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暖暖冬日(11月14日),如约而至的小龙人大童诗歌主题读书会在青少年活动中心二次开启。</p><p> 孩子们各自带着书籍早早地坐在座位上开始了属于他们的静阅时光。</p><p><br></p><p><br></p> <p> 本次读书会由从事特殊教育工作的达妈为孩子们带读,她将带领大家走进世界级人物——苏轼,苏东坡的世界。</p> <p> 众所周知,东坡文化不仅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文人,而且苏学早已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精髓远播海外。然而知道苏轼的人太多,但真正了解他的人却太少,那孩子们眼中的苏东坡又是怎样的呢?</p> <p> 大家七嘴八舌地说着自己心目当中的苏东坡——说到他既可爱又有趣;各方面都非常厉害,是很多领域的大家;他是个实实在在为国为民做实事的好人;他既是偶像派又是实力派……哈哈~说得太好了!</p><p> 从苏东坡的性格上来说呢?他是豁达、开朗、有趣又可爱;他的行为上来说呢?飞扬又潇洒;从他的成就上来说,丰厚,登峰造极。</p><p> 这样的一个苏东坡,让我们有幸感其所感,思其所思,如果可以从中领略和追寻他的一生,那将会是一件非常兴味的事吧。</p> 苏轼的出生与家庭 <p> 苏轼出生在宋仁宗景祐三年(1036)的四川眉山市。话说出生时住家附近的一座百草丰茂的彭老山一时间草木凋零,而“二十七,始发奋”的父亲苏洵(苏老泉)得子后也不知为何开始发奋读书。带着超逸又灵动,亲近又温情的传奇故事出生的苏轼,让人们相信他的一生将从此不凡。</p><p> 苏轼的家庭是一个典型的小康之家,父亲苏洵,母亲程氏共育有六子女,三男三女。但一个哥哥,三个姐姐都不幸早逝,只留下苏轼、苏辙两兄弟。</p><p> 待达妈讲完苏轼的出生与家庭后,孩子们想知道的问题就相继来了。</p><p>★★★苏轼发明的“八面受敌读书法”是怎样的读书法呢?</p><p>答: 就是围绕中心从其他人物或事物出发,触类旁通地从多个角度把书读个通透。</p><p><span style="font-size: 18px;">孩子们直呼苏轼的这个发明太实用了!那不就是读一本书相当于读了八本或者更多的书了吗!文章相互渗透串联,知识面更广啦!就是我们现今讲到的知识的迁移呀!古为今用,达妈也被苏轼的这种读书法所折服。</span></p><p>★★★苏轼少年时就能写出“人能碎千金之璧,不能无失身于破釜;能搏猛虎,不能无变色于蜂虿”这样成熟而含义深刻又耐人寻味的诗句,是怎么做到的呢?</p><p>答: 天资聪慧的苏轼三岁识字,六岁上私塾,九岁开始做诗词,并在母亲的教导下,从小博通经史,与其弟常在自家书堂精读父亲苏洵的历史类藏书,以至于苏轼的古文写作相当了得。</p><p>孩子们听得啧啧称道,感叹知识的积累太重要。</p><p> </p> 宋仁宗时期的苏轼 <p class="ql-block"> 达妈讲道:苏轼18岁成婚娶妻王弗后,于1056年随其父、弟走出四川,一同赴北宋都城开封参加科举考试。当时的文坛领袖翰林学士欧阳修读到苏轼的文章直感热血沸腾,浑身冒汗,发出“后生可畏,愿为其让位”的感叹。两兄弟一路通关,一举成名,受到以“仁厚”著称的当朝皇帝宋仁宗的青睐。具曹皇后回忆,当时宋仁宗回朝兴奋地告诉子孙们他为北宋挑选了两位将相之材。 </p><p class="ql-block"> 正当苏氏兄弟仕途一帆风顺之际,却传来母亲程氏在家乡眉山病逝的消息。苏轼为母守孝三年后,于1060年,父子三人带着妻儿老小第二次出川赴京。</p><p class="ql-block"> 宋仁宗驾崩的嘉佑八年(1063)苏轼仍任职于陕西凤翔府。对于宽厚谦逊的君主宋仁宗,敢于担当的大臣欧阳修,直言不讳的上司陈希亮都给予了青年时代的苏轼值得回忆和骄傲的经历。这种宽松自由的氛围与后来越来越严酷的政治环境相比,无疑成为苏轼最温馨的追忆。</p><p class="ql-block"> 苏轼任职期满回朝后的两年里,妻子王弗和父亲苏洵相继逝世。在此期间的苏轼著有名作《别子由于西门之外马上赋诗一篇寄之》、《和子由渑池怀旧》等,道不尽兄弟间的离别意。</p> 宋神宗时期的苏轼 <p> 达妈一提到苏轼在宋神宗时期的境遇时,孩子们都表现得比较愤慨,对苏轼的遭遇抱不平,但细细听来又对处于“王安石变法”两派党争敌对漩涡中的苏轼所作的决择表示赞同。苏轼为避政见锋芒主动要求外调,离开了这个危机四伏的京师。</p><p> (1071——1079)苏轼相继在杭州、密州(山东诸城),徐州三个地方做官,度过了八年光景。杭州可谓是苏轼的第二故乡,在此期间苏轼立下了不少功绩,诗词创作也达到前所未有的鼎盛时期。《龟山》、《颍州初别子由》、《戏子由》、《湖上初晴后雨》、《江城子》、《水调歌头》等等都是这个时期的名作。</p><p> </p> <p> 讲到此处,达妈话锋一转:此时的苏轼遇到大事了!孩子们凝神相望。达妈继续说道,正因这一人生转折才让苏轼真正地成为人们眼中的苏东坡。他发明创造,并在诗中自嘲道“自笑平生为口忙”,刚说到这里,孩子们就异口同声的说笑道:苏东坡在这里成为了美食家,自创了东坡肉、东坡饼、东坡肘子这些美食。达妈和孩子们都开始流口水了。</p><p><br></p> <p class="ql-block"> (1080——1084)因“乌台诗案”获罪的苏轼被贬湖北黄州,以戴罪之身任职黄州团练副使。当时的黄州到处一片残破萧条景象,可是黄州城里有三宝:烂砖砌墙墙不倒,稻草系猪猪不跑,细伢读书都说好。为什么稻草系猪猪不跑呢?因为黄州的猪很肥,它跑不动啊!黄州猪肉膘肥油腻,富人不愿吃,所以卖得便宜,经济上拮据的苏东坡就地取材,用他独创的方法,烹饪出了“东坡肉”这道名菜。而“东坡饼”也因巧缘之下受一小和尚的启发而发明,此饼焦黄酥脆,美味可口,很像一朵盛开的莲花,深受人们的喜爱。为了纪念苏东坡,人们就把这种食品叫做“东坡饼”。</p><p class="ql-block"> 苏东坡在黄州耕种劳作,发明创造,与百姓们打成一片,过起了农民般自给自足的生活,并获得了学术、文艺上的突飞猛进。种种历练让他在这个时期创作了最为著名的作品:《前赤壁赋》、《后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定风波》《临江仙》、《卜算子》……</p> <p class="ql-block"> 达妈为孩子们讲述了举世瞩目的名篇《前赤壁赋》与《后赤壁赋》里的经典内容,并将这两首散文做了对比,增添了点题小游戏,提高兴趣的同时便于孩子们理解。</p> <p> 孩子们拿出纸笔,按达妈的提示在纸上画了一条细的横线。“不碰触这条横线的同时让这条横线变细,想想要怎么做才好呢”?达妈提出了要求。孩子们歪着头使劲儿地想,偶尔还用手中的笔敲敲小脑袋。“山高月小,水落石出”达妈的提示刚出口,谢沐恩、冉玲睿两位小朋友立马“哦”了一声,懂了!其他小朋友瞬间抬起头惊讶地注视着他们,迫不及待地让他俩都讲讲。“我在这条细线旁边画一条粗线,那细线不就变得更细了吗”?“这就是对比呀!有了对比这个问题就解决啦”!“同样的道理,还可以运用到任何地方,可以举一反三,举一反百呢”!哈哈~聪明过人的孩子们。</p> <p> 游戏一结束,达妈带着孩子们回归主题,继续讲述苏东坡的故事。</p> 宋哲宗时期的苏轼 <p class="ql-block"> (1085)元丰八年3月,38岁宋神宗驾崩,年仅十岁的哲宗继位,太皇太后高氏垂帘听政。高太后重新起用司马光和苏东坡等旧党人士,苏东坡官阶七品直升至三品大员,并定居常州。</p><p class="ql-block"> (1088——1093)因苏东坡与司马光在朝政上意见不合。司马光主张彻底清除新法,苏东坡对王安石的部分新法执中立态度,因而产生矛盾,并主动调任杭州知州。苏东坡再次回到杭州任职,期间救灾济民,救死扶伤,安抚民情,疏通河道,出色治理西湖环境,以致留下了现今像“苏堤”、“三潭映月”等优美的人文景观。</p><p class="ql-block"> 随着高太后的驾崩,哲宗亲政,张敦为相,朝中司马光,欧阳修等人相继去世。苏东坡预感朝政即将大变。果不其然,成年后的哲宗效仿神宗清除朝中元佑旧党大臣,首当是把苏东坡贬到汝州,苏门四学士也招其害。东坡连续被贬,一直从正三品大员贬至九品,直至贬到最南端的海南岛。</p><p class="ql-block"> (1094——1099)苏东坡在海南岛过着简朴的贬居生活,除了整理诗歌、专著、书籍外,不忘发明创造和享用美食。他发明耕田农具、″东坡笠”,″睡美处”居所,还学会酿酒,食用生蚝。“日啖荔枝300颗,不辞长作岭南人”正是苏东坡困苦中寻求欢乐的崇高精神境界。</p><p class="ql-block"> 这次苏东坡真的是被贬到了海角天涯。所幸最困难的时候有子由同行,相送至贬所,哪知生死相依的两兄弟就此真的永隔天涯,再也不能实现衣锦还乡,对床相述的兄弟之约了。</p><p class="ql-block"><br></p> 宋徽宗时期的苏轼 <p> (1100——1101)宋哲宗暴崩,其弟宋徽宗继位,大赦天下,苏东坡也被从海南召回。但因行经水路,途中多地辗转,感染瘴毒,腹泻不止,不思饮食,病情加重,不能躺卧。在弥留之际,他一无牵挂,唯一记挂的就是没能与其弟子由面辞。</p><p> 公元1101年7月28日,苏东坡溘然长逝。享年66岁。</p><p> 66年的生涯中,苏东坡给我们留下了两千七百多首诗,三百多首词,四千八百多篇文章。他是中国古代历史上少有的文化全才,一生功绩卓著,不论从文学、史学还是哲学及书画艺术类都属佼佼者。</p><p> 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位居四大书法家之首,开创了豪放词派。</p><p> 苏东坡的一生光明磊落,无怨无悔。</p> <p class="ql-block"> 是的,本次读书会达妈始终带着对苏东坡的敬畏之心为孩子们讲述,在苏东坡的一生中不论从哪方面讲解都甚感词穷,苏学的研究博大精深,唯有继续学习。</p> <p> 结合本次读书会,我们的研学队伍也将前往苏东坡的故乡——四川眉山三苏祠</p><p>敬请期待!</p> <p style="text-align: right;">小龙人不止读书会</p><p style="text-align: right;">2020年11月</p><p style="text-align: right;"><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