行逃跑主义,使中央红军在“湘江之战”后,从八万多人减少到只有三万多人。当时的红军实际指挥德国顾问李德又不顾敌人调集40多万的围堵,仍把希望寄托在与红2、6军团的会合上,坚持按原计划向湘西前进,使红军处于覆灭的险境。在此危急关头,毛泽东主席力主摆脱敌人主力,改向敌人力量薄弱的贵州前进,以争取主动。这个主张得到了中央军委大多数同志的赞同。1935年1月7日,红军一举攻克黔北重镇遵义城,召开具有转折历史意义的“遵义会议”,结束了王明的“左”倾教条主义在中央的统治,由毛泽东辅助周恩来指挥军事,后期改为由毛泽东负责指挥军事,打开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p><p>遵义会议旧址</p><p>中央红军突破乌江,进占遵义城。蒋介石等人大为震惊,急调其嫡系部队和川黔滇四省的兵力及广西军队一部,共约150余个团,从四面八方向遵义地区进逼包围。为摆脱这种险境,党中央决定,率师北渡长江,前出川南,与活动在川、陕革命根据地的红4方面军会合,开创川西或川西北革命根据地。[1]</p><p>战役经过</p><p>1935年1月上旬,中央红军长征到达贵州遵义地区。15~1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遵义召开扩大会议,纠正了王明“左”倾教条主义在军事上的错误,实际上确立了毛泽东在红军和中共中央的领导地位。这时,蒋介石为阻止中央红军北进四川同红四方面军会合或东入湖南同红2、红6军团会合,围歼中央红军于乌江西北的川黔边境地区,调集其嫡系薛岳兵团和黔军全部,滇军主力和四川、湖南、广西的军队各一部,向遵义地区进逼。1月中旬,薛岳兵团2个纵队8个师尾追红军进入贵州,集结于贵阳、息烽、清镇等地,先头已进至乌江南岸;黔军以2个师担任黔北各县城守备,以3个师分向湄潭及遵义以南的刀靶水、懒板凳(今南白镇)进攻;川军14个旅分路向川南集中,其中2个旅已进至松坎以北的川黔边境;湘军4个师位于湘川黔边境的酉阳至铜仁一线构筑碉堡,防堵红军东进;滇军3个旅正由云南宣威向贵州毕节开进;桂军2个师已进至贵州独山、都匀一线。中共中央和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根据上述情况,决定中央红军由遵义地区北上,在四川省泸州西南的蓝田坝、大渡口、江安一线北渡长江,进至川西北,同红四方面军一起实行总的反攻,争取赤化四川。如渡江不成,则暂时留在川南活动,并伺机从宜宾上游北渡金沙江。1月19日起,红1、红3、红5、红9军团分三路先后从遵义、桐梓、松坎地区出发,向土城、赤水方向前进。黔军随即占领遵义、湄潭;川军以一部兵力防守宜宾、泸州,以8个旅分路向松坎、温水、赤水、叙永等地推进。24日,红1军团击溃国民党军黔军的抵抗,攻占土城。28日,红3军团、红5军团、军委纵队、干部团、红1军团一部在土城、青杠坡地区对尾追的川军2个旅发起猛攻,予以重创。此时,川军后续部队4个旅迅速增援,毛泽东等遂决定,立即撤出战斗,西渡赤水河,向古蔺以南地区前进,寻机北渡长江。1月29日,红军分三路从猿猴场(今元厚镇)、土城南北地区西渡赤水河,向四川省古蔺、叙永地区前进。川军立即以12个旅分路追截,并沿长江两岸布防;薛岳兵团和黔军从贵州分路向川南追击;滇军3个旅向贵州省毕节和云南省镇雄急进,企图截击红军。2月2日,右纵队红1军团第2师进攻叙永不克,继续西进,在毛坝、大坝等地遭川军截击。7日,中共中央鉴于敌军已加强了长江沿岸防御,并以优势兵力分路向红军进逼,决定暂缓执行北渡长江计划,改取以川滇黔边境为发展地区,争取由黔西向东的有利发展。接着,红军即向川滇边的扎西(今威信)地区集中。红军进入川滇边境后,蒋介石重新调整部署,将湘军改为第1路军,何键为总司令,以其主力在湘西“围剿”红2、红6军团;薛岳兵团和滇黔两省军队组成第2路军,龙云为总司令,薛岳为前线总指挥,辖4个纵队:以薛岳兵团的8个师组成第1、第2纵队,滇军4个旅为第3纵队,黔军5个师为第4纵队,在川军及第1路军一部的协同下,企图围歼中央红军于长江以南、横江以东、叙永以西地区。</p><p>四渡赤水第一渡</p><p>2月9日,中央红军在扎西地区集结完毕。这时,第2路军各纵队分向扎西迫近。为了迅速脱离川、滇军的夹击,毛泽东等决定东渡赤水河,向国民党军兵力薄弱的黔北地区发动进攻。11日,中央红军从扎西挥师东进,于18~21日在太平渡、二郎滩渡过赤水河,向桐梓地区急进,同时以红5军团的1个团向温水方向开进,以吸引追击之川军。红军二渡赤水,回师黔北,完全出乎蒋介石的意外。川军3个旅慌忙由扎西附近向东追击,黔军3个团从遵义向娄山关、桐梓增援,第1纵队2个师由黔西、贵阳地区向遵义疾进,企图阻止并围歼红军于娄山关或遵义以北地区。24日,红1军团先头部队第1团进占桐梓,桐梓守军退守娄山关。25日,红5、红9军团在桐梓以北地区阻滞川军,红1、红3军团进攻娄山关及其以南地区的黔军,相机夺取遵义。当晚,红3军团攻占娄山关,并在红1军团的密切配合下连续击溃黔军的多次反扑。接着,红1、红3军团乘胜向遵义方向追击。27日,在遵义以北的董公寺、飞来石地区击溃黔军3个团的阻击。28日晨再占遵义城,并控制了城西南的老鸦山、红花岗一线高地。这时,赶来增援的国民党军第1纵队第93师进至遵义以南的忠庄铺地区,第59师已进至新站,正向忠庄铺开进。毛泽东等当即决定,乘援军孤军冒进之机,集中兵力,求歼其于遵义城以南地区。为此,红军以一部兵力在老鸦山、红花岗一线阻击第59师的进攻,主力从左翼向忠庄铺突击,直插第1纵队的指挥部。第1纵队指挥部经红军突然打击,丢下部队,慌忙夺路南逃,红军乘胜发起攻击,迅速将其2个师大部歼灭于忠庄铺、遵义西南及乌江北岸地区。遵义战役从24~28日,历时5天,红军连下桐梓、娄山关、遵义,共击溃和歼灭国民党军2个师又8个团,俘敌3000余人。这是中央红军长征中最大的一次胜利。在此次战役中,红3军团参谋长邓萍牺牲。</p><p>遵义战役后,蒋介石由汉口飞抵重庆坐镇指挥,并改以堡垒推进和重点进攻相结合的战法,企图南北夹击,围歼中央红军于遵义、鸭溪地区。其部署:川军3个旅由桐梓向遵义地区进攻;第9军2个师由重庆向松坎、新站地区推进,支援川军进攻遵义;第2纵队主力3个师进至仁怀、鲁班场地区,向遵义及其西北地区进攻;第3纵队4个旅进至大定(今大方)、黔西地区防堵;第4纵队一部集结于金沙、土城等地,阻止红军向西发展;第1纵队4个师位于乌江南岸,策应其他纵队作战。此外,第1路军第53师由镇远向石阡推进,湘军3个师沿乌江东岸筑堡,阻止红军东进。3月5日以后,中央红军以红9军团在桐梓、遵义地区吸引川军向东,主力由遵义地区西进白腊坎、长干山(今长岗)寻机作战未果。15日,红军主力进攻鲁班场之第2纵队,因其3个师密集一起,攻击未能奏效,而援军第1纵队已进至枫香坝地区。红军遂转兵北进,于16日在茅台及其附近西渡赤水河,向四川南部的古蔺、叙永方向前进。19日,红军攻占镇龙山,接着进至大村、铁厂、两河口地区。红军再次进入川南,蒋介石判断中央红军又要北渡长江,急令所有部队向川南进击,企图围歼红军于古蔺地区。在国民党军重兵再次向川南集中的情况下,毛泽东等决定,乘敌不备折兵向东,在赤水河东岸寻机歼敌。3月20日,为迷惑国民党军,红1军团1个团大张旗鼓地向古蔺前进,诱敌向西;主力则由镇龙山以东地区,突然折向东北,于21日晚至22日分别经二郎滩、九溪口、太平渡东渡赤水河,从敌重兵集团右翼分路向南急进。26日进至遵义、仁怀大道北侧干溪、马鬃岭地区。27日,红9军团由马鬃岭地区向长干山方向佯攻,引国民党军北向;主力继续南进,于28日突破鸭溪至白腊坎间国民党军封锁线,进至乌江北岸的沙土、安底等地。31日经江口、大塘、梯子岩等处南渡乌江。4月2日,中央红军以一部兵力佯攻息烽,主力进至狗场、扎佐地域,前锋逼近贵阳。这时,国民党军在贵阳及其周围地区只有第99师4个团。正在贵阳督战的蒋介石十分惊恐,一面急令各纵队火速增援贵阳,一面令守城部队死守飞机场,并准备轿子、马匹、向导,准备随时逃跑。4月4日,红9军团在打鼓新场以东老木孔地域击溃黔军5个团,歼其2000余人。至此,中央红军巧妙地跳出了国民党军的合围圈,将蒋介石的几十万军队甩在乌江以北。四渡赤水之后,中央红军主力乘滇军东调增援贵阳之机,迅速进军云南,并于5月9日,在皎平渡、洪门渡渡过金沙江。与此同时,活动在乌江以北地区的红9军团,也从会泽以西的树节、盐井坪渡过金沙江。[2]</p><p>共2张</p><p>四渡赤水第四渡</p><p>战役结果</p><p>四渡赤水之战,毛泽东等根据情况的变化,指挥中央红军巧妙地穿插于国民党军重兵集团之间,灵活地变换作战方向,调动和迷惑敌人,创造战机,在运动中歼灭大量国民党军,牢牢地掌握战场的主动权,从而取得了战略转移中有决定意义的胜利。这是中国工农红军战争史上以少胜多、变被动为主动的光辉战例。[2]</p><p>胜利原因</p><p>政治原因</p><p>从1934年12月18日黎平会议到1935年3月11日新的三人小组成立,近三个月的时间里,朱德身为总司令、中革军委主席,既负责作战计划又负责下达作战命令和战斗部署,而且有权制定行动方针供周恩来审批,毛泽东仅协助周恩来。二渡之后,成立了三人军事小组,毛泽东参与领导了三渡与四渡。</p><p>四渡赤水出奇兵</p><p>由于朱德早年曾在云贵川一带作战,对这一带的地形与民情十分熟悉,对赢得四渡赤水行动的胜利也是重要的,敌人的电报中曾经分析道:“红军除朱、罗(炳辉)在滇军做过事外,余多不熟悉地理民情”。[3]</p><p>此外,情报工作的成功也是此次作战取胜的重要原因。土城战役,由于不明敌情,对敌人的兵力判断有误,战役结果很不理想。四渡赤水前,四方面军将廖承志带来的密电码破译法送交给中央红军军委二局电报队,可以及时截获敌人的电报并且破译,能够准确掌握敌军调动的情况,从而做到避实就虚,赢得战场取胜的主动权,达致军事行动获得圆满成功。</p><p>军事原因</p><p>四渡赤水战役,红军首先能够从敌我双方的实际情况出发,不断调整行动方向。遵义会议前,敌我力量对比极为悬殊,为保存有生力量,毛泽东主席等人决定放弃去湘鄂川黔边境与红2、6军团会合的计划,改向敌人力量薄弱的贵州进军,避免了中央红军遭致覆灭的危险。遵义会议后,毛泽东等又鉴于红军处于遭受敌人四面围堵的不利态势和黔北地区回旋地域有限等情况,毅然放弃建立川黔根据地的打算,决定率领中央红军跳出敌人重围而北渡长江,以开创川西或川北根据地。但是,红军一渡赤水后,由于敌情急剧变化和张国焘不执行党中央的命令,北渡长江已不可能,又果断率师向扎西集结,在川黔滇边境寻求新的机动,直至二渡、三渡、四渡赤水,最后巧渡金沙江,终于实现了北渡长江的计划。</p><p>红军四渡赤水纪念塔</p><p>其次,红军充分发挥了主观能动性,争取和掌握了战场主动权。四渡赤水战役,从总体看是敌强我弱,红军在各路强大敌军围追堵截的情况下,常常处于被动地位。但是,由于毛泽东等以高超的指挥艺术,巧妙地隐蔽战略意图,有计划地调动敌人,造成了红军许多局部的优势和主动,从而使整个形势向着有利于我、不利于敌的方向变化,终于打破了敌人妄图围歼红</p> <p>军的战略计划。最后,红军在运动战中,正确地处理“打”与“走”的关系。中央红军在战略转移初期,由于王明“左”倾教条主义的领导者消极避战,实行逃跑主义,只走不打,始终摆脱不掉敌人的围堵。</p><p>遵义会议后,在毛泽东等直接指挥下,红军避敌之长,击敌之短,一再造成敌人的错觉,积极创造战机,大量地歼灭了敌人的有生力量。如果没有向扎西的“走”和回师东进二渡赤水,就不可能大量调动敌人和造成有利战机,取得遵义地区歼敌的胜利。如果没有以后的三渡、四渡赤水的“走”,就不能加深敌之错觉,牵着他的鼻子来回打转,以至将其拖疲、拖垮,使红军乘隙实现渡江北上的战略目的。[4]</p><p>历史意义</p><p>四渡赤水战役历时三个多月。这次战役,红军实行高度灵活机动的运动战方针,纵横驰骋于川、黔、滇边境广大地区,迂回穿插于敌人数十万重兵之间,积极寻求战机,有效地歼灭敌人。从而摆脱了敌人的围追堵截,粉碎了敌人妄图围歼红军于川、黔、滇边境的计划,使中央红军在长征的危急关头,从被动走向主动,从失败走向胜利。</p><p>土城渡口纪念碑</p><p>四渡赤水战役,是毛泽东根据情况的变化,吸取前几次战斗的教训,指挥中央红军巧妙地穿插于国民党军重兵集团之间,灵活地变换作战方向,为红军赢得了时机,创造战机,在运动中歼灭了大量国民党军,牢牢地掌握战场的主动权,取得了战略转移中具有决定意义的胜利,这是中国工农红军战争史上以少胜多变被动为主动的光辉战例。毛泽东曾说,四渡赤水是他一生中的“得意之笔”。而美国作家哈里森·索尔兹伯里在所著的《长征——前所未闻的故事》中写到:长征是独一无二的,长征是无与伦比的。而四渡赤水又是“长征史上最光彩神奇的篇章”。</p><p>四渡赤水战役,是遵义会议之后,中央红军在长征途中,处于国民党几十万重兵围追堵截的艰险条件下,进行的一次运动战战役。从1935年1月19日红军离开遵义开始,到1935年5月9日胜利渡过金沙江为止,历时3个多月,共歼灭和击溃敌人4个师、2个旅另10个团,俘敌3600余人。在毛泽东、周恩来、王稼祥、朱德等指挥下,中央红军采取高度机动的运动战方针,纵横驰骋于川黔滇边境广大地区,积极寻找战机,有效地调动和歼灭敌人,彻底粉碎了蒋介石企图围歼红军于川黔滇边境的狂妄计划,取得了战略转移中具有决定意义的胜利。[5]</p><p>四渡赤水示意图</p><p>四渡赤水是两军最高统帅毛泽东、蒋介石在军事指挥能力上的一次最直接较量,毛、蒋其战略思维的优劣,将直接体现在对战争全局的把握上,美国作家哈里森·在所著的《长征—前所未闻的故事》中写到:长征是独一无二的,长征是无与伦比的。而四渡赤水又是“长征史上最光彩神奇的篇章。[5]</p><p>后世纪念</p><p>纪念馆</p><p>四渡赤水纪念馆位于贵州省习水县土城古镇,是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全国青少年教育基地,国家国防教育示范基地,国家4A级旅游景区,2009年免费开放。[6]</p><p>四渡赤水纪念馆包括四渡赤水纪念馆主馆、中国女红军纪念馆、红军医院纪念馆、红九军团陈列馆、赤水河航运历史展览馆、赤水河盐文化陈列馆、土城古镇博物馆等馆群,以及毛泽东、周恩来住居,朱德住居,红军总司令部驻地,红军总参谋部驻地,红三军团司令部驻地,土城老街红军驻地,青杠坡战斗遗址,女红军街,土城渡口纪念碑和二郎滩、淋滩渡口等十多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22px;">中国共产党</b></p><p class="ql-block">中国共产党创建于1921年7月23日,历经多年国共内战,中国共产党在中国大陆和绝大多数沿海岛屿取得全面胜利,率领中国人民解放军打败中华民国国军,迫使中华民国政府退守台澎金马,并在1949年于北京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1949年10月至今为代表工人阶级领导工农联盟和统一战线,在中国大陆实行人民民主专政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唯一执政党。</p><p class="ql-block">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p><p class="ql-block">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p><p class="ql-block">中国共产党简称CPC</p><p class="ql-block">现任总书记</p><p class="ql-block">习近平</p><p class="ql-block">早期组织</p><p class="ql-block">中国共产党的最早组织是在上海首先建立的。1920年8月,上海共产党早期组织正式成立。参加者有陈独秀、李汉俊、李达、陈望道、俞秀松等,陈独秀任书记。上海共产党早期组织成立后,实际上成为各地建党活动的联络中心,起着中国共产党发起组的重要作用。</p><p class="ql-block">1920年10月,由李大钊、张申府、张国焘3人发起成立北京共产党早期组织,李大钊为负责人。罗章龙、刘仁静、邓中夏、高君宇、何孟雄、缪伯英、范鸿劼、张太雷等先后加入,成员大多为北京大学马克思学说研究会的骨干。</p><p class="ql-block">1920年秋,董必武、陈潭秋、包惠僧等在武昌秘密召开会议,正式成立武汉共产党早期组织,推选包惠僧为书记。</p><p class="ql-block">1920年秋,施存统、周佛海等在日本东京建立旅日共产党早期组织,施存统为负责人。</p><p class="ql-block">1920年秋冬之际,毛泽东、何叔衡等在长沙,以新民学会骨干为核心秘密组建共产党早期组织。</p><p class="ql-block">1920年底至1921年初,王尽美、邓恩铭等在济南建立共产党早期组织。</p><p class="ql-block">1921年春,在与无政府主义者组织的“共产党”分道扬镳后,陈独秀等重新组建广州共产党早期组织,成员有谭平山、陈公博、谭植棠等,陈独秀、谭平山先后任书记。</p><p class="ql-block">1921年,张申府、周恩来、赵世炎、刘清扬等在法国巴黎也建立了由留学生中先进分子组成的共产党早期组织,张申府为负责人。</p><p class="ql-block">这些共产党早期组织的名称不一,有的叫“共产党”,有的叫“共产党支部”或“共产党小组”,它们的性质相同,都是组成统一的中国共产党的地方组织,后来被通称为“共产主义小组”。</p><p class="ql-block">各地共产主义小组成立后,有组织、有计划地扩大马克思主义的研究和宣传,批判各种反马克思主义思潮,发起建立社会主义青年团,创办工人刊物,开办工人学校,领导工人成立工会,开展工人运动,进一步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同工人运动的结合。这样,正式成立中国共产党的条件就基本具备了。</p><p class="ql-block">正式成立</p><p class="ql-block">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中国革命发展的客观需要,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国际资本主义、帝国主义的势力侵入中国,中国的社会结构由封建社会逐步演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中国人民为了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统治进行了英勇不屈的斗争,其中主要的是太平天国农民战争和资产阶级领导的辛亥革命,但都相继失败了。历史证明,中国的农民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由于他们的历史局限性和阶级局限性,都不能领导民主革命取得胜利。</p><p class="ql-block">随着帝国主义的入侵和现代工业的发展,中国产生了无产阶级,而且在不断发展壮大,到1919年产业工人已经发展到200万人左右。无产阶级的产生和发展,为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奠定了阶级基础。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使中国的先进分子找到了救国救民的真理。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为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奠定了思想基础。1919年爆发的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为中国共产党的建立作了思想上和干部上的准备。</p><p class="ql-block">1920年初,李大钊、陈独秀等开始了建党的探索和酝酿。4月,俄共(布)西伯利亚局派维经斯基等一行来华,了解中国情况,考察能否在上海建立共产国际东亚书记处。他们先在北京会见了李大钊,后由李大钊介绍到上海会见陈独秀,共同商谈讨论了建党问题,促进了中国共产党的创立。从5月开始,陈独秀邀约李汉俊、李达、俞秀松等人多次商谈建党的问题。8月,陈独秀在上海成立了中国共产党的发起组。10月,李大钊在北京建立了共产主义小组。接着,在湖南、湖北、山东、广东等地相继建立了党的早期组织,同时在法国和日本也由留学生中的先进分子组成了党的早期组织。这些组织当时叫法不一,有的叫共产党,有的则称共产党小组或支部,由于它们性质相同,因此,后来统称它们为各地共产主义小组。</p><p class="ql-block">各地共产主义小组建立以后,开展了多方面的革命活动。为了广泛传播马克思列宁主义,统一建党思想,1920年9月,上海发起组把《新青年》杂志(从八卷一号开始)改为党的公开刊物;同年11月,又创办了《共产党》月刊,在全国主要城市秘密发行,这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第一个党刊。新青年出版社还翻译出版了《共产党宣言》、《国家与革命》等马克思列宁主义经典著作,以及多种宣传马克思主义的通俗小册子。各地共产主义小组又创办了一批面向工人的通俗刊物,在上海有《劳动界》,北京有《劳动音》和《工人月刊》,济南有《济南劳动月刊》,广州有《劳动者》等,对工人进行阶级意识的启蒙教育。在此基础上,各地共产主义小组积极深入工人群众,举办工人夜校,建立工会组织。各地还建立了社会主义青年团,发展了一批团员,青年团成为党的有力助手和后备军。</p><p class="ql-block">1921年3月,在俄共远东局和共产国际的建议和支持下,召开了各共产主义小组的代表会议,发表了关于党的宗旨和原则的宣言,并制定了临时性的纲领,确立了党的工作机构和工作计划,表明了党组织对社会主义青年团、工会、行会、文化教育团体和军队的态度。这次会议为党的成立作了必要的准备。维经斯基回国不久,1921年6月,共产国际派马林等到上海。他们建议召开党的全国代表大会,正式成立中国共产党。上海党的发起组在李达的主持下进行了全国代表大会的筹备工作,并向各地党的组织写信发出通知,要求各地选派两名代表出席大会。来自北京、汉口、广州、长沙、济南和日本的各地代表7月23日全部到达上海。</p><p class="ql-block">1921年7月23日—31日,在上海召开了中国共产党的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1921年7月23日,中共一大在上海秘密召开。因突遭法国巡捕搜查,会议被迫休会。7月底,中共一大代表毛泽东、董必武、陈潭秋、王尽美、邓恩铭、李达等,由李达夫人王会悟做向导,从上海乘火车转移到嘉兴,再从狮子汇渡口登上渡船到湖心岛,最后转登王会悟预订的游船,并在游船中庄严宣告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在船上,中共一大通过了党的第一个纲领和决议,正式宣告中国共产党庄严诞生。[6]纲领规定:党的名称是“中国共产党”;党的性质是无产阶级政党;党的奋斗目标是推翻资产阶级,废除资本所有制,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党的基本任务是从事工人运动的各项活动,加强对工会和工人运动的研究与领导。大会选举产生党的领导机构——中央局,陈独秀为书记,张国焘负责组织,李达负责宣传。</p><p class="ql-block">党的一大宣告了中国共产党的正式成立。从此,中国诞生了完全新式的、以共产主义为目的、以马列主义为行动指南的、统一的工人阶级政党。中国共产党的成立,给灾难深重的中国人民带来了光明和希望,给中国革命指明了方向。正如毛泽东所说的那样,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一个开天辟地的大事变。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中国革命的面目就为之一新了。</p><p class="ql-block">由于党的“一大”召开于7月,而在战争年代档案资料难寻,具体开幕日期无法查证,因此,1941年6月在党成立20周年之际,中共中央发文正式规定,7月1日为党的诞生纪念日。[8]</p><p class="ql-block">名称由来</p><p class="ql-block">1920年8月,陈独秀在上海发起成立了中国共产党的第一个早期组织。1920年9月1日,陈独秀在《新青年》发表的《对于时局之我见》一文中,曾称“吾党”为“社会党”,后来才改称为“共产党”。</p><p class="ql-block">最早提出“中国共产党”这一名称的是蔡和森。1920年8月13日和9月16日,正在留法勤工俭学的他,在给毛泽东写的两封信中,详细地研讨了共产党问题,提出:“先要组织党——共产党,因为它是革命运动的发动者、宣传者、先锋队、作战部。”他在对西欧各国共产党特别是俄国共产党考察的基础上,提出了具体的建党步骤,其中包括“明目张胆正式成立一个中国共产党”。</p><p class="ql-block">在此前后,陈独秀在上海,李大钊、张申府在北京也通过信函讨论了党的名称问题,决定采用“共产党”作为中国无产阶级政党的名称。[9]</p><p class="ql-block">指导思想</p><p class="ql-block">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是指导中国共产党全部活动的理论体系,是中国共产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和作风建设的理论基础。《中国共产党章程》明确规定:“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2]</p><p class="ql-block">发展阶段</p><p class="ql-block">根据中国共产党的历次代表大会对《中国共产党章程》的修改,中国共产党指导思想的演变可以划分为以下几个阶段。</p><p class="ql-block">延安整风之前,是马克思列宁主义;</p><p class="ql-block">七大到八大,指导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p><p class="ql-block">八大到九大,指导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p><p class="ql-block">九大到十四大,指导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p><p class="ql-block">十四大到十六大,指导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十四大党章)</p><p class="ql-block">十六大至十七大,指导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十六大党章)</p><p class="ql-block">十七大至十八大,指导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p><p class="ql-block">十八大至十九大,指导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10]。</p><p class="ql-block">十九大至今,指导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4]</p><p class="ql-block">政策宣示</p><p class="ql-block">坚持党的指导思想和基本路线。</p><p class="ql-block">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p><p class="ql-block">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p><p class="ql-block">坚持民主集中制。</p><p class="ql-block">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p><p class="ql-block">坚持四项基本原则。</p><p class="ql-block">坚持改革开放。</p><p class="ql-block">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p><p class="ql-block">坚持党领导人民解放军等其他力量。</p><p class="ql-block">党的领导主要是政治,思想和组织的领导。</p><p class="ql-block">党章</p><p class="ql-block">见词条:中国共产党章程。</p><p class="ql-block">组织机构</p><p class="ql-block">中央机构</p><p class="ql-block">中国共产党的中央组织由下列机构组成:</p><p class="ql-block">全国代表大会</p><p class="ql-block">中央委员会组织系统(领导机构)</p><p class="ql-block">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总书记(简称“中共中央总书记”,中共中央主要负责人)</p><p class="ql-block">中国共产党中央政治局(简称“中共中央政治局”或“中央政治局”;成员简称“中央政治局委员”,候补成员简称“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p><p class="ql-block">中国共产党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简称“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会”或“中央政治局常委会”,成员简称“中央政治局常委”)</p><p class="ql-block">中共中央书记处(是中共中央政治局及其常委会的办事机构,成员简称“中央书记处书记”)</p><p class="ql-block">中央政治局、中央政治局常委会在中央委员会全体会议闭会期间行使其职权</p><p class="ql-block">中国共产党中央军事委员会(简称“中共中央军委”,与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军事委员会是“一个机构、两块牌子”。)</p><p class="ql-block">中国共产党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简称“中纪委”)</p><p class="ql-block">地方组织结构</p><p class="ql-block">各地方代表大会</p><p class="ql-block">各地方委员会</p><p class="ql-block">领导体制</p><p class="ql-block">中国共产党章程规定:</p><p class="ql-block">党的最高领导机关,是党的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大会和它所产生的中央委员会(第10条)。目前的“党代会”一般每五年举行一次,为期数天。</p><p class="ql-block">在全国代表大会闭会期间,中央委员会执行全国代表大会的决议,领导党的全部工作,对外代表中国共产党(21条)。中央委员会全体大会一般每年举行一次,为期二至三天,常根据全国代表大会排序简称“几几届几中全会”。</p><p class="ql-block">中央政治局和它的常务委员会在中央委员会全体会议闭会期间,行使中央委员会的职权(22条)。中央政治局会议不定期举行,但是由于其二十多个成员中有多名直辖市市委书记等不在北京的人员,非预定例会的情况下,往往即使有重大事宜也不会、不及召集政治局全体会议。</p><p class="ql-block">中央政治局未举行全体会议闭会期间,由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代行其职权,实际决定日常党和政府的大小事宜,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的核心和实际最高权力机制。三个闭会,使中国共产党的权力集中到顶端,集中到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理论上,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大会有权驳回中央委员会或中央政治局</p> <p class="ql-block">的不正确决定,实际历史上在非动乱时期从未发生过这一情况。</p><p class="ql-block">在党的地方各级代表大会闭会期间,上级党的组织认为有必要时,可以调动或者指派下级党组织的负责人(13条)。人事任免权直接保证了中国共产党由上而下的控制力,上级和中央可以随时撤换下级领导人。</p><p class="ql-block">历任领导人</p><p class="ql-block">中央局书记:陈独秀(1921年7月,中共一大选举产生)</p><p class="ql-block">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长:陈独秀(1922年7月,中共二大选举产生)</p><p class="ql-block">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长:陈独秀(1923年6月,中共三大选举产生)</p><p class="ql-block">中共中央总书记:陈独秀(1925年1月,中共四大推选)</p><p class="ql-block">中共中央总书记:陈独秀(1927年4月至5月,中共五大推选)</p><p class="ql-block">中共中央总书记:向忠发(1928年6月至7月,中共六大选举产生)(注:1931年,向忠发被国民党逮捕杀害后,由王明代理)</p><p class="ql-block">中共中央总书记:博古(秦邦宪)(1934年1月,中共六届五中全会产生)</p><p class="ql-block">中共中央总书记:张闻天(洛甫)(1935年1月,遵义会议选举产生)</p><p class="ql-block">中共中央主席:毛泽东(1945年6月,中共七届一中全会产生)</p><p class="ql-block">中共中央主席:毛泽东(1956年9月,中共八届一中全会选举产生)</p><p class="ql-block">中共中央主席:毛泽东(1969年4月,中共九届一中全会选举产生)</p><p class="ql-block">中共中央主席:毛泽东(1973年8月,中共十届一中全会选举产生)</p><p class="ql-block">中共中央主席:华国锋(1976年10月中央政治局会议通过,1977年7月十届三中全会追认)</p><p class="ql-block">中共中央主席:华国锋(1977年8月,中共十一届一中全会选举产生)</p><p class="ql-block">中共中央总书记:胡耀邦(1980年2月,中共十一届五中全会选举产生)</p><p class="ql-block">中共中央主席:胡耀邦(1981年6月,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选举产生)</p><p class="ql-block">中共中央总书记:胡耀邦(1982年9月,中共十二届一中全会选举产生)</p><p class="ql-block">中共中央总书记:赵紫阳(1987年11月,中共十三届一中全会产生)</p><p class="ql-block">中共中央总书记:江泽民(1989年6月,中共十三届四中全会产生)</p><p class="ql-block">中共中央总书记:江泽民(1992年10月19日,中共十四届一中全会选举产生)</p><p class="ql-block">中共中央总书记:江泽民(1997年9月,中共十五届一中全会选举产生)</p><p class="ql-block">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2002年11月,中共十六届一中全会选举产生)</p><p class="ql-block">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2007年10月,中共十七届一中全会选举产生)</p><p class="ql-block">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2012年11月,中共十八届一中全会选举产生)[13]</p><p class="ql-block">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2017年10月,中共十九届一中全会选举产生)[14]</p><p class="ql-block">陈独秀</p><p class="ql-block">毛泽东</p><p class="ql-block">江泽民</p><p class="ql-block">胡锦涛</p><p class="ql-block">习近平</p><p class="ql-block">历次党代会</p><p class="ql-block">见词条: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大会</p><p class="ql-block">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 </p><p class="ql-block">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 </p><p class="ql-block">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 </p><p class="ql-block">中国共产党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p><p class="ql-block">中国共产党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 </p><p class="ql-block">中国共产党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 </p><p class="ql-block">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 </p><p class="ql-block">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p><p class="ql-block">中国共产党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 </p><p class="ql-block">中国共产党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 </p><p class="ql-block">中国共产党第十一次全国代表大会 </p><p class="ql-block">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p><p class="ql-block">中国共产党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 </p><p class="ql-block">中国共产党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 </p><p class="ql-block">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 </p><p class="ql-block">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p><p class="ql-block">2018年3月11日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宪法第一条第二款增加“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3]</p><p class="ql-block">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和社会主义事业的成就,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各族人民,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指引下,坚持真理,修正错误,战胜许多艰难险阻而取得的。我国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国家的根本任务是,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集中力量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国各族人民将继续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改革开放,不断完善社会主义的各项制度,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治,贯彻新发展理念,自力更生,艰苦奋斗,逐步实现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3]</p><p class="ql-block">中国共产党的成功,不仅对中国人民、中华民族具有重大意义,而且具有深远的世界意义。中共的成功宣告了“历史终结论”的破产,终结了西方文明模式“元叙事”的论调,同时向世界提供了应对发展困局、破解治理难题的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尤其在政党治理、国家治理、全球治理等方面,中国共产党开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模式和方案。</p><p class="ql-block">中国政党治理的重要经验,是不断提高政党的制度化、组织化程度,持续加强和改善执政党的领导,以有权威的党中央,推动国家走向现代化。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制度,推行协商民主,避免过多的牵扯。同时,在党内积极推行民主集中制等改革,制度化、组织化程度不断提高。中国共产党始终保持开放和变革的姿态,不断提高其执政能力。无论是古代传统治理经验,还是西方现代治理经验,凡是有利于执政党治理国家,凡是有利于增进人民福祉,中国共产党都积极接纳吸收借鉴。这样的开放性和谦逊姿态,在世界政党中少见。</p><p class="ql-block">中国共产党没有自己的特殊利益,持续保持强大自主性,不受任何利益集团羁绊、左右。对部分正面临政党治理难题的国家而言,如何与时俱进地发展并完善适合本国国情的政党体制,是政党治理成功的关键,在这方面,中国的政党治理经验提供了一种有益参考。在西方选举政治落入“民粹主义”泥潭、政党政治陷入“否决政治”怪圈、西式民主面临“治理无力”的困境时,中国实现了有效治理和良政善治,形成“风景这边独好”的政治局面。</p><p class="ql-block">中国国家治理的核心智慧,是走适应中国历史、社会、文化、国情发展的治理道路,不断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p><p class="ql-block">经济层面,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不断探索政府与市场关系的最佳平衡点,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同时,也更好地发挥政府的作用。中国经济治理的奇迹在于,它既避免了西方自由市场经济的放任无序,又避免了苏联后期经济发展道路的封闭僵化。</p><p class="ql-block">政治层面,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相结合,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道路,实行协商民主,发展基层民主,注重下情上传和民意反馈,不搞盲目民主化、过度福利化的民粹主义。</p><p class="ql-block">社会层面,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实现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良性循环,构建全民共建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和科学有效的社会治理体制。</p><p class="ql-block">文化层面,坚定文化自信,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p><p class="ql-block">生态文明层面,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理念,建设美丽中国。</p><p class="ql-block">中国坚持全面深化改革,不仅是经济体制改革,还要与此相适应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和其他领域的改革。在当前逆全球化浪潮泛起、充满不确定性的国际局势下,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为世界提供了巨大的稳定性和确定性,为人类社会追求美好未来注入强大正能量。</p><p class="ql-block">全球治理的中国方案,是推动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推动形成人类命运共同体,推动国际秩序和全球治理体系朝着更加公正合理方向发展。中国共产党始终把为人类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作为自己的使命。</p> <h1 style="text-align: justify;">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即便是前后统治时间长达400多年的大汉王朝也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了,但得民心者得天下的历史铁律却在此后的历史发展中不断轮回上演。国民党的命运仅仅就是22年,没有跳出周期律!</h1><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22px;">苏维埃</b></p><p class="ql-block">苏维埃,俄语意即“代表会议”或“委员会”,是指俄国无产阶级于1905年革命时期创造的领导群众进行革命斗争的组织形式,它起源于1905年俄国革命,是一种工人和农民的民主形式,其代表可以随时选举并随时更换,暗含着巴黎公社式的政权形式。十月革命以后,苏维埃成为俄国新型的政权的标志,城市和乡村的最基本生产单位都有苏维埃,苏维埃在共产党的领导下,不仅可以立法,还可以直接派生行政机构。</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2px; color: rgb(237, 35, 8);">布尔什维克党</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2px; color: rgb(237, 35, 8);"><span class="ql-cursor"></span></b>布尔什维克”是俄文“多数派”是列宁创建的俄国无产阶级政党。与之相对的是“孟什维克”,俄语意指“少数派”。</p><p class="ql-block">在1903年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第二次代表大会上,一个新型的无产阶级政党——布尔什维克党宣告诞生。布尔什维克党的建立是俄国工人运动史上的重大转折点,推动了俄国革命运动的发展,它不但推动了俄国革命的历史进程而且对后来的整个国际共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p><p class="ql-block">苏维埃俄国建立后在1918年改名为共产党,因此俄国共产党也叫布尔什维克党即俄共(布)。</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22px;">在长征中,红军先后与大军阀蒋介石、粤军陈济棠、湘军何健、滇军龙云、黔军王家烈、桂军白崇禧、川军刘湘的部队,还有陕西杨虎城部打过仗,交过手,大获全胜。 著名的战役有:湘江战役、突破乌江、四渡赤水、强渡嘉陵江、抢渡大渡河、飞夺卢定桥、包座战役、激战腊子口、直罗镇大捷。</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22px;">长征的壮举,凝聚成了不朽的长征精神,锤炼了钢铁长城,走出了开国领袖和将帅,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刘少奇、陈云、彭德怀、林彪、贺龙、聂荣臻、徐向前、罗荣恒、叶剑英等,十大大将陈赓、徐海东、肖劲光、罗瑞卿、黄克诚、谭政、许光达、张云逸、王树声和一大批上将、中将、少将等都参加过长征。</b></p><p class="ql-block"><br></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22px;">毛派头子邓小平</b></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br></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在长征过草地前的毛儿盖,邓小平从中央秘书长调到红一军团任宣传部长,而红一军团的政治委员就是聂荣臻。</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西安事变发生前,邓小平在甘肃庆阳得了非常严重的伤寒病,昏迷不醒,什么东西也不能吃,生命垂危。刚巧张学良将军派人送来了两车慰问品,其中有一些罐装牛奶。</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看到这些在当时十分高级的食品,聂荣臻马上就想到了重病的邓小平,当即决定,把所有的牛奶全给邓小平。</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正是靠了这些牛奶,才救了邓小平的命。</p><p><br></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22px;">共产国际</b></p><p class="ql-block">第三国际又名共产国际,列宁领导创建,存在于1919~1943年,总部位于莫斯科,是一个共产党和共产主义组织的国际组织。第三国际为自己规定的任务是团结工人阶级和劳动群众,推翻资本主义和帝国主义统治,确立世界范围的无产阶级专政,建立世界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彻底消灭阶级,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第三国际把马克思列宁主义作为自己的理论基础,组织原则是民主集中制。成员最多时包括7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共产党组织、400多万党员,召开过7次代表大会、13次执行委员会全体会议。</p><p class="ql-block">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第二国际破产,十月革命的胜利,促进了各国共产党的建立,客观形势要求建立新的国际组织。1919年3月2日在莫斯科召开了国际共产主义代表会议,有来自21个国家的35个政党和团体的52名代表参加。大会通过了《告国际无产阶级宣言》、《共产国际行动纲领》、《关于资产阶级民主和无产阶级专政的提纲》等文件,宣告第三国际成立。</p><p class="ql-block">1943年5月15日,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主席团作出《关于提议解散共产国际的决定》,并于5月25日公开宣布《解散共产国际的决议》,声言这是为了适应反法西斯战争的发展,便于各国共产党独立处理问题。1943年5月26日,苏共中央发表决定,完全同意解散共产国际。</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2px; color: rgb(237, 35, 8);">机会主义</b></p><p class="ql-block">机会主义,也称投机主义,就是为了达到目的而不择手段,突出的表现是不按规则办事,视规则为腐儒之论,其最高追求是实现自己的目标,以结果来衡量一切,而不重视过程,如果它有原则的话,那么它的最高原则就是成者王、败者寇这一条。</p><p class="ql-block">词语解释</p><p class="ql-block">利用机会或情况的技巧、策略或实践,特别是很少顾及原则或中间的过程。</p><p class="ql-block">近义词:投机取巧</p><p class="ql-block">用法:作主语、宾语、定语;指利用机会。</p><p class="ql-block">理论含义</p><p class="ql-block">垄断资产阶级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把一部分高额垄断利润用于收买工人中的上层分子,培植工人贵族。工人贵族的形成是机会主义的社会基础。机会主义有以下两种表现形式:</p><p class="ql-block">一是右倾机会主义,表现为思想落后于实际,不能随着变化了的情况前进,而是拘泥保守,停步不前,甚至企图开倒车;只顾眼前的暂时的局部利益,而不顾工人阶级长远的全局的利益。他们或过高地估计敌人力量,或低估计人民群众的革命力量,看不到革命形势的有利因素,散布悲观情绪,不敢斗争甚至主张搞阶级合作;或者害怕革命形势,屈从反动势力,压制群众斗争,放弃原则,甚至出卖革命,投降敌人,其特征是主观与客观相分离,认识与实践相分离。又叫右倾投降主义。</p><p class="ql-block">北伐战争后期,以陈独秀为代表的右倾思想,发展为投降主义路线,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机关中占了统治地位。表现为不是放手发动工人、农民起来斗争,而是放弃党的领导权,致使党不能组织有力的斗争。抗日战争初期,曾经犯有“左”倾冒险主义错误的王明,在只要联合,不要斗争,“一切通过统一战线”,以退让求联合的思想指导下又犯了右倾投降主义错误,把抗日领导权交给蒋介石,严重影响了江南新四军的发展。</p><p class="ql-block">右倾和“左”倾都是违背马克思主义,都以主观和客观相分裂、认识和实践相脱离为特征。它们虽是从两个各不相同的极端出发,但思想基础都是主观主义,因此在一定条件下,两者可以互相转化。马克思主义者在政治斗争中,既反对“左”倾,也反对右倾。</p><p class="ql-block">另一种是“左”倾机会主义,表现为思想超越客观过程的一定阶段,离开了当时大多数人的实践,离开了当时的现实性,堕入空想和盲动。 “左”倾主义者或者急于求成,夸大革命主观力量,轻视敌人力量和客观困难,在革命和建设中采取盲动的冒险的行动;或者在革命组织内部混淆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采取残酷斗争、无情打击的政策;或者在同盟军问题上实行关门主义,打倒一切。</p><p class="ql-block">这种“左”倾思想如果形成为系统完整的路线并在实践中执行,便成为“左”倾机会主义或叫“左”倾冒险主义。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曾出现过瞿秋白的“左”倾盲动主义、李立三的左倾冒险主义。1931~1934年,以教条主义为特征的、在党内统治长达4年之久的王明“左”倾冒险主义,在理论上、政治上、军事上、组织上表现得最为充分和完备,影响最深,危害最大。</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37, 35, 8);">右倾主义和左倾主义的区别</b></p><p class="ql-block">用左、右来区分政治派别,始于法国,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在表决一项议题时,不同观点的人分坐左、右两边,坐在左边的持激进的、革命的态度,而右边的则持反对的态度。后来,约定俗成,左右成了表示区分政治立场、观点、态度的概念。</p><p class="ql-block">左倾是一种激进甚至是盲目冒进的思想倾向,主要表现为不顾现实条件和自身问题,一味追求速度和结果;比如,红军长征之初,博古等人就不顾敌强我弱的现实条件,与敌人打阵地战、消耗战,结果损失惨重。“文革”是左倾错误的最集中的表现,造成的破坏也最大。</p><p class="ql-block">右倾是一种保守的甚至是妥协退让的政策路线。主要表现为自我否定和对敌软弱妥协,并以此来寻求对方的支持。比如,国民大革命后期,面对国民党右派的反动政策,我党陈独秀等领导人就曾采取此类政策,结果导致中共地下组织遭到严重破坏。</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2px; color: rgb(237, 35, 8);">毛主席说“存地失人,人地皆失;存人失地,人地皆存。”</b></p><p><br></p><p>1946年蒋介石撕毁“双十协定”,全面内战爆发后,毛主席说了“存地失人,人地皆失;存人失地,人地皆存。”这句话。大致在1947年。</p><p>1947年3月18日晚,在国民党军进攻延安已清晰可闻的枪炮声中,毛泽东、周恩来依依不舍地告别了居住了十年的延安,开始了转战陕北的伟大历程。</p><p>对于1947年共产党军队撤出延安的做法,很多领导和军事将领不理解为什么要撤出。因为延安是红色中国的首都,是“革命圣地”。一旦我们放弃了延安那不就标志着革命失败吗?持有这种想法的人很多,但毛泽东就说了十六个字“存地失人,人地皆失,存人失地,人地皆存”。</p><p><br></p><p>在解放战争初期,国共双方的实力悬殊,国民党军队无论从数量和装备上均处于明显优势,且有美帝国主义的支持,国民党还从投降的日寇手中接收了城市和各种生产、军事设施,日寇留下的大量武器装备也归了国民党军队。</p><p>在当时的形势下,如果我们死守底盘,打消耗战,势必会造成大量部队伤亡,而对抗消耗的结果,则是我军仅存的有生力量迅速减少,最终的结果也将导致人地皆失,固守的底盘也守不住。因此当时的策略是以保存有生力量为主,到农村去,发动群众,稳固大后方,在运动战中歼灭敌人的有生力量。</p><p>所以在解放战争初期,虽然两军兵力数量悬殊,但此消彼长,随着国军不断被消灭,到了决战时期,从人数上已经不输于国民党军队。</p><p>随着国民党军队有生力量的逐渐被歼灭,最终存地失人,人地皆失。并且因为我党拥有良好的群众基础,广大人民群众用独轮车推出了源源不断的物质,极大支持了前线的将士,随着三大战役的胜利,国民党反对派的败局已定,我们取得了最终的胜利。</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22px;">得民心者,得天下。</b></p><p class="ql-block">谷正文对蒋氏父子的评价都很一般,对蒋经国尤其不佳,认为蒋经国的器量和见解远远不及蒋介石。谷正文表示,“蒋介石最大的问题是不读书,不知中国历史兴替和转折的道理,他完全不明白中国各朝各代兴亡的原因,所以掌握不到大势。蒋经国对中国历史,对中国的事物,所知更是极为有限,我跟他谈到中国历史的时候,我发现他竟然连唐、宋哪个朝代在前都不清楚,他也是一个不读书的人(所谓不读书,是指蒋经国没有固定阅读的习惯而言),既没有能力,也没有见解,欠缺他父亲的见识和视野,器量不够!</p> <p>今天我们谈论人生观、价值观时常说 “为真理而死”、“为正义事业而死”、“朝闻道,夕死可矣”这句话千百年来激励着仁人志士为国家民族的生死存亡不惜抛头颅洒热血,就在于它深刻地揭示了“知”和“行”的关系。《礼记》也说:“博学之,审问之, 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前四句可用一个“知”字概括,学习的目的不是停留在“知” 的阶段上,而是要在“知”的基础之上“行”,即去做,去实践,达到“学以致用”。这样 “朝闻道,夕死可矣”这句话就应该理解为“早晨明白了‘道’,就立即按‘道’去做,即 使晚上为它而死也可以(或死而无憾)。</p> <p><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22px;">伟人与学者的智慧大碰撞:毛主席和黄炎培谈兴亡“历史周期律”!</b></p><p><br></p><p>1941年,黄炎培发起成立中国民主同盟并任第一任主席;1945年,黄炎培创立中国民主建国会,任第一任主委。</p><p>1945年6月,褚辅成、黄炎培、冷遹、王云五、傅斯年、左舜生、章伯钧等七位国民参政员联名致电毛泽东、周恩来,表示希望访问延安。</p><p><br></p><p>7月1日,在延安,当毛泽东和黄炎培握手时,毛泽东说:“我们20多年不见了!”黄炎培很惊讶,一问才知道,1920年杜威访华时,黄炎培曾请杜威在上海演讲,当时台下听众中就有毛泽东。</p><p><br></p><p>黄炎培等将要回重庆时,毛泽东问黄炎培有什么感想。黄炎培坦率地说:“我生六十多年,耳闻的不说,所亲眼看到的,真所谓‘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一人,一家,一团体,一地方,乃至一国,不少单位都没有跳出这周期率的支配力。大凡初时聚精会神,没有一事不用心,没有一人不卖力,也许那时艰难困苦,只有从万死中觅取一生。既而环境渐渐好转了,精神也就渐渐放下了。有的因为历史长久,自然地惰性发作,由少数演变为多数,到风气养成,虽有大力,无法扭转,并且无法补救。也有为了区域 一步步扩大,它的扩大,有的出于自然发展,有的为功业欲所驱使,强求发展,到干部人才渐见竭蹶、艰于应付的时候,环境倒越加复杂起来了,控制力不免趋于薄弱了。一部历史‘政怠宦成’的也有,‘人亡政息’的也有,‘求荣取辱’的也有。总之没有能跳出这周期率。中共诸君从过去到现在,我略略了解。就是希望找出一条新路,来跳出这周期率的支配。”</p><p><br></p><p>毛泽东听了黄炎培的话后,回答说:“我们已经找到新路,我们能跳出这周期率。这条新路,就是民主。只有让人民来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只有人人起来负责,才不会人亡政息。”在黄炎培看来:“这话是对的”,因为“只有把每一地方的事,公之于每一地方的人,才能使地地得人,人人得事。用民主来打破这周期率,怕是有效的。</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国民党在败退台湾之后,蒋介石认真反思了自己失败的根源。他认为,国民党的失败是自己打倒了自己。首先国民党内部不团结,因此给了共产党挑拨分化的可乘之机;其次国民党内部慢慢地违反了孙中山的教诲,官员们都已经变得不是以服务为目的,而是以夺取为目的;最后国民党不知道民心的力量,丧失了民心。</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蒋介石还认为,国民党的军队是“六无军队”,六无是:无主义、无纪律、无组织、无训练、无灵魂、无根底。同理,国民党的军人们也是“六无军人”,此六无是:无信仰、无廉耻、无责任、无知识、无生命、无气节。</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蒋介石还反思了国民党,在日记中他是这样记载的:“党内不能团结一致,同志之间,派系分歧,厉害摩擦,违反党纪,败坏党德,以致整个的党,形成一片散沙,最后共党乘机一击,遂致全盘瓦解,彻底崩溃。</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自鸦片战争以来,中国面临三千年未有之变局,由堂堂天朝上国沦为任人宰割的羊羔。为挽救民族危机,无数仁人志士前赴后继,上下求索,但无论是洋务运动,还是戊戌变法,还是辛亥革命,都没有彻底达成目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漫漫长夜,路,究竟在何方?</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就像日出东方,总会有那么一束曦光,刺破黎明,带来希望。</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一首豪情万丈的《长征》,即是最好的写照!</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成功从来都不是一蹴而就的,在第五次反围剿失利后,红军被迫实行战略性转移,开始了史上最伟大的军事壮举——长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长征是一部惊天动地的英雄史诗,战胜了重重艰难险阻,创造了无数的奇迹,成为中国人民的精神丰碑和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象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美国人威廉.莫尔伍德曾形象地说:"长征简直是将革命划分为‘公元前’和‘公元后’的一条分界线,其后发生的一切事情,都要从这个举世无双的奇迹说起。”</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美国著名记者哈里森.索尔兹伯里亦由衷地感叹道:“人类有四大史诗,以色列人从埃及出走、汉尼拔翻越阿尔卑斯山、拿破仑进军莫斯科、美国人拓荒西部,但是他们与长征相比都黯然失色。”</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据统计,长征一共跨越了14个省份,翻越18座大山,跨过24条大河,走过荒草地,翻过雪山,行程约二万五千里,先后进行了各种战役战斗600余次,平均3天就发生一次激烈的大战,平均每天急行军50公里以上,平均每300米就有1名红军烈士的遗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36年10月2日,红一方面军骑兵奔袭会宁,一举攻破西津门,打开了胜利通道。随后,红四、红二方面军先后与红一方面军在会宁、将台堡胜利会师,历时两年的长征宣告胜利结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作为万里长征的会合点,会宁与出发点瑞金、转折点遵义、落脚点延安一道,成为中国革命历史上的红色圣地,永载史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美国著名记者史沫特莱曾说:“与长征比起来,汉尼拔跨越阿尔卑斯山,在历史小剧院中失掉了光彩,拿破仑从莫斯科撤退也是灾难性的失败,而长征则是最后胜利的前奏曲。”</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而会宁会师,奏响了长征胜利的凯歌,星星之火终成燎原之势,历史自此翻开了新的一页。</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可以说,长征将濒临绝境的中国革命引向了胜利发展的新路,极大地影响和推动了中国革命的历史进程,乃是近代以来中国革命从失败走向胜利的伟大转折点。</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鲁迅先生在得知长征胜利的消息后,一下看到了中国未来的希望,写下了“竦听荒鸡偏阒寂,起看星斗正阑干”这样满含期许的诗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美国著名记者埃德加.斯诺曾在《红星照耀中国》中写道:“红军的西北长征,无疑是一场战略撤退,但不能说是溃退,因为红军终于到达了目的地,其核心力量仍完整无损,其军心士气和政治意志的坚强显然一如往昔。”</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长征历时之长、行程之远、环境之险恶、战斗之惨烈,在中国乃至世界上都是极其罕见的,为何能取得最终的胜利?</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其一,坚定的信念是最根本的动因。长征不仅仅是一次行动上远征,更是一次信念上的远征。有了马克思主义作为前行的明灯,党和红军不管面临怎样的艰难险阻,永远都是百折不挠,坚持到底;</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其二,永葆党的先进性是最根本的保证。在长征过程中,党和红军始终坚持为人民、为民族利益奋斗的宗旨,形成了坚强正确的领导核心;</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其三,缔造素质过硬的人民军队是最基本的支柱。政治建军是人民军队的立军之本,是战胜一切困难的基本支撑。历史上也没有哪支军队像红军一样万众一心,视死如归,用血肉铸成了一道“钢铁长城”;</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其四,人民群众的支持是最基本的基石。《孟子·离娄上》中说:“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红军在长征中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与各族人民群众打成一片,赢得了最广泛的拥护和支持,为日后的胜利奠定了夯实的基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如若长征的胜利是历史的必然,那党中央为何会将会宁当成会合点呢?</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事实上,党中央之所以选择会宁作为三军会师之地,不仅仅在于会宁地名好,最主要的因素还有另外三点,即:会宁便于红军“行”、“打”、“藏”。</p><p class="ql-block">所谓行,指的是会宁北邻黄河,是红军北进黄河实施“宁夏战役”的必经之地,也是接近黄河的最短距离;</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所谓打,指的是会宁是陇中战略要地,加之独特的地形地理条件,占据会宁不仅有利于红军运动防御作战,而且有利于红军的东进转移;</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所谓藏,指的是会宁耕地广阔,人口较多,村落集中,民风朴实厚道,有利于红军集中休整,补充给养。</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如今,长征已经过去了整整八十二年,但用血与火铸就的长征精神永远也不会过时,就像标杆一样,激励着我们不忘初心,砥砺前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