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青年

高山流水…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那一年的秋天,我的心里一片茫然,仿佛秋天收获后的田野,空空荡荡。事业的不顺,情感的失意,似一团乱麻纠缠在一起,理不出一个头绪。这时候很容易与诗结缘,诗歌,能够给人一种情感宣泄的渠道。</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订阅了一份《青年文学》,一份《星星诗刊》,在工作的闲暇时间里,如饥似渴地阅读学习,并且在日记本上信笔涂鸦,心灵渐渐平静了一些。</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刚刚接触诗歌写作,难以触摸到诗歌的脉络,迫切需要老师指点迷津,于是几经辗转,认识了诗人张中海老师。老师是我县土生土长的青年诗人,以特色鲜明乡土气息浓郁的诗歌创作闻名全国。那时老师的诗歌已经多次发表在《山东文学》、《青年文学》、《星星诗刊》、《萌芽》、《诗刊》等大型文学期刊上,在全国诗歌界独树一帜,反响很大。那一年老师的诗歌与舒婷、北岛、杨炼、江河等名家的诗歌一起登上了全国极有影响力的《青年诗选》,这些熠熠闪耀的诗坛明星灿烂的光芒照亮了中国诗歌界的天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那时老师在县城的师范学校从事语文教学工作,诗歌写得好,教育教学工作也成绩斐然。久仰老师的大名,终于在那一年的秋天相见。老师三十多岁,正是风华正茂意气飞扬的年纪,浓密的黑发略显蓬乱,瘦削黧黑的脸上透露出一种成熟的忧郁,彰显着浓郁的诗人气质。</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我所在的那座山镇中学距离县城有四十多里地,骑着那辆刚买不久的永久牌自行车,沿着不太曲折却大上大下的沙土公路行驶近一个小时,到达县城的师范学校拜访老师。</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由于路程较远,自己平时很少走进县城,县城里的一切都是陌生新奇的。一走进县城,踏上城里拓宽的大街,在车水马龙的河流里自己就变成一朵浪花了。前面是波浪,后面也是波浪,自己被汹涌的浪潮裹挟着,哗啦啦地向前流去。有时在大街边停留下来,静静地看着这条彩色的河流,就会感到一种莫名的孤独,一种要被步履匆匆的时代所抛弃的惶惑,就会发现自己生活的天地是那么狭小,狭小得如同一方小小的泥塘。那种感觉在鞭挞着我的心灵,促使自己在选定的道路上义无反顾,奋力前行。</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在师范学校老师的办公室里,我把自己的几首诗歌习作交给了老师。老师浏览了一遍,发表了他的意见建议,又跟我谈了当前诗歌创作的现状及自己的看法。老师非常推崇潍坊市女诗人李晓梅的诗歌作品。那时李晓梅在《诗刊》上发表了她的诗歌名篇《我,也是雨》,其中有这样的诗句: “而我,也是雨/ 是日夜渴望坠落的雨/ 我曾被严冬倒挂在屋檐下/ 太阳只轻轻地看了我一眼/ 我的泪便融化了自己……我忘不了被倒挂的耻辱/ 我忘不了迷途时的孤苦/ 而那幸福却短暂的升华/ 又交织了多么漫长的疲惫和痛楚 ”。老师说这样的诗作是刻骨铭心的生命体验,有情感浓度,有思想内涵,诗的跳跃性、立体感、新鲜感跃然纸上。这样的诗具有极强的生命力,历久不衰,常读常新。就要多阅读学习这样的诗,写出特色鲜明韵味悠长的诗歌作品。</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那时我的诗歌习作多么幼稚肤浅,实在羞于呈现给老师。老师给予了我热情的鼓励和中肯的指导。老师对我说: 你的诗作感情充盈,描写准确,有一定的文学基础。但是构思不巧妙,意象不新颖,语言平淡,内涵性差,需要尽快地学习提升。</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谈起诗歌创作,老师说,诗的题材并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看你怎么写,能不能写出新意,关键是意象的创造。诗歌要表达自己独特的情感体验,表达自己对生活独特的认识和发现。诗歌可以表达诗人的思想,诗人的思想不能游离于诗歌形象之外,要像盐溶解在水里一样融合在整个诗作里。</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怎样才能写出独具特色的作品呢?这来自作者对生活的观察、体验和思考。对于生活中的一件事,观察时变换一下角度,从多个侧面看看想想,多方面的感受有了,从中选出比较深刻的方面,然后用属于自己的独特意象表现出来就是诗了。</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一首诗,格调的高低暂且不论,首先必须是诗,要有诗的特质和韵味。</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作者的诗人气质、才华和激情是非常重要的,作者的努力也不是无足轻重的,只要努力,总会有进步。但什么时候也要记住,平庸是诗之大忌,诗要出新。</span></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遍地流火/ 舔舐着四月的田野/ 土地翕动着皲裂的唇/ 祈求苍天/ 当所有的虔诚/ 都跪出厚厚的茧子/ 村边老龙庙的遗址上/ 显得有些寂寞了/ 遥远的天边/ 隐隐有雷声滚动/ 震落了我滚烫的泪雨”。这首题目叫做《乡村四月》的诗歌习作,老师看后频频点头,以示肯定。还有一首老师认为比较好的诗歌习作是《树下的男孩》。老师说可以选择其中一首登在临朐文联的报纸《海浮文苑》上,我听了感觉心里暖暖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再一次见到老师,是在县果品公司沿街楼二楼的一间办公室里,那大概是临朐县文联的办公地点。老师将一份散发着墨香的报纸给了我,那是临朐县文联主办的文学报纸《海浮文苑》,上面有我的一首诗歌习作《树下的男孩》。我有一些激动,那是第一次看到自己的诗歌习作变成了铅字。那张报纸历经岁月的淘洗,早已变得泛黄了,我却一直把它宝贝一样收藏着。</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老师将两本诗集赠送给我,一本是王家新的《纪念》,一本是饶庆年的《山雀子衔来的江南》。两本诗集在我心中的分量是那样重,伴我度过了那些难以忘怀的岁月。</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没有诗的生活,无异是一种苦难,一种流放。”这是老师在我的日记本扉页上的题字。老师的题字是我得到的为数不多的几个老师的题字之一,我视若珍宝,成为我学诗路上的一种动力。</span></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与老师来往的时光短暂美好。认识老师后的第二年,老师便追寻着自己的梦想,离开临朐去地处黄河三角洲的石油城工作了。后来由于忙于工作忙于事务,我对诗歌的爱恋明显地降温了。我也深知,虽然自己对诗歌怀着一颗痴心满腔热情,却缺乏追寻诗歌的才情和胆识。陆陆续续也写满了一个个日记本,多数是记录自己情感起伏和生活经历适合自我欣赏的东西。即使这样,我还是十分珍视自己在追寻诗歌的路途上留下的一行行歪歪扭扭的脚印。</span></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曾经是一个文学青年,像一棵站立在风中的小树,忽略了春夏秋冬的冷暖变化。一星灯火亮在窗前,送走了多少个漫漫长夜。一个执拗的孩子,用一声声沉着的叩门声,表达着一种向往,一种信念,一种期待。</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一个永远的文学青年,用手中的笔记录着人生的感慨、感悟和感动,追寻着心中的那份梦想,一路前行,无怨无悔。那时中国广袤的大地上,那么多的文学青年,像一棵棵坚韧挺拔的小白杨,虽然没有炫目的果实,却葱茏着无限的绿意,成为那个时代一道独具特色的美丽风景。</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span class="ql-cursor"></span></span></p><p class="ql-block"><br></p>