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煤油灯 点燃心中的希望

悠然自得

<p>  前几天,在深秋初冬暖暖的阳光下,我拜读了军旅作家周大新的大作《长在中原十八年》,写他在故乡河南省邓州市(邓县)农村生长的故事,其中写到他在上初中时,每天早上,天不亮他就要起早、走六华里路赶到镇上的学校,点上煤油灯开始读书,经常饥寒交迫,生活过的非常清苦。贫苦磨练了他的意志,他就暗下决心要考上大学,靠知识去改变命运。他对往事的回顾写的很朴实、很真切,一股股浓浓的乡土气息扑面而来,让人读了有亲切感,让人产生共鸣,不由自主就把我的思绪也带回到了那个年代。</p><p> 我是出生在上世代六十年代后期的人,正好赶上了那场史无前例的文革时期,在动乱中懵懵懂懂度过了童年、少年时代。到了七十年代后期,十年动乱己结束,拨乱返正,各行各业恢复了正常生产工作秩序,学校也恢复了正常教学,1979年我也成为一名初中学生了。由于童年少年时期受文革的影响,学校教育强调又红又专,对教学质量不重视,家长都忙于抓革命、促生产,对我们管的也松散,自己也乐于嬉戏玩耍、荒废了学业,小学五年没学到什么知识,基础差,良好的学习习惯也没养成,上了初中后,各门功课都学得一塌糊涂,特别是英格里希,受“不学ABC、照样干革命”的余毒影响,成绩特别差,有一次考试成绩只得了个位数。到了初二,就跟不上趟了,成绩越来越差,学习就没兴趣,更没有积极性了。这时候,家长和老师们都注意到了,我的母亲也是一名教育工作者,就找到初中的班主任商量后,把我又打回到一年级,从基础开始,重新回炉。我坐在一年级的教室里,同学们年龄基本上都比我小、个头比我要矮,我年龄比他们大、个子比他们高,成绩却比他们差,被他们三五成群地跟在我后边讥笑我留级生、留级生,我的心灵中感到有一种羞辱感,俗话说“知耻而后勇”那时用在我身上最恰当不过了,这种逆境激励我暗下决心要好好学习,一定要把成绩赶上去。</p><p> 那时初中要上早晚自习,早上大概五点半就要起床,赶到学校上一个小时左右的课,到七点放学再回家吃早饭。晚自习一般是晚上六七点上到八九点钟。早上伴着朝阳教室里传出琅琅的读书声,晚上在昏黄的灯光下大家静悄悄地做作业,一天从早到晚时间很紧张。早上放学、下午放学回家吃饭都是一路小跑来回赶时间的。我们班里有几个农村来的孩子,他们学习很刻苦,成绩经常是名列前茅的,我就暗暗地观察他们,以他们为榜样,向他们学习,要和他们争个高低。发现他们都是寄住在城里的亲戚家里,平时除了出去吃饭,其他时间基本上都是坐在教室里学习的,早上来时发现他们己坐在教室里、晚上放学后大家都离开了,他们还坐在教室里埋头学习。我也就效仿他们去做。慢慢地把玩心收回来了,把精力集中到学习上来了。</p><p> 那时候我国刚经历过动乱年代,国民经济非常困难,物资还很匮乏,基本生活用品都不能保障,都要凭票证供应。用电也很紧张,不能保证正常用电,拉闸停电像家常便饭。有时正上早晚自习时突然停电了,整个教学楼陷入了一片黑暗之中。这时候大家都急忙拿出备用的照明用具,有的打开手电筒,有的划亮了火柴,点燃了蜡烛、自带的小煤油灯,教室里马上显得红彤彤的,空气中弥漫着煤油和蜡烛燃烧的味道。我们每个人都有一个自制的煤油灯,除了应付临时停电外,还要用于加班学习时使用,因为用电紧张,学校早晨上课前和晚上放晚学后供电有时间限制的,来的早了或放学后留下来学习的要自备照明用具的,点蜡烛使用方便但燃烧的时间有限,经常买花费的代价比较大,使用煤油灯要经济实惠多了。因此我们都带来煤油灯放在教室里,随时使用。我们使用的煤油灯都是自己动手制作的,很简单的,人人都可以做的。制作的材料是废物利用,旧墨水瓶、玻璃瓶都可以,用一个圆形的铁片在中间砸个小孔,中间串进一缕棉线做灯芯,瓶里倒进煤油,把铁片放在瓶口上,等棉线吸进煤油,用火柴点燃着就可以用了。白天大家把它们放在教室的窗台上,圆的方的、高的矮的、胖的瘦的,形状不尽相同。那时煤油是紧俏物资,限量供应,一般每个月都会提个油瓶或油壶到街上石油公司的门市部去买,由于供应量是有计划的,不够用了也要找人走后门,我父亲单位的一个同事他爱人在煤油门市部工作,没少照顾我们,一直到1987年后我参加工作后,使用煤油炉做饭,还找她买煤油。当然,有的人家走不了后门,煤油用完了,就找替代品,用柴油,价格要便宜些,但燃烧和照明效果不如煤油,最主要的是柴油燃烧时味道大而且冒黑烟,熏得同学们的鼻孔里扣出来的东西黑糊糊的。就是这小小的煤油灯伴着我们度过了一个个春夏秋冬,夏天热气蒸人招来的小虫子缠绕着人挥之不去,寒冷的冬天红红的火光给人带来了一丝丝温暖。有时学习精力集中的时候,一不留神火苗会烧着我的头发,发出焦糊的味道。就这样在我的不懈努力下,学习成绩不断提高,最终在中考时以在全县比较优秀的成绩升入了一所中等师范学校,三年后走上了工作岗位,成为了一名教师,靠知识改变了命运。</p><p> “少年读书不用心,不知书中有黄金。早知书中有黄金,夜点明灯下苦心,”这是上学时老师经常教育我们的励志名言,激励我们不断进步,至今记忆犹新。记得小时候只知道贪玩,放学了把书包往家里一扔,就跑出去和小伙伴们玩耍,到天黑了才知道回家吃饭,吃完饭了才慌里慌张在灯下做家庭作业,这时候,收拾完家务的父亲就会说“白天游四方,黑了熬油补裤裆”这话含有嘲弄、批评之意,小时候不理解,到后来才理解了老师和父母的用心,深感惭愧,为自己以前不知道学习虚度光阴感到后悔、惭愧,在以后的学习和工作中去不断的努力、不断的提高,通过不懈努力,取得了自学大专、本科学历,职务也得到了晋升,如今己度过了半生,我常想,人心中都要有一盏明亮的灯,在你感到迷茫困惑时、在你遇到困难挫折时,照亮你前进的方向,给你前进的动力,帮助你取得成功。</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