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 丝 情

艳阳天

<p>  也许是久住闹市,想找一个安静出处,洗去城市的喧哗;也许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岁月的流淌,有些怀念旧日的情怀。在好友“心有莲花”力邀下,我们来到了朋友阿娇的老家——沙窝乡下。</p> <p>  小雪节这天一大早,十几个朋友分乘三辆小车,从城区出发,经滨湖东路,穿临空大道,再拐上燕沙大道,就到了沙窝集镇。往里走,经过一段乡村公路,大约五分钟的时间,就到了阿娇的老家。</p> <p>  迎接我们的是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一看就知道是阿娇的婆婆。看着老人满脸笑容,热烈欢迎我们的样子,就知道“家有一老是个宝”说得是真真切切。</p> <p>  下了车,抬头向前一望,啊,好美呀!只见门前的小山不大不小,不高不低,山上林木郁郁葱葱,秀丽无比;山脚下,一汪池水碧波荡漾;山水相映,简直是一幅美丽的画卷。</p> <p>  屋后楠竹高秀挺拔,直耸云天,像守卫边疆的卫士,护着这农家小院。</p> <p>  罗敏站在屋檐下,用小手搓着屋上滴落的雨水,嘟咙着“多好玩呀”!</p> <p>  门前的石滚让人想起当年打稻场上收获丰收的情景。</p> <p>  那多年不见的巴缸,仿佛腊月来临,香喷喷的糯米磁巴直入口中。</p> <p>还有那筛箕、簸箕也勾起人的美好回忆。</p><p> </p><p> 当然,我们此行主要是去阿娇烙豆皮,体验一下久违的豆丝情。</p><p> 走进堂屋,满以为能见到当年磨豆桨的石磨,想像着一人往磨眼里灌米粉,一人推磨磨,石磨发出“吱吱”嘎声的情景,哪晓得,为节省时间,阿娇头天晚上在城里己跟邻居打了声招呼,早就将豆浆磨好,只等待我们到来,这多少让人有点遗憾。</p> <p>  但不要紧,烙豆皮开始了。只见六零后的美姐“心有莲花”麻利地将一桶豆浆倒进一个大塑料盆里,然后倒上一些清水,用铝瓢进行不断搅拌,这样,豆浆不至于粘稠,放进锅里又薄又软,好上手。</p> <p>  由于早晨从城区出发没过早,当第一张豆皮从厨房里端出时,大家争先恐后抢吃起来,没有了平时的矜持,没有了往日的文雅,个个吃得津津有味,就像回到了当年的孩提时代,笑声不断……</p><p><br></p> <p>  别看阿娇是70后,由于长期居住在农村(只是近两年才进城),是干农活的一把好手,烙出的豆皮又香又甜,惹得我欲欲跃试,这时站在一旁的阿丘,调皮地拿出一件工作服,“大哥,上”,我走向灶台,学着小时候看母亲烙豆皮的样子,左手拿碗,右手拿一把蒲扇,从豆浆盆里舀起一碗豆浆,向铁锅倒去,然后用小香蚌把锅里豆浆摊开,烙平,过一会儿再将豆皮翻过面,最后用蒲扇掀起来,放在旁边的小筛上。我的第一张豆皮烙得七零八碎,惹得旁边的朋友们哈哈大笑。我又试着第二张、第三张,还好,成功了。</p> <p>看着郑艳托着我烙好的豆皮满屋飞,那高兴的样子啊,就像我那孩童时代的小妹妹,可爱极了。</p> <p>  还是阿娇拿手,整个烙豆皮的任务由她完成,“故乡的云”充当她的火夫,正可谓:</p><p> 小小厨房土灶台,</p><p> 你烙豆皮我烧柴。</p><p> 蒲扇一摇豆皮起,</p><p> 孩童托筛香飘外。</p> <p>  一曲“托托里海的牧羊人”音乐响起,我立即跑向门外,只见几个朋友随着动感的音乐跳起了舞蹈,引来一群老大爷、老大娘围观,给这寂静的山村平添了一丝热闹的气氛。</p><p><br></p> <p>  “走,去山里转转”,约上好友随遇而安,离开阿娇老屋,穿行于整个小山村,这里的房屋虽不整齐,但错落有致,别有另一番风味。虽然大都住的是一些老人,但每家都很干净,门前小树葱笼,硕果累累,不时还能看到那么一两栋土砖房,让我们感受到了古老的乡村气息。</p><p> 漫步在蜿蜒曲折的乡村小路上,我们时而回忆着过去,时而说着现在,时而畅想未来,虽然深秋的小雨夹杂着寒冷扑打在我们脸上,但暖意融融……</p><p> “喂,你们在哪里呀?”,一声电话铃响,我俩才意识到己经在乡村小路上漫步了四十多分钟,绕着小山兜了个大圏圈,若不是阿娇老公打来电话,我们还真走不到小路的尽头。于是我俩原路返回,碰上了来接我们的阿娇老公,回到了阿娇屋前。</p> <p>  “啊,好香呀”,走进堂屋,一桌香喷喷的饭莱扑面而来,我们围坐在一起,喝呀,吃呀,相互敬着酒,其乐融融。夏大哥,好厨艺,真的感谢你。</p><p><br></p> <p>  吃过午饭,我们兄弟姐妹几个又绕山转了一转,再一次感受了山里的清新气息。</p> <p>  </p> <p>  临近天黑,阿娇又带领大家来到她家菜园,采摘各种蔬菜。阿七、故乡的云她们又为我们每人做好了一袋红罗肉丸,包好了一袋烙好的豆皮。我们带着这些丰收果实和愉快的心情,结束了一天的乡村乐,向城里奔去。</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