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偶回老家,每每经过少时就读的“东明书院”,我总会驻目片刻。曾几何时,老远就有路障,外面搭着脚手架,人道在建“研学基地”。</p> <p> 这次路过,见其脚手架已经清除,书院旁边多了一个大门,走近发现边上的小门虚掩着,于是,我怯生生地推开,走了进去。</p> <p> 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尊雕像,当然就是我们郑义门尊敬并且每年祭拜的宋濂先生了。</p> <p> 雕像的背后是一长条古朴典雅的石刻墙,上面就是著名的《送东阳马生序》片段。我忍不住逐字默读了一遍,充分感受了一遍游子他乡得见老乡长者的那份温暖和崇敬!</p> <p> 石刻的中间是一扇古朴典雅的木质圆窗。透过圆窗,看到一个宽阔的操场。于是,我绕过石刻墙,走了过去。操场的墙上有写有“耕”、“读”、“孝”、“义”、“廉”等大字,中间两侧是栉比鳞次的精致扁木条,原来是168条《郑氏规范》的逐条展示,操场对面是古色古香的婺剧古戏台,传统文化气息扑面而来。</p> <p> 先生雕像的左侧是一排四个院子,门朝着操场。</p> <p> 走进第一个院子里,看到右侧几棵从小熟悉的梧桐和侧柏,分外亲切。左边一排七八个大小教室,还有两个房间有老师正在办公。</p> <p> 院子的最里面竖立的是方孝孺先生的雕像。</p><p> 这位就是史上唯一被诛十族的方孝孺先生,当时被誉为“读书种子”,曾经慕名从宁海而来,拜宋先生为师,就读“东明精舍”两年,与郑义门学子既是同窗,亦是好友。在明初郑义门的文史资料中经常可以看到方先生的文章和他与郑义门互动的诗词。郑氏祠堂内“史官不用春秋笔,天子亲书孝义家”和牌坊群里的第七座“取义成仁”都出自方先生之文章!</p> <p> 第三个院子进去,看到整齐的房间和空调外机,想必是学生公寓。院子的最里头竖立的是柳贯先生的雕像。</p> <p> 柳贯先生是元代杰出学者,博学多通,是元代儒林四杰之一,曾执教东明精舍。元至正四年,时为太常博士的柳贯先生等上状礼部,再次旌表郑义门为“郑氏孝义之门”。</p> <p> 第四个院子进去有些宾馆的感觉,房间更大,装修更豪华,还有餐厅和培训中心。院子的里头竖立的是吴莱先生的雕像。</p> <p> 吴莱先生是元代著名学者,一生著作颇丰,被誉为“大儒”,先后主教诸暨白门义塾和浦江郑义门东明精舍,宋濂慕名从金华潜溪而来,拜吴莱先生为师,后来接任东明精舍主教。郑氏祠堂内有联曰:“文章接吴宋以来”,指的就是吴莱先生、宋濂先生使得郑义门人才济济,受到朝廷重视,同居的郑氏家族也逐步达到了空前的繁荣。</p> <p> 四个院门两侧的矮墙内外是一些郑义门历史上曾经发生流传的感人事例,从最早“毁家纾难”、“倡导同居”,到后来耕读、俭朴、廉政的故事,至今仍然具有很强的教育意义!</p> <p> 感谢浦江江南第一家传统文化研学营地&浦江县江南第一家传统文化培训中心詹兆华校长的接待和支持!以下是詹校长提供的学校介绍,欢迎大家莅临指导和研学合作!</p><p> 浦江江南第一家传统文化研学营地的办学历史可追溯到元代初期的“东明精舍”。东明精舍是由郑氏家族第五世祖郑德璋所建,是郑氏家族专门教育培养子弟的私塾学校。</p><p> 据史料记载,当时的东明精舍规模虽不甚宏大,但结构精巧、风景清雅。浦江县大儒元代学者吴莱曾任主讲。来自金华潜溪的学子宋濂跟随吴莱先生也在此继续就学。次年,吴莱因身体原因,推荐宋濂接任主讲一职。有”读书种子”之称的方孝儒也曾慕名从宁海远道赶来学习。但在明代中期,却因遭兵火,东明精舍荡然无存。到了清代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当时的浦江知县何子祥非常重视地方教育,他除首创浦阳书院外,还劝导郑氏后人继承前辈事业,重建书院,得到了郑氏后裔郑尔梧、郑若奇的积极响应。但由于年代久远,书院原址已荒弃、墓冢累累,于是新院址便选在距郑氏宗祠东侧的200余米处,即现在遗址。工程于乾隆二十七年八月(1762年)动工,次年四月完工,有房屋35间,并正式命名为“东明书院”。从此,东明书院走上复兴、发展之路。</p><p> 随着岁月的推移、时代的变迁,进入民国后,东明书院被改作东明高等小学(东明小学高等部),并有增建。1926年,因孙传芳军队骚扰,校内教具毁坏殆尽,被迫停办。1927年秋,书院经修理添新再次重新开学,先后成为县立代用中心小学、玄鹿乡中心小学和玄鹿中心国民学校。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书院获得了新生,并更名为“浦江县郑宅乡中心小学”,直到1960年前都基本保持着旧貌。后因学校扩建,原有建筑被拆除,只留下了一处门楼,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p> 东明书院是我国古代民间办学的一个典范,在教育子孙、培养人才、学以致用、躬行实践等方面取得了斐然的成绩,不仅为历代输送了一大批品学兼优的干练人才,也为淳化乡邑风俗、提高民众文化素质作出了贡献。</p><p> 为了让这一优秀的历史文脉继续传承下去,2019年由郑宅镇政府牵头、并与教育部华中师范大学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共同投资3500万,建设“浦江县江南第一家传统文化研学营地”,由教育部华中师范大学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负责运营。</p><p> 营地占地近16亩,建筑面积6129.84平方米。有教学区、办公区、生活区,还有一个培训中心。</p><p> 营地设计延续了东明书院结构精巧、风景清雅的风格,古朴典雅精致,传统文化特色尽显其中。</p><p> 校大门中央是“开国文臣之首”宋濂先生雕像。</p><p> 宋濂与刘基、章溢、叶琛在至正廿年(1360)同受朱元璋礼聘,尊为“五经”师。主修《元史》,官至学士承旨知制诰。后因牵涉胡惟庸案,流放茂州,中途病死。</p><p> 雕像背后是宋濂著名的《送东阳马生序》节选的石刻。石刻后面是文化广场,广场两侧为木制168条《郑氏规范》。广场最南边是婺剧古戏台,婺剧,俗称"金华戏",浙江省地方戏曲剧种之一,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p><p> 1号院为教学区,包括7个功能教室、行政办公室和可容纳300多名学生的报告厅。</p><p> 院内竖立着方孝孺先生的雕像和音乐喷泉。</p><p> 方孝孺,明朝大臣、学者、文学家、散文家和思想家。方孝孺自幼聪明好学、机警敏捷,长大后拜大儒宋濂为师,为同辈人所推崇。 “靖难之变”的建文四年(1402年)五月,燕王进京后,方孝孺拒不投降。</p><p> 朱棣夺得皇位后要他投降并命他起草诏书,他却写了“燕贼篡位”四字。朱棣要灭其九族,方孝孺说灭十族又何妨,朱棣就把方孝孺的门生也算上,为师族。 当时受株连而遇害的达 847人,就是灭九族的。灭九族时,对已死去的要劈棺鞭尸。根据历史记载,宗族亲友株连者达800余人。因此方孝孺也是历史上唯一一位被诛灭十族的人。</p><p> 3号院为学生公寓,共有350个床位,空调、洗澡间、卫生间等设施齐全,还专门设置了残疾学生的专用房间。</p><p> 院内竖立着柳贯先生的雕像。</p><p> 柳贯是元代著名文学家、诗人、哲学家、教育家、书画家。与散文家虞集、揭傒斯、黄溍并称“儒林四杰”。官至翰林待制,兼国史院编修。柳贯在当时文坛上影响不小,他的诗写得古硬奇逸,意味隽永,受到广泛尊崇,有人称他是“文场之帅,士林之雄”。</p><p> 4号院为设施先进,功能齐全的食堂、餐厅和培训中心。现有按宾馆标准建设和装修的70张床位,有套房、单人房、双人房和三人房,为前来参加培训的党政干部、教育系统领导、教师等提供优质服务。</p><p> 院内竖立着吴莱先生雕像。</p><p> 吴莱是元代著名的文学家,与黄溍、柳贯并称“浙东三大家”,尤以文学闻名。《元史》中载有柳贯对吴莱的评价“贯平生极慎许与,每称莱为绝世之才。”浦江传统文化研学营地将形成体验式德育、传统文化实践、劳动教育等内容的多点教育,以江南第一家、上山考古遗址公园(黄宅镇)、仙华山登高村(仙华街道)、诗人小镇(大畈乡)、水晶小镇(岩头村)、北乡农民革命纪念馆(檀溪镇)、塘坡村红色革命教育基地(花桥村)、治水馆、非遗馆、生命体验馆等研学资源为面,发挥浦江的资源优势,开设爱国主义教育、劳动教育、自然生态、文化探究、科技实践和素质拓展等六大版块的实践类课程。为广大青少年的成长成才提供良好的环境和活动空间。营地鼓励更多满足学生校外综合实践活动实施条件的基地(营地)参与,形成县域“一点多面”的中小学生综合实践活动基地布局。</p><p> 浦江传统文化研学营地继承东明书院“愿罗邻里乡党之英流,以资敬业乐群之广益”的办学思想,以“耕读传家、孝义天下”为核心理念,融入“简约化、精致化”的现代管理理念,坚持“高标准、高水平、高起点、高效率”运营,咬定“深耕内涵、追求品味、彰显特色”这一发展目标,突出校园文化建设,彰显特色育人功能,努力把营地打造成浦江县的一张教育名片。</p> <p>11月24日佳讯:“江南第一家”再获一国家级称号——全国关心下一代党史国史教育基地![玫瑰][玫瑰][玫瑰]🎉🎉🎉</p> <p> 金华新闻客户端11月25日消息 通讯员 郑玉峰</p><p> 近日,浦江县“江南第一家”青少年教育体验基地被中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评为第四批全国关心下一代党史国史教育基地,此次获评基地全国共76个,其中浙江省2个,金华市1个。</p><p> 浦江“江南第一家”现为浙江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省中小学研学实践教育基地、省关心下一代教育基地。近年来,“江南第一家”深入挖掘郑义门传统文化内涵,充分发挥五老优势,优化志愿服务,因地制宜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廉政文化、孝义文化、家规家训、社会实践教育、家校合作教育等富有特色的关心下一代活动,并通过动漫、歌曲、图书、校本教材、纪录片等形式,大力宣传推广孝义文化,努力打造集爱国主义、廉政孝义和科普教育于一体的长廊式教育阵地,引导广大青少年培育良好家风,树立家国情怀,激励青少年立志成才报效祖国。每年前来接受教育的青少年超五万余人次。</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