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读专著 分享收获(十九)——《非暴力语言沟通》读书交流

禅心

<p>  西中街小学优质教育资源带 高梦琳</p> <p>  《非暴力沟通》作者是美国作家马歇尔·卢森堡(1934—2015),师从人本主义心理学之父卡尔·罗杰斯,美国威斯康星大学临床心理学博士。国际非暴力沟通中心创始人,全球首位非暴力沟通专家。他有着50多年的实践经验,不仅指导人们在工作和生活中运用非暴力沟通,消除分歧和争议,实现高效沟通,还帮助解决了许多世界范围内的争端和冲突。</p> <p>  起初,这本书吸引我的是它的名字,非暴力沟通。在生活中,我们常常意识不到自身的暴力,我们认为只有打人,鞭挞,杀人以及战争等才算是暴力。其实不然,明代《增广贤文》里说:“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可见语言的作用。一次良好的沟通,一句暖心的话语,一个默契的眼神能给人很大安慰,增添勇气,即使处于寒冷的冬季也感到温暖。而一句不合时宜的话,就如一把利剑,刺伤人们脆弱的心灵。我们作为教师更是要与学生建立良好的沟通关系。</p> <p>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的重要讲话中强调了立德树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根本任务。中华民族是世界上最重视教育的民族,也是最注重道德教育的民族之一。“教”表达的是知识和技能的传授,“育”强调的是品行和德性的养成。《左传》有言“太上有立德”,说的是把培育高尚品德作为为人在世最高价值追求。古语到:“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的职责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传授待人接物的方法和道理。知识是有限的,而从老师那里学到的做人的态度可能会使他终生受益。教师要完成“传道”这个重要的任务,就要与学生建立更加密切的师生关系,充分发挥教师言传身教的作用,加深与学生的沟通,更重视与学生在情感和思想层面上的沟通交流。</p> <p>  书中作者提到了非暴力沟通的四个要素:观察—表达—需要—请求,这四个要素教会我们倾听人们每句话所包含的情感和需要。我们想和学生建立良好密切的沟通,首先就要学会倾听,放下教师的架子真正的去感受了解孩子们内心深处的想法,体会他们的酸甜苦辣。孩子们觉得被重视,被理解才会更愿意吐露心声,教师才能更好的理解学生、了解每个孩子的特点,从而因材施教。</p> <p>  作为一名青年教师,要有丰富的文学积淀,不断提高自己的文化底蕴和业务水平,争取成为一名有思想有特色的研究型教师。教师只有不断提高自己,多思多想在课堂上才有能力去放手而又不失控,让孩子们在四十分钟的课堂上收获更多。</p> <p><b style="font-size: 20px;">高梦琳老师简介:</b></p> <p>  北京市东城区西中街小学优质教育资源带美术教师毕业于北京林业大学。在2019至2020第一学期,美术学科学区教师研修活动中,做课《筛谷子的妇女》受到好评,在2019至2020学年第二学期,积极承担美术学科全区网络研修工作,主讲《有趣的美术字》受到好评,在“东城区中小学生巧板自由拼”比赛中获得优秀辅导奖,E20综合素质比赛中获得优秀指导奖。教育格言:没有爱,就没有教育。</p> <p><b style="font-size: 20px;">孙存老师评述:</b></p> <p>  语言是我们沟通的桥梁,在课堂教学中我们与学生沟通的语言是多种形式的。有研讨交流、有讲授指导、有诙谐逗趣也有严肃讲说……面对不同的课堂讲授内容我们会选择不同的扮演角色。随着我们和学生沟通的语言不同,我们在课堂中的角色也发生着转化。这种角色转化也会引导学在课堂中以多种形式、多种角度去学习会学习的方法。当我们选择将课堂翻转时,我们也许会以一种“装傻充楞”的语言与学生沟通,学生会以主人翁的姿态在课堂中展现他在生活中所学到的东西。这就是课堂中的沟通,是一种非暴力语言的沟通方式,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掌握自己的世界并且自豪的展示在世人面前。当稚嫩懵懂的他所叙述的事物和事实有所偏差时我们是否曾经用自己的方式去阻止或是否定他的自豪?心灵的沟通也是通过与来展现,有时我们的一句否定也会成为学生心理的一个结节。非暴力语言是我们课堂中永远需要研习的课题。我们要在理解学生心理及目标的基础上选择用不同的输出语言与学生沟通,学会灵活运用“非暴力语言”去灵动的带动学生和我们一起完成课堂教学。</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