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包子

菅文贞

<p>三个包子</p><p>文//菅文贞</p><p>(2020 11 24)</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一日下午,我急匆匆把一盒热腾腾的羊肉饺子端放在爸爸的餐桌上,桌子上放着两样东西:碗,茶杯。碗里放着三个包子,包子的外面包裹着一层薄薄的冰霜,看样子是准备晚餐了;茶杯中的水还热的,几乎可以肯定爸爸刚出去。乘爸爸不在跟前,我把三个包子扔进垃圾道里,尽管是放在冰箱里的包子,毕竟是隔了一天一夜的饭了,不新鲜,刚好有饺子可以补上这个空缺。正当我为自己的正确举动自信的时候爸爸回来了。</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快吃吧,正热呢。”我急切地说。并轻轻移动了一下饺子盘,想用这新内容掩盖旧包子这码事。</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包子呢?”我说,“扔了”。</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爸爸登时焦眉愁眼,仿佛对倒掉的三个包子心疼不已,额上青筋暴跳得试图想突破管壁的束缚,嘴角微微颤动好像勾起了成年往事,想对我说什么?又强力压了回去。可能是压不住,缓缓坐下后并招呼我坐下。</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一饱忘了百饥了,你忘记咱们吃绵蓬炒面吗?”爸爸说。</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记得。”我回答说。</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这是“文革”初期的事了。当时就我生活的地方,人们在暗地里有一句顺口溜:“早晨端平,中午不敢直愣,若要直愣,就会烧了自个儿的手心,到了晚上,个人能照进个人”。就我们家来说,早晨稀粥,中午粥稀,晚上没有一颗米粒。一家人饿得没办法,只能拿绵蓬炒面充饥。能吃上一顿二粮面(玉米面和白面)的混合隔锅面,幸福得忘乎所以。那个时候,我就是个十来岁,天天盼望着过年,因为过年能吃上饺子,一顿饺子我能吃三十几个,换成现在的话,三口人也够吃了,除此之外,正月还能吃上几顿烩肉菜馒头和糕。</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我看着爸爸,泪只往肚子里咽。</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从我来说,吃饱饭没有几年,今年八十六岁了,一多半是在饥饿中度过的。”爸爸有点激动,好像有很多的话要说。</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河南闹饥荒,简直是饿殍遍野。因为逃荒的人们拿得干粮少就死在离河南较近的地方,拿得干粮多就死在离河南较远的地方,如果这三个包子放在当年,不一定就能走到活命的地方。”</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听着爸爸的讲述,我好像明白了好多,这,哪里是包子?分明就是命啊。</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六零年自然灾害,村里有一家,老婆快要生娃娃了,听人们说,生娃娃前吃一顿塌底包子就能顺利的生下娃。忙乎了半天,连这点小小的愿望也未能达到。遗憾的是,老婆生下娃后大出血死了。娃的爷爷用家里最值钱的东西换了一只山羊,每天送羊奶抚养这个娃。不幸的是,过了一年多爷爷也死了。这家人家的男人一提起这件事就哭的上气不接下气,埋怨自己没本事,连三两个包子的本事也没有。倒是这个娃挺争气,经常说他身上背着两条人命,富有一颗感恩善良的心,是村里谁见谁爱的大好人。”</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听完爸爸的话,引起我的一段回忆:小时候妈妈常说,如果吃饭时碗里剩下米粒,久而久之,小孩子的脸上就会长出麻子,变成了丑八怪。这句话前些年我还记得,彻底遗忘就是这些年,特别是请人或被人请时好端端的东西倒掉实在是见以为常了,渐渐地忘了妈妈的那句话。后来脸上没有长出麻子,把妈妈的话忘得更深;再后来倒剩饭成了自己的习惯;后来的后来怕是真的没救了。我在百般自责的瞬间,看见爸爸紧盯着我,顿时明白过来:包子和米粒就是粮食,粮食就是咱老百姓的命,不,那简直是命根子。这不仅是人的命根子,也是国家的命根子。是啊,“假种灭国”的故事不正是很好的说明吗?</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粮食从那来?农民伯伯种出来。在哪里种?土地上种。因此,土地就成为命根子的命根子。</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从刘邦的“约法三章”到毛泽东的“土地革命”,再到邓小平的“农村改革”无一不是围绕土地进行的,他们的成功标志着农民还是要种地的,饭碗还是端在自己手里比较踏实,靠别人不行,靠别国也不行。常言道:靠人都是假,跌倒自己爬,爬起来就怕别人再打爬。因此,国人特别是领导岗位上的人应以“君子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是以身安而国家可保也”而自省。</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作为一个学习数学的人,免不了把包子和粮食与数学联系在一起。包子和粮食犹如元素和集合,粮食包含着包子,包子隶属于粮食。请问,包子是什么?是粮食;粮食又是什么?粮食就是神农架上的一个大写字母,粮食就是神,粮食就是我们的天。</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由上可知,包子是生命,包子是文化,包子就是我们祖祖辈辈生生不息的动力源泉。</p> <p>然而,以我所处环境的现实来看,高楼大厦挤占了不少水地,良田,念书和就医都集中在中,小城市,村里只是一些留守老人,土地多半荒芜。当我以一个城里人的骄傲站在田间地头,放眼望去,苍苍茫茫;托住村前的柳树,向上看,枯枝无叶;向下看,根不知究竟在哪里?</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不能否认,我们的工业、城市、发展肯定是耀眼的,如果某一天企望扑在几个包子上面,其实是饿着肚子的时候,再来欣赏这种“耀眼”,你不觉得这是天大的悲哀吗?</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我坚信,日子的后面是日子,当下的后面是当下,一代的后面还有一代。但我开始怀疑:“包子会有的,牛奶会有的,面包会有的”是经过怎样的逻辑推理得出的结论?难道说:包子的后面是包子?牛奶的后面是牛奶?面包的后面是面包吗?我仿佛从爸爸的悲愤中明白:有些文人墨客的所谓至理名言是经不起逻辑推敲的,甚而竟然是时代的浑话;我仿佛明白,包子的后面根本就不是包子。扔掉包子相当于浪费自家的粮食,糟践手中的饭碗,撕掉往后的日子,流走身上的汗水,损害个人的品德,动摇民族的根本。</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包子=粮食=土地,这方程还有解吗?</p><p>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