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span style="color: rgb(57, 181, 74);"> 造烛求明,读书求理。第三次三课两议两反思,由张琳老师讲述《江南》的风光秀丽,说课——评课——讲课——反思。</span></p> <p><span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 说课结束后,由高校长和冯主任评课,提出了对于授课教师的建议。之后又由同组教师评议,说说自己的想法。</span></p> <p><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 小组讨论结束后,张琳老师根据同组教师总结的经验和提出的建议,结合自己的研修课题,完善教学内容,再次设计教学环节,进行了第二轮研修讲课。</span></p> <p><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课后同组教师马上对张琳老师的课程进行评课议课:</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裴秀娟老师:张琳老师在这节课的识字教学过程中巧妙融入了“形声字”的教学,对于学生理解莲字有了更加深刻的印象,而且在教学时还引申拓展了草字头的教学,引导学生切身体会草字头的字和植物有关。在最后通过演一演,唱一唱的形式来体会“鱼戏莲叶间”的画面感。但是由于课程内容比较丰富,时间有些拖堂,如果在教学任务上做些调整,课堂压力就会减轻一些。</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马燕妮老师:张琳老师《江南》这节课的导入环节让我印象深刻,通过地图带领学生进入江南水乡,让人耳目一新;后面的情景演练环节,学生们带着漂亮的头饰,扮演莲叶和鱼儿,可爱生动;最后面有一个歌曲的展示,歌曲优美,只是可惜时间的关系,后面这两个精彩的环节有些仓促,如果各环节在时间的分配上再把握好就更好了。</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王瑞遥老师:借助图片让学生说说“这满池塘的莲叶长得怎么样?”引导学生从荷叶的颜色和形状两方面来说说自己所看到的,这样孩子们就有点明白了,接着通过指名读,学生入情入境的表情,稚纯的语音,“何田田”一词在学生的脑海中已形象可感,这就悟出了文字间蕴含的美。</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整个教学过程突破了习惯性的思维,使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了理解和体验,关注的不仅仅是孩子学到了多少知识,还让我们看到孩子的本真本我、孩子的心灵成长,我觉得这样的语文教学才是有生命力的语文,也是语文教学的生命。</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徐爽老师:《江南》是一首选自《汉乐府》的古诗,描绘的是江南水乡人们采莲的情景。诗句生动活泼,通俗易懂;插图色彩鲜明,形象逼真,展现了一幅荡舟采莲、莲叶田田、鱼戏莲叶的美丽画卷,可谓有景、有情、有韵。孩子们读来心情愉快,琅琅上口,便于在诵读中陶冶儿童美的情操。听了张老师的这节课,我认为有两处较为出彩的设计,对学生诵读、理解古诗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一、美景美乐,入情入境。</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同学们,你们能读好《江南》吗?”“能——”</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那你们想看看《江南》吗?”“想——”</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伴着优美的古典乐曲,一叶小舟驶入眼帘,秀美少女浅笑盈盈,乘舟徐徐穿过满池无边翠绿的莲叶,仔细采撷半睡的粉莲……教室里静悄悄的,孩子们似乎被这美景惊呆了。抓住这个时机,张老师播放了配乐的范读,短短几句小诗读得抑扬顿挫、韵味十足,有的孩子禁不住小声地跟着诵读起来。整个课堂似乎顷刻间移到了莲池边。</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二、巧妙讲解,渗透诗意。</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创设了这样的情景后,张老师将画面转换为第一句诗的景色:“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这句诗中的“何田田”是学生理解的难点,老师没有单独讲解字词的意思,而是将其融入对整句诗的描述之中。“现在,展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湖的莲叶,你想说些什么?”“莲叶真多呀!”“莲叶真美呀!”“莲叶又大又绿!”“满湖的莲叶又大又绿,绿油油的,像一把把大伞,你挨着我,我挨着你。”在学生交流后,引导朗读:“小朋友们说得真美啊!老师好像也划着小船,到了湖面上。我们一起来把第一句读一读,看看能不能把莲叶的大,莲叶的绿,莲叶的美读出来。”鼓励学生站起来,配上动作读。学生入情入境的神情,陶醉的眼神,稚纯的语音,舒缓的动作告诉我,“何田田”一词在学生的脑海中已形象可感,他们已经悟出了文字间蕴含的美。</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不过,听了这节课后,我也有一点自己的想法:张老师在课堂上将理解难点“何田田”放入整句诗的叙述之中,有的孩子并不能很好的理解。课后问“莲叶何田田”是什么意思,个别孩子不能说出“莲叶很多很绿。”这说明课堂上的处理还不够,应该怎样处理是个值得商榷的问题。</span></p> <p><span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 在第三轮三课两议两反思的研修活动中,我们积极评课又反思,在每一次的三课两议两反思活动中,我们都有所进步,有所提升,正如高尔基先生的一句话,青春是有限的,智慧是无穷的,趁短的青春,要去学习无穷的智慧。</span></p><p><br></p><p><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