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爱之……

快乐 小尚

<h3>  课堂上和孩子们一起听《父爱之舟》课文朗读,孩子们轻轻的跟读,我一边在教室里巡视一边也用心的听着,课文朗读完了,孩子们惊讶的看着我——我泪流满面。</h3><h1></h1><h3> 到底是什么时候开始流泪的呢?记的听到“吃完粽子,父亲觉得我太委屈了,领我到小摊上吃了碗热豆腐脑”时我还会心的笑了笑呢,怎么就流泪了呢?到底是什么时候流泪的呢?哦,我记起来了,是听到“只是我们的船不敢停到无锡师范附近,怕被别的考生及家长见了嘲笑。”就是在那个时候我开始流泪的,因为那时我突然就想起了16岁那年我的父亲送我去上师范的情景,以及那个父亲倍感自豪却又让我“受尽了嘲笑”的“箱子”。</h3> <p>  小学上的我们村小,初中上的我们村初中,初三毕业考上了师范,16岁的我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离家求学了,母亲用自行车驮着行李,把我和父亲送到镇上的乘车点,父亲领着我提着两个大包,辗转倒了三趟车才来到了长安师范学校,每次倒车的时候父亲都要反复的给我说清乘车地点和买票的方法,但我根本就记不住,那天我真的太紧张了。交了费办理好了报名手续,父亲带我去后勤处买了50元钱的饭票,然后又带着我去学校外面的商店买饭盒,货架上摆着碗和各种各样的的饭盒,我和父亲决定不买碗了,在家用碗吃饭十几年了,现在考上学了我们也要跟那些孩子一样用饭盒吃饭,可是我跟父亲把货架上的那种像大茶缸一样价格却很贵的饭盒研究了很久也不知道它们具体怎么用,最后还是选择了我们唯一认识的那种长方体形状的吕制的比较便宜的饭盒(后来用过之后才知道这种饭盒真不如碗好用,装了饭即不好端又特别难洗)。买好了饭盒父亲原打算和我在学校外面吃了午饭然后他再离开的,但不知最后两人是谁提到了说一会儿学校就可以吃午饭了,父亲便没有和我一起在外面吃午饭就打算坐车回了,陪着父亲站在校门口等车的时候父亲时不时的叮嘱我几句,可是我一句也没听进去,我的内心对这个自己即将要待三年的地方是异常恐惧的,父亲应该是看出了我的不安,临上车前给我说了一句“想回来了,你就回来。”听到这句话我的泪水一下子就涌了出来,原本一家人在家里是计算好了的,一来一回两趟车费就要快二十元呢,再加上没有直达的车倒车很不方便,所以一个月回去一次就可以了。车开走了我哭的上气不接下气的。</p> <p>  哦,再来说说那个让我感觉很丢脸的“箱子”的故事。</p><p> 开学前入学须知中指出“可携带一个箱子”,我的内心是非常想拥有一个自己的小箱子的,父亲也是同意了的,他骑着自行车去了趟镇上可是回来的时候并没有买回我们说好的箱子,父亲没说为什么没买,我也假装不在意的没问(毕竟1996年的一个农村家庭一次交两千多元的报名费已经是一个不小的数目了),过后父亲只是很惊喜的告诉我说,他想起来了,不用买箱子了我小姨十年前上卫校的时候他曾经亲手给我小姨做过一个小木箱,等我去了学校之后小姨会给我把箱子送去,那个箱子用料有多讲究、有多小巧结实、有多实用、有多漂亮,小姨对箱子又有多么的赞不绝口,父亲说的满脸的自豪,我也听的是心花怒放,带着满心的期待在一个星期六的下午我的小姨和我的姨父从西安雇了一辆出租车给我把箱子送来了,看着那个“庞然大箱”我当场就蒙了,那一刻我真是“恨透”了父亲,当时住的是大通铺宿舍,三间的大宿舍住了有26个人只在墙角的位置留了一张空床摆放着所有人的箱子和包,我的这个能装进去两个人的父亲口中的“小木箱”让整个宿舍的人都有点束手无措了,社长最后给我的“小箱子”指定了一个安身之地,那就是行李存放地最里最角地方,理由是:我的箱子够大够结实,其它箱子和包可以垒放在我的箱子上面这样看起来整齐。从此我如果想从箱子取或者放点什么我就几乎要把全宿舍的箱子和包翻动一遍,从此只要谁来我们宿舍看到这个箱子都会揶揄一句:“呀,这是谁的箱子,“美”的很么!”唉,我简直是欲哭无泪啊,16、7岁正是姑娘们刚刚开始知道了要“面子”的年纪,这个“大木箱”简直让我丢尽了“面子”。从此,我“恨透”了这个箱子。第二年要搬宿舍了,是8人一间的小宿舍,我赶紧写信告诉父亲,我要把这个箱子扔掉,理由是:1.宿舍中每人都有一个储物柜,再不需要箱子了。2.宿舍没有地方可以放这么大的箱子我连一天都无法保留它了。3.箱子太大我不可能给他搬回老家去。4.问过我小姨了,人家也不要这个箱子了。父亲再宝贝这个箱子他也绝不可能让我用出租车给他运回去的,我想,这下我终于可以丢掉这个让我“受辱”一年的箱子了,可谁知父亲刚收到信就专门去村里的商店给我打来了电话,叮嘱我箱子千万不能仍,给人家同学求求情就先放在老宿舍,等假期开学后我们村有个孩子要来这所学校上学,家人雇了辆车去送她,回来的时候可以把木箱给拉回去。26年后的今天这个箱子仍然安好的呆在我的家里,母亲还用它存放着物品。</p> <p>  前年元旦前弟弟结婚,我和父亲乘飞机去昆明参加婚礼,因为只有三天的行程,所以我们各自只带了一个随身的小挎包,在候机厅时父亲从小提包里掏出了一个塑料袋包裹着的饭盒,我认出了那是我当年上师范时父亲买给我的,父亲告诉我说里面是母亲给弟弟做好的“油棒棒面”(半成品陕西扯面)候机厅太热,他害怕悟坏了,所以先拿出来晾着。婚礼结束后我们回程前帮弟弟整理房间,梳理出一大堆要扔掉的东西,父亲脸上写满了心疼、可惜,终于在准备扔一个不锈钢锅和一个炒菜的铁锅时父亲忍不住了,说那两个锅还和新的一样不能扔,都是两年前他和我妈来昆明时才买的,弟弟开玩笑的说:“已经有了新锅了,这个也没地方放呀,不然那你背上飞机带回陕西去?”父亲毫不迟疑地回答说:“我带回去。”我当时就怒了,我想我的发怒是有两方面原因的,一是生气弟弟不懂事不该这要逗弄父亲;二是生气父亲不该在新媳妇面前显得这么的穷酸气。没想到一直对我很宽容的父亲那天也对我发怒了,我不知道父亲的发怒是因为我在新媳妇面前丢了他的面子,还是怒我不让他拿弟弟家那些准备丢弃的物件。回来的路上他一直紧紧的拉着弟弟给他的超大箱子,箱子里塞得满满当当的弟弟家里不要了的物件。整个的回程中父亲没有再和我说一句话,中间我试图帮他拉箱子他也拒绝了。我想我想要的“面子”父亲不懂,父亲想要的“面子”我也不懂。</p><p> 最近孩子们连着学了两篇课文:梁晓声的《慈母情深》、吴冠中的《父爱之舟》,课堂上孩子们好像学懂了,其实我知道他们肯定没有真正的学懂的,这么深沉的母爱和父爱他们这些十一岁的孩子又怎么会懂呢?毕竟我一个四十岁的人了有时候都还不懂……</p><p> 少年不识词中意,读懂已是文中人。</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